圆坟

[yuán fén]
祭奠形式
收藏
0有用+1
0
圆坟是中国传统丧葬礼仪中的祭奠形式,通常在逝者下葬后第三日举行。家属需至坟前培土修整坟丘,焚烧纸钱、供奉食物酒水,并由孙辈童男童女绕坟正转、反转各三圈,称为“开门”,象征开启阴阳交流通道以传递祭品。仪式后需在三七、五七等节点继续祭祀,守孝期间遵循剃头、饮酒等禁忌。
20世纪50年代倡导火葬后,丧礼流程简化,停灵时间缩短,传统扎彩等习俗减少。70年代土葬全面废除,火葬普及。80年代末部分地区出现扎彩、诵经等旧俗回潮。90年代起骨灰处理方式趋向多元,新增骨灰墙、植树葬及海葬等形式,部分地区以鲜花替代烧纸,并出现网络祭祀平台。随着《天津市殡葬管理办法》等法规实施,丧葬管理逐步规范化。
中文名
圆坟
性    质
祭奠形式
拼    音
yuán fén
仪    式
烧纸钱、上供品等
举行日期
葬后3日
开始流行
20世纪30年代

简介

播报
编辑

仪式过程

人们认为开门后便可以和死者交流感情、叙述衷肠,死者也可接到晚辈们的祭奠和送去的金钱、食物等,在阴间生活富足,不愁钱花。把坟丘加高堆实,看上去俨然新坟一样。然后,在亡者的碑前摆上祭品。所谓祭品也因人而异,像瓜果梨桃、饺子估料妹、包子馒头巩厚垫她射骗狼、点心之类。而且不管亡者会不会喝酒,总要摆上一壶酒,摆上酒杯,斟满,洒祭一番。会抽烟的亡者,自然还要供上一包烟卷。有其他特别食品爱好的,也当记着供上。然后,还要在坟前烧化一些阴币纸钱,一边烧,一边介绍仍活在阳世上的家人情况,如经济情况、日子过得怎么样、谁谁谁结婚了、谁谁谁生孩子了、生个啥?谁谁谁离婚了、谁谁谁当上官了、谁谁谁考上大学了……总之,诉说一些让亡者放心的话。感情脆弱的,自然会触景生情,悲从中来,放声恸哭一场。当然,那种由于亡者撒手人寰,而导致家庭经济每况愈下者,就哭得更惨了。
在清明鬼节的祭祀者当中,也不乏一些知识分子,其中老者居多(年轻的知识分子活得太忙,甚至忘掉了死亡的程序)。他们一般并不放声哭祭。圆过坟,上完供,便盘腿坐在坟前,瞅着坟碑抽烟,回忆一些同死者的生前往事,感慨一番人世的炎凉。潇洒的,还自带酒菜,与无形的亡者共酌一番,说一些慨惊风流的文士之语。

基本礼仪

圆坟后,丧礼基本结束。但在葬后三七、五七、七七、六十日时均设祭。五七时,必须由孝子亲手焚烧纸糊的彩人。据说以此可减轻死者生前罪过。六十日焚烧纸糊的船轿,传说可使死者的灵魂渡过混河。除此,在死者的诞日、祭日(一周年不汗嫌得去上去主担坟)遥删和清明节等,晚辈再到坟前祭奠。其它祭祖阿去谅活战颈动几乎都在家中之灵牌儿前进行。
孝子要守孝制,服孝3期,每期9个月 [1],共27个月。以后改为1年或100天。服孝期间(一般在百日内)不剃头、刮脸、剪指甲、饮酒、夫妻同房、外出等。逢春节或亲友举办庆典,亦不拜礼和庆贺(至今,若家中有丧事,第一年春节不许去各家拜年)。家中女眷也要素妆。特别是出殡前,家中一定不能有孕妇生产。

历史沿革

播报
编辑

30年代

20世纪30年代以后,佩戴黑纱的习俗在旧城居民中开始流行。但这种黑纱的佩戴是在死者下葬以后开始。30年代末,市内出现马拉的四轮灵车,因其能节约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到40年代开始在中等人家流行。有钱有势的大家族仍采用由“六十四杠”的棺轿送葬,讲究大出殡,以显示其地位和满足上等人的虚荣。

50年代

20世纪50年代末期,开始提倡火葬,倡导“厚养薄葬”。但此时至70年代初这段时间仍有土葬风俗,属于两种丧葬制度并存时期。丧葬礼俗开始变革,孝服的缝制趋于简单化,只需戴孝帽、系孝带,孝鞋也只须简单用白布封上即可;葬后百日内只要求戴黑纱;妇女在此期间稍忌艳丽服色和浓施脂粉;停尸起灵的时间也缩短到三天;亲友邻里送礼一般送花圈,至于马、牛、轿、车等扎彩几乎绝迹。这样,从服丧到圆坟,仅一周时间便可以结束整个丧礼,节约了大量的精力和开支。

70年代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彻底废除土葬,基本实行火葬。火葬的实行本已简化了土葬中的繁琐仪礼,但随着市民经济收入的提高和世俗的心态变化,旧有的丧礼又被搬到了火葬的礼仪中。特别是从80年代末开始,在城乡农民和市民阶层中又兴起了大讲排场、铺张攀比之风。虽然停尸起灵的时间仍是三天,但办扎彩、穿重孝、诵经(多为放录音)、送路等形式有所抬头,一度曾被禁止的送花圈习俗又被演变为送花篮,并以门前花篮的多少来显示地位、财势和人缘好坏。在这部分人中,一是出于对死者的怀念,不惜花钱以减轻失去亲人的哀痛,求得心理上的平衡,所谓“解解疼”;另一种是大办丧事炫耀自己,特别是有些属于平日并不太孝顺的子女也有这种作法,即人们所说的“活着不孝死了孝”。1987年6月,天津市制定了《殡葬管理暂行办法》。1992年6月,颁布了《天津市殡葬管理办法》,对殡葬依法实施管理,体现了行政法规对民俗的引导作用。

90年代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家族墓地的消亡,国有公墓不断增加,为火葬后的骨灰存放提供了较好的条件。同时,存放方式也不断更新,种类繁多。人们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和思想意识,自由选择骨灰的存放方式。骨灰存放的方式有骨灰墙、骨灰亭、骨灰塔、骨灰存放室等。此外,还有骨灰植树葬和骨灰下葬立碑墓地等,这种方法似乎来源于传统的“入土为安”的思想。近年来兴起的骨灰海葬也逐渐为人们接受。

社会发展

播报
编辑
总之,祭奠死去的亲人,选择什么方式,受经济、文化等个人素质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应该说,悼念亲人是人之常情。但是,在现代文明不断发展的今天,应该提倡在精力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革除那些带有迷信色彩的礼俗,使丧葬礼仪传统文化朝着积极、文明、健康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