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喜雨

(杜甫詩作)

鎖定
《喜雨》是唐代大詩人杜甫的詩作,共兩首。該詩講述了南國久旱無雨農事休止戰亂不斷時一場及時雨從天而降,表達了作者對雨的喜愛憂國憂民的感情。
作品名稱
喜雨
作品別名
南國旱無雨
作    者
杜甫
創作年代
作品出處
《杜工部集》
文學體裁
五言詩

喜雨作品原文

《喜雨》(南國旱無雨)
南國旱無雨①,今朝江出雲②。
入空才漠漠,灑迥已紛紛。
巢燕高飛盡,林花潤色分。
晚來聲不絕,應得夜深聞。 [1] 
註釋
【鶴注】史:永泰元年,自春不雨,四月己巳乃雨,詩云巢燕、林花,皆四月間事。鮑照有《喜雨》詩題。
(上四初雨之景,下四雨後之景。漠漠,雲密貌。紛紛,雨多貌。燕啄泥,故飛。花經雨,故潤。入夜仍聞,喜其汪濊也。)
①趙次公曰:南國,荊楚也。②《禮記》:“天降時雨,山川出雲。”北齊劉逖對雨》詩云:“重輸宵犯畢,行雨旦浮空。細落疑含霧,斜飛覺帶風。濕槐仍足綠,沾桃更上紅。無由似玄豹,縱意上山中。”此摹寫雨景入細,杜詩工力,正相敵也。 [2] 
《喜雨》(春早天地昏)
春旱天地昏,日色赤如血。
農事都已休,兵戈況騷屑。
巴人困軍須,慟哭厚土熱。
滄江夜來雨,真宰罪一雪。
谷根小蘇息,沴氣終不滅。
何由見寧歲,解我憂思結。
崢嶸羣山雲,交會未斷絕。
安得鞭雷公,滂沱洗吳越。 [3] 

喜雨作者簡介

杜甫 (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生於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天寶中期到長安,仕進無門,困頓了十年,才獲得右衞率府胄曹參軍的小職。安史之亂開始,他流亡顛沛,為叛軍所俘;脱險後授官左拾遺。後棄官西行,入蜀定居成都,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有杜拾遺、杜工部之稱。晚年舉家東遷,途中留滯夔州二年,出三峽,漂泊鄂、湘一帶,貧病而卒。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盪、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譽為“詩史”;其人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被奉為“詩聖”。他善於運用古典詩歌的許多體制,並加以創造性地發展。他是新樂府詩體的開路人。他的樂府詩,促成了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發展。他的五七古長篇,亦詩亦史,展開鋪敍,而又着力於全篇的迴旋往復,標誌着詩歌藝術的高度成就。他在五七律上也表現出顯著的創造性,積累了關於聲律、對仗、煉字煉句等完整的藝術經驗,使這一體裁達到完全成熟的階段。杜甫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並稱“大李杜”。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傳世。
參考資料
  • 1.    《喜雨》  .古詩文網[引用日期2014-02-01]
  • 2.    (唐)杜甫著,(清)仇兆熬注.杜詩詳註:中華書局出版社,2007-6-1
  • 3.    《喜雨》  .古詩人網[引用日期2014-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