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

(漢語詞彙)

鎖定
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漢語詞彙,出自《論語》。完整表述見於《論語·第十七章·陽貨篇》:“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
對孔子所言“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朱熹《論語集註》將“小人”解為“僕隸下人”,將“女子與小人”解為“臣妾”,即家裏的女人與男僕,把孔子所言僅限於家的範圍。 [1] 
作品名稱
論語
外文名
Confucian Analects
作    者
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
作品出處
論語·陽貨
文學體裁
語錄

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詞語釋義

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原文

子曰:“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

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註解

(1)唯,語氣助詞,無實意。
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 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
(2)女子:漢唐諸儒解“女子”為全稱 [1] 朱熹《論語集註》將“小人”解為“僕隸下人”,將“女子與小人”解為“臣妾”,即家裏的女僕與男僕,把孔子所言僅限於家的範圍。 [1] 
(3)小人:陰私滿腔,與君子恰好相反之人,論語裏稱這類人為“小人”。
(4)養:古代的“養”字,指修身養性,這裏的“養”是指培養,修養,養浩然正氣,養身、心、性、命。(“身”、“心”、“性”、“命”的理解,要參照儒家另一經典《大學》。)
(5)孫:通”遜“,有規矩。“不孫”意思就是容易無禮,壞了規矩。
孔子説:“女人與小人,他們都很難培養自己的浩然正氣,難養身、心、性、命,所以與之相處要有遠近分寸,太近了容易失禮,壞了規矩;過於遠離,又容易招致怨恨,而不利於儒學的傳承。

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註解説明

解釋古代文言文時,我們必然會遇到一些大家各執一詞理解的句子,以下僅作為一種解釋。
我們都知道孔子著名的一句話: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他的思想主張是“仁者愛人也”,所以孔子是不會貶低女人與小人的。《大學》裏講: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孔子所説的“小人”是指“未修身”所有人,“君子”是“小人”通過修身達到齊家、治國、平天下思想境界,才是“君子”。我們天生都是小人,君子是從小人而來的,沒有天生的。這與我們平常理解的,道德水平低下的小人是有本質區別的。
子貢方人,子曰:“賜也賢乎哉?夫我則不暇。”子貢聰明,很容易看到別人的弱點、缺點,而且還喜歡到處説別人的弱點、缺點,用我們的話説,就是揭短。這種人在平常生活中隨處可見,我們在討論別人的同時,自己也會被別人討論。這絕對是人類的惡習。
這種行為的危害是什麼呢?
我們俗話説:説者無心,聽者有意。常常是以訛傳訛,螞蟻被傳成大象,歪曲事實,給別人生活、形象造成負面影響。因負面影響導致怨恨、仇恨的產生,最後暴發衝突。從頭到尾沒有一個人是受益的,大家都是受害者,所以孔子明確地批評子貢。
  • 子貢你到處説別人壞話,論長論短,你就那麼好嗎?我反省自己的缺點都忙不過來,哪裏有時間去關心別人的缺點。
  • 《論語·里仁》: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孔子從子貢的身上看到了問題,那麼這句就是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見到比我賢德的人,向他看齊,見到不賢德的人,不是去指責、批評別人,而是內自省。
  • 《道德經》: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意思一樣,賢德的人是我們學習、效仿的榜樣,而不賢德的人不是我們批評、指責的對象,而是我們照的鏡子,在鏡子中看到的是自己,不是別人。
説了這麼多,主要是想把孔子的立場表達清楚,他是愛人的人,是化解矛盾的人,而非製造矛盾的人,所以“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是貶低女人和小人於理不通。
孔子所説的“小人”,並不是指壞人,而是思想行為不能突破“得失”的人。“得失”價值觀的缺陷是得之喜、失之慮,由“得失”產生的情緒、習慣是誘發人性惡的根本原因。
“得失系統”的本質是個競爭系統,由得的多少而形成等級金字塔、階級思想。
當我們在世俗中獲得“成功”以後,容易形成自高自大、驕傲自滿的情緒、習慣,容易放縱自己、為所欲為,很容易引發災禍。同時木秀於林風必摧之,三朋四友要跟你混吃混喝、借錢,競爭對手把你當眼中釘,欲除之而後快,小偷、劫匪把你當成了發財的目標。而為了維持“得”的地位,保護既得利益,人會變得冷血、吝嗇,處處堤防,會不擇手段保護“得”,身心累於“得”。
當我們在世俗中“失敗”了或離成功很遠,人會痛苦、埋怨,容易形成懶惰、厭世、暴躁的情緒、習慣。這時親朋好友都遠離你,繼而孤獨、無助,很容易挺而走險,變成小偷、劫匪類的壞人。《易經》裏講“否極才會泰來”,在這個漫長的過程中,人的情緒、行為習慣,很容易擦槍走火幹壞事,身心困於“失”。
成功的人因“失去”或害怕“失去”痛苦不堪,未成功的人因“未得”、“求而不得”痛苦不堪。然後為了“得”不擇手段坑蒙拐騙無惡不作無所不為、喪失人性,最後給自己、家人帶來災難、禍患,這才是孔子想要表達的意思。

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詞語出處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論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與《大學》、《中庸》、《孟子》、《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並稱“四書五經”。通行本《論語》共二十篇。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