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擇手段(拼音:bù zé shǒu duàn)是一個成語,最早出自於晚清·梁啓超《袁世凱之解剖》。
[1]
- 出 處
- 《袁世凱之解剖》
- 注 音
- ㄅㄨˋ ㄗㄜˊ ㄕㄡˇ ㄉㄨㄢˋ
- 語法結構
- 動賓式
- 語法屬性
- 作謂語、定語、狀語
不擇手段成語出處
編輯不擇手段成語故事
編輯在孫中山於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時,時任湖廣總督、欽差大臣的袁世凱就一面圍攻革命軍,一面與以孫中山為首的“同盟會”談判。孫中山被袁世凱矇蔽,表示如果袁世凱能迫使清朝皇帝退位,建立共和國,那麼孫中山就支持他當大總統。結果,袁世凱果然迫使宣統帝溥儀於1912年2月12目頒佈了退位詔書。登上總統寶座的袁世凱很快露出了他的反革命面目,實行獨裁統治。1915年12月,袁世凱稱帝,國號為中華帝國,建元洪憲。
[3]
袁世凱的倒行逆施激起了革命黨人和廣大進步羣眾的聲討。12月25日,雲南的蔡鍔將軍首先組織護國軍討伐袁世凱,貴州、廣兩、廣東、浙江等省紛紛響應,袁世凱的一些親信也紛紛倒戈。袁世凱僅僅當了83天的皇帝就被迫宣佈取消帝制,1916年6月6日,袁世凱因尿毒症不治而亡,時年57歲,同年8月24日正式歸葬於河南安陽市。
[3]
不擇手段成語寓意
編輯司馬遷在其《史記·貨殖列傳》中説:“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壤壤,皆為利往。”認為人在本質上是慾望和利益的產物,無利不起早、無利不奔波。因此,人們謀取利益、追求財富、希望過幸福的生活,無可厚非。但是,在追求利益、名譽的過程中,不可不擇手段而淪落為小人甚至罪人。成語告訴人們,就算人們做不到事事君子,但卻可以事事不做小人,更不可為達目的不擇手段。
[4]
不擇手段成語運用
編輯成文用法
運用示例
不擇手段成語辨析
編輯不擇手段—欺上瞞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