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陽貨

鎖定
陽貨,名虎,字貨,是春秋時期魯國人。魯國大夫季平子的家臣,季氏曾幾代掌握魯國朝政,而這時陽貨又掌握着季氏的家政。季平子死後,專權管理魯國的政事。後來他與公山弗擾共謀殺害季桓子,失敗後逃往晉國
所處時代
春秋時魯國
出生地
魯國
本    名
陽貨

陽貨簡介

孔子聖蹟圖中的陽虎 孔子聖蹟圖中的陽虎
陽貨:名虎,字貨,是春秋時魯國人。魯國大夫季平子的家臣,季氏曾幾代掌握魯國朝政,而這時陽貨又掌握着季氏的家政。季平子死後,專權管理魯國的政事。後來他與公山弗擾共謀殺害季桓子,失敗後逃往晉國。
陽貨,季氏家臣,名虎。 嘗囚季桓子而專國政。季氏是魯國的權臣,陽貨是季氏家的權臣,是當時炙手可熱的人物。

陽貨第十七

【原文】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見,饋孔子豚。孔子時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諸途,謂孔子曰:“來,予與爾言”曰:“懷其寶而迷其邦,可謂仁乎?”曰:“不可。“好從事而亟失時,可謂智乎?”曰:“不可。“日月逝矣,歲不我與。”孔子曰:“諾,吾將仕矣。”
【譯文】 陽貨想使孔子謁見他,孔子不見,他便送給孔一隻小豬,想讓孔子去他家致謝。孔子趁他不在家時,去拜謝。卻在半路上碰到了,他對孔子説:“來,我有話要説。”孔子走過去,他説:“自己身懷本領卻任憑國家混亂,能叫做仁嗎?”孔子説:“不能。”陽貨説:“想做大事卻總是不去把握機遇,能叫做明智嗎?”孔子説:“不能。”陽貨説:“時光一天天過去,歲月不等人啊。”孔子説:“好吧,我準備做官。”
【原文】 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譯文】孔子説:“人的本性是相近的,只是習俗使人有了差別。”
【原文】 子曰:“唯上智與下愚不移。”
【譯文】孔子説:“只有上等人聰明和下等人愚蠢是不可改變的。”
【原文】 子之武城,聞絃歌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子游對曰:“昔者偃也聞諸夫子曰:‘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
【譯文】孔子去武城,聽到彈琴唱歌的聲音。孔子微微一笑説:“殺雞哪用得上宰牛的刀?”子游對他説:“以前我聽您説過:‘君子學道就會愛護別人,小人學道就會服從指揮。’”孔子説:“同學們,子游説得對,剛才我是在開玩笑。”
【原文】 公山弗擾以費叛,召,子欲往。子路不悦,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而豈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
【譯文】 公山弗擾佔據費邑反叛,來召孔子,孔子想去。子路不高興地説:“沒地方去就算了,何必到他那裏去?”孔子説:“他來召我,難道是説空話?如果有人肯用我,我也可以效仿周公。”
【原文】 子張問仁於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使人。”
【譯文】 子張問仁,孔子説:“能在天下推行五種品德,就是仁了。“哪五種?”説:“莊重、寬厚、誠實、勤敏、慈惠,莊重就不會受侮辱,寬厚就會得到擁護,誠實就會受到重用,勤敏就會獲得成功,慈惠就會有本錢使用人。”
【原文】 佛肸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聞諸夫子曰:‘親於其身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叛,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堅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緇。吾豈瓠瓜也哉?焉能繫而不食?”
【註釋】 佛肸(必西)。磷:損傷。緇(茲):黑。匏(袍):一種不能吃的瓜。
【譯文】 佛肸召孔子去,孔子想去。子路説:“以前我聽您説過:‘親自做了壞事的人那裏,君子是不去的。’佛肸佔據中牟反叛,你卻要去,怎麼解釋?”孔子説:“對,我説過。沒聽説過堅硬的東西嗎?磨也磨不壞;沒聽説過潔白的東西嗎?染也染不黑。我豈能象個瓠瓜?光掛在那裏而不讓人吃呢?”
【原文】 子曰:“由也,汝聞六言六蔽矣乎?”對曰:“未也。“居,吾語汝。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智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
【註釋】 居:坐。
【譯文】孔子説:“仲由啊,你聽説過六種品德六種弊病嗎?“沒有。“坐下,我對你説。好仁不好學,弊病是愚蠢;好智不好學,弊病是放縱;好信不好學,弊病是害人;好直不好學,弊病是刻薄;好勇不好學,弊病是破壞;好剛不好學,弊病是狂妄。”
【原文】 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羣,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譯文】孔子説:“同學們,為什麼不學詩呢?學詩可以激發熱情,可以提高觀察力,可以團結羣眾,可以抒發不滿。近可以事奉父母,遠可以事奉君王;還可以多知道些鳥獸草木的名字。”
【原文】 子謂伯魚曰:“汝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為《周南》《召南》,其猶正牆面而立也與。” 【譯文】孔子對伯魚説:“你讀過《周南》《召南》嗎?一個人如果不讀《周南》《召南》,就好象面對着牆站着而無法前進。”
【原文】 子曰:“禮雲禮雲,玉帛云乎哉?樂雲樂雲,鐘鼓云乎哉?”
【譯文】孔子説:“禮啊,禮啊,難道只是紙張在説話嗎?樂啊,樂啊,難道只是鐘鼓在發音嗎?”
【原文】 子曰:“色厲而內荏,譬諸小人,其猶穿窬之盜也與?”
【註釋】 荏(忍):軟弱。窬(魚)。
【譯文】孔子説:“外表威嚴而內心怯懦的人,用小人作比喻,就象挖牆洞的小偷吧!”
【原文】 子曰:“鄉愿,德之賊也。”
【註釋】 願:老好人。
【譯文】孔子説:“老好人是敗壞道德的人。”
【原文】 子曰:“道聽而途説,德之棄也。”
【譯文】孔子説:“道聽途説就是道德敗壞。”
【原文】 子曰:“鄙夫可與事君也與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無所不至矣。” 【譯文】孔子説:“卑鄙小人可以共事嗎?這種人他沒得到時,怕得不到;得到後,怕失去。一旦害怕失去,他什麼壞事都敢做。”
【原文】 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無也。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蕩;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詐而已矣。”
【譯文】孔子説:“古人有三種偏激的毛病,今人或許沒有:古代的狂人肆意直言,今天的狂人放蕩不羈;古代的高傲者威不可犯,今天的高傲者兇惡蠻橫;古代的愚人天真直率,今天的愚人狡詐無賴。”
【原文】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註釋】 巧:好。令:善於。色:臉色。
【譯文】孔子説:“花言巧語、滿臉堆笑的人,很少有仁愛之心。”
【原文】 子曰:“惡紫之奪朱也,惡鄭聲之亂雅樂也,惡利口之覆邦家者。”
【譯文】孔子説:“我厭惡用紫色代替紅色,厭惡用鄭聲攪亂雅樂,厭惡用妖言顛覆國家。”
【原文】 子曰:“予欲無言。”子貢曰:“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譯文】孔子説:“我想不説話。”子貢説:“您如果不説話,誰教我們呢?”孔子説:“天説過什麼?天不説話,照樣四季運行,百物生長,天説過什麼?”
【原文】 孺悲欲見孔子,孔子辭以疾。將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聞之
【譯文】 孺悲想見孔子,孔子推説有病不見。傳話的人剛出門,孔子就取瑟彈唱起來,讓他聽見。
【原文】 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谷既沒,新谷既升,鑽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錦,於汝安乎?”曰:“安。“汝安則為之。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今汝安則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
【譯文】 宰我問:“三年守孝期太長了,君子三年不行禮,禮必壞;三年不奏樂,樂必崩。陳谷吃完,新谷又長,鑽木取火的老方法也該改一改了,守孝一年就夠了。”孔子説:“三年內吃香飯,穿錦衣,你心安嗎?“心安。“你心安你就做吧。君子守孝,吃魚肉不香,聽音樂不樂,住豪宅不安,所以不做,現在你心安,那麼你就做吧。”宰我走後,孔子説:“宰我真不仁德,嬰兒三歲後才能離開父母的懷抱。三年的喪期,是天下通行的喪期。難道他沒得到過父母三年的懷抱之愛嗎?”
【原文】 子曰:“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不有博弈者乎?為之,猶賢乎已。”
【譯文】孔子説:“整天吃飽了飯,什麼都不想,真太難了!不是有下棋的嗎?下下棋,總比什麼都不做要好。”
【原文】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 【譯文】 子路説:“君子提倡勇敢嗎?”孔子説:“君子以道義為上,在位者如果勇敢而不講道義就會顛覆國家,平民如果勇敢而不講道義就會成為強盜。”
【原文】 子貢曰:“君子亦有惡乎?”子曰:“有惡。惡稱人之惡者,惡居下流而訕上者,惡勇而無禮者,惡果敢而窒者。”曰:“賜也亦有惡乎?“惡徼以為智者,惡不遜以為勇者,惡訐以為直者。”
【註釋】 徼(交):抄襲。訐(節)。
【譯文】 子貢説:“君子也有厭惡的人嗎?”孔子説:“有。厭惡宣揚別人缺點的人,厭惡以下謗上的人,厭惡勇敢而無禮的人,厭惡固執而不通情理的人。你也有厭惡的人嗎?”子貢説:“厭惡把剽竊當作聰明的人,厭惡把不謙遜當作勇敢的人,厭惡把告密當作直率的人。”
【原文】 子曰:“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
【譯文】孔子説:“只有你這樣的人啊(指子貢)和小人是難以相處的了。相近了會看你不順眼,遠離了又會埋怨你。”
【原文】 子曰:“年四十而見惡焉,其終也已。”
【譯文】孔子説:“四十歲還讓人厭惡的人,一輩子都完了。”

陽貨作品出處

《論語·陽貨篇》選自《論語》第十七章。
《論語》是記載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語錄,共四十卷,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寫,是我國古代儒家經典著作之一,是首創語錄體。漢語文章的典範性也源於此,儒家(在春秋戰國時期與墨家對立)創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禮”和“中庸”。《論語》是記錄孔子主要弟子及其再傳弟子關於孔子言行的一部書。
《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的對話,以記言為主,“論”是論纂的意思,“語”是話語。《論語》成書於眾手,記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傳弟子,也有孔門以外的人,但以孔門弟子為主,《論語》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書。
作為一部優秀的語錄體散文集,它以言簡意賅、含蓄雋永的語言,記述了孔子的言論。《論語》中所記孔子循循善誘的教誨之言,或簡單應答,點到即止;或啓發論辯,侃侃而談;富於變化,娓娓動人。
《論語》是名列世界十大歷史名人之首的中國古代思想家孔子的門人記錄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成書於戰國初期。因秦始皇-焚書坑儒(雖説是焚書坑儒,但是活埋的其實是一些方士及一些書本),到西漢時期僅有口頭傳授及從孔子住宅夾壁中所得的本子,計有:魯人口頭傳授的《魯論語》20篇,齊人口頭傳授的《齊論語》22篇,從孔子住宅夾壁中發現的《古論語》21篇。西漢末年,帝師張禹精治《論語》,並根據《魯論語》,參照《齊論語》,另成一論,稱為《張侯論》。此本成為當時的權威讀本,據《漢書·張禹傳》記載:“諸儒為之語曰:‘欲為《論》,念張文。’由是學者多從張氏,餘家寢微。”《齊論語》《古論語》不久亡佚。現存《論語》20篇,492章,其中記錄孔子與弟子及時人談論之語約444章,記孔門弟子相互談論之語48章。

陽貨作者簡介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論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與《大學》、《中庸》、《孟子》、《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並稱“四書五經”。通行本《論語》共二十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