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平天下

(基本釋義)

鎖定
“治國平天下”是理學的基本綱領的最後一條。“平天下”即來源於此。一般可解釋為“平定天下”。又有人認為,“平天下”指安撫天下黎民百姓,使他們能夠豐衣足食、安居樂業,而不是用武力平定天下。《説文解字》解釋平字為“虧八”也,虧為虧損、消除,八就是分別,因此“平天下”就是天人合一,消除一切分別,達到大同世界的理想。
中文名
平天下
外文名
-
出    自
理學的基本綱領的最後一條
源    於
齊家治國平天下
釋    義
安撫天下黎民百姓使安居樂業

平天下簡介

理學的基本綱領的最後一條。
《禮記大學》中有云:“ 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 ; 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平天下翻譯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揚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養自身的品性;要想修養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思想;要端正自己的思想,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誠,先要使自己獲得知識,獲得知識的途徑在於認知研究萬事萬物。通過對萬事萬物的認識研究,才能獲得知識;獲得知識後,意念才能真誠;意念真誠後,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後,才能修養品性;品性修養後,才能管理好家庭家族;家庭家族管理好了,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後天下才能太平。《禮記·大學·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平天下讀解

全文在闡釋“平天下在治其國”的主題下,具體展開了如下幾方面的內容,一、君子有絜矩之道。二、民心的重要: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三、德行的重要:德本財未。四、用人的問題:唯仁人為能愛人,能惡人。五、利與義的問題: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
所謂絜矩之道,是與前一章所強調的“恕道”一脈相承的。如果説,“恕道”重點強調的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將心比己方面,那麼,“絜矩之道”則是重在強調以身作則的示範作用方面。如孔子對季康子説:“當政者的德行好比是風,老百姓的德行好比是草,只要風吹草上,草必然隨風倒伏。”(《論語-顏淵》)世道人心,上行下效。關鍵是看你説什麼,提倡什麼,做什麼。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領袖的力量更是不可估量的。所以,當政治國的人必須要有“絜矩之道”。
關於民心的重要性,已經是古往今來都勿庸置疑的了。水能載舟,也能覆舟。不過,啓發雖然是勿庸置疑的,但縱現歷史,卻往往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所以,才會有王朝的更迭,江山的改姓,當政者“為天下僇”。
德行是儒學反覆記述、強調的中心問題之一。把德與財對舉起來進行比較,提出“德本財未”的思想,儘管從儒學的全部治國方略來看,也有“先富後教”(《論語-子路》)、“有恆產者有恆心”(《孟子-膝文公上》)等強調經濟基礎的思想,但總的説來,重精神而輕物質,崇德而抑財的傾向仍是非常突出的。
正因為“德本財末”,因為德行對於治國平天下有第一位的重要作用,所以就牽涉到一個用人的問題。而在用人的問題上,同樣是品德第一,才能第二。對於這一點,《大學》不厭其煩地引述了《尚書-秦誓》裏的一大段話,説明一個人即使沒有什麼才能,但只要心胸寬廣能容人,“宰相肚裏能撐船”,便可以重用。相反,即使你非常有才能,但如果你嫉賢妒能,容不得人,也是危害無窮,不能任用的。所以,“唯仁人為能愛人,能惡人。”當政治國的人必須要有識別人才的本領。
與“德本財末 ”密切相關的另一對範疇便是“利”與“義”的問題。
為了闡迷“利”與“義”的關係問題,《大學》提出了“生財有大道”的看法,即生產的人多,消費的人少;生產的人勤奮,消費的人節省。這是一段很富於經濟學色彩的論述,淺顯易懂而勿庸置疑。值得我們注意的倒是下面的兩句話:“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以財發身”的人把財產看作身外之物,所以能仗義疏財以修養自身的德行。就像著名的列夫-托爾斯泰那樣,解散農奴,實行自身禁慾,以實現良心與道德的自我完善,“以身發財”的人愛財如命,奉行“人為財死,鳥為食亡”的原則,不惜以生命為代價去斂錢發財。或貪贓枉法,鋌而走險,或貪婪吝嗇如巴爾扎克筆下的葛朗台,果戈理筆下的潑留希金等。都是“終朝只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紅樓夢-好了歌》)所以,還是“以財發身”,超脱一點好。
總起來説,這一章收束《大學》全篇,內容豐富,包含了儒學的不少重要思想。我們將會看到,這些思想在《中庸》、《論語》、《孟子》等儒家經典中還有反覆的論述和展開。

平天下詳解平天下

“平”字,在古代的意思是由一個“於”字, 和“八”字共同組成。“於”字,是指炁流的運行,在運行過程當中受到了阻礙,但是它能夠越過障礙的意思。“八”字,是炁流自動分開的意思。就像天和地之間,上面一橫代表天,下面一橫代表地,這一炁流行於天地之間,遇到了阻礙它又能夠自行地跨越這個障礙。這個地炁上升的時候,穿過了這一橫的障礙。再形象地在用一個“八字”,來表述炁機的自動分開,平分左右。也就是説,炁在自然地聚散越過障礙,那麼也就使事物的變化自然、平和、舒順,利於管理。所以國家管理者本身能夠處於德治其身狀態的時候,他內環境的氣機非常平和,同時又能在這個德治自己的同時,用德來治管理天下的時候,就能夠使天下太平而舒順,容易管理。因為道德這個五德能量它以一種炁的形態出現,滋養眾生,扶生眾生,幫助眾生。她可以超越任何物體的障礙,而深入民心和社會的各個階層以及領域之中。應用五德之光炁,就能達到這個平的作用、深入人心的作用,使天下太平舒順,易於管理。所以説:“道蒞天下,民心自化;德化眾生,天下太平。”只要運用好這個德治天下,也就必然會出現“治大國如烹小鮮”一樣的輕鬆、平順、自然的太平盛世。這,就是平天下的“平”,就是要用好道所化生的德,用好五德之能量,用這個德自然地佈施於眾生。如果人人都能如此,自然是天下大同!這個德能夠平化天下,達到長治久安;民心歸德,盛世太平也就自然出現;這,就是上乘的學問和教育理論培養人才應當實現的最終目標!“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把這三綱要把握住,再把這八條目真實不虛地實踐,就能將我們古代的道德文化,教育思想和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當中的共產主義理想恰到好處地結合到一起,推動整個民族的復興,從而迎來我們新時代的太平天下。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