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嚴慶澍

鎖定
嚴慶澍(1919年—1981年),筆名唐人、阮朗、顏開、江杏雨、洛風、高山客、今屋奎一等。1919年生於江蘇省蘇州市,原籍浙江吳縣。 [3]  1930年代積極參加抗日救亡運動,1940年代投身進步文化新聞工作,先後在上海、香港《大公報》,香港《新晚報》工作30多年。嚴慶澍業餘從事文藝創作,以唐人的筆名著有《金陵春夢》,以阮朗的筆名著有《香港風情》,以顏開的筆名著有《詩人郁達夫》等小説、劇本等數10種。 [4]  1978年2月,嚴慶澍被推薦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五屆全國委員會委員。由於勤奮寫作,過度疲勞,1978年8月在香港患腦溢血,留下下肢瘋癱的後遺症,1979年到廣州調治修養。1981年10月,嚴慶澍到北京友誼醫院繼續治療。1981年11月26日,舊病復發,逝世於北京,享年62歲。 [3] 
中文名
嚴慶澍
別    名
唐人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籍    貫
江蘇蘇州
出生日期
1919年
逝世日期
1981年11月26日

嚴慶澍人物生平

嚴慶澍,1919年生於江蘇吳縣的一户小康之家,開軒推門就能看見波光浩渺的太湖。13歲去上海,就讀新環中學。畢業後在十里洋場謀生,他當過《申報》報館的校對實習生,也曾去明星影業公司當佈景員,後來他遇到拍過《天仙配》等許多影片的導演、同鄉吳永剛,1935年底,在吳的鼓勵下去南京發展,事業雖不見發達卻結識了一批文化人。
1938年春,嚴慶澍逃出淪陷的上海,4月底經香港轉往長沙,進了湖南省文化界抗敵協會工作。長沙大火前夕,他在湯恩伯的31集團軍邵陽幹訓班任政治教官。1939年夏,嚴慶澍隨幹訓班開拔前方,入川東,往湖北,到豫西。1940年,他參加31集團軍總司令部的“三一出版社”籌辦工作。這年夏天,因開罪長官,脱離軍隊,輾轉到了西安,經人介紹到當地的東南中學教了半年書,1941年到寶雞進了中國銀行西北運輸處。四年之間,他奔波在西南、西北的運輸線上。這些非凡的經歷,加深了他對社會人生的認識,也觸發了他用筆解剖社會的念頭。1943年,他有幸得到路透社駐華記者趙敏恆的幫助,在他的引薦下插入成都燕京大學新聞系半工半讀。
1944年秋,嚴慶澍與夫人楊紫帶着一雙小兒女來到成都,賃屋住在陝西街附近的一條小巷裏。那時,二十五六歲、已為人夫、為人父的嚴慶澍,在一羣缺少社會經驗和人生閲歷的同學中間已然“老大哥”。嚴慶澍在成都燕大的兩年,被推選連任《燕京新聞》的英文版經理,同學都叫他“嚴老闆”。他又是學生社團“未名團契”和“海燕劇團”的活躍分子,遊行、演戲、組織“國是座談會”,策劃營火晚會,總能見到他的身影。
他在讀燕大新聞系那兩年裏,一到寒暑假便去重慶,住在英國路透社辦公樓附近的趙敏恆寓所,幫助抄資料、打印文稿。趙敏恆在經濟上接濟他,還告訴他許多國民黨高層內幕秘聞。但也針對他的長處,建議他最好走小説創作的道路。
1946年夏天,《大公報》總經理胡政之向燕大新聞系徵聘一位懂管理的畢業生,系主任蔣蔭恩首先推薦了嚴慶澍。這年11月,他進了上海《大公報》營業部。1947年7月,又奉命渡海到光復後的台灣省創辦《大公報》台北分館。嚴慶澍把家眷遷到台北,又把正在讀書的弟弟從老家接到台北。他在做好擴大《大公報》在台灣發行的同時,也抽時間在島內各處跑新聞。
1948年秋,嚴慶澍應邀參加台灣省新聞處出面組織的記者赴台中參觀團。途中,他看到大片森林被砍伐,原因是官商勾結走私木材,馬上寫了一篇題為《台灣森林傳奇》的報道,在《大公報》上海版上連載。1948年年底,《大公報》總編輯王芸生應毛澤東邀請,經台北到香港,準備北上參加新政協會議。此時,《大公報》台灣辦事處因此受到牽連,第二年5月底被徹底查封。嚴慶澍和夫人帶着孩子跑到香港,參加香港《大公報》的編輯工作,從此居留香港。1950年他參加了《新晚報》的籌建,此後一直在《新晚報》擔任採訪主任、編輯主任等職。 [6] 
嚴慶澍是位多產作家,一生著述頗豐,除寫作《金陵春夢》(八卷)外,還寫有《草山殘夢》(八卷)、《蔣後主秘錄》、《北洋軍閥演義》等80多部小説和電影劇本,共計1000多萬字,蔚為大觀。1978年2月,嚴慶澍還被推薦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五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由於勤奮寫作,過度疲勞,1978年8月,嚴慶澍在香港患腦溢血,留下下肢瘋癱的後遺症,1979年到廣州調治修養。1981年10月,他到北京友誼醫院繼續治療,但實際上他卻在醫院“整理舊作,試寫新作”。11月26日凌晨2時,他開始伏案工作到天明,白天又有應酬,終因體力不支,舊病復發,當天傍晚在北京逝世,終年62歲。 [3] 
1981年12月4日上午,嚴慶澍追悼會在八寶山革命公墓禮堂舉行。費彝民主持追悼會,羅承勳致悼詞。廖承志、許德珩劉瀾濤、李維漢、王首道、莊希泉、王崑崙劉田夫周揚巴金夏衍謝冰心、曹禺、艾青、張天翼、沈從文,以及政協全國委員會、中共中央統戰部、廣東省政協、全國文聯、中國作協、中國記協等送了花圈。朱穆之、平傑三張執一、薩空了、周而復孔羅蓀歐陽山李普譚文瑞,從港澳來京參加五屆人大四次會議和政協五屆四次會議的人大代表、政協常務委員和委員王匡、李菊生、祁峯、何賢、霍英東、楊光、王寬誠等,以及嚴慶澍先生的生前友好共200多人蔘加了追悼會。嚴慶澍先生的妻子及兒女等親屬也參加了喪禮。 [4] 

嚴慶澍人物作品

瑪利亞最後一次旅行(短篇小説集)1962,香港益羣出版社
金陵春夢(1—4集,長篇小説)香港文宗出版社;1—8集,1981,香港致城出版社
草山殘夢(1—8集,長篇小説)1981,(出版年代不詳)
黑裙(中、短篇小説集)1980,廣東人民
香港風情(中、短篇小説集)1980,北京
十年一覺香港夢(長篇小説)1981,廣西人民
台商香港矇騙記(長篇小説又名《蒼天》)1981,春風
香港大亨(長篇小説)1981,廣東人民
華燈初上—阮朗中篇小説選(上)1982,四川人民
長相憶—阮朗中篇小説選(下)1982,四川人民
天涯淪落人(長篇小説,又名《我是一棵搖錢樹》)1982,北京
蔣後主秘錄(上下卷,長篇小説)1983,百花
十三女性(中篇小説)1984,百花
北洋軍閥演義(1—2卷)1985,湖南人民
勸君更盡一杯酒(長篇小説)1985,江蘇文藝
一個萬能情報員的經歷(長篇小説)1985,百花
混血女郎(中篇小説集)1986,湖南文藝
荔枝角女牢(長篇小説)1986,灕江
唐人中長篇小説選 1986,百花
浮生八記(中、短篇小説集)1987,百花 [1] 

嚴慶澍親屬關係

妻子楊紫。 [6]  四子嚴格,1949年生。 [7]  另一嚴浩 [2]  ,江蘇吳縣人,1952年生於香港。1973年畢業於英國倫敦電影學院。1975年返港,在香港無線電視台擔任編導。執導的電視劇有《CID》、《國際刑警》和《年輕人》等,1978年加入嘉禾公司,擔任編導:同年,與另一位香港導演餘允抗合組影力公司。是香港新浪潮電影的一位代表人物。在20世紀90年代,他是惟一一位在全球A級國際電影節上兩次(東京、柏林各一次)獲得最佳導演獎殊榮的香港導演。主要電影作品:《茄哩啡》(1978),《夜車》(1979),《似水流年》(1984),《天菩薩》(1987),《滾滾紅塵》(1990),《棋王》(1991),《天國逆子》(1995),《太陽有耳》(1996),《我愛廚房》(1997),《庭院裏的女人》(2001)。 [5] 

嚴慶澍親友回憶

同學高潔:未名是燕大少有的校際團契之一……團契內不分男女長幼,一律拈閹以兄弟姐妹相稱。記得拈閹那天,滿臉鬍子的嚴慶澍當上了“三姐”,小巧精幹的四川姑娘賈唯英竟是“三哥”,身高1.8米的北方大個子於效謙成了“八妹”,大家笑得前仰後合……
未名團契還設有“循環信”——一本厚厚的練習簿,大家輪流在上面寫下自己的問題、想法,歡樂與不幸,什麼都寫,不拘一格。至今我還記得嚴慶澍大哥(他實在是未名團契中年紀最長的一位)在“循環信”上寫的一封長信,講的是盛世才在新疆陰謀殺害大批共產黨人和進步人士的暴行。我第一次聽説這樣的事,心中十分震怒。 [6] 
陶鷹顧忿我們和當時在台北的徐銘、章展,都是二十左右的青年,因為舊親或同事、朋友的介紹,先後和嚴慶澍相識;又都因為在蘇卅的學校參加民主運動,或被敵人追蹤,或被學校開除,不得已到台北暫避。除顧忿另有工作外,老嚴把我們先後安排在《公論報》、《台北晚報》等處工作。他以長兄之情愛大家。我們有了病,他關心為我們覓醫治療;每逢佳節,他邀我們到他寓所歡敍,以解遊子思鄉之苦。中秋節我們就在他家後廊檐下,與他們一家祖孫三代圍坐圓桌吃烤鴨、月餅。更重要的是他時時啓發引導我們關心國家的前途和人民的命運。我們下班後,常在《大公報》分館聚首,看報談天。
有一次老嚴問我們:“你們看報用幾隻眼睛?”當然,看什麼東西都是用兩隻眼睛。他卻笑着向我們解釋:“應當用一隻眼睛看報,用另一隻眼睛看台北。”他就是這樣引導我們用青春的熱情,去冷靜剖析舊社會的苦難,認識當時搖搖欲墜的國民黨統治。他也鼓勵我們多寫作。我們每有收穫,他為我們高興。他曾經把陶鷹寫的一篇不便在台北發表的短篇小説《復活》,用投遞機場郵筒的方法,寄給香港《文藝叢刊》主編邵薟麟同志。
他對我們青年寄予更大的希望和信任,不僅每天讓我們讀香港來的報刊,在淮海戰役的序幕揭開以後,時常約我們晚上到他家收聽新華社的廣播;待到夜深人靜,他拉開日本式房間壁櫥的紙板,扭亮深藏在裏邊的美國飛歌牌收音機。大家把頭攢聚在一起,聽新華總社的廣播,儘管聲音隱隱約約,我們聽來卻如洪鐘般震撼人心。 [7] 

嚴慶澍社會評價

《人民日報》:他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熱愛中國共產黨,工作勤懇,對人熱情。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