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孔羅蓀

鎖定
孔羅蓀(1912—1996)文學評論家、雜文家。原名繁衍,筆名羅蓀。上海人。1928年赴哈爾濱,次年任哈爾濱《國際協報》副刊《蓓蕾》主編,並發表文學創作。1935年到武漢,任漢口《大光報》副刊《紫線》主編。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與馮乃超、蔣錫金創辦《戰鬥》旬刊。1938年被選為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理事,並任《抗戰文藝》編委。武漢失陷後到重慶,1940年主編《文學月報》,並編輯《文學集叢》,發表《抗戰文藝運動鳥瞰》。新中國成立後,任南京市文聯副主席、上海文學研究所副所長、《文藝報》主編、中國作協書記處書記等。著有評論集《文藝漫筆》《保衞社會主義文藝》《文學散論》等,雜文集《野火集》《小雨點》《喜劇世界》《決裂集》,另有小説、散文多種。有《孔羅蓀文學評論選》。 [1] 
中文名
孔羅蓀
籍    貫
上海
出生日期
1912年
逝世日期
1996年
畢業院校
哈爾濱政法大學
職    業
作家
代表作品
《野火集》
《小雨點》
《決裂集》
原    名
孔繁衍
出生地
山東濟南

目錄

孔羅蓀人物生平

孔羅蓀,原名孔繁衍,筆名羅蓀、魯孫、蓀等。原籍上海,生於山東濟南。早在北京讀中學時,和同學辦過油印文藝刊物《同窗》。1928年在哈爾濱考進郵政局工作,並開始寫詩、散文和小説,向報刊投稿,後組織蓓蕾社,為《國際協報》編《蓓蕾》週刊。此後在哈爾濱、長春、上海、漢口、重慶、南京等地長期從事郵務工作,業餘從事編輯和寫作。1932年9月回上海。1935年初到漢口主編《大光報》文學副刊《紫線》。1937年9月18日同馮乃超、蔣錫金等創辦《戰鬥》旬刊,任主編。1938年3月參與發起成立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被選為理事,任《抗戰文藝》編委。同年秋到重慶。1940年同戈寶權主編《文學月報》。皖南事變後,代編《文藝陣地》三期,併為文林出版社主編《文學集叢》。抗戰勝利後到南京。194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南京解放後,歷任南京市文聯副主席,全國政協委員。後到上海,任中國作家協會上海分會秘書長、黨組副書記,上海市文聯秘書長,上海文學研究所副所長。1975年末調上海師範大學中文系任教。1977年秋,參加上海市文聯的恢復工作及《上海文藝》編輯工作。1978年調北京,參加中國文聯籌備小組,任《文藝報》主編。曾出席歷次全國文代會,先後當選中華全國文學工作者協會第一屆委員、中國作協二、三、四屆理事,三屆書記處常務書記,中國筆會中心理事,全國文聯四屆委員。 [2] 
參考資料
  • 1.    秦亢宗主編.中華百年文學大辭典.杭州:浙江工商大學出版社.2014
  • 2.    馬良春,李福田總主編.中國文學大辭典 第三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121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