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胡政之

(新記《大公報》創辦人之一)

鎖定
胡政之(1889~1949),原名胡霖、字政之、筆名冷觀。四川成都人。1905年畢業於安徽省立高等學堂畢業,赴日留學,在東京帝國大學攻讀法律,1912年定居上海,參加上海《大共和日報》工作,1915年任該報駐北京記者,採訪“二十一條”秘密條約幕後交涉情況,以消息敏捷著稱。翌年到天津,任王郅隆主辦時期的《大公報》經理兼總編輯。1918年歐戰結束時赴歐採訪“巴黎和會”。1926年與吳鼎昌張季鸞合作,組成新記公司,接辦天津《大公報》,任總經理兼副總編輯。民國30年(1941年)任國民參政員,晚年以“社會賢達”名義參加舊政協,並一度為“國大代表”。1949年4月14日(一説4月15日)逝世於上海。 [3] 
(概述圖來源 [4] 
中文名
胡政之
別    名
冷觀
籍    貫
四川成都
出生日期
1889年
逝世日期
1949年4月14日
畢業院校
安徽省高等學堂
東京帝國大學
主要成就
新記《大公報》創辦人之一

胡政之人物生平

胡政之,原名霖,筆名冷觀,1889年(清光緒十五年)生於成都一個官僚家庭。幼年受過良好的舊學教育,後入安徽省高等學堂期間接受西學教育,因閲讀進步報刊,對日後的思想起到很大影響。1907年自費赴日留學,入東京帝國大學學習法律。這期間與學商的中國學生吳鼎昌相識,並因吳認識了孫中山。後又在東京結識了張季鸞。1911年,胡政之畢業回到上海。
胡政之先在上海開辦律師事務所,繼而得張季鸞幫助參加了民立圖書公司。1913年,他受聘任上海《大共和日報》總編輯兼任中國公學法律教員。張季鸞因反對袁世凱入獄,出獄後在胡政之所在的《大共和日報》作日文翻譯,胡張二人又在上海公學執教法律、外交,在患難中感情日篤,為日後事業打下基礎。
1915年,袁世凱的親信王揖唐出任吉林巡按使,胡政之在其屬下任秘書長。1916年王揖唐調任段祺瑞內閣內務部總長,成為安福系頭目之一,胡任內務部參事,此為胡政之與安福系關係之始。同年,胡政之擔任了王郅隆接辦的《大公報》經理兼總編輯。在此期間,他代表《大公報》採訪1919年舉行的巴黎和會,是巴黎和會中惟一的中國記者。會後,他遍遊英、法、德、瑞士等國。1920年回國。時值直皖戰爭爆發,皖系戰敗,皖系的“安福俱樂部”失勢,安福系的機關報《大公報》不振。胡政之離開《大公報》,與林白水合辦《新社會報》,自任總編輯。不久,胡與林意見不合離去。
1921年胡政之在上海創辦了“國聞通訊社”,經濟支柱是皖系軍閥盧永祥。直皖戰爭中失勢的安福系,想東山再起,便聯絡北方的奉系軍閥與南方的國民黨,組成反直的臨時政治組織於上海。
“國聞通訊社”便在這種政治鬥爭的需要中問世了。素與安福系關係煩深的胡政之物色李子寬、張琴南入社,社務行政由盧永樣主持,胡政之領導業務。
1924年,江浙的齊盧戰爭爆發,盧永祥丟失了浙江地盤,“國聞通訊社”的經濟支柱受震。依附盧永樣的人紛紛離去,胡政之見勢掌握了大權,“以社養社”,在該社成立了一個廣告部,靠為《國民日報》招來廣告維持開支。不久,他採納了同仁李子寬的建議,於同年8月創辦了《國聞週報》,附屬於“國聞通訊社”。《國聞週報》1926年由上海遷天津,該報至1937年停刊共出版13年,成為一個國內較有影響的時事週刊。
1925年11月,《大公報》停刊,吳鼎昌出資5萬買下了該報的產業,與胡政之、張季鸞組成《大公報》新記公司。吳在金融界着意進入政界;而胡張二人早年是留日的同窗,回國後又有開創新聞事業的夙願。因此,《大公報》便成為了他們實現宏圖大志的園地。於是三人以“約法五章”為辦報的“憲法”,“決不旁騖”。吳任社長,胡任總經理,張任總編輯。新記《大公報》的編輯記者皆由“國聞通訊社”人員擔任。至此,“國聞通訊社”、《國聞週報》都成了《大公報》附屬企業。此時,胡、張二人大施才幹,將《大公報》辦成了全國有名的大型報紙,不僅在國內,而且在東南亞、日本和美國都有影響,成為外國人瞭解中國的窗口。以後《大公報》在1941年,獲得了美國密蘇里新聞學院的榮譽獎章。這其中,胡政之是起了關鍵性的作用的。
《大公報》以精美的印刷、精良的版面,迅速準確的國外消息、犀利的言論、生動活潑的專欄和副刊博得廣大讀者的喜愛。特別是抗日戰爭期間,隨着戰局的變化,先後開闢了新版:上海版、漢口版、香港版、桂林版和重慶版,發行量到1938年已逾10萬份,到1942年已有重慶、桂林、香港3館,成立了董監事辦事處。抗日戰爭時期,是《大公報》的黃金時代。新記《大公報》較客觀的反映了20世紀20年代中期至40年代中國社會各個方面的狀況,是中國當時影響深遠的報紙之一。
胡政之有一套辦報的獨特經驗。他很重視《大公報》的專欄和副刊,開闢有哲學、醫學、文藝、經濟、圖書、文史和科學等各種週刊,20年間從未間斷。他也重視該報選用的特派員和通訊員工作,注意在來稿中聘請有才華和名氣的作者擔任特派員、特約通訊員,該報的特寫、通訊比別的報紙多,是其一大特色。範長江被《大公報》聘為特約通訊員後,胡政之資助他到西北旅行,該報連續發表範長江的陝北通訊《毛澤東過甘入陝之經過》、《陝北共魁劉志丹》、《陝北甘東邊境上》、《從瑞金到陝北》等篇,客觀上起到了使讀者瞭解紅軍長征全貌的作用,影響很大。
胡政之於1946年春以社會賢達的名義參加了舊政協,旋任國大代表,主持復刊後的香港《大公報》。抗日戰爭勝利後他曾想建立一箇中國的報業托拉斯,幾經周折未能實現。1949年4月14日(一説4月15日)病逝於上海。 [2] 

胡政之主要作品

胡政之自進入新聞界寫出了不少影響大的遊記和通訊,如《新年旅行三省記》(1925年)、《粵桂旅遊日記》(1927年)、《東北之遊》9篇(1928年)、《再遊東北》(1929年)、《新都印象記》3篇、《1929年蔣、馮、閻大戰之際在南京會晤蔣介石》、《閻白訪問記》、《再度訪閻記——1931年北方政局變化中的閻錫山》等。 [2] 

胡政之後世紀念

《回憶胡政之》胡玫、王瑾編。2009年6月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2002年胡政之孫女胡玫和外孫女王瑾編寫了《胡政之先生紀念文集》,收入胡政之生前的朋友和同事所寫的回憶、紀念文章20多篇,但該書只能以內部文集的形式出版。而此次出版的《回憶胡政之》是在《胡政之先生紀念文集》的基礎上,又增添了新發現的一些回憶文章,並增補了不少與紀念胡政之有關的新內容。所收文章,不少出自與胡政之有過師誼之情的人之手,這些人日後又成為報界乃至政界學界的名流,如查良鏞(金庸)、楊歷樵、蕭乾、曹聚仁……文集記錄了胡政之逝世後後人的思念,也保存了大量與胡政之立身行事有關的文獻資料,能給讀者還原一個真實的胡政之。 [1] 
參考資料
  • 1.    範軍編撰. 中國出版文化史研究書錄 1978-2009[M]. 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 2011.01:362.
  • 2.    四川省地方誌編纂委員會.四川省志 人物誌(下冊)/文化界: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498-500
  • 3.    《上海新聞志》編纂委員會.上海新聞志: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0:703
  • 4.    成都市雙流區檔案館,成都大學檔案館主編. 圖説雙流[M]. 成都: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 2016.06: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