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吹(拼音:chuī)為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8]  。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古字形由“口”與“欠”兩部分組成,模擬一個人用力吹氣的樣子。“吹”本義就是指用嘴吹氣,引申為吹奏樂器,又引申為流動的空氣觸及物體。“吹”又引申出誇口的含義,可能來源於佛教中的“大吹法螺”一詞。舊時人們俗稱人死為吹燈拔蠟,今用在口語中,表示交情破裂或事情不成功,如告吹。 [18] 
中文名
拼    音
chuī
部    首
五    筆
KQWY [2] 
倉    頡
RNO [2] 
鄭    碼
JRO [2] 
筆    順
豎、橫折、橫、撇、橫鈎、撇、捺
字    級
一級(編號:0744) [8] 
平水韻
上平聲·四支 [3] 
總筆畫
7(部首3,部首外4)
筆順編號
2513534
統一碼
U+5439 [2] 
注音字母
ㄔㄨㄟ
字形結構
左右結構
四角碼
6708₂
造字法
會意字
異體字
龡、䶴、𠷕、𪛑、𪛐

字源演變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1]
會意字。“吹”的甲骨文寫作圖1-4,字形由“”與“”兩部分組成,“口”表示嘴巴,“欠”像一個跪坐的人張大嘴的樣子,整個字形像人張開嘴巴,口中的氣被呼出來、説話的樣子。金文的形體與甲骨文相似(圖5、6)。吹字形體中的“口”與“欠”到春秋時正寫、反寫不定,但不論字形如何書寫,一般都是“欠”張開的口與“口”旁相對,只有個別例外。而且,進入西周時代,左口右欠之結構就逐漸成為主流形體。 [1] 
小篆的形體結構來自甲骨文、金文,左邊依然從口,右邊的上半部分由人頭變成了三撇,像人呼出的氣體的樣子(圖7)。隸書基於小篆的形體,將右邊部件寫作為“欠”。
“吹”的本義從上面的形體分析,不難看出是用口吹氣的意思。但吹在甲骨文中不用作本義,用作人名或地名,金文亦作人名。
合攏起嘴唇出氣叫做“吹”,但是“吹”字的意義絕不僅限於此。“吹”既可以指人口呼出的氣體,同時又轉用到自然事物上面。例如風的流動,稱之為“吹風”,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有這樣的詩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中國古代樂器中的竹管樂器,如笛、簫、笙、竽之類,演奏方法都是靠人嘴向樂器上的孔吹氣發聲。因此,“吹”在漢語中又經常被用來表示樂器演奏,所謂“吹奏”“吹打”“鼓吹”,都是由這種用法形成的詞。
一般來説,在古代社會,凡是需要用樂的場合,都是一些比較重要的大場面,比如祭祀、盟會、宴享賓客的典禮等。隨着時代的變遷,奏樂的這種高層次、不一般的意義內涵又不斷有新的發展,如佛教傳入中國後,佛事法會上便有一種叫做“吹大法螺”的儀式,也就是吹奏螺號,以示莊重。奏樂既然總是有身份的人用於大場面,作為奏樂之名的“吹”便很自然地衍生出“誇口”“説大話”的用法來。所謂“大吹大擂”,字面上指的是大肆吹打樂器,實際上卻表示大肆吹噓。 [18-19] 

詳細釋義

拼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chuī
動詞
合攏嘴唇用力出氣
blow;puff
《老子》:“夫物或行或隨,或噓或吹。”
唐·杜甫《城西陂泛舟》詩:“魚吹細浪搖歌扇,燕蹴飛花落舞筵。”
《水滸傳》第二一回:“(閻婆)吹滅燈,自去睡了。”
吹燈;吹滅;吹毛求疵
(風、氣流等)流動;衝擊
blow
《詩經·鄭風·蘀兮》:“蘀兮蘀兮,風其吹女。”
唐·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曹禺《雷雨》第三幕:“在海風吹得緊,海上的空氣聞得出有點腥、有點鹹的時候,白色的帆張得滿滿的,像一隻鷹的翅膀。”
吹拂;風吹浪打
吹氣演奏
blow;
play
《詩經·小雅·何人斯》:“伯氏吹壎,仲氏吹篪。”
漢·董仲舒《春秋繁露·楚莊王》:“雖有察耳,不吹六律,不能定五音。”
柳青《銅牆鐵壁》第十一章:“隊伍吹了吃飯號。”
吹笙;吹笛;吹嗩吶
〈口語〉(事情)不成功;(感情)破裂
break
老舍《駱駝祥子》一:“一百塊,少一分咱們吹!”
田漢《關漢卿》第一場:“他們的事吹了。”

〈口語〉説大話;誇口
brag;
boast
《老殘遊記》第十九回:“‘許大,聽你挑一副去,我總是贏你。’許亮説:‘你別吹了!’”
老舍《龍鬚溝》第二幕:“不是吹,我們的活兒作得真叫地道。”
吹牛;吹噓;自吹自擂
誇讚別人以捧場
鼓吹;能吹善拍
傳播;傳送

北周·庾信《哀江南賦》:“豺牙密厲,虺毒潛吹。”
宋·王安石《金陵即事》詩之一:“揹人照影無窮柳,隔屋吹香並是梅。”
《紅樓夢》第三四回:“倘或吹到老爺耳朵裏……終是要吃虧的。”

抽鴉片煙

黃期陞《貶妖穴為罪隸論》:“任賭任吹,起世間劫奪之路;好利好貨,開衙蠹索詐之門。”
康有為《大同書》戊部第一章:“其或少有父母之教而粗知義方,後喪父兄而賭飲嫖吹任性蕩產者。”

推動
To promote
宋·王安石《呈柳子玉同年》詩:“水底舊波吹歲換,柳梢新葉卷春回。”
明·周致堯《西津夜泊》詩:“卧聽海潮吹地轉,起看江月向人低。”

通“炊”,燒火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書證》:“百里奚,五羊皮。憶別時,烹伏雌,吹扊扅。”
名詞
(舊讀chuì)指管樂器或管樂器的吹奏

《禮記·月令》:“(季秋之月)上丁,命樂正入學習吹。”

(舊讀chuì)指風
wind
唐·喬知之《從軍行》:“玉霜凍珠履,金吹薄羅衣。”
前蜀·韋莊《三用韻》:“笛聲隨晚吹,松韻激遙碪。”
宋·陳與義《除夜》詩:“城中爆竹已殘更,朔吹翻江意未平。”

(舊讀chuì)管樂器聲

南朝梁·丘遲《侍宴樂遊苑》詩:“詰旦閶闔開,馳道聞鳳吹。”
唐·韓愈《幽懷》詩:“凝妝耀洲渚,繁吹蕩人心。”
元·周權《晚春》詩:“輕車繁吹尚紛紜,袞袞香浮紫陌塵。”

(參考資料:《古代漢語詞典》 [9]  《現代漢語詞典》 [10]  《漢語大字典》 [11] 

古籍訓釋

説文解字

【卷二】【口部】昌垂切(chuī)
吹,噓也。從口從欠。
【卷八】【欠部】昌垂切(chuī)
吹,出氣也。從欠從口。 [12] 

説文解字注

【卷二】【口部】
“噓也。從口欠”注:口欠則氣出,會意。昌垂切,古音在十七部。 [14] 
【卷八】【欠部】
“出氣也。從欠。從口”注:昌垂切,古音在十七部。按吹已見口部,宜刪此。 [13] 

廣韻

昌垂切,平支昌 ‖ 吹聲歌3部(chuī)
吹,吹噓。昌垂切,又尺偽切。三。
尺偽切,去寘昌 ‖ 吹聲歌3部(chuī)
吹,鼓吹也。《月令》曰:“命樂正習吹。”尺偽切。又尺為切。三。 [15] 

康熙字典

【醜集上】【口部】 吹;部外筆畫:4
《唐韻》《正韻》昌垂切。《集韻》姝為切。《韻會》樞為切。並音炊。《説文》:噓也。《玉篇》:出氣也。《莊子·逍遙遊》: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詩·小雅》:鼔瑟吹笙。
又吹噓。揚子《方言》:吹,助也。注:吹噓相佐助也。
又《集韻》:亦作龡。《周禮·春官》:笙師掌教龡竽笙。
又同炊。《荀子·仲尼篇》:可炊而傹也。注:炊與吹同。傹當為僵。言可以氣吹之而僵仆。
又《廣韻》《集韻》《韻會》並尺偽切。音𥞃。《廣韻》:鼔吹也。《禮·月令》:上丁,命樂正入學習吹。又:季冬,命樂師大合吹而罷。《爾雅·釋樂》:徒吹謂之和。《古今樂錄》:漢樂有鼓吹鐃歌十八曲。 [4]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書寫提示

吹書寫提示 吹書寫提示
“口”小“欠”大,頂部“口”低,底部“欠”低。“口”,在橫中線部位。“欠”,首筆撇從豎中線右側起筆,撇向橫中線;㇖(橫鈎)的鈎尖輕接橫中線;“人”的撇筆從田字格中心起筆,撇向“口”下方,撇尖、捺腳大致持平。 [16] 

書法欣賞

音韻彙集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平聲
五支

合口呼
次清
昌垂切/尺為切
ʨʰiuɛ
去聲
五寘

合口呼
次清
尺偽切
ʨʰiuɛ
集韻
平聲
五支

合口呼
次清
姝為切
ʨʰiuɛ
去聲
五寘

合口呼
次清
尺偽切
ʨʰiuɛ
禮部韻略


平聲





昌為切



去聲





尺偽切

增韻


平聲





昌為切



去聲





尺偽切

中原音韻

陰平
齊微
穿

合口呼

次清

ʈʂʼui
中州音韻


平聲
齊微





痴誰切



去聲
齊微





充瑞切

洪武正韻

平聲
七灰
穿



次清
昌垂切
tʃ‘uei

去聲
七隊
穿



次清
蚩瑞切
tʃ‘uei
切韻


平聲

合口呼
次清
昌為切

分韻撮要

陰平
第二十二雖髓歲
穿






(參考資料:漢典 [5]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ȶʰ
wia
王力系統
ȶʰ
ǐwai
董同和系統
ȶʰ
jua
周法高系統
ȶʰ
jiwa
李方桂系統
th
juar


juei


juei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支佳

jwei
北魏後期北齊

jwe
齊梁陳北周隋

jwe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tɕʰ
wie̯
擬音/王力系統

tɕʰ
ǐwe
擬音/董同和系統

tɕʰ
jue
擬音/周法高系統

tɕʰ
iu
擬音/李方桂系統

tśh
jwĕ
擬音/陳新雄系統

tɕʰ
ǐuɛ
(參考資料:漢典 [6-7]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tʂʰuei
55
陰平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tʂʰuei
213
陰平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pfʰei
21
陰平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tsʰuei
55
陰平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tsʰuei
44
陰平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tʂʰue
212
陰平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tsʰuəi
21
陰平

晉語
太原
tsʰuei
11
平聲

吳語
蘇州
tsʰᴇ
44
陰平
文讀
tsʰʮ
44
陰平
白讀
吳語
温州
tsʰɿ
44
陰平

湘語
長沙
tɕʰyei
33
陰平

湘語
雙峯
tʰy
55
陰平

贛語
南昌
tsʰui
42
陰平

客家話
梅縣
tsʰɔi
44
陰平

粵語
廣州
tʃʰøy
53/55
陰平

粵語
陽江
tsʰui
33
陰平

閩語(閩南片)
廈門
tsʰui
55
陰平
文讀
tsʰe
55
陰平
白讀
閩語(閩南片)
潮州
tsʰue
33
陰平

閩語(閩東片)
福州
tsʰuei
44
陰平

閩語(閩北片)
建甌
tsyuɛ
54
平聲

(參考資料:《漢語方音字彙》 [17] 
參考資料
  • 1.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瀋陽: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80
  • 2.      .漢典[引用日期2018-09-19]
  • 3.    平水韻 四支 吹  .搜韻[引用日期2020-05-04]
  • 4.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107
  • 5.    吹的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20-05-05]
  • 6.    吹 上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20-05-09]
  • 7.    吹 中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20-05-09]
  • 8.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門户網站[引用日期2024-01-11]
  • 9.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修訂.古代漢語詞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03:204
  • 10.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 第7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09:206
  • 11.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 第2版[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642
  • 12.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187;1183
  • 13.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註譯本》編委會編.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注全譯本 第3卷[M]. 北京:中國書店, 2010.12:1379
  • 14.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註譯本》編委會編.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注全譯本 第1卷[M]. 北京:中國書店, 2010.12:197
  • 15.    餘乃永校注. 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0.07:43;348
  • 16.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50
  • 17.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166
  • 18.    鄭春蘭編著.精彩漢字[M].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2018.06:66-67
  • 19.    劉志基等編著.新漢字讀本[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04.06:117-118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