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鎖定
欠(拼音:qiàn)是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1]  。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 [2]  ,其古字形像人張口出氣打哈欠的樣子,本義即打哈欠,即人在疲倦時張口出氣。氣出則不足,故引申為不夠。由此引申為借別人的財物沒有還或應當給人的事物還沒有給。痴呆者常呈張嘴之狀,故欠又引申指痴呆。
欠是漢字部首之一。用“欠”作意符的字多與氣息有關,如:欷、歔、欬。睏倦時舒氣會產生舒服的感覺,從“欠”的字有的表示愉悦,如:歡、欣。
中文名
拼    音
qiàn
部    首
五    筆
QWU [3] 
倉    頡
NO [3] 
鄭    碼
RO [3] 
筆    順
①撇、②橫撇/橫鈎、③撇、④捺
字    級
一級(編號0153) [1] 
平水韻
去聲三十陷、去聲二十九豔 [4] 
注音字母
ㄑㄧㄢˋ
筆畫數
4+0
造字法
象形字
結    構
獨體字,獨體結構
四角碼
2780₂ [3] 
統一碼
基本區-6B20 [3] 

文字溯源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2]
象形字。甲骨文作圖1、圖2兩種方向不同的形體,其字形像一個跪坐的人張口出氣之形。西周金文(圖3)與甲骨文大致相同,只是跪坐的人形漸變為站立的人形。篆文再把張開大口的符號改成三曲筆表示出長氣作圖6。此字經西周金文、戰國文字(圖5),一直到秦漢簡帛(圖7、8),都無大的變化。西周、春秋、戰國和秦代出土文字資料中,不見單獨使用的欠字,但作偏旁的欠字習見。漢代印文中的欠字旁基本保持商周的寫法,與之時代相同的《説文》小篆欠字及欠字旁形體也應該是這種形體。《説文》欠字及欠字旁作可能是後人根據《説文》 “欠,張口氣悟也”的説解改造的,原篆不應如此。 [2]  [5] 
“欠”的本義是打呵欠,是人在疲倦的時候張開嘴吐氣以松展身體的一種方式。《説文解字》説:“欠,張口氣悟也。象氣從人上出之形。”説“欠”是張開口,體內的氣散解而出,也就是打呵欠。因為人體是在精力不足的情況下才會打呵欠,所以本義引申就有了“不足、不夠、缺少”的意思。例如“欠佳”“欠安”“欠考慮”,等等,是指的狀態、精神、身體不足、不夠飽滿,沒有達到最好的情況,缺少周全的考慮。由“缺少、不足”再引申才有了“虧欠”這層含義,而這個意義上“欠”多與錢財關聯着,以至於大多用來指借錢財沒有歸還的這種行為;當然也有指其他的“虧欠”,例如“欠人家一份人情”。 [5]  [16] 

詳細釋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qiàn
動詞
人在疲倦時張口出氣,打哈欠。
yawn
靈樞經·九針》:“脾主吞,腎主欠。”
欠伸
身體一部分略微抬起或移動。

元·尚仲賢《三奪槊》第二摺:“我欠起這病身軀出户急相邀。”
紅樓夢》第三四回:“(寶玉)猶恐是夢,忙又將身子欠起來。”
魯迅《故事新編·非攻》:“(墨子)欠着身子,總想站起來。”

指略微彎着身軀。

曹禺《雷雨》第一幕:“(魯貴)有點駝背,似乎永遠欠着身子向主人答應着‘是’。”

缺少;不夠。
lack;be short of
唐·白居易《寒食夜》詩:“忽因時節驚年幾?四十如今欠一年。”
魯迅《書信集·致李樺》:“《現代木刻》的缺點,我以為選得欠精。”
欠缺;欠安;欠佳;虧欠
購物暫未給錢;借別人的財物未還;答應給別人辦的事未辦。
owe
唐·呂岩《七言》詩:“曾隨劉阮醉桃源,未省人間欠酒錢。”
曹禺《雷雨》第二幕:“你欠了我一筆債,你對我負着責任。”
欠賬;欠債;虧欠;拖欠
〈文言〉差,不如。
not equal to
唐·施肩吾《大堤新詠》:“行路少年知不知,襄陽全欠舊來時。”
元·李行道《灰闌記》第一摺:“我這嘴臉實是欠,人人讚我能嬌豔。”

〈文言〉牽掛;惦念。
miss
警世通言·玉堂春落難逢夫》:“爹爹!大娘欠你,送辣面與你吃。”

〈文言〉不安。

元·孫周卿《殿前歡·楚雲》曲:“心常欠,怕笑我緗裙掩。”

形容詞
〈文言〉風流;體面。

元·彭壽之《八聲甘州》套曲:“知音幸遇,不由人重上欠排場。”

〈文言〉痴呆。

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君瑞真個欠,我道你,佯小心,妝大膽。”

(參考資料:《漢語大詞典》 [6]  《現代漢語詞典》 [8]  《漢語大字典》 [7]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八】【欠部】去劍切(qiàn)
張口氣悟也。象氣從人上出之形。凡欠之屬皆從欠。 [9] 

説文解字注

“張口氣悟也”注:悟,覺也。引伸為解散之意。《口部》嚏下曰:悟,解氣也。鄭注《周易》草木皆甲宅曰:皆讀如人倦解之解。人倦解,所謂張口氣悟也,謂之欠,亦謂之嚏。《曲禮》:君子欠伸。正義雲:志疲則欠,體疲則伸。通俗文曰:張口運氣謂之欠㰦。按《詩》願言則疐傳曰:疐,劫也。孫毓同。崔靈恩集註雲:毛訓疐為㰦。今俗人云欠欠㰦㰦是也。不作劫字。人體倦則伸,志倦則㰦。玉裁謂:許説多宗毛。許釋嚏為悟解氣,蓋用毛説也。㰦音邱據切。欠㰦古有此語,今俗曰呵欠。又欠者,氣不足也。故引伸為欠少字。
“象氣從兒上出之形”注:彡與氣同。李陽冰改篆作元。乃是古文兂耳。雲上象人開口,下象氣出。非也。去劍切。八部。 [10] 

廣韻

去劍切,去梵溪 ‖欠聲談3部(qiàn)原列梵韻,依王韻改釅
欠,欠伸。《説文》曰:“張口氣悟也。”今借為欠少字。去劍切。二。 [11] 

康熙字典

【辰集下】【欠部】 欠;部外筆畫:0
古文:𣣓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並去劒切,謙去聲。《説文》作欠,張口氣悟也。象氣從兒上出形。徐曰:人欠去也,悟解也。氣壅滯,欠去而解也。韓愈《讀東方朔雜事》詩:噫欠為飄風。
又欠伸,疲乏之貌。人氣乏則欠,體疲則伸。《禮·曲禮》侍坐於君子,君子欠伸,侍坐者請出。亦作欠申《前漢·翼奉傳》體病則欠申動於貌。
又不足也。韓愈《贈張籍》詩:今者誠自幸,所懷無一欠。
又水名,在汝南。《水經注》:沙水東分為二水,一水東注,即注水也。俗謂之欠水。欠字作彡下兒。 [3] 
《説文解字》書影 《説文解字》書影
《廣韻》書影 《廣韻》書影
《康熙字典》書影 《康熙字典》書影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3]

書寫提示

❶“”窄“人”寬。❷“”撇從豎中線左側起筆,撇向橫中線,㇖(橫鈎)的鈎尖輕接橫中線。❸“人”,首筆撇從田字格中心左上側撇向左下格,收筆撇尖略高於捺腳。 [12] 

書法欣賞

音韻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i̯ăm
王力系統
ǐam
周法高系統
jam
李方桂系統
kh
jam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i̯ɐm
擬音/王力系統

ǐɐm
擬音/董同龢系統

juɐm
擬音/周法高系統

iuɑm
擬音/李方桂系統

kh
jwɐm
(參考資料:漢典 [13-14] 

韻書集成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去聲
六十梵

合口呼
次清
去劔(劍)切
kʰjuɐm
集韻
去聲
五十七驗

開口呼
次清
去劒切
kʰiɐm
禮部韻略


去聲





去劒切

增韻


去聲





去劒切

中原音韻

去聲
監鹹

齊齒呼

次清

kʼiɛm
中州音韻


去聲
廉纖





欺熖切

洪武正韻

去聲
二十二豔


次清
去劒切
k‘iem
分韻撮要

陰去
第二十兼檢劍劫






(參考資料:漢典 [15]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tɕʰiɛn
51
去聲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tɕʰiæ̃
21
去聲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tɕʰiæ̃
55
去聲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tɕʰiɛn
35
去聲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tɕʰiɛn
13
去聲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tɕʰiĩ
53
去聲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tɕʰiẽ
55
去聲
晉語
太原
tɕʰie
45
去聲
吳語
蘇州
tɕʰiɪ
412
陰去
吳語
温州
tɕʰi
42
陰去
湘語
長沙
tɕʰiẽ
45
陰去
湘語
雙峯
kʰĩ
35
陰去
贛語
南昌
tɕʰiɛn
213
上聲
客家話
梅縣
kʰiam
52
去聲
粵語
廣州
him
33
陰去
粵語
陽江
him
54
陰去
閩語(閩南片)
廈門
kʰiam
11
陰去
閩語(閩南片)
潮州
kʰiəm
213
陰去
閩語(閩東片)
福州
kʰieŋ
213
陰去
閩語(閩北片)
建甌
kʰiɪŋ
22
陰去
(參考資料:《漢語方音字彙》 [17]  、漢典 [15]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0-01-28]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766
  • 3.      .漢典[引用日期2018-09-20]
  • 4.    平水韻 三十陷  .搜韻[引用日期2020-01-28]
  • 5.    何金松編著.漢字春秋 人類畫廊[M].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03
  • 6.    中國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漢語大詞典 第6卷[M]: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11:1432
  • 7.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 2[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2286
  • 8.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1039
  • 9.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1182
  • 10.    辭書查詢  .復旦大學中華文明數據中心[引用日期2020-01-28]
  • 11.    餘乃永校注.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07:446
  • 12.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277
  • 13.    上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20-02-02]
  • 14.    中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20-02-02]
  • 15.    韻書  .漢典[引用日期2020-01-28]
  • 16.    鄭春蘭編著.精彩漢字[M].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2018.06:403-403
  • 17.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256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