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城西陂泛舟

鎖定
《城西陂泛舟》是唐代詩人杜甫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此詩首聯寫歌妓吹奏;頷聯寫樓船之景;頸聯寫歌妓歌舞;尾聯則用反問句表現船宴的盛大。詩筆委婉曲折,淋漓盡致,藝術上很有特色。 [1] 
作品名稱
城西陂泛舟
作    者
杜甫
創作年代
唐朝
出    處
《全唐詩》
作品體裁
七言律詩

城西陂泛舟作品原文

城西陂泛舟
青蛾皓齒在樓船,橫笛短簫悲遠天
春風自信牙檣動,遲日徐看錦纜
魚吹細浪搖歌扇,燕蹴飛花落舞筵
不有小舟能蕩槳,百壺那送酒如泉? [2] 

城西陂泛舟註釋譯文

城西陂泛舟詞句註釋

①西陂(bēi):即渼陂,古代湖名,在今陝西户縣西,匯聚終南山各處的谷水,向西北流入澇水。一説因為水味美得名,一説所產魚味美得名。
②泛舟:本義指船漂浮在水上,後多指划船。
③青蛾(é)皓(hào)齒:青黛畫的眉毛和潔白的牙齒,泛指美人。
④樓船:高大有樓的船隻,遠在漢代以前就已出現,外觀高大巍峨,一般甲板上有三層建築,甲板建築的四周還有較大的空間,便於士兵往來,甚至可以行車、騎馬。
⑤遠天:高遠的天空。這裏指音樂聲傳的又高又遠。
⑥自信:自任,指任由春風吹動。
⑦牙檣:用象牙裝飾的帆檣。
⑧遲日:指春天,語出《詩經·豳風·七月》:“春日遲遲”。
⑨徐看:慢慢的看。
⑩錦纜:用錦做的船纜。
⑪牽:纜繩牽動船隻。
⑫魚吹細浪:細浪好像由魚兒吹出。
⑬歌扇:歌者以扇遮面。歌扇是唐朝舞樂中的常用之物。
⑭蹴:踩,踏。
⑮舞筵:跳舞時鋪在地上的席子或地毯。筵,竹蓆。
⑯不有:沒有。
⑰蕩槳:划動雙槳。 [2]  [3] 

城西陂泛舟白話譯文

青蛾皓齒的美人們站在樓船上,她們吹出的橫笛短簫的悲聲傳的又高又遠。
象牙裝飾的帆檣在春風中徐徐而動,錦彩做的纜繩在春日裏緩緩牽動着船隻。
魚兒遊動的細浪中映出歌者手中扇子的倒影,燕子踩落的飛花飄落在歌舞的席子上。
沒有蕩槳的小船,哪裏會有上百壺如泉的好酒送到樓船上來。 [2]  [4] 

城西陂泛舟創作背景

此詩作於唐玄宗天寶十三年(754年),杜甫居於長安杜城之時。西陂是當時的遊覽勝地之一,詩人詠的是所泛之舟,而非詩人泛舟遊西陂。 [2]  [4]  [5] 

城西陂泛舟作品鑑賞

城西陂泛舟文學賞析

此詩寫了船宴的盛大場面。船宴是旅遊宴席的一種。中國古代帝王貴族,於時令佳節,每乘舟泛於水上,一邊觀賞風景,一邊歌舞宴樂,是飲宴與旅遊活動的結合,歷史悠久。杜甫的這首詩真實記錄了盛唐時期歌舞昇平、達官貴人醉生夢死的狂歡場面,為後人留下了真實形象的資料,頗有認識價值。 [1] 
首二句,用“青峨”和”皓齒”,女子體貌中最突出的部分來指代歌妓,她們在船上吹奏苗簫,聲音悲切傳至天邊。三、四句承接樓船寫景,春風習習,象牙裝飾的帆檣在風中任意飄動;春日遲遲,看着錦布做的纜繩緩緩牽引着船隻。透過這兩句景語,可以想象天氣晴朗,微風徐來,船上的人們閒適快樂的心情。五、六句承接歌妓歌舞敍事,魚兒吹起細浪飄蕩,與歌扇的搖擺正好合拍,而燕子踏落的花瓣墜落到筵席之上。杜甫巧妙地將歌妓的筵舞和魚、燕等動物結合起來,更顯得熱鬧非凡。最後兩句使用反問句式,沒有蕩槳的小船,哪裏能送來這上百壺如泉的美酒?極言遊玩場面的華麗和盛大。
這首詩主要寫皇家的宴樂,但詩人的描寫豔而不淫,麗而有則,真實地刻畫出在城西陂泛舟的場景。 [2] 

城西陂泛舟名家點評

明·謝榛四溟詩話》:“魚吹細浪搖歌扇,燕蹴飛花落舞筵。”諸聯綺麗,頗宗陳隋,然句工氣渾,不失為大家。譬如上官公服,而有黼黻絺繡,其文采照人,乃朝端之偉觀也。晚唐此類猶多。 [6] 
明末清初·王嗣奭杜臆》:有“青蛾皓齒”,故有“橫笛短簫”。樓船高敞,故聲達天際,時用一“悲”字,妙。……樓船甚安,不見其動,但有風有檣,自信其船之行,用“自信”字極妙。……“魚吹細浪”,妙在“吹”字,此聯頂“青娥”來。船大則送酒必用小舟,故倒其語而簸弄風致。 [6] 
明末清初·仇兆鰲杜詩詳註》:朱瀚曰:中二聯,寫得工麗絕倫。張性《演義》:“動”曰“自信”,“牽”曰“徐看”,見中流容與之象。顧宸曰:天寶間,景物盛麗,士女遊觀,極盡飲燕歌舞之樂,此詠泛舟實事,不是譏刺明皇,亦非空為豔曲。盛唐七律,尚有寬而未嚴處。此詩“橫笛短簫悲遠天”,次聯宜用仄承;下雲:“春風自信牙檣動”,仍用平接矣。如太白《登鳳凰台》詩,上四句亦平灰未諧,此才人之不縛於律者。在中晚則聲調謹嚴,無此疏放處。但氣體稍平,卻不能如此雄壯典麗耳。 [6] 
清·楊倫《杜詩鏡銓》:濃麗猶近初唐。 [6] 
清·盧麰《聞鶴軒初盛唐評選讀本》:陳德公曰:起便作致。三、四“自信”、“徐看”字法高,“遲”故云“徐”,更有情。五、六是唐通調,結更取實事入詠,亦增致不寂寞。評:“悲遠天”,“悲”字含有諷在,落句因“蕩槳”字遂壓“如泉”,亦是琢句聯屬法。 [6] 

城西陂泛舟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自稱杜陵野客、杜陵布衣或少陵野老。曾任左拾遺及檢校工部員外郎,因此後人又稱他為杜拾遺或杜工部。杜甫被後人尊為“詩聖”,他的詩歌被譽為“詩史”。杜甫現存詩1400多首,涉及國家政治、歷史、社會的各方面詩境開闊,達到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的高度統一,他是唐詩最高成就的代表者之一。 [7] 
參考資料
  • 1.    王新龍編著.杜甫文集 1.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9.08:第31-32頁
  • 2.    蘇小露注評.崇文國學經典普及文庫 杜甫:崇文書局,2017-01:第89-91頁
  • 3.    奧森書友會編.大美中文課之唐詩千八百首 中.北京:台海出版社,2018.01:第447頁
  • 4.    (唐)杜甫著.杜甫集.太原:三晉出版社,2008.06:第31-32頁
  • 5.    杜甫著;金聖嘆百年 當前.金聖嘆選批杜詩: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8.03:第31頁
  • 6.    陳伯海主編;孫菊園,劉初棠副主編;陳伯海書系主編;朱易安,查清華副主編.唐詩匯評 增訂本 3: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11:第1645-1646頁
  • 7.    蘇小露注評.崇文國學經典普及文庫 杜甫.:崇文書局,2017-01:前言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