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吳如孝

(清朝太平天國將領)

鎖定
吳如孝(約1815年-約1864年),一作吳汝孝,清廣東嘉應州(今梅縣市)人,太平天國顧王。 [7] 
吳如孝曾為廣州十三行商人司會計,後至廣西經商。1851年,參加金田起義,任左一師帥。1853年1月,克武昌,升木一總制;5月,鎮守鎮江,因功升殿左一指揮;7月,多次主動出擊清江南提督鄧紹良兵營,升殿左五檢點。1855年,擊退清江蘇巡撫吉爾杭阿進犯,但太平軍四處出擊,亦為清軍所阻。1856年2月,燕王秦日綱率陳玉成、李秀成等救援鎮江,大敗清軍,破其軍營120餘座。1857年,從鎮江撤出,率部退回天京。1858年8月,在前軍主將陳玉成領導下,佔領安徽廬州(今合肥),即為該城守將。 [7] 
吳如孝於1859年升前軍主將,與捻軍龔得樹部攻佔定遠。1860年5月,參加擊破清江南大營之役後,奉忠王李秀成之命,與平西主將吳定彩到鳳陽增援徵北主將張洛行。1861年,封顧王,銜號為:殿前禮部又副春僚頂天扶朝綱顧王幹千歲。1862年,率部從安徽巢縣退出。1863年3月,與愛王黃崇發率軍渡江擊敗清提督李世忠部,攻佔浦口。1864年,在江蘇盱眙作戰犧牲。 [7] 
別    名
汝孝
所處時代
清末
民族族羣
漢人
出生地
梅縣
出生日期
約1815年
逝世日期
約 1864年
本    名
吳如孝
籍    貫
廣東嘉應

吳如孝人物簡介

吳如孝約(1815一約1864),一作汝孝 [1]  。清廣東嘉應州(今梅縣市)人。 [2]  曾為十三行商司會計,後入廣西經商。參加金田起義,為師帥。 [2]  咸豐三年(1853)升指揮,與羅大綱同守鎮江,旋升檢點。屢敗江南大營清軍,並同羅一起向英國駐華公使宣佈太平天國禁止鴉片、允許通商的外交方針。 [1]  六年(1856)配合秦日綱擊斃清江蘇巡撫吉爾杭阿於高資。七年(1857)鎮江為清軍所圍,全軍迴天京(今南京)。八年(1858)守廬州(今合肥),配合陳玉成在三河大破湘軍,全殲湘軍李續賓所部。 [4]  1859年任前軍主將。曾聯合捻軍攻定遠、盱眙。 [1]  十年(1860)升前軍主將,與定西主將吳定彩援助拎軍張樂行。 [4]  1860年隨陳玉成赴天京摧毀清江南大營。不久與吳定彩等率軍往鳳陽援助捻軍張樂行部。1861年,與各軍合救安慶失利。安慶失陷,引軍返回。後封顧王。1862年撤出和州銅城閘及巢縣。1863年,克浦口。 [1]  同治二年(1863)二月攻克浦口後,在江浦等處進攻清軍。 [4] 
另一種説法為:1862年,天京被清軍圍攻甚急,吳如孝率部回師天京拱衞,參加保衞天京戰鬥。此後,吳如孝率部轉戰皖北一帶,於1862年初在戰鬥中英勇犧牲。 [3] 

吳如孝人物事蹟

吳如孝鎮江突圍

咸豐五年(1855)秋,清江蘇巡撫吉爾杭阿和總兵張國樑率一萬多清軍圍困鎮江。對於太平天國來説,“鎮江為金陵之咽喉,必應堅守”。咸豐五年末(1856年初),太平軍由燕王秦日綱掛帥,率冬官丞相陳玉成、地官副丞相李秀成等去救鎮江。清軍連營達三十餘里,營盤十分牢固。太平軍與清軍交戰十多天,未能破圍。李秀成説:“那時我欲救不能,吉、張破我不下,兩邊安寨對扎,兩不交戰。”這種兩軍對峙的局面,對太平軍是十分不利的,守將吳如孝困守在鎮江城裏,已處於彈盡糧絕境地,隨時有被清軍攻破的危險。李秀成不是救鎮江的主帥,但他面對着這種軍事形勢,卻主動協助秦日綱制訂破敵對策,決定派年輕勇悍的陳玉成“坐一小舟”,由水面而下鎮江。陳玉成冒着槍林彈雨,“舍死直衝到鎮江”,和鎮江守將吳如孝計議,按照和李秀成約定的時間,集中兵力從城裏打出來。而李秀成等則同時從城外攻入,爭取兩軍會師。當時李秀成所部駐紮在湯頭,湯頭到鎮江之間有一條小河。清軍地踞險要,紮營河邊。李秀成説:“此地一邊是山,一邊是水,兩進為難。”為了牽制清兵,李秀成移師到河邊紮營,清軍見李秀成擺開攻營陣勢,立即把清營“移人湯水山邊”,扼住太平軍和鎮江守軍聯繫的通道。李秀成決定由陳仕章、塗鎮興、周勝坤率兵去攻打清營,而自己挑選三千精兵,乘霧避開清軍越過湯頭岔河。按原定時間,李秀成擊破圍城清軍的營壘,按時和陳玉成、吳如孝由城裏打出來的部隊會師,士氣大振。李秀成在“自述”中記載了這次戰役:“湯頭岔河隔湯頭水山邊廿裏之大概,那時鎮江吳如孝、陳玉成兵亦到,兩下接通。那時歡天喜地,內外之兵,和作一氣,大鋭聲張,與吉、張兩帥答話。次日開兵,吉、張兵敗,失去清營十六座。”清人陳慶年在《鎮江剿平粵匪紀上》也説:“我軍先屯岔河,憑險自固,賊移營湯水相抗。我軍亦移壘往逼。庚子,偽丞相塗鎮興選悍黨突至,李秀成乘夜襲湯頭舊壘,斷我後。……我軍與賊搏於湯水,相角至午,始知後路被襲,甫引軍還鬥,城賊已大至。”陳慶年是丹徒人,熟悉本地情況,所記和李秀成所述情況是一致的。鎮江解圍之後,李秀成等為了擴大戰果,當晚就和陳玉成等率主力渡過瓜洲,突襲江北清營,破清軍營盤一百餘座,並攻佔揚州,將江北清軍的存糧悉數運入鎮江,為後來太平軍固守鎮江作了物質上的準備。隨後,於五月間,李秀成等奉命回援天京,他從金山渡江,進攻高資清軍營盤,清軍主帥吉爾杭阿自殺。九華山一帶清營七八十座,因軍中無主,全部潰敗。李秀成乘勝追擊,在丹徒又擊潰清將張國樑所部。至此,鎮江周圍的清軍全被打垮,鎮江之圍遂解。 [6] 

吳如孝安慶解圍

曾國荃在城外挖了三道長壕,用深溝高壘、步步為營之法,困住安慶。至1861年4月,圍敵已達四萬之眾。太平軍在城內守軍有一萬多人。陳玉成從湖北東撤趕來,以三萬多人在城外扼守集賢關要地。天京另派洪仁玕、林紹璋率軍赴援,吳如孝從廬江、桐城,黃文金捻軍也從蕪湖,分別赴援。但所有這些援軍,皆在掛車河一帶被湘軍擊敗。6月8日,湘軍陷集賢關外赤岡嶺要地,太平軍英勇善戰的劉滄琳所部精鋭近四千人,全部戰死。曾國藩報告咸豐皇帝:自太平天國起義以來,一舉殲除太平軍至四千名之多,實為從來所未有。7月,太平軍在安慶外圍的據點,幾乎全部陷落。8月上旬,陳玉成會同楊輔清林紹璋吳如孝、黃文金等,三路進援安慶,陳玉成身先士卒,親冒矢石,苦戰十幾天。8月20日衝入集賢關,猛撲曾國荃後壕,城內守軍也奮勇殺出,惜終為敵人的深溝高壘所阻,不得會師。這時,安慶已糧盡彈絕,堅持到9月5日終於失陷,葉芸來吳定彩等一萬多太平軍將士戰死。陳玉成受革職處分,退守廬州(今合肥)。 [5] 
參考資料
  • 1.    安徽省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安徽近現代史辭典》編委會編,《安徽近現代史辭典》,中國文史出版社,1990.06,第367—368頁
  • 2.    鄭天挺,榮孟源主編,《中國歷史大辭典  清史卷  下》,上海辭書出版社,1992.10,第357頁
  • 3.    吳如孝  .梅州市梅縣區人民政府網[引用日期2022-11-17]
  • 4.    鄭天挺,榮孟源主編,《中國歷史大辭典 清史卷 下》,上海辭書出版社,1992.10,第357頁
  • 5.    陳旭麓主編,《近代中國八十年》,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第138頁
  • 6.    白壽彝總主編;周遠廉,龔書鐸主編,《中國通史  20  第11卷  近代前編  1840-1919  下》,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06,第977頁
  • 7.    郭毅生,史式主編;陳寶輝,姜秉正,吳良柞等副主編.太平天國大辭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第42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