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續賓

鎖定
李續賓(1818年-1858年), [43]  字如九, [44]  一字克惠,號迪庵,湖南湘鄉(今湖南省漣源市)人,晚清湘軍名將。 [43] 
李續賓貢生出身,是羅澤南得意門生。咸豐二年(1852年),協助羅澤南在籍辦理團練。次年,從曾國藩辦理團練,隸羅澤南部。並赴衡山、零陵等湘南各地圍剿農民起義軍。咸豐四年(1854年),從羅澤南陷嶽州,升知縣;攻佔武昌,擢升知州;再克田家鎮,升為安慶知府,得賞摯勇巴圖魯名號。咸豐五年(1855年),在贛東與太平軍作戰,後奉調湖北,攻陷通城、崇陽。因屢戰皆勝,加鹽運使銜。同年十一月,進攻武昌,羅澤南戰死,受命代統其軍,開始獨當一面。 [45] 
咸豐六年(1856年),天京事變後,石達開回師天京,李續賓遂乘機攻陷武昌,賞記名以按察使用。隨即進攻九江,與湘軍水師攻克湖口,授浙江布政使。咸豐八年(1858年),攻陷九江,加巡撫銜。奉調回鄂後,旋即馳援皖省,圖規廬州。行抵三河,被陳玉成援軍、三河守軍及廬州守軍合圍,全軍覆滅,被殺身亡。 [45]  李續賓著有《李忠武公遺書》四卷,含《奏稿》一卷,《書牘》二卷,《褒節錄》一卷。 [46] 
如九,克惠
迪庵
所處時代
清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湖南湘鄉(今湖南省漣源市)
出生日期
1818年
逝世日期
1858年11月16日
主要成就
鎮壓太平天國起義
主要作品
《李忠武公遺書》
本    名
李續賓
官    職
安慶知府、浙江布政使
諡    號
忠武
賜    號
摯勇巴圖魯
爵    位
二等男

李續賓人物生平

李續賓早年經歷

李續賓出生於“世傳忠厚,耕讀相承”之家,十餘歲時因其父李登勝患病久治不愈,數年間花費甚巨,以致家道中落,三個哥哥不得不外出經商。他留在家中,侍奉父親之餘,還要操持家務。 [1]  當時,李續賓在宅子周圍的閒地上廣種果木、茶樹數百棵,又開荒二十畝種植棉花。 [2]  他為了貼補家用,每到秋冬農閒時節還進山打獵,間或從事穀物販運。 [3-5] 
李續賓操持家事的同時,仍堅持學習書法、經義。 [1]  [6]  他聽聞同鄉理學名士羅澤南在鄉中開館講學,有意拜羅澤南為師,但因受家事牽累,十幾年間始終未能如願,便將弟弟李續宜送到羅澤南門下受業。 [7]  直到李登勝的身體有所好轉,李家家境也逐漸寬裕。李續賓才終於在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拜入羅澤南門下,成為羅門弟子,時年已三十歲。 [8] 

李續賓投身軍伍

主詞條團練湘軍太平天國太平天國起義
李續賓像,取自清·吳友如繪《紫光閣功臣小像》 李續賓像,取自清·吳友如繪《紫光閣功臣小像》
道光十九年(1839年),崇信都、敦行都一帶因“盜賊橫行,白晝聚眾劫奪”,在李登勝的倡議下,成立鄉團自保。李續賓主持練團事務,規定團丁“有事則鳴鑼以集之,無事則各自執其業” [9]  ,並“擒殺諸強不法者”,使得“一鄉以安”。 [10]  此後,湖南各地盜患嚴重,靠近廣西的邊界地區更是“劫殺甚尤”。但崇信都、敦行都一帶一直比較安寧。 [11]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新寧天地會首領李沅發趁亂起事,攻取新寧縣城,並欲進犯寶慶府(治今湖南邵陽)。邵陽教諭彭洋中與李續賓的二哥李續家先後致書李續賓,請他管帶練團協助官府平亂。李續賓招募二百餘農家丁壯,“教之擊刺”,並會合新寧當地鄉兵,夜搗“賊巢”,大破李沅發。李沅發只得撤出新寧,率部逃往廣西,最終被清廷鎮壓。李續賓則解散所募團丁,返回鄉間繼續務農、持家。 [12] 
咸豐元年(1851年),洪秀全在廣西金田村發動起義(金田起義),建號太平天國,縱兵攻掠廣西諸府縣。湖南境內也是人心惶惶。李續賓遂加強了對團丁的操練。 [13] 
咸豐二年(1852年),太平軍由廣西攻入湖南,直逼省城長沙。湘鄉知縣朱孫詒決定在全縣範圍內大辦團練,並邀請正在長沙任教的羅澤南迴鄉主持全縣團練事宜。 [14]  李續賓作為羅澤南的學生,成為老師的得力助手,協助其創立湘勇(湘鄉勇)。當時,李續賓還曾率團丁駐防寧鄉,協守長沙。 [15] 
咸豐三年(1853年),前禮部侍郎曾國藩被任命為湖南團練大臣,以羅澤南所部湘勇為基礎 [16]  ,先後收編楚勇(新寧勇)、寶勇(寶慶勇)等各地練勇及部分綠營兵,將這些兵勇統一整合成軍,號稱湘軍 [17]  李續賓也加入湘軍,隨羅澤南東進江西,抵抗太平軍西征部隊,後轉戰江西、湖南兩省,相繼剿滅安福蓮花永興等地的匪亂。 [18]  當時,湘勇所部共有由官府發餉的中營、右營(湘右營)兩營官勇,以及由主將募餉供養的四百餘勇。羅澤南自領中營,命李續賓統領右營及餘勇。 [19] 

李續賓大戰嶽州

咸豐四年(1854年),曾國藩任命羅澤南為湘軍統領,以李續賓為湘軍總營務。 [20]  不久,曾國藩發表《討粵匪檄》,督率水、陸兩路湘軍,自衡州大舉北進,正式向太平天國宣戰。但卻先後兵敗於嶽州、靖港,只得退回長沙。而在此期間,羅澤南、李續賓所部一直留駐衡州,“以防南路土匪”,並未隨軍北征。 [21] 
《克復嶽州府城圖》 《克復嶽州府城圖》
曾國藩經過一番休整,再次揮軍北上。他命塔齊布進攻嶽州(治今湖南岳陽),後又命羅澤南、李續賓率所部隨後增援。 [22]  太平軍放棄嶽州,退守城北二十餘里處的城陵磯。塔齊布認為太平軍兵力雄厚,打算和羅澤南進駐嶽州固守。李續賓堅決反對,認為這是重蹈此前嶽州兵敗的覆轍。 [23] 
羅澤南認為“嶽州四面環水,惟大橋一路上通省垣,賊所必爭”,遂和李續賓率所部扼守大橋。太平軍果然集結萬餘兵力,自城南九塘嶺逾嶺而下,進攻大橋。羅澤南、李續賓奮力死守大橋,終於擊退太平軍。羅澤南追至九塘嶺,見太平軍過萬人馬“分踞坡嶺”,遂命李續賓率右營駐紮在九塘嶺南,以防太平軍抄尾。他自率中營再戰,進逼至高橋,大敗太平軍。 [24] 
李續賓隨後移駐芭蕉湖,與羅澤南營相距三里。而塔齊布則屯駐於嶽州城東南。當時,太平軍在羅、李兩營周邊紮下八座營寨,夜夜出兵襲擾,並不斷增加兵力。羅澤南主張退到城裏防守。李續賓仍舊反對,並與塔齊布合謀,製造出援軍大至的假象,成功得騙過了太平軍。太平軍連夜撤走,退至一處土山上據高而守。有將領便豎起旗幟,指揮軍卒與湘軍相對抗。 [25] 
李續賓率兵趕至,但因兩軍眾寡懸殊,部下兵勇皆有懼意。他分兵五隊,自己只帶十餘人,縱馬衝上土山,將正在指揮的太平軍將領斬首,奪其旗幟。所部皆奮勇進擊。當時,李續賓所部皆打白旗。塔齊布立馬觀戰,大讚“白旗無敵”。太平軍潰敗途中恰有石壘當道,遂引為防禦據點,向李續賓部開炮射擊。此時風雨驟至,李續賓乘着雨勢大破太平軍,擒斬兩千餘人。 [26] 
李續賓隨後又率右營先後攻破太平軍五座營壘,追逐太平軍至城陵磯,再破其三座營壘,俘斬千餘人。太平軍最終只得放棄城陵磯,撤往武昌。不久,清廷以“堵截要隘,首破賊營”之功,加授李續賓為知縣,賞戴藍翎。 [27] 

李續賓克復武漢

田家鎮爭奪戰 田家鎮爭奪戰
嶽州城陵磯之戰後,湘軍水陸並進,追擊太平軍直入湖北。塔齊布、羅澤南等部陸師先後攻取崇陽、咸寧,與水師會攻武昌。李續賓每戰“常為軍鋒”,先後在花園、鮎魚套、八步街大破太平軍營壘,“制賊死命”,最終迫使太平軍放棄武昌、漢陽,收復武漢三鎮。羅澤南乃將軍中戰守事宜悉數委託於李續賓。清廷也擢升他為直隸州知州,賞戴花翎。 [28] 
湘軍隨即又分兵東下,追擊太平軍。羅澤南、李續賓沿長江南岸進兵 [29]  ,攻破興國州(治今湖北陽新),進逼至半壁山。而太平軍為阻遏湘軍攻勢,已在半壁山、田家鎮一線重兵設防。當時,羅、李所部僅有兩千六百人,卻要面對數萬太平軍,眾寡懸殊。 [30]  而塔齊布又被阻隔在十里外的富池鎮,無法來援。李續賓親自斬殺三名逃卒,激勵軍心,率士卒拼死力戰,最終大敗太平軍,攻佔半壁山,並乘勝進擊,配合水師奪取對岸的田家鎮。 [31]  他經此一戰,“知兵之名震天下”,被清廷授為安慶知府,獲賜摯勇巴圖魯勇號。 [32] 
九江湖口戰役圖 九江湖口戰役圖
李續賓又與羅澤南渡江北攻,接連收復蘄州(治今湖北蘄春)、廣濟(治今湖北武穴)、黃梅,一路屢破太平軍,進入江西境內,與曾國藩親率的湘軍水師一同圍攻九江。 [33]  但九江城池堅固,外圍又有梅家洲、姑塘等據點支援,湘軍屢攻不能破城。曾國藩遂決定先掃清九江外圍。李續賓與羅澤南進屯盔山,攻打梅家洲,但最終因水師在湖口之戰中潰敗,只得撤回九江城下。時為咸豐四年十二月(1855年1月)。 [34] 
太平軍乘勝大舉反攻,再次攻入湖北,並於咸豐五年(1855年)二月奪取武漢三鎮。 [35]  曾國藩認為“大軍一動,則江西不復可支”,決定“以一軍牽制賊勢,而分軍回援武昌”。他命胡林翼李孟羣等部回援,自己留在江西,同時命塔齊布繼續攻打九江。 [36]  而李續賓則與羅澤南到贛東一帶攻剿太平軍,在半年之中接連收復弋陽、興安、廣信、德興、義寧等處,被授為記名道員。 [37] 
後來,曾國藩又應湖北巡撫胡林翼之請,派羅澤南統率所部,配合正在武昌外圍作戰的胡林翼所部攻取武昌。10月,李續賓隨羅澤南從江西義寧州拔營,西援武昌,連下通城,崇陽、蒲圻、咸寧。12月初,進抵武昌城下。
1856年,李續賓基本上是在武昌城下渡過的。1月5日,李續賓開始進攻城外的太平軍營壘。4月6日,守衞武昌的太平軍產得到援兵後,洞開武昌各門,向湘軍發起反攻,戰鬥中,羅澤南左額中彈喪命,所部遂由李續賓接統。此後,李續賓與湖北巡撫胡林翼、湖北提督楊嶽斌等與太平軍相持於武昌城外。9月初,太平天國發生天京內訌,翼王石達開從武昌前線趕回天京。李續賓乘勢攻佔了魯家巷太平軍營壘13座。12月19日,守衞武昌的韋俊因其兄韋昌輝被誅,無心再守,遂大開各城門,撤出武昌。當天,李續賓與胡林翼,楊載福等進佔武昌。接著,他率軍乘勢東下,在楊載福水師配合下,又攻下了武昌縣(今鄂州市),大冶、興國,因功升為記名按察使

李續賓圍攻九江

1857年1月初,李續賓率所部萬人順江而下進入江西,直抵九江城下。九江自1853年9月被太平軍佔領後,一直在太平軍手中。林啓容在武昌將陷之時,就督軍"日夜繕守具,屯米糧”,“浚深溝,設炮台”(《中興別記》卷31《太平天國資料彙編》第501頁),以防湘軍來犯。
從1月6日開始,李續賓陸師與楊載福水師連戰數晝夜,攻城不下,遂決定改變攻城戰術,3月5日,他督湘軍自宮牌夾起到東邊白水湖尾修築長壕,全長30多里,共6道,每道深2丈,寬3丈5尺,於6月築成,三面合圍九江。同時,他決定先掃清九江外圍太平軍據點,孤立九江。
9月下旬,首先進攻九江北面的小池口。由水師炮船晝夜轟擊,城內房屋全被擊毀。10月2日,風雨交加,李續賓令陸師用稻草,沙囊填滿壕溝,士兵躲在稻草沙囊之後,直撲城下;然後向城內施放火箭,乘煙焰迷漫之時攻陷小池口。26日,李續賓率部進攻湖口,湘軍緣梯攻城,用火箭擊中太平軍的火藥庫,登時瓦石飛空,牆壘破裂;守將黃文金見勢難再守,開門撤走。梅家洲守軍見湖口已陷,也棄壘而走。被分割於鄱陽湖內達三年之久的湘軍水師與長江內水師會合。小池口、湖口、梅家洲被攻佔後,九江便失去了依託,陸上三面被圍,臨江一面也被湘軍水師控制,完全成為孤城。這年底,李續賓實授浙江布政使。
李續賓圍攻九江,百計並施。但林啓容毫無懼色,率軍堅守城中,使湘軍頓兵城下一年多仍不能得逞。1858年3月20日,李續賓再次攻打九江城。此時九江城內儲備的糧食已吃光,太平軍靠種麥自給,仍頑強抗擊。5月8日、12日,湘軍挖地道轟塌東門、南門城牆,登城士兵均被太平軍拋擲的大桶火藥炸死炸傷,缺口重又堵住。此戰,湘軍死傷無數,胡林翼向朝廷奏報説,湘軍“傷亡士卒之慘”,使將士“莫不欷歐飲泣”。(《胡文忠公遺集·奏疏》卷28,第2頁)
19日,湘軍用地道轟塌九江東南城牆百餘丈,湘軍士兵“前者傷,後者繼進,衝上城頭”。(《胡文忠公遺集·奏疏》卷28,第3頁)林啓容率部下浴血巷戰,1.7萬多將士全部英勇犧牲,其壯烈為太平天國戰史中所僅見。李續賓經一年半苦戰奪得九江,其戰略意義不言而喻。戰後,因功賞巡撫銜。

李續賓北攻廬州

1858年6月,李續賓率部返回湖北。8月23日,太平軍前軍主將陳玉成按照樅陽會議商定的戰略,攻克廬州(今合肥),進而準備攻破清軍江北大營湖廣總督官文得報,便命令“李續賓迅速進兵,攻克太湖,即乘勢掃清桐城、舒城一路,疾趨廬州,會圖克復,兼扼賊北竄。”(《剿平粵匪方略》卷201,第39頁)李續賓接到命令後,於8月31日拔營增援安徽。
9月22日,他與江寧將軍都興阿一起攻克安徽太湖。隨後,即兵分兩路,都興阿率部南攻安慶, 李續賓率部北攻廬州。他連佔潛山、桐城、舒城,進抵廬州城南70裏的三河鎮。三河鎮位於界河(今豐樂河)南岸,東瀕巢湖,是廬州南面的屏障。該鎮原無城垣,太平軍佔領後,新築了城牆,外添磚壘9座,憑河設險,廣屯糧草軍火,接濟廬州、天京,因而在經濟,軍事上都居重要地位。當時太平軍守將為吳定規。當李續賓率軍北進時,陳玉成會同後軍主將李秀成攻破江北大營,並連下六合,揚州。

李續賓孤軍深入

李續賓一月之內,連下四城,進軍迅猛,但部隊傷亡較重。僅舒城一戰,湘軍“陣亡不少,帶傷約五百人以外。”(《李忠武公遺書·奏疏》第38頁)他也感到兵力不足,在進軍三河時向朝廷報告説,“臣所部八千人因克復潛山,太湖、桐城及此間(舒城)留兵防守,分去三千人。數月以來,時常苦戰未嘗得一日之休止。傷損精鋭,瘡痍滿目,現已不滿五千人,皆系疲弱之卒。三河一帶悍賊雖多,自揣猶足以制。若遇大股援賊,兵力亦恐難支。”(《李忠武公遺書·奏疏》第40頁)儘管如此,他仍抱僥倖心理,指望能在太平軍援軍到達之前,迅速攻下三河。湘軍開始進攻三河鎮外太平軍營壘,“近者被其火藥所焚,遠者遭其槍炮所轟,難以近其城壘。”(《李忠武公遺書·奏琉》第41頁)李續賓見狀,只得收兵。
7日,他再次分兵三路進攻,仍遭太平軍的頑強抵抗,損失3000餘人才攻下鎮外9壘。是日,陳玉成率大隊援軍趕到,紮營於三河鎮西南30裏的金牛鎮。稍後,李秀成也率部趕到,駐於三河鎮東南30裏的白石山。太平軍大隊援兵及時趕到,眾達10萬人,聲勢甚壯。李續賓部湘軍陷入太乎軍的包圍。此時,他已感到“勝負之機,殊難預料”(《李忠武公遺書·奏琉》第40頁),他的部下也勸他退守桐城。但李續賓繼攻佔武昌之後,又克名城九江,為一股虛驕之氣所支配,雖知戰勝的可能不大,卻不肯撤退,決心在三河與太平軍決一死戰。

李續賓兵敗身亡

15日深夜,李續賓派兵7營分左、中、右三路偷襲金牛鎮。次日黎明,當行至距三河鎮15裏的樊家渡王家祠堂時,與陳玉成軍遭遇。激戰開始時湘軍曾一度得手,殺退太平軍。當湘軍正要追擊時,忽大霧迷漫,咫尺難辨。陳玉成親率火隊從湘軍左後殺出,將湘軍偷襲部隊中右路圍困在煙筒崗一帶。李續賓闖報,急率4營往援,連續衝鋒十數次,均不得入,只好撤回大營堅守。此時,駐紮於白石山的李秀成部聞聲趕來助戰,三河鎮守軍也立即出擊,將李續賓大營團團包圍,7座營壘被太平軍逐一攻破。李續賓雖“勇氣百倍,怒馬當先,往來奮擊”(《李忠武公遺書·褒節錄》第30頁),但終不能出,最後在激戰中陣亡(一説自縊)。時年41歲。
三河之戰,李續賓所部5000精鋭全部被殲。陳玉成、李秀成於三河大捷後,即乘勝南進,接連收復了舒城,桐城、潛山。圍攻安慶的都興阿部也被迫撤回太湖。
李續賓自參加湘軍至三河敗亡,“七年之間,先後克復四十餘城,大小六百餘戰”(《李忠武公遺書·褒節錄》第13頁),成為打擊太平軍十分有效的清軍將領。他的戰死,對湘軍打擊甚大。胡林翼哀嘆道:“此番長城頓失。……以百戰之餘,覆於一旦,是(使)全軍皆寒,此數萬人,將動色相戒,不可復戰。”(《胡林翼全集·書牘》卷10)又説:“三河敗潰之後,元氣盡喪,四年糾合之精鋭,覆於一旦,而且敢戰之才,明達足智之士,亦凋喪殆盡。”(《胡林翼全集·書牘》卷12)曾國藩則“哀慟填膺,減食數日。”咸豐帝聞之也“不覺隕涕”,並命照總督陣亡例賜卹。

李續賓人物事蹟

李續賓臂力過人,善騎射。是羅澤南的學生,羅澤南募鄉勇的時候,“續賓奉父命往佐之,令將右營,澤南每戰,續賓皆從。”在這樣的南征北戰之下,很快成為羅澤南的得力戰將。李續賓甚至還能不時總結出一些哲理性的東西來:“天下本無難事,心以為難,斯乃真難。苟不存一難之見於心,則運用之術自出。今之時,豈無濟變之才?而其心不摯。即有濟變之心,而其計不決,所以難耳。”
曾有這麼一個戰例,1854年夏,李續賓隨羅澤南在岳陽一帶作戰時,有一次率領數騎停駐在一個山岡上,太平軍來了後始終不動,直到來的人聚多了,才衝上去搏殺,斬掉了其頭目,奪得了旗子,且追出去十餘里,膽識非一般人可比。
也許是個性使然,崇尚身先士卒的李續賓逐漸養成了驕橫的個性。身為悍將的他儘管攻城掠地無數,最終卻還是自食苦果,栽在了安徽的三河鎮。
咸豐八年,即公元1858年的9月,根據羅澤南“非攻安徽,不足以守湖北。”的戰略,李續賓、都興阿率兵萬餘人進入安徽,9月底,李、都二人分兵,都興阿向南,進圍安慶,李續賓向北,進圖廬州。在這過程中,李續賓前期比較順利,連克潛山、桐城、舒城三座縣城(但每處都或多或少留了一些兵馬,影響了大部隊的實力,終釀惡果),於這一年的11月初帶領五千餘人緊逼三河鎮。
三河鎮位於豐樂河杭埠河、馬槽河的交匯處,是水陸要衝,也是廬州的南面屏障。太平軍在這裏構築城牆,外築磚壘9座,憑河設險,廣屯米糧,接濟廬州、天京(今南京)。如此重要的地方,李續賓自然勢在必得。但結果是,三河鎮成了李續賓及包括曾國藩弟弟曾國華在內的高級將領們的葬身之地,湘軍最重要的精鋭部隊也在這裏損失殆盡,元氣大挫,遠在千里之外的湘鄉更是户户招魂。
究其原因,首先是李續賓對敵情估計不足,他未能估計到太平軍的名將陳玉成、李秀成均會在極短時間內趕到增援,導致己方被太平軍分割包圍、內外夾擊。在危機情況下也沒有選擇退守舒城等待援兵,而是硬拼。其次是分兵之禍,一萬餘人最後只帶上了五千人左右,實力大減還渾然不覺,未免對自身實力過於自信。由於其它滿族將領眼紅,臨末了己方連援兵也沒有派出一個。此外,他沒有足夠重視戰場的地理和氣候條件,三河鎮是三條河的交匯之處,大量人馬蝟集,顯然很不利迴旋,且最後潰敗的前晚出現大霧也是始料未及的事。總之,優勢盡被太平軍所佔據,李續賓也就只有失敗一途了。
關於李續賓的最後時刻,《清史稿·列傳》是這樣記述的:李續賓對眾部屬説:“軍興十年,皆以退走損國威。吾前後數百戰,出隊即不望生還。今日必死,不原從者自為計!説畢,朝北方叩首作別皇上,燒了所有的文書,“躍馬馳入賊陣,死之。”該段描寫足以顯示出李續賓對清廷之忠貞,對死亡到來的從容,是少有的忠臣、壯士,以致死訊傳到京城後,咸豐帝(文宗)“流涕,手敕曰:惜我良將,不克令終。尚冀忠靈不昧,他年生申甫以佐予也!”。這一年的李續賓剛屆四十歲,正當不惑。關於他的死因,一説是戰馬陷入泥沼,被太平軍擊殺,一説是投水自殺。以李續賓的火爆、剛強的性格來推斷,前者的可能性似大一些,況且他自己也曾説過,“出隊即不望生還”,自殺應當是他不屑的選擇。

李續賓歷史評價

曾國藩:續賓隨羅澤南征剿,循循不自表異。嶽州之戰,所將白旗,號為無敵,田家鎮以少勝眾。九江之敗,士卒多逃,獨所部依依不去,眾稱其能得士心。軍中人人以氣節相高,獨默然深藏。然忠果之色,見於眉宇。遠近上下,皆信其大節不苟。臣所立湘勇營制,行之既久,各營時有變更,獨續賓守法,始終不變。歷年節省餉項及廉俸,不寄家自肥,概留備軍中非常之需。量力濟人,不忍他軍飢而己軍獨飽。馭下極寬,而弁勇有罪,往往揮淚手刃之。至於臨陣,專以救敗為務。遇賊則讓人御其弱者,自當其悍者。分兵則以強者予人,而攜弱者自隨。弱者漸強,又易新營。軍中每言肯攜帶弱兵,肯臨陣救人者,前惟塔齊布,後惟續賓。三河之敗,亦由分兵所致。此軍民所由感泣不忘者也。 [39] 
咸豐帝:巡撫銜浙江布政使李續賓當賊匪圍撲長沙之時,首倡團練,屢建奇功。嗣後赴援江西,調回湖南,旋隨曾國藩東下,克復武漢。凡江西、湖北、湖南等省,攻克巨壘、堅城,該藩司無不親歷行間,身先將士。通計七年之間,先後克復四十餘城,大小六百餘戰,以少勝眾,所向無前。一時諸將之中,無與倫比。本年七月,赴援安徽,甫逾幣月,連克潛、太、舒、桐。朕以其謀勇素優,威望眾著,方冀其肅清皖北,淨掃狂氛,特膺懋賞,乃因進圖廬郡,先剿三河,苦戰旬餘,殺賊逾萬。江浦、六合、廬江逆黨大股來援,以五千兵勇當十餘萬之賊。將士傷亡,從容赴義。其忠勇義烈之氣,雖死猶生,實深悼惜。 [40] 
趙爾巽:李續賓果毅仁廉,治軍一守羅澤南遺法,戡定武昌、九江,戰績為一時之冠。李續宜獨以持重稱,殆鑑於其兄之鋭進不終而然耶?王珍劉騰鴻皆出奇制勝,駿利無敵,惜早殞,未竟其功。蔣益澧經挫折而奮起,平浙、治浙,並著顯績,信乎能自樹立。諸人並湘軍之傑,不以名位論高下也。 [39] 
黃世仲:儒生慷慨策從戎,良將威名皖鄂中。北面羅山賢子弟,東來江左小英雄。身經百戰支危局,霧掩三河起惡風。回看興國州城外,一樣師生死難同。 [42] 
錢基博湯鵬魏源,大言經世而行或不掩;羅澤南、李續賓、王錱,篤實輝光而其德日新。湯鵬、魏源,猶以華士騰口説;羅澤南、李續賓、王錱則以醇儒篤躬行。而遭逢世屯,奮身扞鄉里,練丁設防,遂創湘勇,而起書生以當大敵,蹈難不顧,師弟僇力,轉戰大江南北,師殕而弟子繼之,智名勇功,後先彪炳,羞武夫之顏,關其口而奪其氣,亦其素所蓄積然也。湯鵬、魏源,高文雄筆,沛然出之,聲採炳琅,騰誦士大夫。而羅澤南、李續賓、王錱,文采不豔,辭達而已;然其聲教遺言,皆經事綜物,公誠之心,形於文墨,尤足以匡世拂俗,而有補於當世。 [41] 

李續賓人際關係

父親:李登勝,賜一品封典。
弟弟:李續宜,字希庵。官至安徽巡撫
兒子:李光久,賜舉人,同治八年(1869年)襲二等男,官至浙江按察使 [38] 
兒子:李光令,賜舉人。

李續賓史料索引

《清史稿·卷四百八·列傳一百九十五》 [39] 
參考資料
  • 1.    《李忠武公年譜·卷一》:道光九年己丑,公十二歲。振庭先生有疾。道光十三年癸巳,公十六歲。振庭先生之疾不為害,然訖以不愈,醫藥大有所費。又以好客及施予,家乃日貧。公諸兄乃發憤服賈,而公專持家政。侍疾之餘,料量米薪,畜魚豢豕,莫不躬之。暇則匡坐,温故自課,取家藏米芾帖,日臨寫,手抄《爾雅》。
  • 2.    《李忠武公年譜·卷一》:道光十四年甲午,公十七歲。二月,夫人謝氏來歸。益闢繞宅閒地,廣植果木,種茶數百本,棉二十畝。
  • 3.    《李忠武公年譜·卷一》:道光十八年戊戌,公二十一歲。冬,始出獵,有獲。道光十九年己亥,公二十二歲。十二月,公出獵有獲。道光二十二年壬寅,公二十五歲。十一月庚辰,出獵,癸未還,大獲。道光二十三年癸卯,公二十六歲。冬,與鄉人會獵於桃林山,大獲。
  • 4.    《李忠武公年譜·卷一》:道光二十五年乙巳,公二十八歲。秋將熟而天雨,禾盡萌芽,邑大飢。公與諸兄鹹稱貸而運谷他鄉以資食。
  • 5.    《李忠武公年譜·卷一》:道光二十六年丙午,公二十九歲。十一月,出獵,七日乃還,大獲。道光二十七年丁未,公三十歲。十一月,獵於龍山,大獲。道光二十九年己酉,公三十二歲。十二月己卯,出獵,壬午還,大獲。道光三十年庚戌,公三十三歲。十二月,公獵於桃林山七日,大獲。咸豐元年辛亥,公三十四歲。十二月,獵於桃林山,大獲。
  • 6.    《李忠武公年譜·卷一》:道光十五年乙未,公十八歲。春,振庭先生疾漸差。公始治經,漢儒鄭氏注。
  • 7.    《李忠武公年譜·卷一》:道光十七年丁酉,公二十歲。是時,羅忠節公澤南獨以一寒儒講學裏中。公……約執贄其門,而皆以家事糾纏未克竟學。道光二十六年丙午,公二十九歲。公以諸兄服賈他郡邑,而自任家政,不克專治鉛鏨,王公亦因父母年高,以家政自累,乃皆以弟學於羅忠節公。
  • 8.    《李忠武公年譜·卷一》:道光二十二年壬寅,公二十五歲,秋,振庭先生疾愈,改築家塾曰“面壁書屋”。道光二十六年丙午,公二十九歲。四月,公所種麥大熟,視常所種收倍之,與諸兄盡償去年所貸。道光二十七年丁未,公三十歲。十月,詣羅忠節公問學,且視勇毅公。
  • 9.    曾廣星《與宗甫山書》:練團之法,鄉人三丁出一報名,團長將姓名、年貌、箕斗、户鄰皆注於冊,各備一械,守望相助。有事則鳴鑼以集之,無事則各自執其業。凡事畢,則父老公議其賞罰,其名冊則團長收之。所捐之費,以供行事伙食及刀矛炮火之用。此事吾裏始於李光祿公,而忠武公成之者也。
  • 10.    《李忠武公年譜·卷一》:道光十八年戊戌,公二十一歲。湘、邵間盜賊橫行,白晝聚眾劫奪。振庭先生憂天下將亂,欲立團湘、邵界,以靖井裏。道光十九年己亥,公二十二歲。自春徂夏,公以經營團事往返湘、邵兩縣治,凡十餘,始定約,毅庵先生及蕭君啓定、李君登墀主其事。舉邵陽團長三人、湘鄉團長六人副之。始令眾擒殺諸強不法者,一鄉以安。諸兄以經商他適,公恆任團事,湘鄉練團自保始此。
  • 11.    《李忠武公年譜·卷一》:道光二十七年丁未,公三十歲。是時,他邑莫不患盜,廣西邊劫殺甚尤。公鄰里以練團自固,獨無累。
  • 12.    《李忠武公年譜·卷一》:道光二十九年己酉,公三十二歲。夏大水,奸民李沅發倡亂新寧,戕官踞城,賊勢蔓延,將犯寶慶。彭公洋中寄書請辦賊,公不欲行。毅庵先生復以書敦促,乃往,語彭公曰:“……無已,姑召募農家丁壯,彼身家妻子念重,當為盡力。”三日得二百餘人,教之擊刺。會新寧鄉兵起,……約新寧兵夜搗其巢,沅發走死。既破賊,公委兵遽歸。
  • 13.    《李忠武公年譜·卷一》:咸豐元年辛亥,公三十四歲。寇警日迫,鄉人懼,公益治團以鎮之。
  • 14.    《羅忠節公年譜·捲上》:文宗顯皇帝咸豐元年辛亥,四十五歲。館善化賀公長齡宅。二年壬子,四十六歲。館賀宅。四月,廣西賊匪陷全州,……旋竄據道州,三閲月連陷桂陽、嘉禾、安仁、茶陵,醴陵等州縣。七月,犯長沙。邑令朱公檄先生及王公錱、劉公蓉,使練鄉勇,以資防堵。
  • 15.    《李忠武公年譜·卷一》:咸豐二年壬子,公三十五歲。七月,賊圍長沙省城,公領團丁駐寧鄉。八月,公率團丁還縣,合邑團丁不滿三百人,無所統屬,聞警則逃。又民家往往不欲團丁駐宿,公乃與羅忠節公及王公錱買河干屋為治事之所,忠節公命之曰養暇處,而屯團丁於漣濱書院,日教以坐作進退,少長有禮。
  • 16.    《湘軍記·卷一》:國藩至長沙,與巡撫策守禦,疏言:“……臣參仿前明戚繼光、近人傅鼐成法,但求其精,不求其多。”於是檄羅澤南募湘勇三營,日訓練之。湘軍之興,自此始矣。
  • 17.    《湘軍志·湖南防守篇》:咸豐二年十二月辛丑,曾國藩以在籍侍郎幫辦團練。三年正月丁未,寇棄武昌東下。是時,曾國藩始至省城議練軍。練勇成軍者,有南勇、瀏勇、楚勇、寶勇、湘勇,率以文員領之。
  • 18.    《羅忠節公年譜·捲上》:三年癸丑,四十七歲。六月,粵匪自金陵分軍犯江西。曾公檄先生隨夏公廷樾、朱公孫詒往援。時李忠武公續賓在先生麾下幫帶湘勇。至江西擊賊有功。時太和土匪起,陷太和、安福。……餘黨竄永新蓮花廳,焚擾上坪司、天河、東坑地方。先生飭李公續賓赴天河剿辦。……先生即由固江出吉安,並檄李公續賓回軍吉安,以十月二十一日全師回楚。適永興土匪千餘人盤踞油榨墟,……破其壘,殺斃無算。永興平。
  • 19.    《李忠武公年譜·卷一》:七月己巳,始析千一百人為兩營,羅公所將曰玉字中營,公所將曰右營,其留湖南者號之左營,實自成一軍,不相屬也。中、右營皆三百六十人,餉於官,餘四百人號曰餘勇,則公與羅公募餉以食之,而皆隸於公。兩營稱為湘軍,……十月壬午,衡、郴土賊大起,巡撫駱公檄軍回援,益軍為五百人,實八百餘人,定營名曰中營、右營。
  • 20.    《李忠武公年譜·卷一》:咸豐四年甲寅,公三十七歲。正月己未,至於軍。駱公秉章、曾公國藩以去年援江西湘軍有功,始欲倚以平賊,於是檄羅忠節公為統領,而以公總營務。
  • 21.    《曾文正公年譜·卷三》:咸豐四年,公四十四歲。正月二十八日自衡州起程,會師於湘潭。……水路以褚汝航為各營總統,陸軍以塔齊布為諸將先鋒。……合計員弁、兵勇、伕役一萬七千餘人,軍容甚盛。作討粵匪檄文一道,佈告遠近。羅公澤南、李公續賓,湘勇二營留駐衡州,以防南路之土匪。……公自成師以出,竭力經營,初失利於嶽州,繼又挫敗於靖港,憤極赴水兩次。……公之回長沙也,駐營南門外高峯寺。
  • 22.    《曾文正公年譜·卷一》:六月,船廠修造戰船畢工。廣東總兵陳輝龍到長沙,添造淺水拖罟二號。李孟羣所募廣西水勇千名,亦到長沙,與公所新募水勇日夜操練,刻期進剿。……公水師既集,分三幫起碇。十三日,先遣褚汝航等四營擊楫而下。陸師則以塔齊布公之軍為中路,駐營於新牆。……合計兵勇數近二萬。公以新牆兵力稍單,調派羅澤南等以勇二千繼進,又調周鳳山等兵勇齊赴嶽州。二十二日,塔齊布破賊於新牆,進逼嶽州。
  • 23.    《李忠武公年譜·卷一》:六月己卯,公與羅公援嶽州。甲申,公至大金街,合提督塔公齊布軍以進。丙申,嶽州賊空城退。羅公、塔公以賊勢盛,戚欲保大城以自固。公獨不可,曰:“此誤璞山之故智也。”乃止。
  • 24.    《羅忠節公年譜·捲上》:六月,進軍嶽州,賊先期遁。塔公約先生進次嶽州城。先生以嶽州四面環水,惟大橋一路上通省垣,賊所必爭,獨率所部扼大橋以拒賊。二十五日,賊果悉眾萬餘直犯大橋。先生於大橋北之九塘嶺立望樓,以防賊之突至。二十六日,賊擁登九塘嶺,拆毀望樓,逾嶺而下。先生與李公續賓奮力堵御,賊稍稍引退。追至九塘嶺,瞥見賊眾逾萬,分踞坡嶺,乃飭李公駐九塘嶺南,防賊抄尾。自督中營力戰,直逼至高橋,斃賊千餘,賊悉退據高橋。
  • 25.    《李忠武公年譜·卷一》:公屯軍芭蕉湖,距羅公壘三里,與賊相錯,賊八壘環之。塔公屯城東南,去賊稍遠,賊恆深宵犯,公及羅公營夜夜戒備。七月乙卯,援賊數千至。丙辰,賊盛氣攻公營,御之竟日,賊多死傷,乃退。丁巳,賊愈增,羅公仍主城守,公不可,乃以夜合塔公軍,陽為南省援師至,賊驚,則以夜走。戊午,猶聚大橋,其酋踞高阜植旗以麾。
  • 26.    《李忠武公年譜·卷一》:諸軍追之,至,以眾寡懸殊,皆懼。公下馬席地坐,士心稍安。徐分軍為五隊,自起率十餘人從容陟高阜,賊方駭愕,從者斬其酋,奪賊旗而突之,賊大崩壞,軍士五路逐之。塔公立馬觀戰,大讚曰:“白旗無敵!”於是羅公入城屯守。公以右營追北,有石壘當道,敗賊投焉,方縱炮燃火藥以御我軍,軍稍卻,欲退。公曰:“毋恐,雨降矣!”已而風雨驟至,乘雨大破之,擒斬二千有奇。
  • 27.    《李忠武公年譜·卷一》:乙丑,敗賊於九唐嶺,夷其兩壘。閏月戊辰朔,破賊小壘三。明日,逐之,至於城陵磯,更破其三壘,斬刈千餘,俘百二十有八。駱公因告捷,使者反,手書殷勤,饋功牌四百。塔、駱疏嶽州戰狀,入告,詔曰:“李續賓堵截要隘,首破賊營,著以知縣升用,並賞藍翎。”
  • 28.    《李忠武公年譜·卷一》:八月己亥,克崇陽。己酉,克咸寧。……崇、鹹敗賊悉聚橫溝橋、官步橋,將伺隙上竄,公擊之,賊遂破散。甲寅,進攻武昌省城,……乙卯,公破花園大賊壘二、小賊壘一。丙辰,合塔公軍攻鮎魚套諸壘,下之。丁巳,破八步街賊壘五。……己未,武昌、漢陽賊皆走,兩城復。文宗嘉公常為軍鋒破城外賊,尤制賊死命,復兩大城,特賜孔雀翎,以直隸州知州升用。是時,羅公悉以軍中戰守事主於公。
  • 29.    《國朝先正事略·卷二十六》:陸師分南北進剿,楊制軍霈剿北岸,公隨塔公、羅公剿南岸,曾公督水師循江下。
  • 30.    《羅忠節公年譜·捲上》:九月,與塔公會師進攻興國之敗賊。二十一日,遂分三路進兵,直破州城。……規取田家鎮。田家鎮者,江勢至此一曲,而半壁山橫截江之右畔,江水折而下,急溜如箭。前總督張公亮基曾設江防於此,所拒賊之上竄,尋陷於賊。賊因其險為鐵纜,橫江以截水師,而屯重軍半壁山,與田家鎮賊營相望,夾江以守。先生由興國州城直搗半壁山。……先生登高阜潦望,見偽官坐將台,龍旗黃傘,氣焰甚張。數路賊黨約二萬餘人。時塔公尚隔小河,先生所部湘勇、寶勇僅二千六百人,眾寡懸殊。
  • 31.    《李忠武公年譜·卷一》:十月己亥,公已駐軍山下。塔公軍阻於富池口,正為浮橋濟師,賊毀橋,塔公軍不得渡。田鎮賊八千已自牛灌磯濟襲我軍,後山賊復空壁盡出,士皆有懼色。逃者三人,公命斬之以徇,誓於眾曰:“今日固死地也,當萬死中求生。”……遂鼓以進,中營從之,三進。……賊爭舟,燒死、溺死萬數。……庚子旦,楊公嶽斌、彭公玉麟以水軍至鼓洪爐,椎毀鐵索,於是已大破賊,湘軍威望益振。
  • 32.    《國朝先正事略·卷二十六》:逾日大戰,殺賊數千,赭其巢,遂破田家鎮。擢知府,賞摯勇巴圖魯名號,授安慶知府。當是時,公知兵之名震天下。
  • 33.    《李忠武公年譜·卷一》:十月乙巳,公北渡蘄州,賊聞風遁走,收其城。庚申,大敗賊於蓮花及菩提壩。壬戌,破慄木橋賊巢。甲子,追敗逸賊於雙城驛。十一月丙寅朔,破大河埠賊壘二。己巳,黃梅賊走,城復。壬申,大破賊於濯港。丁丑,攻孔壠屯賊,破之,遂克廣濟。乙酉,擊敗小池口賊,破自水港賊壘二,遂平老鸛磯之賊。……屯九江城東南。
  • 34.    《羅忠節公年譜·捲上》:時賊駐九江者,為林啓榮。悍賊石達開、羅大綱等皆至,深溝固壘,攻之不能下,而梅家洲、姑塘等處賊匪相為援應。先生與曾公會商先絕其外援。因留塔公圍九江,先生移扎湖口縣之盔山,阻塞湖口之賊,使不得上援,且圖攻破梅家洲賊壘,以搤九江之背。環攻十餘日,賊堅閉不出。……會水師擊燒湖口賊船,遂縱兵至吳城。賊潛以小舟載薪火,夜燒水師輜重船。船大且重,小船輕利者,皆駛入內湖,賊舟至,不能迎擊,湖口水師遂潰。十二月二十三日,賊又出小舟襲九江水營,延燒大帥坐船。曾公檄先生回九江,與塔公及水師相應援。
  • 35.    《曾文正公年譜·卷四》:咸豐五年,公四十五歲。正月,賊既據小池口,皖中大股續至。……賊以一股,循江北岸上竄蘄州,一股竄犯廣濟。官軍潰退。總督楊公霈退駐漢口,又退守德安。賊至漢口,溯襄河大掠民船。武昌戒嚴,江漢之間紛擾矣。……二月,賊撲武昌省城,十七日城陷。
  • 36.    《羅忠節公年譜·捲上》:時武昌告急,曾公所部皆楚人,多主回援者。先生以大軍一動,則江西不復可支,湖南、北終受其害,不如以一軍牽制賊勢,而分軍回援武昌。曾公亦以為然。時胡文忠公林翼以援楚自任,曾公揀諸軍以五千人隸之,而飭彭公玉麟悉率水師之在外江者,退保武昌。……而曾公馳往江西,收集水師之在內湖者,……九江圍攻事宜,專責成塔公。
  • 37.    《李忠武公年譜·卷一》:三月己卯,弋陽復,遂攻興安,辛巳克之。癸未,收廣信,德興賊聞風走,遂收其城。四月丁未,克德安。戊申,大破樂平援賊,遂進兵克浮樑。七月甲戌,軍於義寧州城西鰲嶺。……丁丑,賊盡走,城復。八月己亥,江西捷書至京師,上加公記名道。
  • 38.    趙爾巽.《清史稿》.北京:中華書局,2020年8月1日:表十二.諸臣封爵世表五上
  • 39.    清史稿:列傳一百九十五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9-06-18]
  • 40.    清咸豐朝實錄:卷二百七十二  .中國社會科學網[引用日期2019-06-18]
  • 41.    錢基博.近百年湖南學風.長沙:嶽麓書社,2010
  • 42.    [清]黃小配.洪秀全演義[M].:華夏出版社,2013:378
  • 43.    張文達編.中國軍事人物辭典[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8.08.第233頁
  • 44.    彭再新,梅國華校注.李續賓史料三種[M].長沙:嶽麓書社,2018.10.第463頁
  • 45.    李德義,於汝波主編;軍事科學院戰爭理論和戰略研究部編.中國將師名錄,五代至清代卷[M].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7.02.第722-723頁
  • 46.    李翠平,尋霖編著.歷代湘潭著作述錄,湘鄉卷[M].湘潭:湘潭大學出版社,2019.05.第109頁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