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同觀陳十六史興碑

鎖定
《同觀陳十六史興碑》是唐代詩人高適創作的一首五言詩。此詩前十二句讚美陳章甫寫《史興碑》的才思以及碑之美,後十二句寫詩人觀碑文的感受。
作品名稱
同觀陳十六史興碑
作品別名
同觀陳十六史興碑並序
出    處
全唐詩
作    者
高適
創作年代
盛唐
創作時間
758年
作品體裁
五言古詩
字    數
120

同觀陳十六史興碑作品原文

同觀陳十六史興碑(並序)
楚人陳章甫,繼《毛詩》而作史興碑遠自週末,迨乎隋季,善惡不隱,蓋《國風》之流,未藏名山,刊在樂石,僕美其事,而賦是詩焉。
荊衡氣偏秀,江漢流不歇。
此地多精靈,有時生才傑。
伊人今獨步,逸思能間發。
永懷掩風騷,千載常矻矻。
新碑亦崔嵬,佳句懸日月。
則是刊石經,終然繼檮杌。
我來觀雅制,慷慨變毛髮。
季主盡荒淫,前王徒貽厥。
東周既削弱,兩漢更淪沒。
西晉何披猖,五胡相唐突。
作歌乃彰善,比物仍惡訐。
感嘆將謂誰,對之空咄咄。 [1] 

同觀陳十六史興碑註釋譯文

①史興碑:碑文已亡佚,據序言及詩文看,此碑銘所記為自周至隋歷代王朝興亡之事。
②《毛詩》:即今本《詩經》,相傳為漢初學者毛亨和毛萇所傳。《國風》:《詩經》的一部分,大抵是周初至春秋間各諸侯國的民間詩歌。包括十五國風,共一百六十篇。作品大多體現了人民的思想感情,對統治階級的罪惡有所揭露,廣闊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
③藏名山:《漢書·司馬遷傳》:“僕誠已著此書,藏之名山,傳之其人。”樂石:《古文苑·李斯〈嶧山刻石文〉》:“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復起羣臣頌略,刻此樂石以著經紀。”章樵注:“石之精堅堪為樂器者,如泗濱浮磬之類。”原指可制樂器的石料,因《嶧山刻石文》用此石鐫刻,後以之泛指碑石或碑碣。
④荊衡:指荊山與衡山,分別在今湖北省南縣西和潮南衡山縣西北,荊衡之間為古荊州地域。《尚書·禹貢》:“荊及衡陽惟荊州。”此指陳章甫籍貫為江陵。江漢:長江和漢水。
⑤精靈:精靈之氣。古人認為是形成萬物的本原。《周易·繫辭上》“精氣為物,遊魂為變。孔穎達疏:“陰陽精靈之氣,氤氲積聚而為萬物也。”
⑥獨步:謂獨一無二,無與倫比。《慎子·外篇》:“(藺相如)謂慎子曰:‘人謂秦王如虎,不可觸也,僕已摩其頂,拍其肩矣。慎子曰:善哉,先生天下之獨步也。”
⑦砣砣:勤勞不懈。《漢書·王褒傳》:“器用利,則用力少而就效眾。故工人之用鈍器也,勞筋苦骨,終日砣砣。”顏師古注:“應劭曰勞極貌。’如淳曰:‘健作貌。如説是也。”
⑧懸日月:與日月同光。
⑨石經:刻在石上的儒家經典。漢平帝元始元年(公元1年)王莽命甄豐摹古文《易》《書》《詩》《左傳》於石,此為石經之始。漢代至唐代文字至今尚可考見的石經有熹平石經、正始石經、唐開成石經等。檮杌:楚國史書名。《孟子·離婁下》:“晉之《乘》,楚之《檮杌》,魯之《春秋》,一也。”明代張萱《疑耀·檮杌》:“檮杌,惡獸,楚以名史,主於懲惡。又云,檮杌能逆知未來,故人有掩捕者,必先知之。史以示往知來者也,故取名焉。亦一説也。”因陳章甫為楚人,故以楚國史書比喻《史興碑》。
⑩變毛髮:頭髮因情緒激昂而轉黑。
⑪季主:王朝末代的君主。貽厥:留傳,遺留。
⑫披猖:猖獗,猖狂。此指西晉“八王之亂”。西晉自晉武帝司馬炎建國,傳至二世晉惠帝時,國勢已衰,自永康元年(300)便開始了諸王混戰的局面。五胡:晉武帝死後,晉室內亂,北方少數民族匈奴族的劉淵及沮渠氏、赫連氏,羯族石氏,鮮卑族慕容氏及禿發氏、乞伏氏,氐族苻氏、呂氏,羌族姚氏,相繼在中原稱帝,史稱“五胡”。《晉書·元帝紀論》:“晉氏不虞,自中流外,五胡扛鼎,七廟隳尊。”
⑬惡訐:故意揭發別人的隱私或攻擊別人的短處。
⑭咄咄:感嘆聲。表示感慨。《後漢書·嚴光傳》:“咄咄子陵,不可相助為理邪? [1] 

同觀陳十六史興碑創作背景

此詩作於唐肅宗乾元元年(758),與《同羣公宿開善寺贈陳十六所居》作於同年。 [1] 

同觀陳十六史興碑作品鑑賞

此詩前四句感慨陳章甫的家鄉人傑地靈,楚地秀氣,江漢長流,地多精靈,時生才俊如陳章甫者。“伊人”四句贊陳章甫寫《史興碑》的才思,獨步一時,逸思時發,超越風騷。“新碑”四句贊碑之美,新碑高聳,文字可與日月爭光,好比可刊於石的經典,比得上楚國的史書《檮杌》。“我來”以下十二句,寫詩人觀碑文的感受,一讀之下,情緒激昂,白髮為之變黑;只覺末世之主均荒淫無道,已故先王徒然以典則遺訓子孫;故東周衰弱,兩漢淪亡,西晉內亂,五胡犯華,凡此種種,令人深思;推想陳章甫作《史興碑》是為彰善懲惡,並不以發人隱私以成自己直道之名,不由得對此碑而空自感喟。 [1] 

同觀陳十六史興碑作者簡介

高適(約702—765),唐代詩人。字達夫,一字仲武,渤海蓚(今河北景縣)人,遷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陽)。早年仕途失意。後來客遊河西,先為哥舒翰書記,後歷任任淮南、四川節度使,終散騎常侍。封渤海縣侯。其詩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筆力雄健,氣勢奔放。邊塞詩與岑參齊名,並稱“高岑”,風格也大略相近。有《高常侍集》。 [2] 
參考資料
  • 1.    李 丹.高適詩全集匯校匯注匯評.武漢:崇文書局,2020:366-368
  • 2.    蕭滌非 等.唐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