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同羣公宿開善寺贈陳十六所居

鎖定
《同羣公宿開善寺贈陳十六所居》是唐代詩人高適創作的一首五言詩
作品名稱
同羣公宿開善寺贈陳十六所居
出    處
全唐詩
作    者
高適
創作年代
唐代
創作時間
758年
作品體裁
五言古詩
字    數
60

同羣公宿開善寺贈陳十六所居作品原文

同羣公宿開善寺贈陳十六所居
駕車出人境,避暑投僧家。
裴回龍象側,始見香林花。
讀書不及經,飲酒不勝茶。
知君悟此道,所未搜袈裟。
談空忘外物,持誡破諸邪。
則是無心地,相看唯月華。 [1] 

同羣公宿開善寺贈陳十六所居註釋譯文

①開善寺:楊衒之洛陽伽藍記》卷四:“(洛陽)城西準財裏內有開善寺尚書右僕射元稹聞裏內頻有怪異,遂改準財裏為齊諧裏。”元稹有《和友封題開善寺十韻》,或即此寺。李頎有《宴陳十六樓》曰:“西樓對金谷,此地古人心。”金谷園在洛陽西北,與開善寺相近。陳十六:即陳章甫。按《元和姓纂》卷三:“太常博士陳章甫,江陵人。”李頎有《贈陳章甫》詩鄭國遊人未及家,洛陽行子空嘆息。
②人境:塵世,人世。
③龍象:龍與象。水行中龍力大,陸行中象力大,故佛教用來比喻諸阿羅漢中修行勇猛有最大能力者。《大般涅槃經》卷二:“世尊,我今已與諸大龍象菩薩磨訶薩斷諸結漏。”始:《全唐詩》下注:“一作如。”香林:禪林,佛寺。
④不勝:《文苑英華》作“還勝”。
⑤此道:《文苑英華》作“此理”,《全唐詩》“道”字下注:“一作理。”搜:《全唐詩》下注:“一作披。”袈裟:梵文音譯。原意為不正色,佛教僧尼的法衣,由許多長方形布片拼綴而成。佛教規定,僧人必須避免用青、黃、赤、白、黑五種正色,而用似黑之色,故稱。
⑥談空:談論佛教義理。空,佛教以諸法無實性謂空,與“有”相對。此泛指佛理。外物:身外之物。多指利慾功名之類。持戒:遵行戒律。
⑦心地:佛教語。指心,即思想、意念等。佛教認為三界唯心,心如滋生萬物的大地,能隨緣生一切諸法,故稱。《心地觀經》卷八:“眾生之心,猶如大地,五穀五果從大地生以是因緣,三界唯心,心名為地。”看:《全唐詩》下注:“一作知。” [1] 

同羣公宿開善寺贈陳十六所居創作背景

李頎有《贈陳章甫》詩寫於洛陽,此詩的寫作地點也應在洛陽。高適有《罷職還京次睢陽祭張巡許遠文》,稱“乾元元年五月太子(少)詹事御史中丞高適……我辭淮楚,將赴伊洛,途出茲邦,悲纏舊郭。”彭蘭以詩云“避暑投僧家”非應有道科及任職封丘時事,而為任太子少詹事時;另由“駕車出人境”句可知,高適此時定居洛陽,且出入有車應在太子少詹事任上。故繫於乾元元年(758)夏。 [1] 

同羣公宿開善寺贈陳十六所居作品鑑賞

此詩首二句點明處境、季節,“人境”用陶潛“結廬在人境”語,此時詩人定居洛陽,因暑熱而投開善寺借居。“徘徊”四句寫羣公於開善寺賞景、讀經、飲茶之樂。“知君”以下六句致意陳十六,住處鄰近佛寺,了悟佛道雖然未披袈裟,實則通曉佛理、遵循戒律,有如出家。 [1] 
唐詩歸》:二語名士清課。(“飲酒”句下)接處用“所未”“則是”字,甚奇。(“則是”句下)如別入萬壑矣。(“相看”句下) [1] 

同羣公宿開善寺贈陳十六所居作者簡介

高適(約702—765),唐代詩人。字達夫,一字仲武,渤海蓚(今河北景縣)人,遷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陽)。早年仕途失意。後來客遊河西,先為哥舒翰書記,後歷任任淮南、四川節度使,終散騎常侍。封渤海縣侯。其詩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筆力雄健,氣勢奔放。邊塞詩與岑參齊名,並稱“高岑”,風格也大略相近。有《高常侍集》。 [2] 
參考資料
  • 1.    李 丹.高適詩全集匯校匯注匯評.武漢:崇文書局,2020:365-366
  • 2.    蕭滌非 等.唐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