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同裏古橋

鎖定
同裏鎮位於太湖之畔古運河之東,距蘇州市18公里,距上海80公里,江南六大著名水鄉之一,面積33公頃,為五個湖泊環抱,由網狀河流將鎮區分割成七個島。
中文名稱
同裏古橋
行政區類別
江蘇省吳江市
所屬地區
中國華東
地理位置
太湖之畔古運河之東
著名景點
思本橋、富觀橋
數    量
13座
門    票
80元

同裏古橋簡介

同裏處於五湖環抱之中,鎮內街巷逶迤,河道縱橫,因而也就留下了眾多的建於各個年代的古橋。在同裏最為出名的是“一園、兩堂、三橋”,三橋指的是太平橋、吉利橋和長慶橋。2005年被中央電視台評為“2005中國魅力名鎮前10佳”。

同裏古橋古橋包括

鎮中古橋:思本橋(1253年) 富觀橋(1353年) 普安橋(1369年) 長慶橋(1470年始建,1704年重建)泰來橋(1746年) 中元橋(1755年) 烏金橋(1811年) 永壽橋(1879年重建) 大興橋(1913年)獨步橋 太平橋(1913年) 吉利橋(1987年重建) 昇平橋(1997年重建)

同裏古橋古橋所在地

同裏古橋
同裏古橋(17張)
《同裏志》記載,五湖環境於外,一鎮包涵於中。鎮中家家臨水,户户通舟。同裏鎮有“三多”,名人多,明清建築多,水、橋多。 1、名人多。自宋代至清末年間,先後出狀元1名,進士42名,文武舉人93人。同裏鎮的著名人物有南宋詩人葉茵、明代畫家王寵、清朝軍機大臣桂芬、書畫家陸廉夫,辛亥革命著名人物陳去病、著名教育家金松芩、文字家範煙橋、中國民主促進會主席王紹鏊、著名經濟學家金國寶家。 2、明清建築多。鎮志記載,自1271-1911年,鎮上先後建成宅院38處,寺、觀、宇47座。 3、水、橋多。鎮上有各朝代的古橋四十多座,有南宋詩人葉茵建造的思本橋,元代的高觀橋等。 鎮中最有名的園林是退思園,面積十畝八分,小巧玲瓏。以居住與園林相結合的江南居住建築為特點。如退思園、崇本堂、嘉蔭堂等。 鎮中最有名的園林是退思園,面積十畝八分,小巧玲瓏。以居住與園林相結合的江南居住建築為特點。如退思園、崇本堂、嘉蔭堂等。 南園茶樓是同裏的一大建築特色,還用當地特有老虎灶燒水。
同裏古鎮區被“川”字形的河道及縱橫交叉的支流分割成7個“小島”,由於同裏處於澤國河網之中,歷史上交通不便而少有兵燹之災,古建築保存較多,是江蘇省目前保存最為完整的水鄉古鎮之一。因水成園,家家連水,户户通船,構成層次錯落有致的優美畫卷。自古以來,詩人墨客對此讚美不絕。 同裏因水多,故橋也多,鎮內共有大小橋樑40多座,大多建於宋以後各時代,著名的有建於南宋寶年間的思本橋,建於元至正十三年的富觀橋。成品字形架設在河道上的太平、吉利、長慶3座古橋,是昔時同裏婚嫁花轎必經之轎,以示吉慶。被人們叫做讀書橋的小東溪橋,橋上那副“一泓月色含規影,兩岸書聲接榜歌”的橋聯,生動地記錄了當時同里人勤學苦讀之風,證實了同裏自古以來文化發達,“科名”很盛。

同裏古橋名字來源

同裏,舊稱“富土”,初,因其名太侈,改為“銅裏”,代,又將舊名“富土”兩字相疊,上去點,中橫斷,拆字為“同裏”,沿用至今。
同裏古鎮風景優美,鎮外四面環水,古鎮鑲嵌於同裏、九里、葉澤、南星、龐山五湖之中。鎮區被川字形的15條小河分隔成七個小島,而49座古橋又將小島串為一個整體。建築依水而立,以“小橋流水人家”著稱,是目前江蘇省保存最為完整的水鄉古鎮,也是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已列為太湖十三大景區之一 。

同裏古橋地理位置

同裏隸屬於江蘇省吳江市,位於太湖之畔,古運河之東,四面臨水,八湖環抱(同裏、九里、澄湖、沐莊、白硯、葉澤、南星、龐山湖),東距上海虹橋機場80公里,南接318國道、西連蘇嘉高速公路、北離蘇州18公里。2001年10月,同裏與屯村兩鎮合併後的同裏鎮行政區總面積102.91平方公里,總人口5.8萬人,轄12個行政村,1個水產總場,6個居民委員會。 同2001年10月,同裏與屯村兩鎮合併後的同裏鎮行政區總面積102.91平方公里,總人口5.8萬人,轄12個行政村,1個水產總場,6個社區居委會。
同裏古橋 同裏古橋
同裏,舊稱“富土”,唐初,因其名太侈,改為“銅裏”,宋代,又將舊名“富土”兩字相疊,上去點,中橫斷,拆字為“同裏”,沿用至今。同裏古鎮風景優美,鎮外四面環水,古鎮鑲嵌於同裏、九里、葉澤、南星、龐山五湖之中。鎮區被川字形的15條小河分隔成七個小島,而49座古橋又將小島串為一個整體。建築依水而立,以“小橋流水人家”著稱,是目前江蘇省保存最為完整的水鄉古鎮,也是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已列為太湖十三大景區之一。
古鎮於1986年對外開放,1995年被省政府列為江蘇省首批歷史文化名鎮。
清麗古樸的同裏小鎮,水田肥沃,物豐富庶,人傑地靈,素有“東方小威尼斯”之譽。同裏的特點在於明清建築多,水鄉小橋多,名人志士多。鎮內有明清兩代園宅38處,寺觀祠宇47座,有士紳豪富住宅和名人故居數百處之多。古鎮原有“前八景”、“後八景”、“續四景”等二十多處自然景觀,今尚存“東溪望月”、“南市曉煙”、“北山春眺”、“水村漁笛”、“長山嵐翠”諸景。
同裏古橋 同裏古橋
目前,同裏鎮退思園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古鎮同裏也正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隨着宣傳力度的加強,古鎮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瞭解、熟悉,全國各大報紙以及美國香港等地的報紙均以圖文並茂的形式介紹同裏,影視攝製組也頻頻取景同裏,所得這一天然的攝影棚蜚聲海內外,中國電影家協會也在此設立了“中國同裏影視攝製基地”。
發展中的同裏,以傳統的水稻種植、水產品養殖,使其成為典型的江南"魚米之鄉"。隨着改革開放的前進步伐,同裏鎮國民經濟和小城鎮建設以及科教文衞等各項社會事業得到同步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全鎮綜合實力顯著增強。

同裏古橋同裏的橋

同裏處於五湖環抱之中,鎮內街巷逶迤,河道縱橫,因而也就留下了眾多的建於各個年代的古橋,這些古橋在歲月的風雨中高高地挺立着,成為我們瞭解同裏的一本耐讀的書。
在古鎮,橋齡最長的、也是最古老的橋,要數思本橋了。它建於南宋,距今已有700多年,雖經風雨侵襲,至今仍巋然不動,跨越在川清水秀的橋港上。
同裏古橋 同裏古橋
説了最老的橋,再説最小的橋。在同裏,最小的橋該是坐落在環翠山莊荷花池上的獨步橋。此橋橋面總長不滿五尺,寬不過三尺,兩人相遇需側身而過,單孔拱橋,小巧玲瓏,堪稱一絕。
同裏歷史上出過很多進士舉人,而最能反映同里人勤奮好學的橋,則莫過於普安橋。普安橋又稱小東溪橋,初建於明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在其西側石壁上,刻着一副十分引人注目的對聯,上聯是一泓月色含規影,下聯為兩岸書聲接榜歌。
鎮上最富有神話色彩的古橋是富觀橋。在此橋的龍門石上,有一幅惟妙惟肖的桃花浪裏魚化石的石雕。傳説這條鯉魚在三月桃花水發的時候,乘風破浪奮力跳躍,想跳過龍門脱去凡胎而進入仙界,可就在它奮力躍出水面的時候,橋上走來一為如花似玉的姑娘,鯉魚凡心一動,結果已跳過龍門的頭部變成了龍頭,而龍門外的半身仍舊保留了魚身。
烏金橋坐落在鎮西北郊,是當年蘇州到同裏的必經之路,也是古鎮的重要入口。
中元橋又稱賭氣橋,是一座梁式三孔石橋.傳説以前有兩位財主,一有腿殘,一有眼殘.一天有腿殘的財主説會建石橋,到時另一位便可託他的福,扶着他的橋欄過橋了。有眼殘的一位不服氣,於是也蓋了一座中元橋,搶先比泰來橋早些落成,故老百姓稱它為賭氣橋。
同裏古橋 同裏古橋
同裏的橋以三橋(即太平橋、吉利橋和長慶橋)最有代表性。同里人有過三橋的習俗,取其消災解難、幸福吉祥之意。太平橋和吉利橋均是乾隆十二年,同里人範景烈等重建的。前者屬梁式橋,小巧精緻;後者屬半月行拱橋,處太平橋與長慶橋之間。長慶橋俗名謝家橋,又稱廣利橋,是明代同里人陳鏞、謝忱改建的。如今走三橋已是遊客不可少的項目,使三橋成為同裏人氣最旺的橋。
鎮西北角還有一座如青龍躍起、氣勢不凡的古橋叫渡船橋。橋的南側刻有這樣一副對聯:一線橋光通越水,半帆寒影帶吳歌,北側的對聯是:春入船唇流水綠,人歸渡口夕陽紅。
古橋是同裏的一大特色,每個前來古鎮參觀遊覽的客人都可以在此看到,這些堅硬冰冷的傢伙是如何經受了漫長歲月風風雨雨的侵襲而變的温柔多情起來的。它們是古鎮活的歷史。

同裏古橋同裏三橋

同裏三橋是指太平橋、吉利橋和長慶橋。太平橋為梁式,小巧玲瓏;吉利橋為拱形橋,橋之南北兩側都有橋聯;長慶橋俗名謝家橋,舊稱福建橋。同裏的橋與當地民風習俗有着緊密的聯繫,如“走橋”。“走橋”是為避災求福,每逢婚嫁喜慶,同里人便會“走三橋”。在歡快的鼓樂鞭炮聲中,喜氣洋洋繞行三橋,口中長長念一聲:“太平吉利長慶!”討個好口彩。這時沿街居民紛紛出户觀望,並上街道喜祝賀;凡逢老人66歲生日,午餐後必定也去“走三橋”,以圖吉利。“走三橋”的習俗形成何年難以查考,但“三橋”在同里人的心中,象徵着吉祥和幸福。
同裏古橋 同裏古橋
太平橋,跨於東柳、漆字兩圩。橋為梁式,小巧玲瓏,橋上有聯一副,曰:“永濟南北太平路,落成嘉慶廿三年。吉利橋跨漆字、兩圩,處太平橋、長慶橋中間。橋型為拱形橋,橋之南北兩側都有橋聯,南側一聯曰:淺渚波光雲影,小橋流水江村。北側一聯曰:“吉利橋橫形半月,太平橋峙映雙虹。站在吉利橋北,環顧三橋,河水明淨如鏡,小橋如飛虹卧波,波光橋影,美不勝收。長慶橋,俗名謝家橋,跨東柳、兩圩,舊名福建橋,又稱廣利橋。橋上有橋聯一副,曰:公解囊金成利濟,好留柱石待標題。橋聯表明建橋者義結同心,為民造橋,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三橋呈“品”字型,跨於三河交匯處,自然形成環行街道 。沿河青石駁岸,岸邊和歡、女貞臨波倒映,兩岸築有花石欄,河中船來船去,雙雙對對;橋上人來人往,笑語盪漾。水木清華,秀色可餐,人在其中至慮盡消,這裏已成為古鎮一道獨特的風景
同裏古橋 同裏古橋
同里人喜歡“走三橋”。每逢婚嫁喜慶,在歡快的鼓樂鞭炮聲中,喜氣洋洋繞行三橋,口中長長念一聲“太平吉利長慶”!沿街居名紛紛出户觀望,上街道喜祝賀;凡逢老人六十六歲生日,午餐後必定也去“走三橋”,以圖吉利。“走三橋”的習俗,形成何年難以查考,但三橋在同里人的心中,象徵着吉祥和幸福。隨着時代的進步,“走三橋”同樣賦予了新的內涵:
走過太平橋,一年四季身體好;
走過吉利橋,生意興隆步步高;
(亦有曰:官運亨通步步高)
走過長慶橋,青春長駐永不老。
民間還流傳着不同年齡人“走三橋”的諺語:小巴戲,走三橋,讀書聰明,成績年年好;
(“小巴戲”即指孩童)
小姑娘,走三橋,天生麗質,越長越苗條;
夥子,走三橋,平步青雲,前程無限好;
老年人,走三橋,鶴髮童顏,壽比南山高;
新郎新娘走三橋,心心相印,白首同偕老;

同裏古橋同裏八景

同裏原有八景、續八景、後四景等220處自然景點。至今仍有一些景點保存完好。在一級保護區域內,明清建築佔十分之七,400多年來的文化遺址、遺物、遺蹟、遺風猶存,隨處可見深宅大院、園林小築。現存著名的有退思園耕樂堂、環翠山莊、三謝堂、侍御第、卧雲庵城隍廟、尚義堂、嘉蔭堂、崇本堂等園林和古建築。 建於清光緒年間的退思園,因亭台樓閣及山石均緊貼水面,如出水上,所以又有貼水園之稱,在建築史上堪稱一絕。崇本堂、嘉蔭堂木雕藝術十分精美。耕樂堂庭院以田園風光見勝。古街坊、古街道粉牆黛瓦,俄脊高挑,水、聲、空氣都融有古遠的韻味。
同裏退思園 同裏退思園
退思園
退思園坐落於吳江市同裏鎮。退思園由清兵備道任蘭生革職回鄉後,請本鎮畫家袁龍設計而建,歷時二年。退思二字,取自《左傳 宣公十二年》“林父之事君也,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全園簡樸淡雅,水面過半,建築皆緊貼水面修築,園如浮於水上,是全國唯一一處貼水園建築,體現了晚清江南園林建築的風格。
退思園總面積為九畝八分。此園一改以往園林的縱向結構,而變為橫向建造,左為宅,中為庭,右為園。全園格局緊湊自然,結合植物點綴,呈現出四時景色,給人以清朗、幽靜之感。
宅分內外兩部分。外宅有前後三進,由門廳、茶廳、正廳組成。門廳又稱轎廳,轎子到此便要停下,轎廳兩側原有“欽賜內閣學士”、“鳳潁六泗兵備道”、“肅靜”、“迴避”四塊硬牌執事,一旦重門洞開,自是一片森嚴,令人為之卻步。茶廳為接待一般客人所用,只有正廳才是用來接待高貴客人和操辦婚喪喜事的地方。
中庭內園以高牆相隔。庭中古木掩映,清雅幽靜,樟樹朴樹華蓋如雲,年歲已高的廣玉蘭在陽光下送來陣陣清香。庭中另一吸引人的建築是“旱船”,它是主人迎送賓客、舞文弄墨的場所。
退思園集清代園林建築之長,園內的每一處建築既可獨自成景,又與另一景觀相對應,具有步移景異之妙,堪稱江南古典園林中的經典之作。

同裏古橋旅遊信息

門票:80元
交通:由上海往同裏(105公里):
同裏古橋 同裏古橋
自駕車
從上海往318國道至黎星往松厙公路抵同裏。
經滬寧高速公路,在蘇州東出口往南行至同裏。
經滬杭高速公路,在嘉興出口往平望方向,經205省道至松陵往東6公里抵同裏。
旅客客車
上海體育館→同裏  時間:8:00/9:00/10:00/11:00  車程:約2小時
上海滬太路→同裏  時間:12:30/13:40  車程:約2小時
由上海往蘇州,再往同裏(蘇州至同裏僅18公里):
空調車上海虹橋機場→蘇州 車程:1小時40分
汽 車 上海→蘇州  時間:每15分鐘一班  車程:約2小時
蘇州汽車南站→同裏    車程:35分鐘
蘇州吳縣汽車站→同裏 時間:每15分鐘一班  車程:35分鐘  票價:¥6
蘇州火車站→同裏  時間:每30分鐘一班  車程:50分鐘  票價:¥6
火車  上海→蘇州  時間:每20分鐘一班  車程:1小時
同裏遊船:
古鎮三橋景色遊  票價:¥60/船(可坐6人)
同裏古橋 同裏古橋
同裏湖風情遊  票價:¥200/船(可坐40人)
同裏湖面衝浪遊  票價:¥80/艇(可坐6人)
豪華遊船  同裏→周莊單程  票價:¥450/船(可坐60人)
豪華遊船 同裏—周莊往返  票價:¥600/船(可坐6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