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合巹禮

鎖定
合巹(讀音:hé jǐn),即交杯酒,漢族婚俗之一,源於周代 [1]  。在古代,結婚時人們用它作盛酒器;合巹,成婚。巹是瓢,把一個匏瓜剖成兩個瓢,新郎新娘各拿一個飲酒。
故宮博物院出版《皇帝大婚》圖冊,其中有皇家“合巹禮”的介紹,在本書第二章成婚當日最後一個禮儀就是合巹禮。並以明代陸子岡白玉丹鳳玉合巹杯為示例。
中文名
合巹禮
緣起時間
周代
俗    稱
交杯酒
地    位
古代婚禮中的一個重要儀式
出    處
《禮記·昏義》
拼    音
hé jǐn lǐ

合巹禮歷史起源

“合巹禮”始於周代,是古代婚禮中的一個重要儀式,演變為“交杯酒”。
合巹酒 合巹酒
巹(jin,三聲)是一種匏瓜,俗稱苦葫蘆,其味苦不可食。合巹是將一隻巹破為兩半,各盛酒於其間,新娘新郎各飲一巹。匏瓜剖分為二,象徵夫妻原為二體,而又以線連柄,則象徵由婚禮把倆人連成一體,故先分而為二,後合二為一。
新婚夫妻一同進酒,為什麼要用巹作爵盛酒呢?因巹味苦而酒亦苦,飲了巹中苦酒預示着婚後夫妻也會同甘共苦,患難與共。同時,也象徵着夫妻二人如同此巹一樣,合二為一,緊緊地拴在一起了。又因“匏”是古代八音樂器之一(“匏土革,木石金,絲與竹,乃八音”,引自《三字經》),它又含有音韻調和之意,故“合巹”又示意新娘新郎婚後應和睦協調,結為琴瑟之好。
到了南北朝時,行“合巹禮”又增加了在兩個瓢把上連上絲帶,喝酒後,將兩個瓢扣在一起,用絲帶纏繞稱“連巹以鎖”,寓意是使兩人相愛拴在一起,永不分開。
到了宋代,破巹為二的酒具改為兩隻木杯。新娘新郎同飲之後,擲杯於牀下,若兩杯一仰一合,意味着男俯女仰,天覆地載,陰陽和諧,實在是大吉大利的事。而“合巹”的禮儀也就被改為“飲交杯酒”。 [2] 
合巹禮 合巹禮
“合巹”和飲交杯酒都離不開彩線,也就是用紅或綠的絲繩綰成同心結繫於巹柄或杯足。此後,由這條絲繩衍變出“拴線”儀式。此俗大概起源於唐代,由此習俗產生了“千里姻緣一線牽”的俗語。如今,紅巾既不繫足,也不拴手,只是讓新娘新郎各持一端,相牽入洞房。所以,拴線被稱之為“牽紅”、“紅綠牽巾”。中式 [3] 
清末時期,交杯酒儀式已發展成為"合巹"、"交杯"、"攥金錢"三個部分。如今的婚儀中,"按杯於牀下"之禮已被革除,"攥金錢"則為"擲紙花"所代替,惟"交杯酒"之禮儀仍然實行。

合巹禮皇家合巹禮

合巹禮 合巹禮
《皇帝大婚》中介紹,身穿朝服的皇后與皇帝行合巹禮。合巹禮是真正代表帝后二人成為夫婦的禮儀,類似於交杯酒,類似新娘進門後,與新郎在寢室中吃飯之時,同享俎(音組,古代祭祀時放祭品的器物)中的魚肉,吃飯畢,席上特設置由以瓠(音護,一種草本植物的果實)剖制的兩瓢,夫婦二人各執一瓢,來飲為了淨口安食的酒,這都是為了表示夫婦一體、尊卑等同的親密。
清代的合巹禮始於康熙朝,在順治帝大婚禮儀中並未見此環節。這也表明了清代宮廷接受漢族傳統文化,其婚俗也同受其影響了。到了現代婚禮,雖不如古代皇家的婚禮程序這般複雜,但是婚禮中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嚮往卻以傳統文化的形式流傳了下來。 [4] 
玉合巹杯 玉合巹杯
清代皇帝大婚在行合巹禮之前,還有一項帝后同吃子孫餑餑之俗。子孫餑餑,即餃子。它不由皇家預備,而是由皇后母家預備。子孫餑餑必煮得半生不熟,以諧音“生子”,它寄予了皇家祈求子嗣繁興的願望。 [5] 
《皇帝大婚》洞房花燭 《皇帝大婚》洞房花燭
《皇帝大婚》合巹禮中還以明子剛制玉合巹杯為示例。《中國經濟史辭典》載:“陸子岡,長期在蘇州定居開辦琢玉工坊,其雕刻除玉外,如竹、木、石,以至鑲嵌(鑲玉嵌寶)等無不涉及。陸子岡所創的這件“新樣”玉嵌金“合巹杯”,通高7.5釐米,橫寬13釐米。整體造型由兩個圓筒形杯並連而成,杯底有六個獸面作足,杯的一面鏤雕鳳形杯柄,另一面凸雕作盤繞爬行狀雙螭。杯體上下各飾一圈繩紋作捆紮狀,結紮口上有一方形圖章,刻隸書“萬壽”二字。杯身兩側分別有剔地陽文隸書,一側為“濕濕楚璞,既雕既琢。玉液瓊漿,鈞其廣樂。”末署“祝允明”三字。詩上部有“合巹杯”三字。另一側為“九陌祥煙合,千里瑞日月。願君萬年壽,長醉鳳凰城。”詩上部有“子岡制”三字,詩文表達了對君王大婚的美好祝願。 [6] 

合巹禮婚姻基本流程

中式婚禮穿鳳衣戴鳳冠,鳳衣鳳冠是繡有鳳龍圖案和彩飾的衣冠,象徵吉祥富貴,為古代貴族所獨有,後不分貴賤,行於一般女子,繼而又傳襲於婚禮,但因家庭貧富而有所增減。
交杯酒
喜酒交杯酒的習俗開始於周代。《禮記·昏儀》記載:夫婦共牢而食,合巹而握。合巹其實就是以一瓠瓜剖成兩個瓢叫“巹”。舉行結婚儀式時,新郎新娘各執一方即用酒漱口,就叫“合巹”。所以人們以合巹為結婚的代稱。此俗演變到後來為吃“交杯酒”。
在古代,婚禮中使用的蠟燭上多半繪有龍鳳彩飾。後世以花燭喻為結婚。何遜《看伏郎新婚》詩云:“何始花燭夜,輕扇掩紅裝。”新婚這夜,新娘新郎通宵不睡,謂之“守花燭”。不守花燭者,新人睡後,攙扶、伴娘須時時進房察看花燭有無損漏,恐有不祥之兆。迷信者有“左燭盡新郎先亡,右燭盡新娘先亡”之説,故如一燭滅時,即將另一燭熄滅。
這可以説是婚禮中的高潮環節。鬧洞房除逗樂之外,還有其他意義。據説洞房中常有狐狸、鬼魅作祟,鬧洞房能驅逐邪靈的陰氣,增強人的陽氣,據此有俗語:“人不鬧鬼鬧”。鬧洞房從積極的意義上説還是能增添熱鬧氣氛,驅除冷清之感覺的,因而有的地方又稱之為“暖房”。 [7]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