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台灣林檎

鎖定
台灣林檎(Malus doumeri (Bois) A. Chev.)是薔薇科、蘋果屬喬木,高達15米。小枝圓柱形,嫩枝被長柔毛,老枝暗灰褐色或紫褐色。葉片長橢卵形至卵狀披針形先端漸尖,基部圓形或楔形,邊緣有不整齊尖鋭鋸齒;葉柄嫩時被絨毛,以後脱落無毛;托葉膜質,線狀披針形。花序近似傘形,有花4-5朵,花梗有白色絨毛;苞片膜質,線狀披針形;萼筒倒鐘形,外面有絨毛;萼片卵狀披針形;雄蕊約30,花葯黃色;花柱4-5,基部有長絨毛。果實球形,黃紅色。 [1] 
分佈於中國浙江、江西、貴州、雲南、台灣、廣東、廣西、湖南; [2]  ;越南、老撾也有分佈。在海拔1000-2000米的林中習見。 [1]  喜光,喜濕,稍耐陰,耐旱,抗寒,適應性強,對土壤要求不嚴,適宜在肥沃、疏鬆的微酸性土壤栽植。 [3]  繁殖方法一般用實生苗繁殖。 [1] 
據《新華本草綱要》中記載台灣林檎:“果實味甘、酸、澀、性温。有理氣健脾、消食導滯的功能。用於食積停滯、胸腹脹痛、疼痛”。 [4]  花果期長,可做園林觀賞植物。同時也是熱帶地區蘋果屬植物嫁接砧木及遺傳育種的資源。其果實肥大,有香氣,生食微帶澀味,當地居民用鹽漬後食用。其嫩葉黃酮、維生素C和維生素E的含量豐富,亦可做為保健飲品。 [5] 
中文名
台灣林檎
拉丁學名
Malus doumeri (Bois) A. Chev. [2] 
別    名
鋭齒亞洲海棠
麥氏海棠
台灣海棠
尖嘴林檎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薔薇目
薔薇科
蘋果屬
台灣林檎
命名者及年代
(Bois) A. Chev.,1920

台灣林檎植物學史

台灣林檎在蘋果屬中特異之點是果實上具有宿存的管狀萼筒,果心先端分離。花的構造近似多依屬Docynia Decne.),有人放入該屬,但台灣林檎每一子房有胚珠2個,並非多數胚珠,仍應列入蘋果屬中。 [1] 

台灣林檎形態特徵

喬木,高達15米;小枝圓柱形,嫩枝被長柔毛,老枝暗灰褐色或紫褐色,無毛,具稀疏縱裂皮孔;冬芽卵形,先端急尖,被柔毛或僅在鱗片邊緣有柔毛,紅紫色。葉片長橢卵形至卵狀披針形,長9-15釐米,寬4-6.5釐米,先端漸尖,基部圓形或楔形,邊緣有不整齊尖鋭鋸齒,嫩時兩面有白色絨毛,成熟時脱落;葉柄長1.5-3釐米,嫩時被絨毛,以後脱落無毛;托葉膜質,線狀披針形,先端漸尖,全緣,無毛,早落。 [1] 
花序近似傘形,有花4-5朵,花梗長1.5-3釐米,有白色絨毛;苞片膜質,線狀披針形,先端鈍,全緣,無毛;花直徑2.5-3釐米;萼筒倒鐘形,外面有絨毛;萼片卵狀披針形,先端漸尖,全緣,長約8毫米,內面密被白色絨毛,與萼筒等長或稍長;花瓣卵形,基部有短爪,黃白色;雄蕊約30,花葯黃色;花柱4-5,基部有長絨毛,較雄蕊長,柱頭半圓形。果實球形,直徑4-5.5釐米,黃紅色。宿萼有短筒,萼片反折,先端隆起,果心分離,外面有點,果梗長1-3釐米。 [1]  [6] 

台灣林檎產地生境

分佈於中國浙江、江西、貴州、雲南、台灣、廣東、廣西、湖南; [2]  ;越南、老撾也有分佈。在海拔1000-2000米的林中習見。 [1]  喜光,喜濕,稍耐陰,耐旱,抗寒,適應性強,對土壤要求不嚴,適宜在肥沃、疏鬆的微酸性土壤栽植。 [3] 

台灣林檎生長習性

台灣林檎的芽是混合芽,芽鱗內芽軸上從頂尖向下依次分化為花原基、葉原基和枝原基。3月混合芽綻開的同時,枝原基首先抽生為枝條,芽軸發育為縮短的枝,芽軸上部的花原基和葉原基在縮短枝上發育為花和葉。但是葉與花不同時開放,葉在混合芽綻開抽枝時展開,而花則以花蕾狀態存在,10天后開花。無枝原基的混合芽不抽枝,只開花放葉。混合芽在上一年的7月份分化形成。混合芽從形成到綻開歷時260天。葉片的發育從3月混合芽綻開放葉至5月停止伸長伸寬,歷時兩個月。果實發育從4月-10月曆時195天。 [8] 
台灣林檎是半速生樹種,前期生長快,後期慢。一般樹高生長節律早於粗生長節律,樹齡8-10年時高生長最快,平均為0.68米/年,此後減緩。胸徑生長最快在12-14年,平均為0.5釐米/年。實生苗人工造林的開花結實樹齡在10-12年,採取園藝措施,可提早到5-6年。 [8] 

台灣林檎繁殖方法

繁殖方法一般用實生苗繁殖。 [1] 

台灣林檎主要價值

  • 食用價值
果實肥大,有香氣,生食微帶澀味,當地居民用鹽漬後食用,名“撒兩比”或“撒多”。其嫩葉黃酮、維生素C和維生素E的含量豐富,可做為保健飲品。 [5] 
  • 觀賞價值
花果期長,可做園林觀賞植物。同時也是熱帶地區蘋果屬植物嫁接砧木及遺傳育種的資源。 [5] 
  • 藥用價值
據《新華本草綱要》中記載台灣林檎:“果實味甘、酸、澀、性温。有理氣健脾、消食導滯的功能。用於食積停滯、胸腹脹痛、疼痛”。 [4] 

台灣林檎保護現狀

  •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4年 ver 3.1)——數據缺乏(DD)。 [10]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2020)》——無危(LC)。 [9]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