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古老的評論文字

鎖定
《古老的評論文字》是學者劉振凱發表在中國作家網上的一篇隨筆。 [1] 
作品名稱
古老的評論文字
作    者
劉振凱
創作年代
2016
作品出處
中國作家網
文學體裁
隨筆

古老的評論文字內容簡介

本文簡要概述了文學評論的發展歷程,指出今天的文學評論,正是古代典籍中那些評論文字的歷史的發展。不同的是,過去的那些評點言簡意賅,十分精到,而時下的評論家繁縟、冗長的文風亟待改進。

古老的評論文字作者簡介

劉振凱(1941- ),陝西米脂人。1965年畢業於陝西師範大學中文系,在新疆工作40餘年,大部分時間都在高校任教。1955年開始發表文學習作,先後參與了高等學校中文專業教材《中國當代百部長篇小説評析》(雲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1月出版)、《新時期文學》(河北大學出版社1992年10月出版)、《中國當代文學作品選析(上下冊)》(遼寧大學出版社1985年11月出版)、《中國當代中篇小説賞析》、《當代文學作品選講》等書籍的編寫工作。他是《新疆教育志》(新疆教育出版社2006年12月出版,150餘萬字)主要執筆者,任副主編。參與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六卷本《新疆當代多民族文學史》(2006年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2014年修訂版更名為《新疆當代文學史》)編寫工作,系課題組主要成員之一,《新疆當代多民族文學史·散文 報告文學卷》第一主編。近年來,在教學之餘,發表了多篇散文隨筆以及文藝評論30餘篇。發表在《文藝報》上的《散文斷想》、《文壇“劍客”》、《隨感二題》和發表在《散文》上的《我的散文觀》、《難得清白》等頗得好評。另外,論文《試論影片〈高山下的花環〉的悲劇特徵》、《〈渴望〉漫評》,評論《被褻瀆的文明》、《長歌當哭》、《還是魯迅深刻》、《閲讀世俗》、《夜讀偶成》、《誤讀的尷尬》、《勝景墨遠觀江南》等,也受到讀者們的關注。 [1] 

古老的評論文字原文賞讀

古老的評論文字
考察我國散文發展史,我們知道,最早的散文是文、史、哲合一的,大約到了魏晉,文、史、哲才逐漸分了家。《左傳》、《國語》、《戰國策》、《史記》,從某種意義上説,既是文學著作,又是哲學著作,當然更是史學著作了。所以,在大學裏讀中文系、哲學系、歷史系,都應該讀這些著作。
與此相聯繫的是,中國散文傳統裏還有一個突出的特點即敍議結合,或者叫夾敍夾議,也就是作者並沒有超然文外,而是每每要站出來説一通,議論評點一番。如《左傳》每篇中的“君子曰”,《楚辭》中的“亂曰”,《史記》中的“太史公曰”,《資治通鑑》中的“臣光曰”,《聊齋志異》中的“異史氏曰”,其它史書中的“史臣曰”、“論曰”、“贊曰”等等,都是作者在發議論。實際上,此類評點的祖師爺應是孔老夫子,語錄體的《論語》中的“子曰”不也是在發議論嗎?這許多議論在整個中國文化史上的影響可謂大矣。
後來的金聖嘆評點《西廂記》、《水滸傳》,亦當是上述評點的一種發展。
今天,文學評論已發展為一門相對獨立的學科。當年太史公司馬遷在《史記》中的那些評論,既是文學的,又是哲學的,也是史學的。那是古老的評論文字,今日的文學評論,也正是這些評論文字的歷史的發展。不同的是,過去的那些評點多是言簡意賅,十分精到,時下的評論家們卻動不動就寫它個千言萬語。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