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反擊

(李文化執導、於洋主演的一部反應文革時期的電影)

鎖定
《反擊》,是反映“文革”時期教育戰線上的一場鬥爭。這部影片雖然屬未發行影片,但後來作為批判影片,在全國範圍內部(有一定職務的幹部中)上映。其政治性和史料性具有很高的收藏價值。 [1] 
中文名
反擊
外文名
The Counterattack
出品公司
北京電影製片廠
製片地區
中國大陸
拍攝地點
北京、上海、武漢、杭州等
發行公司
上海電影製片廠
導    演
李文化
編    劇
《反擊》創作組集體
主    演
於洋、胡朋、梁玉如、康莊、梅兆華、赫海泉、刁光覃
上映時間
1977年1月
對白語言
普通話
出品時間
1976年6月25日
類 型
文革影片
編 劇
《反擊》創作組集體創作
色 彩
彩色

反擊劇情簡介

某省委第一書記韓凌重新出來工作,就在全省展開大整頓,先拿黃河大學的教育問題開刀,得到校黨委副書記喬伯仁和教授薛耀宗的支持,把因“開門辦學”在黃河大壩勞動的學生招回,搞了一次突然襲擊式的考試,遭到鍾大闖的學生領袖的反對。校黨委書記、工宣隊負責人、省委委員江濤得知此事後,便對教授進行了同一試卷的考試,結果把薛耀宗等教授整得狼狽不堪。江濤又把學生領回了工地。在省委,江濤在省革委會主任趙昕的指導下,同韓凌推行的“三項指示為綱”進行公開對抗,被韓凌掛職下放,又被關進牢房。支持江濤的老工人、黃河水利廠的革委會副主任老耿以及王堅、趙昕,都被韓凌整了下去。不久,“批鄧,反擊右傾翻案風”開始他們都恢復了職位,韓凌則稱病不出。根據趙昕、江濤的部署,在已經修建好的黃河大壩開閘放水之日,召開“批鄧”大會,一夥自稱是“拯救四化委員會”的反革命暴徒乘機暴亂,韓凌也表態支持。關鍵時刻,省裏出動民兵鎮壓了暴亂,趙昕宣佈了中央剛剛作出的“兩項決議”,江濤批判了韓凌“不肯改悔”的走資派行徑,下令開閘放水,滾滾黃河波濤一瀉千里,預示着對“右傾翻案風”的反擊獲得了全面勝利。

反擊演職員表

反擊李文化

Wenhua Li 導演 Director 代表作: 《紅色娘子軍》、《早春二月》、《無敵鴛鴦腿

反擊於洋

Yang Yu 演員 Actor 代表作: 《紅樓夢》、《時空來電》、《外交風雲

反擊胡朋

Peng Hu 演員 Actress 代表作: 《白毛女》、《回民支隊》、《鋼鐵戰士》

反擊王秋穎

Qiuying Wang 演員 Actor (飾 薛耀宗) 代表作: 《甲午風雲》、《兵臨城下》、《花好月圓》

反擊楊啓天

Qitian Yang 演員 Actor (飾 宋秘書) 代表作: 《董存瑞》、《甲午風雲》、《烈火中永生》

反擊梅兆華

Zhaohua Mei 演員 Actor (飾 鍾大闖) 代表作: 《黑太陽731》、《火紅的年代》、《顧此失彼》

反擊鄭煜元

Yuyuan Zheng 攝影 Cinematographer 代表作: 《茶館》《月落玉長河》、《古墓荒齋

反擊影片評價

文革電影-《反擊》 [1] 
1976年6月25日20時,上海市委一幫人在錦江禮堂審看了《歡騰的小涼河》雙片(窄銀幕),馬天水等人對影片的一些藝術處理不太滿意,感覺“有些地方像相聲”。徐景賢倒是對影片主題大加讚賞:“這部影片寫了農村兩個階級、兩條路線的鬥爭,背景是1975年,揭露了右傾翻案的背景,使主題思想有深度,現實意義強烈。”要求攝製組將影片“送北京文化部,爭取七一上映,放不放由部裏決定。影片還有點新意,如果再晚,類似這樣內容的節目就多了,要抓緊。”
次日,上影將修改後的雙片(窄銀幕)送北京審查。6月27日下午5時40分,文化部給上影打來長途電話,表示:“影片結合了當前反擊右傾翻案風,聯繫了批鄧,與現實結合得緊,主要英雄人物還是好的。時間這樣短,搞出這樣的片子,應該肯定。”但是,文化部同時也對影片後半部表示了不滿,認為“前半部和走資派夏副主任的交鋒鬥爭比較尖鋭,但到後來斷了”,要求加強。這可不是小修小補的意見,徐景賢“七一”上演的願望只能落空。
8月12日,上影根據文化部和市委意見,將修改計劃上報文化部,總計20餘條。然而,文化部又改變了主意,匆匆發給了通過令,在影片缺少60多個鏡頭的情況下,在全國公映了。
影片上映後,雖然“批鄧”已經見諸報端,但在電影作品中尚屬首次,觀眾有一定的新鮮感。不過,影片拍攝時間緊促,完全是一個急就章的樣子,而且片中大量充斥着抄襲報刊社論的時髦詞彙,像周昌林所説“走資派還在走,我們鬥了還要鬥”之類,藝術水平極其有限,觀眾批評意見居多。徐景賢對此十分惱火,把責任全推給攝製組,大罵創作人員:“沒有無產階級的創作激情,糟蹋了這個劇本”,自稱:“選錯了導演”,一時間大帽子滿天飛,攝製組檢討頻頻。
1974年底,北京市委召開創作會議,佈置了北大、清華寫教育革命和工人階級登上上層建築電影劇本。1975年9月28日,北大、清華的劇本寫作組成立,派人來北影編導室聯繫,希望北影同他們合作,並表示在第二年初拿出初稿。1976年1月初,寫作組來人如約交稿,送來了劇本,是寫教育革命的劇本《佔領》(上、下集)。3月底,將劇名改成《反擊》。遲羣看後批示道:“總的感覺曲折性不夠,結尾不解氣,主要是颳風,反擊不夠,應體現勝利來之不易。”要求在進一步的劇本修改中,“集中力量寫好江濤(一號英雄人物),寫出趙大姐(二號英雄人物)是怎樣控制局面的”。對於反面人物韓凌,要求點明他的五大特點:走資派、第一把手、不肯改悔、比還鄉團還厲害、反革命分子的後台。
8月底9月初,《反擊》完成全部拍攝工作,進行剪接。9月9日,毛澤東逝世,舉國哀痛。即使遇上這樣天塌下來的大事,攝製組的工作仍未停止,文化部要求他們“化悲痛為力量,以實際行動悼念毛主席”,早一天把影片拍完。終於,《反擊》在9月中旬殺青。
9月21日,劉慶棠邀遲羣、謝靜宜一起審查《反擊》雙片,三人表態:一次通過,國內外發行,決定在國慶節上映,而且先在9月27日《人民日報》上發佈消息。
9月23日晚,王洪文看了《反擊》,表示肯定的同時,有些顧慮:“反革命事件的鏡頭太多了。”
文化部擬在國慶節上映《反擊》。但是,此時,河南省委不斷向中央申訴,認為《反擊》是影射河南政治狀況,由於攝製組中一些人,參與了當地“胡鬧派”的行動,已經造成了河南部分地區局勢緊張,倘若影片上映勢必造成全省大亂。而當時的主要矛盾已經從“明批鄧”轉向暗攻他人,“四人幫”不想節外生枝,樹敵過多,因此張春橋向文化部下達指示:“能否避免引起不必要的反應,修改掉影片太像河南的部分。”
26日,張春橋調看了影片,再次打電話通知文化部:“《反擊》不是一般的寫文化大革命的影片,對反擊右傾翻案風有很大作用,要慎重,不要急於‘十·一’上映。上映先停下來,待中央審查後再説,先不見報,也不宣傳。要選一個適當時機再拿出去。拷貝繼續印。”
接到張春橋的指令,當天劉慶棠來到北影,對廠領導以及攝製組主創人員説:“這部影片拍得很好,9月核心組多次審查,認為是部題材重大的好影片,拿出來還不成熟。你們該改的就改好,15個拷貝照洗,以後等待適當時機再拿出來。”
劇本創作階段,劉慶棠、遲羣、謝靜宜就催個沒完,攝製組花了三個月時間以“大躍進”般的高速度拍攝完成,已經印製拷貝了,突然又暫停放映,在廠裏、攝製組裏引起一些議論。為了瞭解情況,穩住軍心,9月30日夜,于會泳、劉慶棠召見廠領導,重新審查了樣片,具體瞭解了哪些鏡頭是在河南拍的。之後,傳達了張春橋的指示,安慰大家説:“《反擊》影片,部核心組已經看過,拍得好,將會對‘批鄧,反擊右傾翻案風’起到很大作用。部核心組考慮,《反擊》暫不上映,不是説片子有什麼問題,片子是好的,拷貝照印。什麼時候放,還要等一等,如《春苗》就不是馬上放的,以後到了一定時機,再拿出去,看在什麼時候放映較能起更大的作用。”
次日國慶佳節,電影局召開了座談會,于會泳公開表態説:“《反擊》大快人心,大方向是好的。”劉慶棠也私下透露:“好鋼要用在刀刃上,首長(指江青)最近幾天可能看。看了,如果沒什麼問題,就可以拿出去。”
10月4日,“四人幫”下令登載署名梁效的文章《永遠按既定方針辦》,正式向華國鋒的地位挑戰。當晚,遲羣給創作組打氣:“有很多人看了《反擊》害怕,心裏沒有鬼,為什麼怕。説明影片打中了他們的要害。只要一放映,走資派就有好戲看,不要急,早晚會放映的。”可是有時他也有不詳預感,發些泄氣之論:“我們可能看不到《反擊》上映,自己的頭就被倒掛在天安門上了。”
遲羣果然先知先覺,《反擊》未得公映,10月6日晚,在華國鋒和葉劍英的主持下,中央“以快打慢”,抓捕了“四人幫”;遲羣、謝靜宜享受了“中央首長”級待遇,也被同時隔離。不久,《反擊》作為“四人幫”利用文藝陰謀反黨的典型例證,被拿出來示眾放映,“四人幫”最後的反擊,遭到了徹底的失敗。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