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南宮适

(西周著名賢者)

鎖定
南宮适(kuò),又稱南宮子,西周著名賢者、重臣。所謂“文王四友南宮子”,出自顏師古註釋的《漢書·卷二十·古今人表第八·上中仁人》師古曰:“大顛以下,文王之四友也。”據《史記》記載,南宮适是武王興周滅紂時的賢臣。周武王滅商後,命南宮适拆掉紂王所建的鹿台,打開紂王的糧倉,以賑濟貧弱奴隸。
2012年以來,隨着對西周初期到戰國中期的曾侯墓葬羣的考古研究,發現曾國(即史書中的姬姓隨國)是南宮适的封國。 [1] 
曾侯墓中最著名的代表文物有:曾侯乙編鐘曾侯乙尊盤四龍曾徽、龍鳳玉佩等大量國寶。 [2] 
別    名
南宮子
主要成就
輔佐周武王興周滅紂
主要成就
拆毀鹿台,賑濟災民
本    名
南宮适
國    籍
西周

南宮适歷史形象

南宮适是最早的見於文獻(《周書·君奭》)的南宮氏名人,是南宮氏的始祖。南宮适身歷文王、武王、成王三世,是周族創業時期的重要謀臣和大將,為周朝的開國元勳,裂土受封。 [3] 
周文王時期,文王姬昌招賢納士,南宮适歸附於周文王。《帝王世紀》曰:“文王昌……敬老慈幼,晏朝不食,以延四方之士,是以太顛閎夭散宜生、南宮适之屬鹹至,是為四臣。”此後,南宮适成為周族的重要大臣,為周族的興旺,周族的伐商大業,周朝的建立穩固立下了汗馬功勞。文王即位之時,南宮适曾經出謀獻策。《國語·晉語》記載:“及其即位也,詢於‘八虞’,而諮於‘二虢’,度於閎夭而謀於南宮。” [3] 
南宮适是周族的重要謀臣,曾參與了拯救姬昌(即周文王)的行動。西伯侯遭殷紂王軟禁之難,太顛、閎夭、散宜生、南宮适前往探望。受西伯暗示,他們蒐集美女、駿馬和奇珍異寶入貢商王,使西伯獲釋。其中,南宮适曾受太公之命到西方義渠之地找到了奇珍異寶駭雞犀。 [3] 
南宮适作為周族的大將,曾率領周族大軍進攻商朝的周邊小國。在西伯侯的指揮下,南宮适發動了對黎國的征伐,鄰近的邗國來增援黎國,南宮适俘虜了邗國和黎國的二位國君,把邗侯遷往翟,赦免黎侯,讓他回國反省。 [3] 
南宮适成為“文王四友”之一。《周書·君奭》提到文王謀臣,有虢叔、閎夭、散宜生、泰顛、南宮适五人。武王時,虢叔已死,只剩四人,《尚書大傳》稱為“文王四友”。 [3] 
文王死後,南宮适繼續輔佐武王,成就了伐商大業。武王伐商成功後,南宮适受命將商王搜刮屯積在鹿台的財寶和鉅台聚積的糧食分發給窮苦百姓,並且與史佚一起將商王的祭祀重器九鼎和其它國家的珍寶玉器遷到了周朝國都。《帝王世紀》曰:“命南宮适散鹿台之財,發巨橋之粟,以賑貧民,命南宮伯達史逸,遷九鼎於洛邑,命閎夭封比干之墓,命宗祝饗祀于軍。”而同一事,《史記·周本紀》中記載:武王克殷之初,命南宮适散鹿台之財,發鉅橋之粟,以振貧弱萌隸。命南宮适、史佚展九鼎保玉。 [3] 
周朝建立後,南宮适又成為武王的重臣。《周書·泰誓》《左傳·昭公二十四年》記載武王稱自己有“亂(治)臣十人,同心同德。雖有周親,不如仁人。”據馬融、鄭玄考證南宮适就是武王所稱的十個重要大臣之一。
南宮适還是成王的輔國重臣之一。《後漢書·班彪列傳》記載:“昔成王之為孺子,出則周公、召公、太史佚,入則大顛,閎夭、南宮适、散宜生,左右前後,禮無違者,故成王一日即位,天下曠然太平。” [3] 

南宮适小説形象

90版《封神榜》中的南宮适 90版《封神榜》中的南宮适
在古典小説《封神演義》中,南宮适與散宜生齊名,是西歧元老,官拜大將軍。周文王赴朝歌時,曾命“外事託於南宮适”;伯邑考進京,也命“軍務託付南宮适”。
南宮适使一杆大砍刀,勇冠三軍。可惜不懂法術,後期光芒逐漸被楊戩哪吒等人所掩蓋。
文王討伐崇侯虎,南宮适為先行,不到三十回合便斬殺飛虎大將黃元濟;晁田晁雷兵探西岐,南宮适只三十回合便生擒晁雷張山伐西岐,南宮适在混戰中斬殺先行官李錦。
武王起兵伐紂,黃天化為頭隊先行,南宮适為左哨,武吉為右哨,哪吒為後哨。不料南宮适首陣便遇上了猛將魏賁,被生擒活捉。後魏賁歸周,南宮适以先鋒印相讓,自隨營聽用。黃天化陣亡,哪吒接任頭隊先行,南宮适補後哨。汜水關三路分兵,南宮适隨洪錦打佳夢關,兩擒胡雷。
五關戰役中,南宮适並沒有太出彩的表現。孟津大戰梅山七怪時,南宮适負責監斬牛怪金大升。
南宮适 南宮适
武王滅紂後,南宮适被封官。

南宮适影視形象

1990年傅藝偉版《封神榜》 張國平 飾 南宮适
2006年《封神榜之鳳鳴岐山呂士剛 飾 南宮适
2009年《封神榜之武王伐紂》 朱顏菲 飾 南宮适

南宮适考古發現

2012年以來,隨着對西周初期到戰國中期的曾侯墓葬羣的考古研究,通過對跨越700多年曆史出土的系列青銅器銘文的解讀,困擾學術界36年的“曾隨之謎”終於迎刃破解:
曾隨實為一國兩名,此姬姓曾國即為史書中的姬姓隨國,始祖為周朝開國大將軍南宮适(括)。此曾國與存在於夏商周時代的山東姒姓曾(“繒”或“鄫)國是兩個國家。
自1978年,曾侯乙墓的出土,引起的“曾隨之謎”,至此,終於塵埃落定。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