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南京地質陳列館

鎖定
南京地質陳列館是中國地方綜合性地質科學博物館。位於江蘇省南京市玄武區珠江路。該館前身為北平地質調查所地質礦產陳列館,1935年遷南京。新館建於1935年8月,原名南京地質礦產陳列館,1937年日軍侵佔南京之際,該館遷往重慶,曾舉辦過 3次地質礦產展覽,展出抗戰期間地質工作新成果。在展品中有新發掘的祿豐龍化石等。1946年6月,該館遷回南京,1952年改名南京地質陳列館。
該館藏品2萬多件,其中有黃氏雲南龍等恐龍化石、中華震旦角石、 硅化木、剛玉寶石 (紅、藍、黃寶石)、金剛石、各類碧璽、水晶、雨花石、瑪瑙、硬玉、軟玉、雞血石、青田石、天青石等。
該館陳列面積約1600平方米,設有普通地質、礦物岩石、礦產、 寶石礦物、 江蘇地質礦產、地層古生物、恐龍、新生代古脊椎動物、古人類等 12 個陳列室,陳列各類地質礦產標本、模型、圖版6000多件。其中有痕跡相理想模型及痕跡化石專櫃、第三次南極考察專櫃、介紹恐龍及其生態環境的大型景箱、古人類演化的實物和模型等。 該館還舉辦了 “江蘇城市地質工作成果”,“地質書畫”等臨時展覽。
該館科學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1983年在江蘇省泗洪縣天崗湖鄉松林莊中中新世地層裏發現了王氏上新猿、天崗湖長臂猿、泗洪森林猿3個新種。該館還不定期地舉辦專題講座,放映幻燈錄像,每年暑假舉辦青少年科技夏令營等活動。 [1] 
中文名
南京地質陳列館
佔地面積
約 2500 平米
類    別
地質陳列館
地    點
南京市珠江路 700 號
竣工時間
1935 年 8 月

南京地質陳列館展館規模

南京地質陳列館 南京地質陳列館
南京地質博物館由老館和新館組成。老館為一幢具有德式風格的紅色 3 層建築物, 佔地面積約 2500 平米。展出標本 1 萬餘件,設有地學搖籃、中國石文化、礦產資源、地質環境4 個展廳。擴建工程完成, 南京地質陳列館將形成由老館和新館組成的一個內容相對完整、國內一流的地質博物館展示體系, 將涵蓋中國近現代地質發展 歷史、地球和生命的起源、 岩石與礦物賞析、 礦產資源與環境保護宣傳,以及恐龍世界復原等內容,構成生動有趣、富於科普教育意義和地學知識宣教的綜合性地學博物館。南京地質陳列館將面向社會公眾、尤其是廣大青少年, 以地球科學知識為基礎, 以地學科普為宗旨, 以宣傳科學方法、科學精神為目的,兼顧地球科學研究,是集地學科普與科研為一體的博物館,將以科學性、知識性、觀賞性和趣味性的嶄新面貌展現在世人面前。

南京地質陳列館歷史沿革

南京地質陳列館 南京地質陳列館
我國地質博物館的創建,首先得力於地質先驅章鴻釗先生的倡議,1913 年,章氏與丁文江翁文灝在北京創辦了地質調查所,丁文江任所長。1916 年我國開始有組織的地質調查,同年,地質調查所在北京豐盛衚衕籌備陳列館,不久建立了岩石礦物、地層系統、煤礦礦產及金屬礦產 4 個展覽室。 這是我國第一個以地質礦產為主要內容的專業陳列館,1921 年及 1927 年,增設地層,古生物及非金屬礦產陳列室。
1935 年 8 月由翁文灝籌劃、募捐贊助,在南京珠江路 700 號(原珠江路 942 號)建築的大樓竣工,陳列館隨地質調查所從北京遷到南京。自當年9 月至1937 年初整理佈置,正式開放展出。到抗戰前夕已建有:地質構造、礦物、岩石、礦產、燃料土壤、地史古生物、北京猿人與史前文化、本館出版物等 12 個陳列室。
1937 年抗日戰爭爆發,地質調查所於 1937 年 11 月由南京遷出,先遷湖南長沙,後輾轉至重慶北碚。1941 年正式定名 中央地質調查所。抗戰勝利後,1946 年遷回南京。
1950 年地質礦產陳列館屬全國地質工作指導委員會領導,1952年地質部成立,改名為地質部地質陳列館,陳列館工作仍以南京為中心稱總館,北京為分館。
1954 年以後,地質工作中心北移,南京為分館, 1956 年國家決定在北京建立全國性的地質博物館,主要人員及部分標本隨之北上。 1957 年南京館交華東地質管理局, 1958 年交江蘇省地質局, 1963年交華東地質研究所,1979 年 1 月交江蘇省地礦局領導,1992 年更名為南京地質博物館。南京地質博物館屬江蘇省國土資源廳領導,江蘇省地質調查院管理。

南京地質陳列館展廳

南京地質陳列館地學搖籃

地學搖籃展廳 地學搖籃展廳
地學搖籃展廳包括中國古代的地質學思想、中國近現代地質科學發展歷程、原中央地質調查所及其他地質機構、地學院士風采等部分。地學搖籃展廳形象、直觀地展現了中國古代地質學思想和中國近現代地質科學發展歷程。48位兩院院士的羣像浮雕,栩栩如生地再現了地學精英們的風采。他們是近現代中國地質科學研究 發展歷程的參與者和見證人,為中國地質科學事業的發展書寫了輝煌的篇章。北京人頭蓋骨發現與挖掘的場景再現,是這一展廳的一大亮點。

南京地質陳列館地質環境

南京地質陳列館 南京地質陳列館
地質環境展廳包括中國的主要地質災害、江蘇主要地質災害、地質災害的防治、地質遺蹟等部分。 地質環境展廳主要展示或演示地質災害與防治、礦山環境與治理、保護地質遺蹟等內容。觀眾可以身臨其境地感受地震爆發時的振盪、海嘯、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災害發生時人類的無助,還可瞭解到災害發生的根源、預防及治理等專業知識。

南京地質陳列館中國石文化

南京地質陳列館 南京地質陳列館
中國石文化展廳包括寶玉石文化、文房石文化、觀賞石文化等部分。 在中國石文化展廳,你可以領略源遠流長的中國石文化歷史,感悟到“石人合一”的無我境界。其中寶玉石文化、文房石文化、園林和觀賞石文化,陳設新穎獨特,內涵豐富。

南京地質陳列館礦產資源

礦產資源展廳分世界礦產資源、中國礦產資源、江蘇省礦產資源、中國古代採礦技術、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等部分。礦產資源展廳佈設了世界礦產資源、中國礦產資源、江蘇省礦產資源、中國古代採礦技術、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等幾個部分。採用互動形式展示了世界、中國江蘇的礦產資源分佈。用最先進的真人幻像技術和實景模型生動再現了古代銅礦開採場景,使觀眾不得不驚歎於古人的聰明才智。

南京地質陳列館擴建

南京地質陳列館 南京地質陳列館
作為一個具有 70 多年曆史的老館,南京地質博物館正面臨重大的發展機遇:為落實國家《科學普及法》、建設江蘇文化大省這一宏偉目標,同時向社會和公眾宣傳地學科普知識,建設一個相對完整的、具有國內一流水平的綜合性地質博物館,江蘇省政府先後撥款1.68 億元,實施南京地質博物館的改造和擴建工程。 南京地質博物館的改造和擴建工程包括老館 (中央地質調查所舊址,屬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改造(一期工程)與新館建設(二期工程)。在江蘇省政府的關懷下,在省國土資源廳領導下,省地質調查研究院先後進行了新老館展廳內容設計編寫、形式設計及招標,老館建築物加固工程招標及施工,2006 年 10 月 28 日,南京地質博物館一期工程(老館改造)全部完成,重新免費對社會開放。
南京地質陳列館二期工程 (擴建工程) 正在緊張的建設中。二期工程包括建設博物館新館和地調院科研綜合樓, 總建築面積 2.7萬平方米,其中博物館新館建築面積約 7000 平方米,共設置“神秘的地球”、 “生命的演化” 、 “恐龍的王國”3 個主要展廳。

南京地質陳列館藏品

南京地質陳列館
南京地質陳列館(3張)
該館藏品 2萬多件,其中有黃氏雲南龍恐龍化石中華震旦角石硅化木剛玉寶石 (紅、藍、黃寶石)、金剛石、各類碧璽、水晶、雨花石、瑪瑙、硬玉、軟玉、雞血石、青田石、天青石等。
該館陳列面積約1600平方米,設有普通地質、礦物岩石、礦產、寶石礦物、江蘇地質礦產、地層古生物、恐龍、新生代古脊椎動物、古人類等 12 個陳列室,陳列各類地質礦產標本、模型、圖版 6000 多件。其中有痕跡相理想模型及痕跡化石專櫃、第三次南極考察專櫃、介紹恐龍及其生態環境的大型景箱、古人類演化的實物和模型等。該館還舉辦了 “江蘇城市地質工作成果”, “地質書畫”等臨時展覽。
該館科學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1983年在江蘇省泗洪縣天崗湖鄉松林莊中中新世地層裏發現了王氏上新猿、天崗湖長臂猿、泗洪森林猿3個新種。該館還不定期地舉辦專題講座,放映幻燈錄像,每年暑假舉辦青少年科技夏令營等活動。

南京地質陳列館陳列

南京地質陳列館普通地質室

南京地質陳列館 南京地質陳列館
普通地質室主要陳列地球運動中產生的內動力、外動力形成的一些現象,如褶皺、斷裂、波痕、風蝕巖、火山彈、浮石等。室內還陳列有"天外來客"--隕石,其中有1976年吉林隕石雨中墜落的隕石;有來自地球四個極的標本:北極的變質岩、南極的火山岩、太平洋底的錳結核以及珠穆朗瑪峯的白雲質灰巖

南京地質陳列館礦物室

礦物室陳列了五光十色、千姿百態的礦物標本,都是天然所成,有象老樹根的自然銅、毛髮狀輝鉍礦、鍾乳狀硬錳礦、花瓣狀鑄鐵礦、放射狀葉蠟石,還有沙裏淘金的金礦。
寶石礦物室陳列寶石的原料礦物,有鑽石原料金剛石、紅寶石原料紅剛石、藍寶石原料藍剛石,還有各種各樣的水晶翡翠和田玉瑪瑙等及有機寶玉石、珊瑚、琥珀、煤玉等。
江蘇地質室陳列了南相、北相兩套地層標本,反映了兩個區在地質歷史時期古地理和沉積物的差異。
江蘇礦產室陳列江蘇的礦產資源。江蘇全省現已發現100餘種礦產,由北至南大致分佈規律是:徐州地區以煤為主,還有石灰岩、石膏等;東海、連雲港水晶、磷礦、藍晶石為主;蘇北盆地以石油、天然氣、鹽為主;寧鎮以鉛鋅銀、銅、鐵以及石灰岩、白雲岩為主;寧蕪以鐵、銅、天青石為主;蘇錫以鉛鋅多金屬及石灰岩、高嶺土、花崗石等建材非金屬為主。

南京地質陳列館古生物地史室

古生物地史室展示的是地球形成以來,生物衍生繁殖、演化的歷史。地球形成至今已有46億年,剛開始地球上是沒有生命的,直至35億年前,地球上才開始出現生命:最原始、最簡單、最低等的生物。隨着地球的演化,生物也在進化,植物由裸子植物演化成被子植物;動物由無脊椎演化成脊索、脊椎動物,脊椎動物由魚--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和哺乳類,哺乳類--靈長類,直至人類出現。
地質歷史的三疊紀末到白堊紀末,即2億年至6500萬年前,是恐龍活躍和統治地球的時代。恐龍室陳列着真正的恐龍化石標本,最大的有十餘米,最小的僅十餘釐米。同時也陳列了許多恐龍蛋化石,其中有江蘇境內發現的恐龍蛋,説明江蘇大地上,也曾經有恐龍生存、繁衍過。

南京地質陳列館古人類室陳列

南京地質陳列館 南京地質陳列館
古人類室主要陳列的是模型:人類最早出現於400萬年前,室內陳列迄今我國發現的最早的元謀人的兩顆牙齒(距今約160--170萬年前);80萬年前的藍田人,頭骨扁平、眉骨突出、牙齒寬、下頷向前伸,與現代的猩猩相似;30--60萬年前的北京直立人,由於生活習性有所改變,知道利用火烤熟食物、保存火種和人工取火,加之生活中相互間頻繁交流,因此思維能力增加,腦子發達,腦殼也增大,牙齒變細,下頷後縮,接近於現代人;1--4萬年前的山頂洞人,也發現於北京周口店,已更接近於現代人;1萬年前的柳江人,與現代人幾乎沒有區別。

南京地質陳列館新增展廳

南京地質博物館於2007年開始擴建新館。新館建成後,南京地質博物館建築面積將擴大到近萬平方米,展廳由的4個增加至7個,將使南京地質博物館形成老館和新館相呼應、功能設施更齊全、展覽內容更豐富的國內一流的地質博物館。新增加的3個展廳設置《行星地球》、《生命演化》、《恐龍生態園》等三大部分。行星地球展廳主要展示宇宙的起源、恆星的演化、太陽系的形成、地球的誕生、斗轉星移的行星運動、層層疊疊的藍色星球、運動不息的地球系統、雄偉壯麗的自然奇觀、岩溶地貌景觀、風蝕地貌景觀、青藏高原風光。生命演化展廳主要展示化石——凝固的生命、生命起源、海洋家園、陸地舞台、恐龍時代、哺乳動物、人類之旅。他們以聲光電等高科技手段完美重現地球科學發展、生命演化的整個過程,生動揭示人與自然、環境與資源的關係,充分發揮其面向社會和廣大青少年進行科普教育、學術研究、海內外交流窗口的重要作用。

南京地質陳列館旅遊導航

館 長: 詹庚申(兼)
副 館 長: 鄒松梅、章其華
地 址: 南京市珠江路 700 號
郵 編:210018
開放時間:週二——週日,上午9:00—11:30,下午1:30—4:30,集體參觀需預約。
優惠措施:免費開放。
乘車路線:6路、40路、47路、52路、59路、62路、68路、80路、91路、93路公交車到小營、馬標、21世紀廣場下車。

南京地質陳列館相關評價

作為第一家向社會免費開放的自然科學類博物館,南京地質博物館每年接待國內外觀眾20多萬人次。現為全國和江蘇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南京市科技教育基地、南京市中小學課外科技教育基地、南京市社區科普教育基地、江蘇省國際旅遊定點單位。南京地質博物館是人們探索地球奧妙的窗口、青少年素質教育的第二課堂、進行地學研究、對外學術交流的場所。 本館現為全國和江蘇省首批科普教育基地。2002 年被命名為江蘇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