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半坡人

鎖定
半坡人距今時間五六千年,主要活動地區為陝西西安的半坡村(黃河流域),主要食物為小米(世界最早種植粟的)、魚、肉、蔬菜,使用的工具有磨製的石器、木製的耒耜(lei si)、石刀、箭頭、魚鈎、骨頭製品、捕魚工具,生活方式包括飼養動物、半地穴式房子、彩陶、會紡線、織布、製衣。
半坡遺址發現於20世紀50年代,是典型的母系氏族聚落遺址,以豐富的文化遺存,成為中國仰韶文化的代表。
河姆渡文化是長江下游地區的典型文化,而半坡文化則是黃河流域仰韶文化的一個典型代表,它們同屬於新石器時代中期。
中文名
半坡人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哺乳綱
亞    綱
真獸亞綱
靈長目
亞    目
簡鼻亞目
人科
亞    科
人亞科
漢族
人屬
智人
分佈區域
陝西省

半坡人半坡遺址

半坡人 半坡人
渭河發源於甘肅,滔滔滾滾曲折而來,奔騰東流注入黃河,橫貫陝西中部。渭河流域,支流密佈,土地肥沃,人稱八百里秦川,為人類生息繁衍的搖籃。
半坡遺址恰在秦川上,背依白鹿原,前臨滻河,距今約五千至六千年,屬於新石器時代中期 [1]  。作為時間上前後相繼的上宅文化遺址,北有燕山,南有泃河,依山傍水。半坡遺址發現於20世紀50年代,是典型的母系氏族聚落遺址,以豐富的文化遺存,成為中國仰韶文化的代表;半坡博物館坐落在遺址上。 [2] 

半坡人半坡村

半坡人居住的半穴居房屋 半坡人居住的半穴居房屋
半坡人居住的地方,用今天的話,應該叫半坡村。無論是方形的還是圓形的房屋,多為半地穴式房屋,而且以小屋居多,大屋僅一座,位於中央,小屋圍大屋而築。這種環形佈局,明顯地體現着團結向心的一種原則一種精神。
半坡遺址上,有很多柱洞,其建築是用樹木枝和其它植物的莖葉再加泥土混合架構而成的。這些今天看來實在是不起眼的“馬架子窩棚”,卻是六千年前先民的傑出創造,是中國土木合構的古典建築的發端了。
穴居日久,容易“下潤濕傷民”,人們便就地取材,鋪茅草、皮毛甚至烘烤地面。屋內設有火塘,但無煙道,一旦失火,就得重新搭造。
由於半坡人處在母系氏族階段,每個小房子應住着過婚姻生活的婦女以及不確定的來訪的其他氏族的男子,也會有女男相對穩定的對偶婚,但不是後來的一妻一夫制,依然依附於母系大家庭內,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最受尊重的“老祖母”或另外多族的首領住在大屋子裏,同時也是老年、孩子的集體住所。在半坡村裏,人們過着生而平等相安無事的原始共產主義生活。

半坡人居住佈局

半坡人的居住區是一種環形佈局,四周環繞一條壕塹圍護。塹深六至七米,寬五至八米。半坡人沒有現代挖掘設備,完全是用簡單的石鏟一鏟一鏟掘成的。
夏雨時節,村落積水可以疏導到壕塹中,而野獸襲擊、外族侵襲,壕塹做了第一道防護的屏障,可以稱為後世城壕的雛型或先驅。塹北為墓葬區,是一片完整的氏族公共墓地,死者排列相當整齊,一般頭部向西,以單人葬為主,也有二人四人葬;有一次葬,也有二次葬;有仰身葬,也有俯身葬;有直肢葬,也有屈肢葬,以及甕棺葬。其中,成人兒童分開,兒童大多不葬於公共墓地內,而是置於甕棺內,埋在房屋附近,尤其甕棺上有一鑽鑿的孔洞,大概是作為孩子靈魂的通道,表明半坡人已經具有人死後而靈魂不滅的觀念了。
如果從整個墓葬看,雖然那時仍處於原始社會,生產力水平極其低下,物質極其匱乏,人類還沒有走出混沌,因而沒有階級,沒有貧富,更沒有剝削與壓迫了,但差別總是有的,屈肢葬、俯身葬與仰身葬不同,仰身葬者一定優於其他葬者,葬品大多出現在仰身葬中。

半坡人食物來源

半坡人要生存下去,最基本的就要有食物。其途徑,一靠狩獵。從出土的許多石或骨的箭頭看,他們已普遍使用弓箭,還有石球石矛。由此可以想見,人類發明了弓箭與矛,延伸自己的臂力,最初只為滿足生存需要,後來進入階級社會,為了爭奪領土,為了爭奪權力,弓箭與矛才用於戰爭,用於消滅人類自己!二靠捕魚。數千年了,漁網難以保存,網墜兒卻不易腐朽,很簡單,就是把扁平的小卵石,兩側擊打出缺口,拴在網沿上,墜網沉入水底,網在水中張開,待魚自投了。似乎陶器上曾印有布紋,半坡人已經紡紗織布,因此,他們就一定能夠用細繩,編織魚網。三靠種大米,他們應該具有了這種能力。當然,我們切不可將五六千年前先人的智慧估計太高,畢竟是人類的童年,還沒有進入文明時代,相反,也不可能把他們的智慧估計太低,什麼都不行,那還怎麼稱得上萬物之靈呢?三靠種植。半坡人已大量使用石鏟、石斧、石鋤、砍伐器等生產工具,進入了較發達的原始農業階段。他們用石斧、砍伐器砍倒樹木,芟除雜草,並放火焚燒,再用石鏟翻掘土地,石鋤和尖木棒挖穴點種,最後,用石鐮或陶鐮收穫,食用時用石磨盤、石磨棒脱皮碾碎。現已發現半坡人盛粟的罐和粟腐朽後的遺物,證明半坡人學會了栽培,粟耐旱易種,且便於存貯,不僅養育了六千年前的先民,至今仍是中國北方種植的主要作物。故此,中國是當之無愧的世界上農業發展較早的國家之一,也是最早栽培粟的國家了。記得上宅人也使用了石斧、石鏟、石磨盤、石磨棒,通過穀類孢粉鑑定,那時上宅地區便孕育了原始農業的萌芽。正是由於六千年前先民的生活是建立在農業生產基礎上,即便是刀耕火種,他們才能夠過着較穩定較長久的定居生活,不然,或許他們還要扶老攜幼,一羣羣地四處飄泊,隨地而安呢。

半坡人半坡彩陶

半坡人復原圖片 半坡人復原圖片
半坡人制作了大批彩陶。雖然耕作於遠古時期,卻顯現着魅人的藝術感染力。他們以天真的童稚目光,好奇地觀察和認識着變幻無窮的斑斕世界,用彩色繪製在陶器上,那藝術形象儘管簡潔,卻寓意深刻,充分再現了他們的精神世界。總的看,這些彩陶或寫實,如遊動的魚,奔馳的鹿,應是他們漁獵的寫照,藝術不可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當然,也會寄託着希望捕獲更多的魚和鹿的心願;或審美,彩陶圖案多在陶器外壁上部,圖案逼真,筆畫流利疏朗,顯然具有裝飾作用;或象徵,如人面魚紋圖案,人面塗彩,口部銜魚,三角頭飾,或許這就是半坡氏族的圖騰、族徽。彩繪中,魚紋形象很多,表現手法也由簡單而逐漸豐富,由寫實而逐漸脱離了魚的自然形態,成為寫意的幾何圖案。是寓人於魚,還是寓魚於人?抑或人魚合為一體?可以想見,半坡氏族極有可能是以魚類水族為圖騰的。既然如此,他們會不會認為他們就是由魚變化來的呢?如果是,倒與幾千年後科學所研究的人類起源於魚相吻合了,只是吻合,不可同日而語。據説,夏部族是以龍紋為主要的圖騰紋樣(又傳説夏禹治水),是否從半坡氏族的魚類水族深化派生出的呢?上宅文化遺址發現了許多鳥首陶柱,專家認定這是上宅人祭祀的東西,崇拜的圖騰。那圖騰是一種鳥。曾有人認為商部族就發源於燕山山脈南麓,而商部族信奉的是玄鳥,即燕子,那莽莽蒼蒼的山脈又叫燕山,我不敢妄斷商部族就一定是由上宅人繁衍來的,這其中是否會有些內在關聯甚至一脈相承呢?尚未可知。上宅文化遺址出土的陶器上,還沒有發現具有明顯的有規律的符號,而半坡多種器物上,都有符號,筆畫均勻流暢,相當規整。同類符號在關中地區其它遺址中,多有發現。從其形狀看,同殷商甲骨文十分相象,二者都出現於中國北方中原地區,只時間有別。是純粹的偶然嗎?甲骨文?會不會來源於這些刻劃的符號呢?無論如何,甲骨文已經是一種很成熟很系統的文字,絕不會憑空產生的。而這些符號,到底代表什麼意義,只有求教半坡人了。 [3] 
半坡,仰韶文化的代表,太博大精深了,門外的我只匆匆一瞥,僅僅看了幾個先人足跡。而這足跡,甭管是深是淺,也是母親在遠古留下的。況且,與上宅人儘管遠隔千年與千里,足跡卻時斷時續地連貫在了一起……
圖為半坡人的復原圖片,作者為瀋陽市中國刑警學院刑事相貌學專家趙成文教授。

半坡人文化

河姆渡文化是長江下游地區的典型文化,而半坡文化則是黃河流域仰韶文化的一個典型代表,它們同屬於新石器時代中期,因而對於這兩種文化,尤其是居址選擇作一對比研究,對於探索史前居民的居住規律是頗有裨益的。著名歷史地理學家史念海先生指出:“由已經發現的新石器時代遺址看來,當時人們所選擇的居住地址就已顯示出他們對於地理環境的適應和善於利用的情況。時代雖然已先後不同了,但是人們在選擇居住地方的時候,依然要注意到飲水的來源。……新石器時代的遺址遍於全國各地,大體説來,總是鄰近於當地的河流或湖泊。
史先生得出的結論,即“新石器時代的遺址遍於全國各地,大體説來,總是鄰近於當地的河流或湖泊”,可以説是一條普遍規律,當然也適用於河姆渡人和半坡人。河姆渡文化共分四期,即河姆渡遺址的第四文化層為河姆渡文化的第一期(絕對年代距今6500-6900年間);河姆渡遺址的第三文化層為河姆渡文化的第二期(絕對年代距今5900-6200年間);河姆渡遺址的第二文化層為河姆渡文化的第三期(絕對年代距今5600-5800年間);河姆渡遺址的第一文化層為河姆渡文化的第四期(絕對年代距今4700±90年,未經樹輪校正)。在“河姆渡遺址第二層發現了一口木構淺水井,這是中國迄今發現最早的水井遺蹟。井口方形,邊長約2米……井底距當時井口地表約1.35米……水井遺蹟的周圍都是黑色淤土層,井旁一角放置幾塊平整的大石塊,推測這淺井是選擇了低窪處開挖的。”

半坡人井的發明

對於人類來説,井的發明無疑是一件大事!“自從發明了打井,人類就可以在遠離地表水源的地方居住,不僅大大地開擴了活動範圍,而且改善了人類的飲食衞生條件。”對於新石器時代的河姆渡人來説,他們雖然發明了井,但他們的井不僅是“選擇了低窪處開挖的”,而且這低窪處“原先可能是一個天然的或人工開挖的鍋底形水坑,人們取用坑中的水。當坑內水枯竭時,就在坑內挖一豎井。”由於河姆渡人的井是“選擇了低窪處開挖的”,且井底距當時井口地表約1.35米(這口井的深度顯然不能和發現於河北邯鄲澗溝的兩口龍山文化時期的水井相比,因為那兩口水井的深度已達7米之多),這説明井所在的地下水位是很高的,井應在近地表水源的河流或湖、沼附近。如果説井的位置是在遠離地表水源的地方,那麼井所在的地下水位就不會太高,而井只有1.35米深就能見到水是不可想象的。

半坡人木構水井

由於河姆渡人的水井只有1.35米深,所以考古學家把這種井稱為木構淺井可謂名副其實。即使是淺井,河姆渡人在近地表水源的地方也沒有推廣開挖,至於在遠離地表水源的地方,那更無從談起了。到目前為止,已發現的河姆渡文化遺址有20多處,其中包括餘姚龍山鄉朱山、下莊歷山茅湖,鄞縣辰蛟,寧波市八字橋、妙山,舟山的白泉,慈溪縣龍南童家喬等。河姆渡文化遺址雖發現有20多處,但遺址內發現有水井遺蹟的卻只有一處,那就是我們上面提到的木構淺水井遺蹟,僅此而已!這樣説來,河姆渡人雖然發明了木構淺水井,但由於他們的水井是在地表近水源的地方,而且也沒有推廣開挖,所以他們的居住地也應在地表近水源的地方。事實也正是如此,“姚江從遺址的西部和南部流過,順姚江向東二十五公里即寧波市,往西二十五公里是餘姚縣城,南為四明山,和河姆渡村隔江相望。遺址面積約四萬平方米。遺址所處的地勢很低,平均海拔三至四米,附近農田在耕地以下有大面積的泥炭層,古代這裏可能是一片低窪的沼澤地。根據這些情況來判斷,當時人們就在這樣一個背靠丘陵、面對沼澤的地方生活。”考古學家作出的“當時人們就在這樣一個背靠丘陵、面對沼澤的地方生活”的推斷,不能説沒有道理。

半坡人用水

與河姆渡人一樣,半坡人的居地也是處於近地表水源的地方。具體地説,6000多年以前半坡母系氏族公社的先民,是生活在西安市東郊十餘里的chǎn@①河東岸一個背倚白鹿原、前臨chǎn@①河的二級階地上。半坡遺址距離chǎn@①河常水位已有800米的距離,但在6000多年前的半坡時期卻近在chǎn@①河岸邊。這其中的道理,史念海先生分析得至為透徹,他説:“到了半坡新石器時期,少陵鴻固、鳳棲諸原之北那條由西南流向東北的河流,已經向北移徙。正是由於河流的移徙,才能使半坡周圍的二級階地為當時人所利用。一級階地那時尚未形成,因而半坡時期的遺址就近在chǎn@①河岸邊,不似現在距離chǎn@①河常水位已有八百米的距離。”
新石器時代,原始人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還很有限,他們剛剛從舊石器時代的完全依靠自然逐步向新石器時代的利用自然乃至改造自然過渡,因而不論是河姆渡人還是半坡人,他們不謀而合地選擇河流(或湖、沼)的附近居住,這對於他們的生活是頗為便利的。
一、居住於河流(或湖、沼)的附近便於人和牲畜的飲水
水是生命之源。自然界的任何生物,都離不開水,人類當然也不例外。尤其是在生產力水平低下的原始社會,人類征服自然的能力還很有限,他們更多的是依靠自然而不是改造自然,因而,作為新石器時代中期的河姆渡人和半坡人在選擇居址時,不約而同地把目光都聚在河流或湖、沼的附近,無非是為了人和牲畜飲水的方便,這是合情合理的。
二、居住於河流(或湖、沼)的附近便於發展原始的農業
……
時代
生活時間
古人類/人物
特點
舊石器時代
距今約170萬年
雲南元謀人
中國境內發現的已知最早人類
舊石器時代
距今約70萬-20萬年
北京人
保留猿的特徵、使用打製石器和天然火、羣居(火的使用,促進了人類體質的發展和腦的進化,大大提高了人類適應自然環境的能力。)
舊石器時代
距今約3萬年
山頂洞人
與現代人基本相同,使用打製石器,懂得磨光和鑽孔技術,懂得愛美,人工取火,過氏族生活(血緣關係)
新石器時代
距今約7000年
浙江河姆渡人
位於長江流域的浙江餘姚,氣候温暖濕潤,水網密佈長江流域幹欄式房屋(幹欄式建築通風防潮)、使用磨製石器、種植水稻、能使用弓箭,會製作骨器和陶器(黑陶)。
新石器時代中期
距今約6000-5000年
陝西半坡人
位於黃河流域的陝西西安氣候乾旱少雨,半地穴房屋(就半地穴式建築避風避寒)、種植粟、彩陶(人面魚紋彩陶盆)
新石器時代
距今約5000-4000年
炎黃堯舜禹
人文初祖、禪讓制、大禹治水

半坡人對比表

元謀人和河姆渡人生活在長江流域,而半坡人生活在黃河流域;北京人生活在海河流域

半坡人住房

先説説半坡人的住房吧!他們在離河水不遠的一塊高地上蓋了幾十間大大小小的房子,有圓形的、方形的。這些房子排列成一個圈,圈的中間是個廣場,每間房子的門都朝着廣場開。你知道這是為什麼嗎?這是為了方便人們到廣場去。那時,每天人們都要到廣場集合幾次,居住在這裏的人都要聽一位老姥姥的話。這位老姥姥怎麼會有這麼大的權威呢?這是因為6000年前的人類社會叫原始公社,婦女在氏族社會里佔居支配地位,男人要服從女人的領導,再過大約1000年以後,女男的地位才顛倒了過來。那時候,每天早晨,人們穿上用麻布縫的衣服,帶上石刀、石斧、弓箭、木棒來到廣場,老姥姥便分配人們幹活:男的去打獵、捉魚,女的種糧食、種菜、養豬、養狗,還要看孩子、做飯。吃飯的時候,人們又要集中到廣場,不論誰弄到的食物,都要全交給老姥姥,由她公平地分配給大家,共同享受勞動成果。

半坡人房子建造

半坡人的房子是怎麼建的呢?假如讓你建造一間小房子,怎麼做才能又省力氣、又省材料呢?半坡人是這麼做的:先從地面向下挖一個方形或者圓形土坑,用坑壁做牆壁,然後在地面上沿着坑邊埋上一些一米來高的木棍,為了防止颳風下雨,再用泥巴加上草什麼的抹在木棍內外,弄成泥巴牆,還要用火把牆燒硬,最後再搭個像雨傘一樣的房頂,一間房子就建成了。由於這種房子,一半在地面上,一半在地面以下,所以就叫“半地穴式”房屋。每間房屋還有個門坎,這是做什麼用呢?原來是為了下雨的時候,防止雨水流進屋裏去的,你猜對了嗎?

半坡人食物

咱們看看他們在吃什麼吧:他們今天的運氣還真不錯,煮了一大鍋粥飯,還加了魚、鹿肉和一點小白菜。要是趕上捉不到動物的時候,就只有煮粥加點野菜了。因為那時候,人還很少,天氣暖和的時候,釣條魚、打只鹿,找點能吃的東西,還算容易,可是,到了大冬天的時候就困難了。用什麼釣魚呢?這個問題難不住你,你可能早就從爸爸、媽媽那裏知道了要用魚鈎釣魚。半坡人那時就很聰明,他們用骨頭製成魚鈎,還在上面磨出了倒刺。這樣,魚一上鈎,就跑不掉了。那時候,河裏的魚特別多,還可以用魚叉扎魚。一開始,人們只會做直魚叉和沒有倒刺的魚鈎,常常是被紮上的魚使勁一撲楞就跑掉了。人們不住地想辦法,改造自己的工具,結果,魚鈎、魚叉都有了倒刺。
由於半坡人經常看到魚,特別是魚在水裏遊動時,姿態非常美。半坡人也很愛美,就照着魚的樣子畫起來了,這麼一條那麼一條,愈畫愈好,最後只要畫個三角,再點上一個點,就成了魚頭。

半坡人飲水

人,每天都要喝水,咱們再説一件半坡姑娘打水用的陶瓶吧!這個尖底的瓶子是半坡姑娘最喜歡用來打水、運水用的工具。它的口很小,可是肚子比較大,還有兩個耳朵。你想想,半坡姑娘為什麼喜歡用這種瓶子呢?原來這大肚子就能多裝一些水;小口呢,在運水的時候,水不容易流出來;兩個耳朵穿上繩子,就像你背書包似的,可以背上,也可以挎在肩上,還可以背上一個,一隻手各提一個,一次就能運三瓶水。知道它的好處了吧!還有一個好處哪,由於瓶子底是尖的,上面重,下面輕,當人們把瓶子往水裏一放,它一下就能躺在水面上,水咕嘟、咕嘟就灌到瓶子裏去了,等大肚子灌滿了水,下頭又重了,瓶子自己就在水裏立起來了。半坡人多聰明呀!

半坡人博物館

半坡遺址是1953年發現的,當時就受到國家的高度重視。採用蓋大房子的方法把發掘出來的房屋遺址、墓葬羣、燒陶器的陶窯等,統統保護起來,並建成了。1961年國務院批准半坡遺址為國家重點保護單位。

半坡人驚人發現

半坡遺址中的許多發現令人震驚。半坡出土的農作物主要是粟(粟去殼後就是小米),在一個陶罐裏還保存着6000多年前的粟籽。這一發現證明了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種粟的國家。在另一個陶罐裏還發現了菜籽,經鑑定有的是白菜籽,有的是芥菜籽。由於有這兩種發現,我們在故事裏才講半坡人煮了粥飯,裏面有點白菜。
粟是從狗尾巴草進化來的,人們發現狗尾巴草每年都會從地下長出來,結了穗後又會死去,而狗尾巴草的籽也能食用。於是人們採集草籽進行培育,使之成為人工栽培作物。
在半坡發現了豬、狗、牛、馬、雞的骨骼,這些應該是人們馴養的。還有鹿、狐狸、兔、獾等動物的骨骼,這是人們獵獲的,其中鹿的骨骼最多,這可能是因為鹿比較容易捕捉的緣故吧。人們在獵取動物時,已使用了弓箭。

半坡人啓發

建議您利用故事中講的尖底陶瓶,啓發孩子注意觀察事物,注意想問題。這種陶瓶由於底是尖的,重心靠上,所以在水面上容易倒伏。當水灌進瓶內多一半時,連瓶帶水的重心就下移了,水瓶就會立起來。這時如果把水灌滿瓶子,重心又上移了,瓶子就自己立不住了,水就會流出來一些。這種現象,人們看了幾千年,習以為常了,可是當孔子看到這個陶瓶裝水的情景後,受到啓發,説了一句名言:“滿招損,謙受益”。您看,同樣一個事物,在不同人的眼裏和頭腦裏有了不同的結果。我們再聯想到蘋果熟了從樹上落到地上,人們看了幾千年也沒有想什麼,可是當牛頓在蘋果樹下看到蘋果掉下的情景後,就從中受到啓發,發現了著名的萬有引力定律。而瓦特看到壺裏的水開了,蒸氣頂動了壺蓋後,發明了蒸氣機。這三件事都説明了觀察後的思索是多麼重要。讓您的孩子也學會動腦筋吧,有人曾説“兒童是天生的科學家”,願這句話在您的孩子身上應驗。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