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上宅文化遺址

鎖定
上宅文化遺址,位於平谷區內。包括上宅遺址和北埝頭遺址。屬於北京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是北京地區迄今發現最早的原始農業萌芽狀態的新石器時代文化。1989年建成上宅文化陳列館,是中國第一所以考古學文化命名的專題陳列館。 [1-2] 
2019年5月16日,上宅文化遺址已正式申報全國重點文保單位,並籌建上宅文化博物館和上宅考古遺址公園。 [2] 
中文名
上宅文化遺址
位    置
平谷區
創    建
1989年
榮譽稱號
市級民俗村,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上宅文化遺址歷史階段

西有周口店,東有上宅,這是就北京而言。上宅文化遺址位於京東平谷境內,距今約六千至八千年,應屬新石器時代早中期。曾有專家論道:上宅文化早於西安半坡

上宅文化遺址北山坡地

位於韓莊鄉上宅村北山坡台地。1984年發現並試掘,1985~1988年進行考古發掘。遺址東西長100米,南北寬50米,面積約5 000平方米,文化層厚0.5~4米。總髮掘面積3 500餘平方米,出土器物3 000餘件。發掘出長80餘米、寬9米的東西走向灰溝1條和陶窯1座。灰溝東淺西深,東段分岔為2條小灰溝,陶窯位於2條小灰溝之間。上宅遺址的地層堆積可分為8層:第1層,耕土層;第2層,灰黃色土,質地鬆散,厚0.31~1米,出土唐遼磚瓦、陶瓷碎片,此層下有夏家店下層文化墓葬;第3層,淺灰色細粉砂土,厚0.2~0.3米,出土細泥紅陶殘片;第4層,灰黃色粉細砂土,厚0.3~0.5米,出土泥質紅褐陶、夾砂紅褐陶和少量泥質灰陶及石器;第5層,暗褐色細粉砂土,厚1米,含大量炭屑、炭塊及炭化果核,出土大量細石器、石器、陶器以及陶塑和石刻;第6層,青灰色土,乾燥後近灰黃色,土質較硬,厚0.5米,出土夾砂陶器和石器,陶器種類少於第5層;第7層,黑灰色粉砂粘土,厚0.3米,出土的陶器、石器種類與第6層相近,數量較少;第8層,灰黃色粉砂粘土,厚1米,出土較少網格紋厚胎夾砂紅褐陶片。。①文化遺存分期。上宅遺址的文化遺存可分為3期。第1期(第8層)年代約距今7 500年,陶器的種類少,器類單一,主要是含滑石的夾砂厚胎大口深腹筒形罐,器表呈黃褐色,厚唇,口沿下飾數圈凹弦紋,其下有一匝麻點狀附加堆紋,以下為網狀稜形紋。未見泥製陶,石器很少。第2期(第7~4層)年代約距今7 000~6 500年,為上宅遺存的典型代表,陶、石器數量多,種類豐富。
可分為早段和晚段兩個階段。早段主要以第7層為代表,陶器中夾砂陶和摻有滑石粉的陶質佔大多數,燒成温度較低,陶質粗糙;陶器上的紋飾主要是抹壓條紋、刮條紋、“之”字紋和篦點紋,較模糊粗糙;器形以深腹罐、缽為主,口沿部唇圓厚、罐口微侈。晚段泥質陶增多,並出現了細泥陶,燒成温度增高,胎質較硬;紋飾種類增多,如方格形紋、“回”字形紋、波折紋,還有幾何形紋飾,紋飾較精細,“之”字紋、篦點紋組成的雙一紋較有規律;出現了一些新器形,如鼓腹罐、舟形器、細泥陶缽、碗等,圓足器增多,罐腹變淺,口沿唇部變薄並有圓尖唇。第3期(第3層)年代約距今6000年,陶器出土數量不多,以細泥紅陶為主,有少量的泥質灰陶,以素面為主。②出土文物。包括陶器和石器。

上宅文化遺址出土陶器

出土陶器1 000餘件。有深腹罐、鼓腹罐、缽、圈足缽、碗、杯、盅、舟型器、勺等,陶質以夾砂羼滑石粉為主,還有少量泥陶。夾砂陶以紅褐色為主,均為手製,器表多飾有壓印“之”字紋、抹壓條紋、刮條紋、篦點紋、剔刺麻點紋和刻劃紋等。還有鳥首支架形陶器、鳥首形陶柱和鳥首鏤空器,應為用於祭祀的器物。陶質工藝品有豬頭、羊頭、熊頭、海馬、蛇等動物小型塑像及耳璫形器等。
空心陶球,為泥質紅陶,壁厚1毫米,素面無紋,核桃般大小,內裝1個實心陶丸,為夾細砂黃褐陶質。出土石器2 000餘件,以打製、琢制或磨製的大型石器為主,兼有少量細石器。大型石器有用於砍砸、研磨的盤狀器,還有石斧、石鏟、鋤形器和石磨盤、石磨棒等。細石器有石鏃、尖狀器、刮削器、石刀(複合工具)等,用間接打製法制成。此外還有用於狩獵的石球、彈丸及捕魚用的網墜、石制小工藝品等。

上宅文化遺址北埝頭遺址

位於大興莊鎮北埝頭村,洳河南岸的台地。1984年發現,清理房址10座。1988年秋、1989年春對遺址進行發掘,發現房址3座及屬於上宅文化的陶器、石器等遺物數百件。遺址高出河牀7米,東西寬50米,南北長120米,面積約6000平方米。文化層厚0.5~2.5米,有兩漢時期的墓葬打破早期遺址。
遺址地層分為6層。上兩層分別是耕土層和片狀水流層;第3層是粉砂質粘土層,為漢文化層;第4層是粘土質粉砂夾碎石,為戰國文化層;第5層和第6層分別是粉砂質粘土層和粘土質粉砂層,均是新石器時代文化層,距地表0.8~1米,文化層厚度在0.5~1米之間。
①居住遺址。共發掘10座,分佈較集中,半地穴式建築。平面多呈不規則的橢圓形,有3座是抹角之形,直徑在2.5~4米之間。門開在東面或南面。在房址靠內壁的底部,有柱穴的遺蹟。居住地面經過火的烘烤,表面是一層5~6釐米厚的紅燒土,火候不均,顏色斑駁,硬度不一。在每個房址的地面中部附近,都有1個或2個埋在地下的深腹陶罐,用以放置炭火,保存火種。罐口沿露出地面6釐米,罐內存較多的木炭渣和燼土。在陶罐周圍的地上有較多的紅燒土碎塊和木炭碴。
②出土文物。房址及周圍地面出土陶器93件。均為手製,較規整,胎較厚。

上宅文化遺址砂陶為主

陶質以夾砂陶為主,多數夾砂陶內摻有滑石粉,顏色多為紅褐色或褐色,有少量泥質陶呈桔紅色。器表紋飾以壓印“之”字紋數量最多,其次為刮條紋、篦點紋、戳刺紋、劃紋等,素面紋較少。器形以平底器為主,有少量的圈足器和圓底器。種類有大口深腹罐、圈足缽、圓底小罐、平底碗、雙系小杯、鳥首支架形器,還有利用陶片磨製的圓形小餅和帶戳刺紋的大圓形器等。出土石器73件。
石器以盤狀器數量最多,還有石斧、石鏟、石磨盤、石磨棒、石餅、石墜等。製法有打製、琢制、磨製3種,還有一些細石器,如柳葉形石刀、尖狀器、刮削器及石片、石核等。皆由燧石打製而成,有的刃部經過二次加工。

上宅文化遺址正式發掘

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位於平谷縣韓莊鄉上宅村北200米處山坡台地上。該地原稱"大廟台"。遺址文化層堆積深達4米多。1984年11月試掘40平方米,出土粗細石器200餘件。
1985年正式發掘,已挖掘2000平方米,出土器物,整理修復的有2000多件,其中陶器有紅陶缽、灰陶缽、深腹罐、圈足碗、船形器、豆形器、鳥頭羽身器物等,均為刮條紋、刻劃紋、之字紋,石器有打製和磨製石器,其中有石刀、石斧、石磨盤、石磨棒、石鑿、石鏟等。還出土做工精細的藝術珍品,如陶豬頭、陶羊頭、陶熊、陶魚頭、石網墜、耳??、刮削器、石猴、異形器等。該遺址共分八層,上層為商周至唐遼文化,中層與紅山文化接近,下層經碳14測定距今6000一7000年,為新石器時代中早期文化。

上宅文化遺址文化陳列

上宅文化陳列館位於金海湖西側。建於1987年,1989年開館。展館佔地面積8 500平方米,建築面積1 284平方米。展廳面積907平方米。館內陳列主要是上宅文化及周圍考古的科研成果。
陳列館分為2層展廳,第1層展廳為上宅文化的專題陳列,共有展線230米,照片42幅,圖片資料23幅,文物132件。展覽共分4區:第1區介紹北京地區新石器時代考古概況;第2區陳列上宅遺址和北埝頭遺址出土的石器、陶器100餘件;第3、4區分別介紹北京地區環境考古及發掘現場情況,各級領導視察、專家工作情況。第2層展廳舉辦臨時展覽。

上宅文化遺址考古價值

小鎮將保留現有的市級民俗村,另建一條魚宴飲食街、一處運動場,還將引入一家三甲醫院以及泰康保險公司的高端養生會所。
此外,金海湖特色小鎮將重建上宅村新石器文化遺址。上宅文化遺址文化層堆積3米,出土過古代石器、陶器和早期的藝術雕刻,考古價值很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