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姚江

(浙江省寧波市境內河流、甬江支流)

鎖定
姚江,別名餘姚江,發源於浙江省寧波市餘姚市大嵐鎮夏家嶺龍角山,流經上虞餘姚海曙江北匯入甬江,其幹流全長104.5公里,流域總面積2940平方公里,約佔寧波市陸域面積的三分之一。 [1] 
中文名
姚江
別    名
餘姚江
流經地區
上虞、餘姚、海曙區、江北區
發源地
浙江省寧波市餘姚市大嵐鎮夏家嶺龍角山
河    長
104.5 km

姚江內容簡介

姚江是寧波的“母親河”,是寧波境內一條集水利、農灌、漁業、航運和飲用等功能於一體的重要水系。姚江年蓄水量6820萬立方米,是寧波的一個天然大水庫

姚江地理位置

姚江發源於四明山夏家嶺東北眠岡山,源頭稱為梁弄溪,於通明堰接納來自江坎頭的來水後於餘姚馬渚鎮上陳村進入寧波市境並於梁弄鎮注入四明湖水庫。出水庫後河流向北匯合四十里河於新江口,該段河流亦稱四明江。新江口之後的河段始稱姚江,折向東北依次與十八里河和馬渚橫河匯合。浙東運河由此進入自然河道並開始寧波段。此後河流經過餘姚城區,分為北、中、南三支,北支稱候青江,南支稱蘭墅江,又名最良江。出城後三江合流並曲折向東南,與多條溪流匯合後進入丈亭鎮境內的丈亭三江口,匯合慈江,此後向東進入寧波城區,於灣頭地區分為兩支。其中向東一支長5公里,因截彎取直而成為盲端。另一支為人工河道,經姚江大閘後與原河道匯合,再行3.3公里到達寧波三江口,並與奉化江匯合成為甬江。
姚江河道平坦,從新江口至姚江大閘的比降小於十萬分之一,屬於平原型河流。從新江口至姚江大閘河流普遍寬度在50至150米之間,最寬處為250米,平均水深5米。而姚江大閘至三江口的平均河寬達到208米,平均水深在姚江大閘建成前曾達到6.2米,但建閘後河道淤積,水深已減小到4米左右。

姚江水文概述

姚江水質

姚江原為潮汐江如果連續晴20---30天,海水逆河而上可抵丈亭,連續晴40天,海水可抵上虞的通明。海水退潮時,水流滿急。江水鹽度較高,沿岸土地鹽、漬化再重。若連綿陰雨又逢海潮頂託,往往氾濫成災。1959年7月在寧波北郊建成姚江大閘,擋鹹蓄淡,姚江水質起了根本變化。1962一1964年,在.姚江中段相繼建成舜江、皇山、竹山、鬱浪浦等節制閘,整個姚江流域的農田灌溉、工業、生活用水得到改善。但節制閘的建成-洪水下世速度變慢,幹流沿岸易澇,平時又少流水沖刷,使南江河道泥沙淤積速度加快,影響航道暢通。

姚江支流

姚江的主要支流包括慈江、南廟溪、陸埠溪、大隱溪等。慈江又名後江,發源於鎮海區桃花嶺,在丈亭三江口匯入姚江,全長28公里。南廟溪發源於梨洲街道東大片,匯入東山河,全長13.5公里,上游以前建有梁輝水庫。陸埠溪原名蘭溪,源頭為梨洲街道南黃,經過陸埠鎮浦口注入姚江,全長21.5公里。大隱溪又名慈溪,發源於海曙區高橋鎮大庵山岡,至大隱鎮注入姚江,全長24.5公里。

姚江水庫

四明湖水庫是姚江上游的重要水利設施,最大庫容1.2554億立方米,是寧波首座大型水庫。水庫位於梁弄鎮境內,始建於1958年10月,主要作用為灌溉和防洪,兼顧發電和水產養殖。1959年4月開始蓄水,但由於壩體不穩反覆加固直至穩定,最終建成於1970年4月。除水利效益外,水庫同時也是浙江省重點淡水魚生產基地。

姚江水閘

姚江原為潮汐江,旱季鹹潮可通達上虞通明堰,沿岸土地鹽鹼化蟹類氾濫。雨季則容易滋生洪澇災害,不利於農業生產。1932年,鄞縣縣長陳寶麟曾計劃使姚江河口改道,但由於經費和抗日戰爭原因,遲遲未能開工。1958年8月,寧波市政府開始在江北灣頭地區興建姚江大閘,1959年6月建成。建成後,灣頭5公里原河道不再成為姚江主河道,新增引河1.24公里,日湖公園。姚江大閘的建設使得困擾沿岸農業生產的鹹潮問題得以解決,沿岸土質得到改善。但是,水庫也造成姚江河口和甬江淤積嚴重,因而不得不常年進行清理,航運也受到了一定的影響。
由於姚江上游河牀較高,因而旱季河流水位較低,不利農業生產。因此,除姚江大閘外,姚江在餘姚城區也包括皇山、竹山、鬱浪浦、中舜江4座節制閘,建於1962年至1964年之間,用於保證旱季時四明湖水庫來水能夠較好地供應周邊地區。

姚江治污

20世紀80年代開始,隨着工業的發展,姚江的污染問題日益嚴重,水質發黑發臭,魚類絕跡。1995年檢測結果顯示河流大部分為五類水質。同年,中國首部針對性江河環保地方法規寧波市餘姚江水污染防治條例》得到通過,此後,沿岸120餘家企業被搬遷,網箱養殖也得到了限制。2003年,全線水質恢復3類水質。

姚江歷史文化

姚江歷史淵源

姚江古河道產生於第四紀中更新世至晚更新世期間,河流流向原為東北方向,在今慈溪市庵東鎮流入杭州灣。全新世時期,錢塘江河口堆積導致古姚江入海口淤塞,姚江遂改道東行,逐漸形成今流向。

姚江文化遺產

姚江沿岸有豐富的文化遺存。餘姚市河姆渡鎮境內的河姆渡遺址可追溯到7000年前,當時的水稻種植已經非常成熟,並出現了畜牧和紡織。江北區慈城鎮境內的句章城是寧波境內最早的城池,建於公元前473年,為越王勾踐所建,很早就有從事航運的記錄。明代中晚期,姚江畔王陽明等學者形成的姚江學派所秉持的心學成為中國古代主觀唯心主義哲學的最高峯。

姚江渡口文化

古時缺乏橋樑,姚江兩岸形成一系列古渡,例如姜家渡、蜀山渡、丈亭渡車廄渡、黃墓渡(即河姆渡)、城山渡、鸛浦渡、洪陳渡、西江渡、西洪渡、邵家渡、青林渡、李碶渡、桃花渡等大量的渡口。不少渡口儘管已不再使用,但地名仍然存留。

姚江交通運輸

姚江航運

姚江水量豐富,航運發達,歷史上就是溝通寧紹平原東西的重要航道。公元300年前後,浙東運河通達寧波。此後歷代疏通運河,運河航運始終不廢。姚江作為浙東運河中的自然河道,曾經是漕糧海運的重要河道,也曾經溝通內陸和海上絲綢之路。在長期的航運中,為了避免姚江潮汐和水位的影響,在姚江兩岸形成了一系列與姚江搭配的複線河道,其中包括姚江南岸的西塘河、北岸的慈江中大河等人工整治的河道。這些河道在兩宋時期已經較為完備,並與和奉化江、甬江相連的其他河道組成了寧波“三江六塘河,一湖居城中”的河網結構,為航運提供了便利。
現幹流為杭甬運河一段,可通40噸級船隻。姚江流域能通航的主要支流有高橋江、四塘橫江、五塘橫江、臨周江、大沽塘江、青山港、長泠江、馬諸中河、東江、中江、西江、慈江等。較長的溪流有大隱溪、陸埠溪等。

姚江橋樑

姚江上中游很早就建有橋樑,其中的通濟橋始建於北宋,現有橋樑建於清代,有“浙東第一橋”之稱。但下游由於土質等原因,長期只能依靠浮橋和渡船過江。1955年12月,蕭甬鐵路建設至莊橋站後由於軟土地基無法過江,直至1959年方才在蘇聯專家的指導下建成跨江的青林渡鐵路橋。而河口的新江橋浮橋直至1970年方才改為固定橋樑。姚江上的橋樑大都建於20世紀80年代以後。
寧波繞城高速公路以內的跨姚江(含1959年改道後留下的灣頭支脈)橋樑和隧道列表如下。
名稱
類型
載有
半浦餘姚江特大橋
公路橋樑
寧波繞城高速公路
青林灣大橋
公路橋樑
機場路
江北大橋
公路橋樑
319省道
青林渡鐵路橋
鐵路橋樑
蕭甬鐵路
華辰大橋
公路橋樑
康莊南路
灣頭大橋(跨姚江盲端)
公路橋樑
城莊路
姚江大橋
公路橋樑
環城北路
永豐橋
公路橋樑
通途路(新馬路段)
鼓樓-外灘大橋區間隧道
鐵路隧道
寧波軌道交通2號線,未開通
解放橋
公路橋樑
/
新江橋
公路橋樑
/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