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化身

(宗教用語)

鎖定
化身,在各宗教中,通常指神或精靈等超自然力量,通過某種方式,以人類或動物的形態,實體化出現在人類世界之中。
中文名
化身
性    質
宗教用語
意    義
本體的投射或變化

化身內容簡介

在宗教文獻中,神明由天堂來到人間,通常以化身方式出現,他的本體仍然在天堂或靈界,出現在人間的形象並非本體,而是本體的投射或變化。

化身古埃及

古埃及人相信,法老太陽神荷魯斯或拉(Ra)的化身。

化身佛教

佛之三身四身之一。指佛菩薩為教化救濟眾生而變化示現各種形相之身。由於古來對佛身有三身、四身等異説,故化身也有下列不同的説法。《壇經》中説:“何名千百億化身?若不思萬法,性本如空。一念思量,名為變化。思量惡事,化為地獄,思量善事,化為天堂。”正信的人間佛教解釋化身是人的心念和行為。是變化多變的。法身報身、化身這只是佛陀因材施教的工具和方便而以,並不真實存在着一個化身在我們每個人身上。三身本是一體,佛學對人的自性的一種歸納和總結,可以看作是一個模型。例如學軟件的就知道,基類就是法身;對象就是化身。這只是一個比方而已。可以輔助理解。
(一)應身的異稱︰佛應眾生之根機,由法身或報身所化現之身,稱為應身,此乃就應眾生根機而言。至於稱為化身,則系就由本身化現而言。此説系依據三身説而來。《法華論》所載三佛菩提中之應化佛菩提,亦同於此。
(二)指報身或應身的分身化佛︰如《觀無量壽經》載(大正12·344b)︰‘無量壽佛化身無數,與觀世音及大勢至常來至此行人之所。’此為報身之化身。另如《大乘義章》卷十九所載,即為應身之化身。其文曰(大正44·840c)︰‘王宮所生道樹現成,説為應身。依此應身出生無量無邊化佛,名為化身。’
(三)指應身所變化之人、天、鬼、畜等身︰佛應機而現的佛形身,稱為應身。非佛形身則稱為化身。此係依據法、應、化三身説及法、報、應、化四身説而有的説法。
(四)指變化身︰相對於自性身、受用身。即佛為地前菩薩及二乘凡夫而化現的化佛五趣隨類應同之身。範圍略與法、報、化三身中的化身相同,主要為法相宗所説。

化身日本佛教

日本佛教興盛時期一種思想。日本神道的八百萬神是菩薩的化身,稱為權現。在理論上神佛具有同等地位。
最早的佛教為了傳教每到一地,説此地神僅僅為六道之一的天道,他們不及佛、菩薩,仍要輪迴(天人五衰)。但在不同地方因受本地居民不同程度的抵抗。如果抵抗不強佛教僧侶就順理成章用此説法傳教,如果抵抗強烈就退而求其次把當地神明改稱為佛、菩薩的化身,給予兩者平等地位。日本之論者又稱為神佛習合。
最早提出本地垂跡説的是僧肇,但在日本發展最完備與渾然一體。在日本國神稱本地佛。
垂跡神與本地佛如下:

化身印度教

印度教中的化身被稱為Avatara。在印度教神話中,神為了剷除邪惡,拯救世界,保護教徒,常常變做某種生靈(人或動物) 降臨人間,這種生靈轉世後仍然保留原來的神性, 這就是神的化身。關於印度教的眾多化身從 梵書裏即可見端倪。據《百道梵書》記載, 生主化身很多,有野豬、烏龜和魚。除生主外,還有以那羅延為首的眾神輪流下凡抵制達那婆諸怪、羅剎、乾闥婆以及蛇妖等的暴行,從而拯救 了世界(《摩訶婆羅多》 Ⅰ) 。由於毗濕奴在印度教諸神中佔有重要地位,所 以大多數化身都與毗濕奴有關,其中廣為流 傳、備受崇拜的化身有十個。①摩蹉(魚)。 ②俱利摩(龜)。③筏羅訶 (野豬)。④人獅那羅辛哈。⑤筏摩那 (侏儒) 。⑥持斧羅摩。⑦羅摩。⑧黑天。⑨佛陀。⑩迦爾吉 (白馬) 。在印度教神話中,除毗濕奴化身 外,還有濕婆化身,共28個,但不如毗濕奴化身流傳廣、崇拜者多。 [1] 
參考資料
  • 1.    魯剛.世界神話辭典.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