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羅摩

(印度神話人物之一)

鎖定
羅摩是印度史詩《羅摩衍那》的男主人公, 毗濕奴的第七個化身,全名為羅摩佔陀羅,是為解救眾神免於羅剎國王羅波那的暴虐而下凡的 [1]  ,後成為印度教崇奉的神。在這裏他的神性並不十分突出,但在中世紀的杜勒西達斯寫的《羅摩功行錄》和其他一些方言的改寫本中完全變成了一個神,為“羅摩派”所信奉。
中文名
羅摩
外文名
Rama
Ramacandra [4] 
別    名
羅摩錢德拉
別    名
羅摩佔陀羅(全名) [1] 
神話體系
印度教神話
配    偶
悉多
兄弟姐妹
弟弟羅什曼那王子

羅摩簡介

羅摩 羅摩
在印度古代文學和傳説中有好幾個羅摩:一是持斧羅摩,出生於婆羅門,使一柄大斧,在《摩訶婆羅多》中是武術教師,被認為是毗濕奴的第6次化身;二是大力羅摩,是黑天的哥哥,使犁作武器。《羅摩衍那》中的羅摩,是十車王的大兒子,被認為是毗濕奴的第7次化身。正統印度教中羅摩是一手持弓,身後背箭的形象。
在《羅摩衍那》中,他既是一個落難王子,又是一個戰勝艱難困苦的英雄形象。他作為長子,本應繼承王位,但由於羅摩的異母企圖擁立自己兒子為王的陰謀,不幸反被流放14年。隨同悲情王子一起出發的侍從,就只有妻子悉多和弟弟羅什曼那王子,而在森林中妻子悉多又被羅剎王劫走,幸得神猴哈奴曼相助,才消滅了羅剎救回悉多,回到京城作了國王。羅摩派認為,只要虔信羅摩,並默唸他的名字,便可得以解脱。對羅摩的崇拜在印度民間非常流行。
慶祝羅摩戰勝十首魔王羅波那(Ravana)的十勝節 (Dussehra) 是印度教中最盛大的節日,又叫凱旋節。儀式共舉行10天,時間在9-10月。

羅摩人物經歷

羅摩《羅摩衍那》

羅摩的人間父母為阿逾陀城的十車王和㤭娑釐耶,先祖是太陽王朝的國王羅怙。羅摩長大後娶毗提河國公主悉多為妻 (在對求婚者 的考驗中,只有他拉斷了濕婆的神弓) 。十車王決定立羅摩為太子。但其第二個妻子吉 迦伊利用國王從前賜給她的兩個許諾,要求 國王把羅摩流放到森林中14年,同時立自己 的兒子婆羅多為太子,陪同羅摩一起流放的 有同父異母兄弟羅什曼和悉多。
不久,十車王 則因思念愛子而死去。羅摩與羅什曼在林中隱居時,完成許多英雄業績,殺死一些強大的羅剎 (q. v. ) ,為此引起羅波那的憤怒。羅波那劫走了悉多,把她帶到楞伽城。 羅摩長期尋找悉多蹤跡而未果,與猴王須羯 哩婆對火發誓結盟。神猴哈奴曼潛入楞伽, 發現悉多。他向羅摩報告了悉多的情況,羅 摩率猴軍在海上架橋幷包圍楞伽。在以後的 戰鬥中羅摩和羅什曼殺死羅剎的將領們,而 在最後的決鬥中羅摩戰勝了十首魔王羅波那 救出悉多。羅摩同悉多回到阿逾陀,婆羅多 自願讓出王位。
羅摩衍那》第七卷敍述了 羅摩在阿逾陀的最後生活。他聽信臣民的流 言,懷疑悉多久居羅波那宮中有不貞行為, 把她遺棄在恆河對岸。蟻蛭仙人把悉多收留 於自己的淨修林中。當羅摩舉行馬祭時,蟻蛭帶領悉多的兩個兒子俱舍與羅婆來到,命 二子唱他撰寫的 《羅摩衍那》 。羅摩得知二 子系悉多所生,請求蟻蛭把她帶回來,證明 自己的貞潔。悉多在大庭廣眾中證明了自己 的貞操。她籲請地母保佑,大地開裂,地母出,把悉多吞沒。夫婦註定只能在天上結合 [1] 

羅摩《羅摩傳後篇》

薄婆菩提所寫的印度古代戲劇《羅摩傳後篇》(Uttararamacarita)講羅摩休妻和重圓的故事。劇中主要講,羅摩登基為王后,家族祭司要他以國家社稷為重,順從人民。羅摩滿口答應,表示為了國家政權,連悉多也能捨棄。在羅什曼那帶領羅摩和悉多去看描繪他們過去苦難生活的圖畫時,悉多睏倦了,依羅摩而睡。這時僕人來對羅摩説,人民不滿,因為他們懷疑悉多不貞。於是羅摩休棄了懷有身孕的悉多。12年後,羅摩為救婆羅門的孩子,在他們以前受難的地方殺死了修道的賤民。悉多隱身與羅摩相見,知道羅摩未有新歡後原諒了他。羅摩回京城後要舉行馬祭,派羅什曼那的兒子護送祭馬來到悉多居住的地方,羅摩的一個兒子不服羅摩,獨戰護送祭馬的軍隊,羅摩到來後才停止戰鬥。蟻垤仙人讓羅摩兄弟和所有來人看羅摩休妻的戲。羅摩看後昏倒在地,被悉多救醒。於是城鄉居民接受了悉多這位純潔的王后,羅摩全家大團圓 [2] 

羅摩佛教

羅摩阿羅漢 羅摩阿羅漢 [5]
在佛教中,羅摩後來皈依佛法,十分虔誠,廣植福田,終證阿羅漢果,成為五百羅漢第叁佰叁拾尊士應真尊者,又名羅摩阿羅漢。應真,阿羅漢之舊譯,《出三藏記》卷一曰:“舊經無著果,亦應真,亦應儀,新經阿羅漢。”即應受人天供養之真人 [5] 

羅摩羅摩派

作為毗濕奴的第七個化身,羅摩的形象 只在《羅摩衍那》第一和第七卷中出現,這 部史詩在口頭傳説中最後大約形成於公元3 世紀。在史詩的其餘幾卷以及佛教《三藏· 十車王本生經》 中首次記載了有關羅摩的部 分傳説。這時羅摩還只是一個敢於同神鬥爭 的凡人英雄。但從11世紀起,對羅摩的崇拜逐 漸成為印度教兩大重要崇拜 (另一個是對黑天的崇拜) 之一。在北印度的毗濕奴教中, 羅摩被視為最高神,是包含一切的大梵天的唯一化身 [1] 
15世紀初,羅摩奴闍的第五代弟子羅摩難陀(Rāmānanda,1360—1450)創立羅摩派(也稱羅摩難陀派,Ramanandis),該派崇信毗濕奴大神的化身羅摩及其妻子悉多,奉羅摩為主神,羅摩的異母兄弟羅克什曼和忠誠的僕從神猴哈奴曼也受到格外尊崇。該派在中世紀印度教虔誠派改革運動中興起,在教義教規上具有明顯的改革傾向。羅摩是毗濕奴大神的十個化身之一,象徵仁愛,該派認為人若對羅摩表示信愛,默唸羅摩之名,沐浴於神恩之中,就可獲得解脱。主張人在神前一律平等,反對偶像崇拜種姓分立,在該派中吸收了很多下層羣眾參加。該認為神和他的崇拜者是一致的,毗濕奴大神可以以低級身份——魚、豬、矮人等化身下凡救世, 他的崇拜者——人也可以低級種姓出現。不管種姓高低, 人在本質上是平等的。許多高級種姓者自願放棄特殊地位,與其他種姓者共享兄弟情誼。羅摩難陀及其繼承者用印地語和最通俗的形式和風格寫了大量著作和詩歌,在民眾中廣為流傳。該派主要流行於北印度,尤其在恆河上游地區,北方的繼起者有突爾西·達斯(Tulsi Das,也譯作杜勒西達斯,1532—1623)等人 [3-4] 

羅摩相關文化

關於羅摩的傳説,從印度傳到了亞洲許多國家。在爪哇、馬來亞、柬埔寨暹羅、蒙古、中國西藏都有關於羅摩的故事。同時,與羅摩生活和功績有關的情節也 廣泛反映於東亞和東南亞各國的雕塑繪畫藝 術之中。在印度崇拜羅摩的中心有奧德城, 傳説這裏曾是阿逾陀國的首都; 在比圖爾, 傳説悉多曾在此處生活並在這裏生了俱舍和 羅婆; 在印度斯坦最南端有拉梅什沃勒姆, 據説羅摩就是從這裏渡海到楞伽國的。此外 還有斯里蘭卡的悉多—埃利亞。傳説悉多曾 被囚在這裏。在北印度,每年9月末開始慶祝羅摩節,演出 《羅摩衍那》的民間戲劇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