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劉秉

(南朝宋宗室、宰相)

鎖定
劉秉(433年-477年),字彥節,彭城郡(今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區)人,南朝宋宗室、宰相,長沙景王劉道憐之孫,新渝惠侯劉義宗次子。
劉秉早年以著作郎之職起家,在明帝朝深受器重,歷任左衞將軍丹陽尹吏部尚書侍中等要職,一度出鎮南徐州,後廢帝即位後又調鎮郢州,隨後便被徵拜為尚書左僕射,位列執政宰相。他參與平定劉休範叛亂有功,加授散騎常侍,領丹陽尹,封當陽縣侯,與袁粲、褚淵、蕭道成並稱四貴,後升任中書令,宋順帝時再升尚書令中領軍,但被蕭道成架空。
升明元年(477年),劉秉因不滿蕭道成把持朝政,與袁粲等密謀誅除蕭道成,並打算在當年十二月(478年1月)據石頭城發難,但最終以失敗告終,與三個兒子一同被殺,終年四十五歲。
本    名
劉秉
彥節
所處時代
南朝宋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丹陽建康(今江蘇南京) [1] 
出生日期
433年
逝世日期
477年
官    職
尚書令、中領軍
封    爵
當陽縣侯

劉秉人物生平

劉秉家世出身

劉秉出身於南朝宋宗室,是武帝劉裕的侄孫。祖父劉道憐是劉裕次弟,早年曾封新渝縣男,官至司空、徐兗二州刺史,南朝宋建立後進位太尉,封長沙王。 [2]  父親劉義宗是劉道憐第四子,深得劉裕寵愛,承襲新渝縣男爵位,後進封縣侯 [3] 
劉秉是劉義宗第二子,早年曆任著作郎、羽林監越騎校尉中書侍郎黃門侍郎等職。 [4] 

劉秉歷職內外

泰始元年(465年),劉秉被任命為侍中,此後又歷任左衞將軍、丹陽尹、太子詹事、吏部尚書等職。他作為宗室中少有的幹才,在當時頗得朝野的讚譽,也因此受到宋明帝劉彧的器重。 [5] 
泰始五年(469年),劉秉被外放為前將軍、淮南宣城二郡太守。他並未到任,又被召回朝中,仍任吏部尚書。 [6] 
泰始七年(471年),劉秉改任侍中、秘書監,領太子詹事。他未及到任,又被外放為後將軍、南徐州刺史,並以使持節的身份都督南徐州徐州兗州豫州青州冀州六州軍事,加授散騎常侍 [7] 
泰豫元年(472年),劉彧病逝,後廢帝劉昱即位。劉秉被改任為郢州刺史,持節都督郢州及西陽、義陽二郡軍事。是年十一月,劉秉又被徵拜入朝,升任尚書左僕射,負責詮選事務。 [8] 

劉秉宰執中樞

元徽元年(473年),劉秉又領吏部尚書。 [9]  當時,劉昱年幼,按照劉彧遺詔 [10]  ,由尚書令袁粲、護軍將軍褚淵共輔朝政。 [11]  劉秉雖未預顧命,但卻以宰相的身份,與袁粲、褚淵一同擔任宋廷的執政大臣。 [12]  宋廷還打算命劉秉兼領衞尉,但被劉秉所推辭。 [13] 
元徽二年(474年),桂陽王劉休範在江州起兵叛亂,直撲京師建康(治今江蘇南京)。劉秉暫領領軍將軍一職,與袁粲、褚淵一同護衞台城。他在叛亂平定後被加授為散騎常侍、丹陽尹,封當陽縣侯,食邑一千户,但卻被解除了兼領的吏部尚書職務。 [14]  當時,右衞將軍蕭道成因平叛有功,也躋身執政大臣行列,與袁粲、褚淵、劉秉一同參決朝廷大政,並稱四貴 [15] 
元徽四年(476年),劉秉升任中書令,並加領撫軍將軍,仍兼任散騎常侍、丹陽尹。 [16] 

劉秉起事被害

劉昱自幼荒誕暴戾,喜怒無常,初即位時“內畏太后,外憚大臣”,未能過於放縱,及至成年又故態復萌,行事愈發肆無忌憚,甚至以殺戮取樂。 [17]  當時,蕭道成因“威名既重”,深受劉昱的忌憚,數次差點被劉昱殺害。 [18]  他遂與親信王敬則密謀廢立。王敬則收買了楊玉夫、楊萬年等皇帝貼身侍從,最終在元徽五年(477年)七月初七夜間成功的弒殺了劉昱。 [19] 
蕭道成在劉昱遇弒後,連夜進入台城,利用手中的兵權搶先控制了宮中局勢,並在次日(初八)召集褚淵、袁粲、劉秉一同商議廢立事宜。當時,蕭道成主張擁立皇弟安成王劉準為帝,褚淵則表態支持蕭道成 [20]  。袁粲、劉秉迫於形勢,未敢出言反對。 [21]  蕭道成遂以皇太后的名義追廢劉昱為蒼梧王,並奉迎劉准入宮即位,史稱宋順帝。 [22] 
蕭道成擁立劉準,進位侍中、司空、錄尚書事驃騎大將軍,總掌軍國大權,把持了朝政。 [23]  劉秉雖升任尚書令、中領軍,但卻在蕭道成“錄尚書事”一職的壓制下無法總領政事,被徹底架空。 [24]  而袁粲則被調離朝廷,出外鎮守石頭城。他知道蕭道成有篡位之意,遂與劉秉聯合前湘州刺史王藴黃回、任侯伯、孫曇瓘等禁軍將領,密謀誅除蕭道成以挽救宋室。 [25] 
荊州刺史沈攸之是明帝臨終委託的顧命大臣 [10]  ,也不滿蕭道成專權,並於升明元年十二月(478年1月)舉兵反對蕭道成。 [26]  蕭道成入守朝堂,命黃回等將領率軍進駐新亭,準備西討沈攸之。袁粲遂計劃於當月二十三日深夜和劉秉、王藴等據石頭城起事,到時由領軍將軍劉韞(劉秉堂弟)、直閣將軍卜伯興率宿衞禁軍在禁中攻擊蕭道成,命黃回率所部由新亭回兵接應。 [27] 
蕭道成雖不知袁粲的密謀,但對他們也早有防範。他早前便以協助戍守的名義,將親信薛淵蘇烈等安置在石頭城,同時又讓王敬則與卜伯興同掌宿衞。 [28]  當時,按照袁粲制定的計劃,劉秉等應於二十三日夜間到石頭城會合。但劉秉卻因膽小怯懦,在舉事當日慌張失措,傍晚剛吃過飯便立即帶着家眷、部曲由丹陽郡城(丹陽尹駐地,在建康城東南)逃到了石頭城。 [29] 
袁粲見劉秉提前來到,知道密謀必定泄露 [30]  ,只得倉促起事。蘇烈、薛淵等則佔據石頭倉城 [31]  ,抵抗袁粲。蕭道成一面命王敬則誅殺劉韞、卜伯興 [32]  ,控制禁中,一面命戴僧靜率部前往石頭城,支援薛淵等部。當時,王藴亦率數百人趕到石頭城,欲由事先約定好的南門進城。但薛淵已率所部佔領南門,亂箭齊發。王藴等以為袁粲已經失敗,頓時潰散。 [33] 
黃回在袁粲舉事之時,亦與任候伯、彭文之、孫曇瓘等率部回援石頭城,但只有孫曇瓘最先趕至。 [34]  孫曇瓘率所部與蘇烈、戴僧靜等展開激戰,由亥時一直打到丑時。 [35]  戴僧靜又分兵攻打袁粲的府邸。袁粲此時正與劉秉在石頭城東門督戰,聞訊連忙走下城樓,打算回救府邸,結果在中途正巧遇到了戴僧靜,與兒子袁最皆被戴僧靜殺害。 [36]  而劉秉則逃出石頭城。 [37] 
劉秉逃至額檐湖(在今江蘇南京西北),最終被追兵擒獲,與兒子劉承、劉俁一同遇害,時年四十五歲。 [38]  而直至此時,黃回、任侯伯等部方才趕至石頭城,但因袁粲已經敗亡,遂聲稱自己率軍前來是要助蕭道成平亂。蕭道成為了穩定局勢,故作不知,仍像往常一樣對待他們。 [39]  王藴、孫曇瓘雖已逃亡,但卻相繼被捕,皆被蕭道成殺害。 [40-41] 
蕭道成誅殺袁粲、劉秉,繼而討平沈攸之,隨後又誅除黃回、任候伯等,徹底掃清了篡位的障礙,最終於升明三年(479年)代宋稱帝,建立南齊,史稱齊高帝。 [42]  他在位四年病逝,由其子蕭賾即位,史稱齊武帝。蕭賾認為袁粲、劉秉、沈攸之都是宋室忠臣,遂於永明元年(483年)下詔為他們平反,以禮改葬。 [43] 

劉秉主要成就

劉秉在南朝宋中後期,先後擔任丹陽尹、吏部尚書、尚書左僕射、中書令等要職,並參與平定劉休範叛亂,與袁粲、褚淵、蕭道成一同參決朝廷大政,並稱四貴,作為南朝宋最後一位宗室執政宰相,是劉氏宗室在權力中樞的代表。他為了挽救即將傾覆的劉氏江山,與袁粲、王藴等密謀,欲趁沈攸之荊州起兵之際在石頭城發難,誅除權臣蕭道成,但最終以失敗告終,自己也以身相殉。劉秉與袁粲是南朝宋最後的忠臣,在他們身死後已再沒有朝臣阻止蕭道成篡奪劉氏江山。 [44] 

劉秉軼事典故

劉秉忠不顧身

劉秉作為宗室最後的代表,有拯救社稷的打算。其妻蕭氏擔心不已,勸道:“您都快五十歲了,富貴已足,應該多為子孫兒女做些打算。”劉秉不聽,最終也因此身死族滅。 [45] 

劉秉避嫌拒弟

劉秉當權時,其弟劉遐多次向他求官,希望能出鎮州郡。劉秉一直不肯同意,道:“讓你當地方大員,容易在輿論上產生不好的影響,有損於我的聲望。”劉遐憤恨的道:“你富貴時,説要避嫌不肯任用我,但當你獲罪之時,我恐怕不會因此而免遭牽連吧?”果然,劉秉死後,劉遐也被連坐誅殺。 [46] 

劉秉人物評價

蕭賾:昔魏矜袁紹,恩給丘墳;晉亮兩王,榮覃餘裔。斯蓋懷舊流仁,原心興宥,二代弘義,前載美談。袁粲、劉秉,並與先朝同獎宋室;沈攸之於景和之世,特有乃心,雖末節不終,而始誠可錄。 [47] 
王夫之:其賢者,雖懷貞而固靡,其敗也,則不足立皎皎之節,即使其成,而抑無以收底定之功,則袁粲、劉秉是已。粲與秉孤立,而思抗悍鷙多徒之蕭道成,不愛死以報劉氏,則固無容深求者。粲聞道成廢立之謀,而不能抗辭以拒之,秉以軍旅一委道成,授之以篡逆之柄,且置勿論。徒其決計以誅道成,幸而克矣,不知二子者,何以處沈攸之,而終延宋祚也? [48] 
蔡東藩:袁粲、劉秉,皆非任重才。秉以軍事讓蕭道成,已為失策,至約期舉事,先奔石頭,膽小如此,安望有成! [49] 

劉秉親屬成員

父親:劉義宗,歷任黃門侍郎、太子左衞率、侍中、太子詹事、南兗州刺史等職,封新渝縣侯。 [3] 
妻子:蕭氏,出身蘭陵蕭氏,徵西將軍蕭思話之女,蕭惠基之妹。 [50-51] 
兄弟
劉玠,襲封新渝縣侯,官至琅邪、秦郡太守。為劉劭所殺,追贈散騎常侍 [52] 
劉謨,官任奉朝請 [53] 
劉遐,字彥道,官任奉朝請、員外散騎侍郎 [54] 
兒子:劉承、劉俁,與劉秉同時被殺 [38] 
女婿王慈,出身琅琊王氏,司空王僧虔之子,仕南齊官至冠軍將軍、東海太守、南徐州行事。 [55] 

劉秉史籍記載

宋書·卷五十一·列傳第十一·宗室》 [56] 
南史·卷十三·列傳第三·宋宗室及諸王上》 [57] 
參考資料
  • 1.    劉秉之父劉義宗在元嘉十年及之前未有出鎮藩鎮的記錄,故推測劉秉出生在建康。
  • 2.    《宋書·長沙王道憐傳》:長沙景王道憐,高祖中弟也。……以破索度真功,封新渝縣男,食邑五百户。……以廣固功,改封竟陵縣公,食邑千户。減先封户邑之半,以賜次子義宗。……高祖平定三秦,方思外略,徵道憐還為侍中、都督徐兗青三州揚州之晉陵諸軍事、守尚書令、徐袞二州刺史,持節、將軍如故。元熙元年,解尚書令,進位司空,出鎮京口。高祖受命,進位太尉,封長沙王,食邑五千户,持節、侍中、都督、刺史如故。
  • 3.    《宋書·長沙王道憐傳附子義宗傳》:義宗幼為高祖所愛,字曰伯奴,賜爵新渝縣男。永初元年,進爵為侯,歷黃門侍郎,太子左衞率。元嘉八年,坐門生杜德靈放橫打人,還弟內藏,義宗隱蔽之,免官。又為侍中、太子詹事,加散騎常侍、徵虜將軍、南兗州刺史。二十一年,卒,追贈散騎常侍、平北將軍,諡曰惠侯。
  • 4.    《宋書·長沙王道憐傳附孫秉傳》:初為著作郎,歷羽林監,越騎校尉,中書、黃門侍郎。
  • 5.    《宋書·長沙王道憐傳附孫秉傳》:太宗泰始初,為侍中,頻徙左衞將軍,丹陽尹,太子詹事,吏部尚書。時宗室雖多,材能甚寡。秉少自砥束,甚得朝野之譽,故為太宗所委。
  • 6.    《宋書·長沙王道憐傳附孫秉傳》:五年,出為前將軍、淮南宣城二郡太守,不拜,還複本任。
  • 7.    《宋書·長沙王道憐傳附孫秉傳》:復為侍中,守秘書監,領太子詹事。未拜,遷使持節、都督南徐徐兗豫青冀六州諸軍事、後將軍、南徐州刺史,加散騎常侍。
  • 8.    《宋書·長沙王道憐傳附孫秉傳》:後廢帝即位,改都督郢州豫州之西陽司州之義陽二郡諸軍事、郢州刺史,持節、常侍如故。未拜,留為尚書左僕射,參選。
  • 9.    《宋書·長沙王道憐傳附孫秉傳》:元徽元年,領吏部,加兵五百人。
  • 10.    《宋書·明帝紀》:泰豫元年夏四月己亥,上大漸。袁粲、褚淵、劉勔、蔡興宗、沈攸之同被顧命。
  • 11.    《宋書·後廢帝紀》:泰豫元年四月庚子,太子即皇帝位,大赦天下。尚書令袁粲、護軍將軍褚淵共輔朝政。
  • 12.    《宋書·桂陽王休範傳》載,劉休範起兵時曾“書與袁粲、褚淵、劉秉”,指斥奸佞楊運長、王道隆,以此為自己的叛亂行為正名。由此可見,劉秉是與袁粲、褚淵並列的執政。
  • 13.    《宋書·長沙王道憐傳附孫秉傳》:尋領衞尉,辭不拜。
  • 14.    《宋書·長沙王道憐傳附孫秉傳》:桂陽王休範為逆,中領軍劉勔出守石頭,秉權兼領軍將軍,所給加兵,自隨入殿。二年,加散騎常侍、丹陽尹,解吏部。封當陽縣侯,食邑千户。
  • 15.    《南齊書·高帝紀》:太祖與袁粲、褚淵、劉秉引咎解職,不許。遷散騎常侍、中領軍、都督南兗徐兗青冀五州軍事、鎮軍將軍、南兗州刺史,持節如故。進爵為公,增邑二千户。太祖欲分其功,請益粲等户,更日入直決事,號為“四貴”。
  • 16.    《宋書·長沙王道憐傳附孫秉傳》:四年,遷中書令,加撫軍將軍,常侍、尹如故。
  • 17.    《宋書·後廢帝紀》:昱在東宮,年五六歲時,始就書學,而惰業好嬉戲,主師不能禁。好緣漆賬竿,去地丈餘,如此者半食久,乃下。年漸長,喜怒乖節,左右有失旨者,輒手加撲打。徒跣蹲踞,以此為常。……及嗣位,內畏太后,外憚諸大臣,猶未得肆志。自加元服,變態轉興,內外稍無以制。……天性好殺,以此為歡,一日無事,輒慘慘不樂。內外百司,人不自保,殿省憂遑,夕不及旦。
  • 18.    《南齊書·高帝紀》:太祖威名既重,蒼梧王深相猜忌,幾加大禍。陳太妃罵之曰:“蕭道成有功於國,今若害之,後誰復為汝著力者?”乃止。
  • 19.    《宋書·後廢帝紀》:齊王順天人之心,潛圖廢立,與直閣將軍王敬則謀之。七月七日,昱醉,夕扶還於仁壽殿東阿氈幄中卧。……王敬則先結昱左右楊玉夫、楊萬年、呂欣之、湯成之、陳奉伯、張石留、羅僧智、鍾千載、嚴道福、雷道賜、戴昭祖、許啓、戚元寶、盛道泰、鍾千秋、王天寶、公上延孫、俞成、錢道寶、馬敬之、陳寶直、吳璩之、劉印魯、唐天寶、俞孫等二十五人,謀共取昱。其夕,敬則出外,玉夫見昱醉熟無所知,乃與萬年同入氈幄內,以昱防身刀斬之。
  • 20.    《南齊書·褚淵傳》:及廢蒼梧,羣公集議,袁粲、劉秉既不受任,淵曰:“非蕭公無以了此。”手取書授太祖。太祖曰:“相與不肯,我安得辭!”事乃定。
  • 21.    《南齊書·高帝紀》:太祖夜從承明門乘常所騎赤馬入,殿內驚怖,即知蒼梧王死,鹹稱萬歲。明日,太祖戎服出殿庭槐樹下,召四貴集議。太祖謂劉秉曰:“丹陽國家重戚,今日之事,屬有所歸。”秉讓不當。太祖次讓袁粲,粲又不受。太祖乃下議,備法駕詣東城,迎立順帝。於是長刀遮粲、秉等,各失色而去。
  • 22.    《宋書·後廢帝紀》:七月戊子夜,帝殞於仁壽殿,時年十五。己丑,皇太后令曰:“……驃騎大將軍安王體自太宗,天挺淹睿,風神凝遠,德映在田。地隆親茂,皇曆攸歸,億兆繫心,含生屬望。宜光奉祖宗,臨享萬國。”太后又令曰:“昱窮兇極暴,自取灰滅,雖曰罪招,能無傷悼。棄同品庶,顧所不忍。可特追封蒼梧郡王。”
  • 23.    《南齊書·高帝紀》:丙申,進位侍中、司空、錄尚書事、驃騎大將軍,持節、都督、刺史如故,封竟陵郡公,邑五千户,給油幢絡車,班劍三十人。
  • 24.    《宋書·長沙王道憐傳附孫秉傳》:順帝即位,轉尚書令、中領軍,將軍如故。《資治通鑑·宋紀》則稱:“劉秉始謂尚書萬機,本以宗室居之,則天下無變;既而蕭道成兼總軍國,佈置心膂,與奪自專,褚淵素相憑附,秉與袁粲閣手仰成矣。”
  • 25.    《宋書·袁粲傳》:時齊王居東府,故使粲鎮石頭。粲素靜退,每有朝命,多不即從,逼切不得已,然後方就。及詔移石頭,即便順旨。……時齊王功高德重,天命有歸,粲自以身受顧託,不欲事二姓,密有異圖。丹陽尹劉秉,宋代宗室;前湘州刺史王藴,太后兄子,素好武事,並慮不見容於齊王,皆與粲相結。將帥黃回、任候伯、孫曇瓘、王宜興、彭文之、卜伯興等,並與粲合。
  • 26.    《南齊書·高帝紀》:初,荊州刺史沈攸之與太祖於景和世同直殿省,申以歡好,以長女義興公主妻攸之第三子元和。……太祖既廢立,遣攸之子司徒左長史元琰齎蒼梧王諸虐害器物示之,攸之未得即起兵,乃上表稱慶,並與太祖書推功。攸之有素書十數行,常韜在裲襠角,雲是明帝與己約誓。十二月,遂舉兵。
  • 27.    《宋書·袁粲傳》:升明元年,荊州刺史沈攸之舉兵,……時齊王入屯朝堂,秉從父弟領軍將軍韞入直門下省,伯興為直閣,黃回諸將皆率軍出新亭。粲謀剋日矯太后令,使韞、伯興率宿衞兵攻齊王於朝堂,回率軍來應。秉、候伯等並赴石頭。
  • 28.    《宋書·袁粲傳》:先是,齊王遣將薛淵、蘇烈、王天生等領兵戍石頭,雲以助粲,實御之也。又令腹心王敬則為直閣,與伯興共總禁兵。
  • 29.    《宋書·長沙王道憐傳附孫秉傳》:本期夜會石頭,旦乃舉兵。秉素恇怯騷動,擾不自安,再哺後,便自丹陽郡車載婦女,盡室奔石頭,部曲數百,赫奕滿道。
  • 30.    《宋書·長沙王道憐傳附孫秉傳》:既至見粲,粲驚曰:“何遽便來,事今敗矣!”秉曰:“今得見公,萬死亦何恨。”
  • 31.    《南齊書·戴僧靜傳》:袁粲據石頭,太祖遣僧靜將腹心先至石頭。時蘇烈據倉城,僧靜射書與烈,夜縋入城。
  • 32.    《宋書·長沙王道憐傳附孫秉傳》:從弟中領軍韞,直在省內,與直閣將軍卜伯興謀,其夜共攻齊王。會秉去事覺,齊王夜使驍騎將軍王敬則收韞。韞已戒嚴,敬則率壯士直前,韞左右皆披靡,因殺之,伯興亦伏誅。
  • 33.    《宋書·袁粲傳》:王藴聞秉已奔,嘆曰:“今年事敗矣!”乃狼狽率部曲數百向石頭。本期開南門,時已暗夜,薛淵等據門射之,藴謂粲已敗,即便散走。齊王以報敬則,率所領收韞殺之,並誅伯興。又遣軍主戴僧靜向石頭助薛淵,自倉門得入。
  • 34.    《宋書·黃回傳》:袁粲據石頭為亂,回與新亭諸將帥任候伯、彭文之、王宜興、孫曇瓘等謀應粲。粲事發,候伯等並乘船赴石頭,唯曇瓘先至得入。
  • 35.    《南齊書·戴僧靜傳》:其黨輔國將軍孫曇瓘驍勇善戰,每蕩一合,輒大殺傷,官軍死者百餘人。軍主王天生殊死拒戰,故得相持。自亥至醜,有流星赤色照地墜城中。
  • 36.    《宋書·袁粲傳》:時粲與秉等列兵登東門,僧靜分兵攻府西門。粲與秉欲還赴府,既下城,列燭自照,僧靜挺身暗往,粲子最覺有異人,以身衞粲,僧靜直前斬之,父子俱殞。
  • 37.    《宋書·長沙王道憐傳附孫秉傳》:粲敗,秉逾城出走。
  • 38.    《宋書·長沙王道憐傳附孫秉傳》:於額檐湖見擒,與二子承、俁並死。秉時年四十五。
  • 39.    《南齊書·高帝紀》:黃回頓新亭,聞石頭鼓譟,率兵來赴之,朱雀珝有戍軍,受節度,不聽夜過,會石頭已平,因稱救援。太祖知而不言,撫之愈厚,遣回西上。
  • 40.    《宋書·王景文傳附兄子藴傳》:及攸之為逆,藴密與司徒袁粲等結謀,事在粲傳。事敗,走鬥場,追禽,斬於秣陵市。
  • 41.    《宋書·黃回傳附孫曇瓘傳》:於石頭叛走,逃竄經時,後於秣陵縣禽獲,伏誅。
  • 42.    《宋書·順帝紀》:升明二年春正月丁卯,沈攸之自郢城奔散。己巳,華容縣民斬送之。辛未,荊州平,同逆皆伏誅。夏四月辛卯,新除鎮北將軍、南兗州刺史黃回有罪賜死。五月戊午,輔國將軍、行湘州事任侯伯有罪伏誅。……三年夏四月辛卯,天祿永終,禪位於齊,壬辰,帝遜位於東邸。既而遷居丹陽宮。齊王踐阼。
  • 43.    《南齊書·武帝紀》:建元四年三月,壬戌,太祖崩,上即位,大赦。……永明元年夏,四月,壬午,詔曰:“魏矜袁紹,恩洽丘墓;晉亮兩王,榮覃餘裔。二代弘義,前載美談。袁粲、劉秉與先朝同獎宋室,沈攸之於景和之世,特有乃心,雖末節不終,而始誠可錄。歲月彌往,宜特優降。粲、秉前年改葬塋兆,未修材槨,可為經理,令粗足周禮。攸之及其諸子喪柩在西者,可符荊州送反舊墓,在所為營葬事。”
  • 44.    張金龍.治亂興亡:軍權與南朝政權演進:商務印書館,2016年12月
  • 45.    《宋書·長沙王道憐傳附孫秉傳》:秉妻蕭氏,思話女也。元徽中,朝廷危殆,妻常懼禍敗,每謂秉曰:“君富貴已足,故應為兒子作計。年垂五十,殘生何足吝邪!”秉不能從。
  • 46.    《宋書·長沙王道憐傳附孫秉傳》:秉當權,遐累求方伯,秉曰:“我在,用汝作州,於聽望不足。”遐曰:“富貴時則雲不可相關,從坐之日,為得免不?”至是果死焉。
  • 47.    宋書:列傳第四十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9-04-05]
  • 48.    讀通鑑論:卷十五 宋順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9-01-24]
  • 49.    南北史演義:第二十五回 討權臣石頭殉節 失鎮地櫟林喪身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9-01-24]
  • 50.    《宋書·長沙王道憐傳附孫秉傳》:秉妻蕭氏,思話女也。
  • 51.    《南齊書·蕭惠基傳》:蕭惠基,南蘭陵蘭陵人也。父思話,徵西將軍、儀同三司。……袁粲、劉秉起兵之夕,太祖以秉是惠基妹夫,時直在侍中省,遣王敬則觀其指趣,見惠基安靜不與秉相知,由是益加恩信。
  • 52.    《宋書·長沙王道憐傳附孫玠傳》:子懷侯玠嗣,琅邪、秦郡太守。為元兇所殺,追贈散騎常侍。
  • 53.    《宋書·長沙王道憐傳附孫謨傳》:秉弟謨,奉朝請。
  • 54.    《宋書·長沙王道憐傳附孫遐傳》:謨弟遐,字彥道,亦奉朝請、員外散騎侍郎。
  • 55.    《南齊書·王慈傳》:王慈,字伯寶,琅邪臨沂人,司空僧虔子也。……慈妻劉秉女。江夏王鋒為南徐州,妃,慈女也,以慈為冠軍將軍、東海太守,加秩中二千石,行南徐州府事。還為冠軍將軍、廬陵王中軍長史,未拜,永明九年,卒。
  • 56.    宋書:列傳第十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9-01-24]
  • 57.    南史:列傳第三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9-01-24]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