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劉獻君

鎖定
劉獻君,男,1945年3月10日出生,湖南寧鄉人,中共黨員,現任華中科技大學教科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文華學院副董事長、院長。曾任華中科技大學黨委副書記、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文學院院長、教科院院長,《高等教育研究》主編,中國高等教育學會院校研究分會會長等職。長期從事高等教育管理實踐和理論研究,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院校研究、大學德育、個性化教育。出版專著28部,發表論文250餘篇。應邀到國內外近500所大學作學術報告。
中文名
劉獻君
外文名
xianjun liu
國    籍
中國
民    族
籍    貫
湖南寧鄉
出生日期
1945年3月10日
職    業
教師
職    務
華中科技大學校學術委員會副主任
職    稱
教授

劉獻君個人作品

出版專著28部,發表論文250餘篇 [1]  ,代表作有

劉獻君著作

《中國傳統道德》
《人生的關鍵瞬間》

劉獻君論文

《學校德育與社會大系統》(《新華文摘》全文轉載)
《論大學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養》(《教育研究》)
《沒有的學科就沒有的大學》(《求是》)
《21世紀中國高等教育的走向》(《高等教育研究》)
《提高教育質量必須轉變教育觀念》(《中國高等教育》)
《論高等學校定位》(《新華文摘》全文轉載)
《本科教學評估中的辦學特色》(《高等教育研究》)。

劉獻君著作教材

劉獻君著,《大學德育論》,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1996年。
劉獻君著,《文化素質教育論》,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2009年。
劉獻君著,《個性化教育論》,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8年。
劉獻君著,《院校研究論》,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21年。
劉獻君著,《大學之思與大學之治》,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2年。
劉獻君著,《大學之思與大學之建》,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3年。
劉獻君著,《高校戰略管理》,人民出版社,2008年。
劉獻君著,《大學之道-劉獻君教育論叢》,人民出版社,2015年。
劉獻君著,《強國必先強教》,湖北人民出版社,2012年。
劉獻君著,《人生的關鍵瞬間》,武漢工業大學出版社,1993年。
劉獻君、李培根主編,《教育理念創新與高等教育強國建設》,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
劉獻君主編,《院校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
劉獻君主編,《專業教學中的人文教育》,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3年。
劉獻君主編,《教育研究方法高級講座》,2010年。
劉獻君主編,《2003-2008年普通高等學校教學水平評估工作研究報告》,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
劉獻君主編,《發達國家博士生教育中的創新人才培養》,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0年。
劉獻君主編,《中國高校教師聘任制研究:基於學術職業管理的視角》,科學出版社,2009年。
劉獻君主編,《現實挑戰與路徑選擇:民族精神的對策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
劉獻君、陳敏主編,《院校研究與現代大學管理》,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06年。
劉獻君主編,《跨世紀的思考——高等工程教育中的人文社會科學教育》,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1996年。
劉獻君主編,《中國傳統道德》,華中理工中大學出版社,1996年。
劉獻君主編,青年社會學,光明日報出版社,1996年。
劉獻君、謝聖明合著,《社會學》,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87年。
劉獻君主編,《校研究案例:第一輯》,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9年。
劉獻君主編,《中國高等教育50年(大學德育卷)》,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年。

劉獻君獲獎及專利

1991年6月,獲全國優秀黨員教育工作者稱號,受到中宣部表彰。
1997年9月、2001年5月,獲國家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二等獎各一次。
1997年9月、2005年10月、2013年3月,獲湖北省優秀教學成果獎一等獎共三次。
1999年6月,享受國務院政府津貼
2001年5月,獲全國第二屆教育圖書一等獎。
2006年9月,獲第三屆全國教育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
2009年5月,獲湖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
2009年6月,獲華中科技大學“2009年度我最喜愛的導師”。
2013年3月,獲第六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
2013年6月,獲從事高教工作逾30年高教研究有重要貢獻學者稱號。
2020年6月,入選中國高等教育改革開放四十年四十人。

劉獻君個人基本情況

個人主要經歷
1952年9月-1958年7月,湖南寧鄉官山小學學習。
1958年9月-1964年7月,湖南寧鄉三中學習。
1964年9月-1970年7月,華中工學院發配電專業學習。
1970年7月-1975年5月,華中工學院電機系硅元件廠工人、輔導員、系臨時黨委副書記。
1975年5月-1983年4月,華中工學院黨委學生工作組組長、組織部副部長、青年工作部副部長(期間於1977年3月-1978年1月到襄樊市南漳縣,任湖北省委農村社會主義教育農村工作隊工作組組長)。
1983年4月-1985年4月,湖北襄樊職業學院黨委副書記,1984年8月當選襄樊市市委委員。
1985年5月-1987年4月,中南政法學院黨委宣傳部部長。
1987年5月-1992年6月,華中理工大學黨校副校長、德育教研室主任(首任)、人文學部黨總支書記、黨委宣傳部長。
1992年6月-1996年6月,華中理工大學黨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文學院院長、政教繫系主任。
1996年6月-2000年4月,華中理工大學黨委副書記。
2000年4月-2005年5月,華中科技大學黨委副書記、學術委員會副主任,《高等教育研究》主編,教科院院長。
2005年6月-2015年4月,華中科技大學學術委員會副主任,《高等教育研究》主編。期間2003年起兼任文華學院副董事長,2010年起兼任文華學院院長。

劉獻君學術兼職

1989年5月,當選湖北省思政課程研究會會長。
1998年8月,聘為教育部第一屆學校文化素質教育指導委員會委員、秘書長;(2004年2月,聘為第二屆副主任委員)。
2000年8月,聘為全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
2002年1月,聘為教育部學科發展與專業設置委員會委員。
2002年10月,當選湖北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副主席。
2004年1月,國務院辦公廳聘為國家中長期科學與技術規劃制定專家。
2004年3月,聘為教育部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專家委員會副主任。
2004年6月,當選湖北省高等教育學會學術委員會主任。
2005年5月,聘為教育部全國教育幹部專家委員會委員。
2006年11月,聘為第五屆全國高等學校設置評議委員會專家。
2008年7月,當選中國高等教育學會院校研究分會會長。
2012年8月,當選中國高等教育學會第三屆學術委員會副主任。
2017年8月,聘為山東省高等教育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

劉獻君人物成果

在國內較早對大學德育過程、大學生社會化特徵、大學生髮展階段性規律、社會偶然因素對人的影響規律、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等進行研究,首次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論觀點,對推動大學德育學的學科建設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比較系統地對大學辦學理念,戰略管理,學科建設,師資建設等進行研究,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
教學、學術研究情況
結合工作和研究實際,在大學德育、文化素質教育、院校研究、個性化教育等四個方面,沿着“從偶然到必然,再到自由”的路徑,研究實踐相互推進,在研究中提出的理論觀點、創建的實踐模式,對中國高等教育發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一、大學德育研究方面。從1980年開始,參與全國性的大學德育研究,在推動思想政治教育科學化、創設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創建思政學科和思政職稱體系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參與我國第一本大學德育學的撰寫。在1980年代和1990年代初,提出了一些頗具影響力的觀點。(主要觀點見《大學德育論》一書。)著名哲學家塗又光先生看了《大學德育論》後撰文:“該書始終貫徹調查研究,實事求是,沒有洋八股,也沒有黨八股。這種學風和文風,當今太難得了”。
二、文化素質教育方面。是我國高校文化素質教育的開拓者之一。在全國高校首先倡導並組織舉辦“人文講座”,推動出版“中國大學人文啓思錄”;創建首個高校文化素質教育基地,推動教育部建立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基地;開展“專業教學中的人文教育”研究,受到時任教育部副部長袁貴仁同志的肯定和表揚。(主要觀點見《文化素質教育論》一書。)
三、院校研究方面。在全國高校中首先倡導、組織開展院校研究,通過20年的努力,中國院校研究已經開始走向成熟。在這一過程中,通過在本校建立院校發展研究中心,在全國創建院校研究學會,組織起來推動院校研究的開展。(主要觀點見《院校研究論》一書。)
四、個性化教育方面。自2003年兼任文華學院副董事長、院長以來,努力探索、推進個性化教育,創建“三九”個性化教育模式。(主要觀點見《個性化教育論》一書。)
學習、生活感悟摘選
在教學、工作中反思、感悟,並“以悟導悟”,引導同事和學生共同感悟。
主要的感悟有:
世界上很多事情別人都可以代替,唯有讀書學習誰也替代不了。
知識學習從理解開始,行為學習從模仿開始,思想學習從問題開始。
不要把“學問”變成了“學答”。
學生學習了就有教育,沒有學習就沒有教育。
不能用無知去研究未知。
有多少資料做多少東西。
學問的最高境界是“通”。
和西方人比,中國人忽視概念思維;對一個概念的理解是無限的。
人生要讀“理論、實踐、自己”三本書,讀“自己這本書”,尤其重要。
教育研究中要抓住問題、理論、資料、方法四個基本要素。研究中普通存在的問題是:問題偏大、理論偏多、資料偏少、方法偏亂。
現象是複雜的,規律是簡單的。
偶然、必然、自由——工作和研究的基本路徑。
共性生存,特性發展。
會想不等於會説,會説不等於會做。
多數人是好的,多數人對一個人的評價是公正的。因而,我們做事不要左顧右盼,不用看別人的臉色行事,只需把握自己,果斷行事。
人一生要做應該而又能夠做的事,分清應該和能夠的關係。
做一件事要產生多種功能。
眼前不等於永遠,暫時不等於永恆。
人生要勇於放棄。人的一生有做不完的事,首先要抓住關鍵的、能影響自己一生的事。
人要有積極的生活態度,不要揹着“埋怨”兩個字走完自己的一生。
一年可能做不成任何事,十年可能做成任何事。
忙於緊急事而忽視重要事,是管理的大忌。
一天太長,一生太短。
高調做事,低調做人。
一個人要心善、心動、心平、心定。
在自我反思中不斷提升,在辛勤耕耘中回報社會。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