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利(拼音:lì)為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1]  ,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 [2]  。利的古字形用刀割禾來反襯刀的鋒利,本義指刀、劍鋒利。刀口鋒利切割速度就快,由這一點又可引申為速度快。對於刀,自然是越鋒利越好,故引申為順利、便利。事情順利就有好處,故又引申指利益、好處、利潤等義。由順利、吉利又可引申為“對……有利”。
中文名
拼    音
部    首
禾、刂
五    筆
TJH [3] 
倉    頡
HDLN [3] 
鄭    碼
MFKD [3] 
筆    順
撇、橫、豎、撇、點、豎、豎鈎
字    級
一級(編號:0763)
平水韻
去聲四寘 [4] 
注音字母
ㄌㄧˋ
筆畫數
5+2、2+5(部首+部首外)
四角號碼
2290₀ [3] 
統一碼
CJK統一漢字-5229 [3] 
造字法
會意字
結    構
合體字,左右結構
異體字
𥝢、𥝤

字源演變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會意字。甲骨文的“利”字有兩種形體:一類左部是,其字形像成熟的莊稼;右部為“”字,其字形是在“”字的基礎上再加幾點,勿是“刎”的初文,有割的意思。兩相會意,就是用刀割莊稼,説明刀的鋒利(圖1)。也有人將甲骨文理解為,用刀收割莊稼,穀粒紛紛落下,但表達的意思是相同的。這一類字形就是《説文解字》古文從勿的來源。另一類左部是禾,右部為刀(圖2),兩種字形表意相同。都是表示刀的鋒利。戰國文字保留兩種字形,到了小篆幾乎都變為從刀從禾的形體(圖7)。楷書將“刀”字寫作立刀旁“刂”。 [2]  [5] 
刀口鋒利砍切速度就快,幹起活來就方便、效率高,所以“利”就有了快以及順利、便利的意思。由砍切速度快引申為一般的行動速度快,“利”就有了辦事敏捷的意思,如:利索,利落,麻利。辦事敏捷的人顯得精明能幹,所以精明能幹也叫“利索、利落”。利索的人做事井井有條,不拖泥帶水,所以“利索”“利落”等詞也用來形容乾淨整齊的樣子。乾淨了就是沒留下東西、沒了、完了,所以“利索”“利落”都有“完畢”的意思。“事情利索了”就是“事情完了”。
事情順利就有好處,所以“利”又引申出了好處的意思,如“見利忘義”“鷸蚌相爭,漁人得利”。“利於……”就是對什麼有好處。如“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由於存款、放債可以得到利錢,利錢是本錢以外的好處,所以也叫“利”或“利息”。 [15] 

詳細釋義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形容詞
刀、劍等器物的頭尖或刃薄而容易刺入或切入物體(與“鈍”相對)
sharp
《荀子·勸學》:“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
魯迅《摩羅詩力説》:“利劍輕舟,無間人神,所向無不抗戰。”
利刃;利劍;利落;鋒利;鋭利
快;迅猛。
quick;nimble
《荀子·勸學》 :“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淮南子·地形訓》:“輕土多利,重土多遲。”
利口;流利
沒有遇到困難或阻礙。
advantageous;
beneficial;
favorable
《周易·乾卦》:“見龍在田,利見大人。 [14] 
吉利;順利
方便;適宜。

國語·魯語下》:“子股肱魯國,社稷之事,子實制之。唯子所利。”
史記·項羽本紀》:“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便利
名詞
好處(與“害”“弊”相對)。
advantage;
profit
《尚書·秦誓》:“以保我子孫黎民亦職有利哉。”
毛澤東《戰爭和戰略問題》五:“綜合其利,有如下十八項。”
利益;利弊;利害;利祿;利令智昏
從事生產、交易、貨款、儲蓄所得超過本錢的收穫。
profit
《紅樓夢》第十一回:“就是那三百兩銀子的利銀,旺兒嫂子送進來我收了。”
茅盾《春蠶》:“條件是蠶事完後本利歸清。”
盈利;贏利;利息利率一本萬利
〈文言〉貪愛;喜好。

《禮記·坊記》:“先財而後禮,則民利。”
左思《嬌女詩》:“握筆利彤管,篆刻未期益;執書愛綈素,誦習矜所獲。”

〈文言〉通“痢”。痢疾。

《資治通鑑·陳宣帝太建十三年》:“帝嘗合止利藥,鬚鬍粉一兩。”

(Lì)姓氏用字。參看“利姓”。



動詞
〈文言〉勝;勝過。

韋莊《閨怨》詩:“慼慼彼何人,明眸利於月。”

〈文言〉順應。

《孟子·離婁下》:“天下之言性也,則故而已矣。故者以利為本。”

使順利、得到好處。

《論語·里仁》:“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利用;損人利己
〈文言〉利用。

張居正《請申舊章飭學政以振興人才疏》:“近來有等奸徒,利他處人才寡少。”

〈文言〉猶養。謂告祭時的供養。

《儀禮·特牲饋食禮》:“主人出立於户外西南,祝東面告利成。”
禮記·曾子問》:“祭殤不舉,無肵俎,無玄酒,不告利成。”

〈文言〉離開。

荀子·非十二子》:“忍情性,綦溪利跂。”

(參考資料:《漢語大詞典》 [6]  《現代漢語詞典》 [7]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四下】【刀部】力至切(lì)
也。從刀。和然後利,從和省。《易》曰:“利者,義之和也。”
𥝤,古文利。
【註釋】①銛(xiān):一種農具,引申指鋒利。②《易》:指《乾·文言》 [8] 

説文解字注

“銛也”注:銛者,臿屬,引伸為銛利字。銛利引伸為凡利害之利。
“刀和然後利,從刀,和省”注:依《韻會》本。《毛傳》曰:鸞刀,刀有鸞者。言割中節也。郊特牲曰:割刀之用而鸞刀之貴。貴其義也,聲和而後斷也,許據此説會意。力至切。十五部。
“《易》曰:利者義之和也。”注:又引易説從和省之意。上雲刀和然後利者,本義也。引易者,引伸之義也。
“𥝤,古文利”注:蓋從刃禾。 [9] 

廣韻

力至切,去至來 ‖利聲至1部(lì)
利,吉也。《説文》:“銛也。”亦州名。《華陽國志》:“昔蜀王封弟於漢中,號曰苴侯,因命其邑曰葭萌。”秦滅蜀,置巴、蜀二郡。先主改葭萌為漢壽,屬梓潼郡。晉為晉壽,南齊分置,東晉壽郡於烏奴,今州城是。又於其郡置西益州,梁改為黎州,元帝又改為利州。又舍利,獸名。亦姓,《風俗通》雲:“漢有利乾,為中山相。”力至切。八。 [10] 

康熙字典

【子集下】【刀部】 利
古文:𥝤
《唐韻》《集韻》《韻會》力至切。《正韻》力地切,並音詈。《説文》:銛也。從刀,和然後利,從和省。《易》:利者,義之和也。《前漢·鼂錯傳》:兵不完利,與空手同。
又《廣韻》:吉也,宜也。《易·賁卦》:利有攸往。
又私利也。《莊子·駢拇篇》:小人以身殉利。
又《禮·坊記》:先財而後禮,則民利。注:利猶貪也。
又《前漢·高帝紀》:徙齊楚大族五姓關中,與利田宅。注:師古曰:利謂便好也。
又《周禮·冬官考工記》:軸有三理,三者以為利也。注:利,滑密也。
又州名。《韻會》:巴蜀地。晉西益州,梁改利州。
又姓。《韻會》:漢有利乾,為中山相。
又《韻補》:叶音棃。《古樂府》:雨雪霏霏雀勞利,長觜飽滿短觜飢。 [11]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3]

書寫提示

利字書寫筆順 利字書寫筆順
【規範】“禾”的末筆捺改點。
【寫法】❶“禾”寬“刂”窄,頂部“禾”略低,底部“刂”略低。❷“禾”,橫筆從橫中線起筆,收於豎中線。❸“刂”,兩筆中點在橫中線。 [12] 

書法欣賞

音韻集成

韻書集成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去聲
六至

開口呼
次濁
力至切
ljei
集韻
去聲
六至

開口呼
次濁
力至切
liɪ
禮部韻略


去聲





力至切

增韻


去聲





力至切

中原音韻

去聲
齊微

齊齒呼

次濁

li
中州音韻


去聲
齊微





郎帝切

洪武正韻

去聲
三霽


次濁
力地切
li
分韻撮要

陽去
第三幾紀記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3] 

上中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l
i̯əd
先秦
王力系統
l
ǐei
先秦
董同龢系統
l
jed
先秦
周法高系統
l
ier
先秦
李方桂系統
l
jidh
西漢



東漢





jiəd


jiəd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脂微

jiəd
南北朝
北魏後期北齊

jied
南北朝
齊梁陳北周隋
脂之

jied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l
ji
隋唐
擬音/王力系統

l
i
隋唐
擬音/董同龢系統

l
jei
隋唐
擬音/周法高系統

l
iɪi
隋唐
擬音/李方桂系統

l
ji
隋唐
擬音/陳新雄系統
l
ǐe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3] 

方音彙集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發音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li
51
去聲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li
21
去聲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li
55
去聲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ni
35
去聲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ni
13
去聲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ɿ
53
去聲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li
55
去聲

晉語
太原
li
45
去聲

吳語
蘇州
li
31
陽去

吳語
温州
lei
22
陽去

湘語
長沙
li
45
陰去
文讀
湘語
長沙
li
21
陽去
白讀
湘語
雙峯
li
33
陽去

贛語
南昌
li
45
陰去

客家話
梅縣
li
52
去聲

粵語
廣州
lei
22
陽去
文讀
粵語
廣州
lɐi
22
陽去
白讀
粵語
陽江
lei
54
陽去

閩語(閩南語)
潮州
li
35
陽上
文讀
閩語(閩南語)
潮州
lai
11
陽去
白讀
閩語(閩南語)
廈門
li
33
陽去
文讀
閩語(閩南語)
廈門
lai
33
陽去
白讀
閩語(閩東語)
福州
lei
242
陽去
文讀
閩語(閩東語)
福州
lei
213
陰去
白讀
閩語(閩北語)
建甌
li
24
陰入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 [13]  、《漢語方音字彙》 [16]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9-12-08]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372
  • 3.      .漢典[引用日期2018-11-07]
  • 4.    平水韻 四寘  .搜韻[引用日期2019-12-08]
  • 5.    左民安 著.細説漢字 1000個漢字的起源與演變[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03:68-69
  • 6.    羅竹風 主編.漢語大詞典 第2卷 [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634
  • 7.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800
  • 8.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591
  • 9.    辭書查詢  .復旦大學中華文明數據中心[引用日期2019-12-08]
  • 10.    餘乃永校注.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07:352
  • 11.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66
  • 12.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202
  • 13.    韻書  .漢典[引用日期2019-12-08]
  • 14.    每天學點周易:見龍在田,利見大人  .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引用日期2021-10-10]
  • 15.    丁義誠等主編.常用字音·形·義·用 第2分冊[M].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1998.01:30-31
  • 16.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 第2版[M]:文字改革出版社,1989.06:83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