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唯利是圖

鎖定
唯利是圖(拼音:wéi lì shì tú)是一個成語,最早出自於春秋·左丘明《左傳·成公十三年》。 [1] 
唯利是圖(唯:只。是:復指代詞,指代前邊的“利”。圖:謀求)指只謀求利益,不顧及其他。動賓式結構,含貶義;在句中一般作謂語、賓語、定語。 [1]  [4] 
中文名
唯利是圖
拼    音
wéi lì shì tú
近義詞
見利忘義自私自利
反義詞
大公無私見義勇為
出    處
《左傳·成公十三年》
注音字母
ㄨㄟˊ ㄌㄧˋ ㄕˋ ㄊㄨˊ
語法結構
動賓式
語法屬性
作謂語、賓語、定語

唯利是圖成語出處

春秋·左丘明左傳·成公十三年》:“餘雖與晉出入,餘唯利是視。” [1]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成語“唯利是圖”。 [1] 

唯利是圖成語故事

春秋時期,周天子的地位很不穩固,天下分為許多諸侯國,勢力比較大、領土比較廣的國家總想佔更多的土地,取得霸主的地位,秦國和晉國就是兩個想爭霸的國家。 [2] 
最初,秦國和晉國本來關係是很好的,經常彼此用聯姻來表示友好,秦穆公的夫人就是晉獻公的女兒,秦穆公曾三次幫晉國安定君位;當初晉公子重耳,即晉文公被迫流亡在外時,也是得到秦國的大力幫助,才回國繼承王位。 [2] 
但是,由於兩國的國境相接,彼此都想擴展自己的領土,所以兩國雖然有良好的關係,但仍然時常為了爭奪勢力範圍而發生衝突。從秦穆公到秦桓公三代中,秦晉兩國就曾連年用兵。 [2] 
在晉厲公即位以後,秦、晉兩國又為邊界問題發生了糾紛,於是兩國國君就約好在令狐(今山西臨猗西)會面,訂立了盟約,解決了邊界糾紛。 [2] 
可是秦桓公回國後,馬上就背叛了盟約。他邀晉國一起攻打自己邊界上的一個小國白狄。白狄是秦國的敵國,卻和晉國有着姻親。晉國國君知道這件事後,對秦國這種背信棄義的行為十分痛恨,於是派呂相去和秦國絕交,並對秦桓公説:“現在每個諸侯國都知道你們秦國是一個唯利是圖、背信棄義的國家,所以,大家都願意和晉國維持友好關係,而對秦國痛心疾首。現在,我們和各諸侯國都作好了和秦國交戰的準備,你們秦國如果願意遵守盟約的話,我國便負責勸諸侯國退兵,否則,我們只有在戰場上見了。” [2] 
秦桓公根本不把晉國放在眼裏,於是後來晉國率領各諸侯國在麻隧和秦國大戰,秦軍大敗。 [2] 

唯利是圖成語寓意

秦桓公見利忘義,背叛盟約,和各諸侯國在麻隧大戰,最終秦軍大敗。成語告訴人們,失信,必失心;失心,必失利。人不可只爭名利,為名利而苟活;不能唯利是圖,唯名是奪。只有不懷嫉妒心,不為名利累,才可以見其光明境界。 [2]  [3] 

唯利是圖成語運用

  • 成文用法
“唯利是圖”(唯:指。是:復指代詞,指代前邊的“利”。圖:謀求)指只謀求利益,不顧及其他。動賓式結構,含貶義;在句中一般作謂語、賓語、定語。 [1]  [4] 
  • 運用示例
晉·葛洪《抱朴子·勤求》:“名過其實,由於誇誑;內抱貪獨,惟利是圖。” [1] 
宋·陳長方《維州論》:“彼乘間隙,唯利是圖;我乃守盟,坐受其斃。” [1]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二O:“每見貪酷小人,惟利是圖,不過使這幾家治下百姓賣兒貼婦,充其囊橐。” [1] 
清·李百川《綠野仙蹤》四三回:“就如蕭麻子,名雖秀才,其實是這個地方上土棍,唯利是圖,有他在此主持,也可免無窮的口舌。”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