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利令智昏

(漢語成語)

鎖定
利令智昏(拼音:lì lìng zhì hūn)是一個成語,最早出自於西漢·司馬遷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1] 
“利令智昏”指因貪圖利益而使頭腦發昏;比喻因貪圖私利而喪失理智,把什麼都忘記。含貶義;在句中一般作謂語、定語。 [2] 
中文名
利令智昏
拼    音
lì lìng zhì hūn
近義詞
見利忘義利慾薰心
反義詞
見利思義捨生取義、清心寡慾
出    處
《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注音字母
ㄌㄧˋㄌㄧㄢˊㄓˋㄏㄨㄣ
語法結構
主謂式
語法屬性
作謂語、定語

利令智昏成語出處

西漢·司馬遷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鄙語曰:‘利令智昏’,平原君貪馮亭邪説,使趙陷長平四十餘萬眾,邯鄲幾亡。” [1]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成語“利令智昏”。 [1] 

利令智昏成語故事

戰國時期,秦國派大將白起帶領人馬攻伐韓國。不幾天,秦國便攻佔了韓國的野王(今河南沁陽縣),斷絕了上黨(今山西長治市北)的交通。這樣一來,上黨城孤立無援,眼看就要失守。上黨守將馮亭看到野王已經失守,認為上黨也會保不住的,與其讓秦國佔了上黨,還不如親手把它轉交給趙國,韓國就可以和趙國聯合起來共同抵抗秦國的侵略。 [3] 
漫畫-利令智昏 漫畫-利令智昏
當馮亭派人把上黨的地圖帶給趙孝成王時,趙王左右為難,他不知該怎麼辦,於是召集大臣們商議,其中有一個叫趙豹的大臣勸趙王不要接受,因為無端地接受別人送來的東西,就會引起禍患,韓國之所以把上黨獻給趙國,目的是想讓秦國把矛頭指向趙國。可是趙王並不同意他的意見,於是又和平原君趙勝商議,平原君認為即使發兵百萬,一年半載也不一定能攻下一座城池,現在卻不費一兵一卒,就可得到上黨的土地,決不能坐失良機。 [3] 
趙王聽了平原君的話,非常高興,於是派平原君到上黨去接受土地,並封馮亭為華陽君。 [3] 
然而,沒過多久,趙國就大禍降臨了。這是因為秦國看到即將到手的土地卻被趙國佔領了,便又派白起去攻打趙國,趙國派出了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去應戰,結果吃了敗仗,秦國在長平之戰中消滅趙國士卒40多萬。後來,差一點還打進趙國的都城邯鄲。 [3] 

利令智昏成語寓意

司馬遷在評價平原君時,認為平原君是一個行為高出一般世俗弟子的公子,但卻不明白“利令智昏”的道理,平原君貪圖馮亭的利誘,以致趙國在長平損失了40多萬人,幾乎連趙國的都城邯鄲也快失去了。成語告訴人們,利益能夠使聰明人衝昏頭腦,喪失理智,天上不會掉餡餅,在面對巨大利益時,應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不要急於求成,如果亂了心態,往往會得不償失。 [3] 

利令智昏成語運用

成文用法
“利令智昏”指因貪圖利益而使頭腦發昏;比喻因貪圖私利而喪失理智,把什麼都忘記。 [2] 
含貶義;在句中一般作謂語、定語。 [2] 
運用示例
民國·馮玉祥《我的生活》:“吳的用心真陰毒,在他要用我為他拼命的時候,仍然蓄意要把我們消滅。可是他萬也想不到胡笠僧會把這話告訴我,所以他的陰狠,實是利令智昏而已。” [2] 
作家·茅盾《如何擊退頹風》:“書業中當然不能説有‘唯利是圖,利令智昏’的分子,然而大部分書業中人是認識了他們的事業的重要性的。” [2] 

利令智昏成語辨析

利令智昏—利慾薰心
“利令智昏”與“利慾薰心”意義相近,皆有因貪圖私利而致使頭腦昏亂的意思;區別在於“利令智昏”強調的是因為私利而致使頭腦昏亂做出了錯誤決定;“利慾薰心”則是側重於滿腦子都是貪慾。 [2] 
利令智昏—見利忘義
見利忘義:見到私利就忘記了道義。 [4] 
1、意義不同。
(1)“利令智昏”偏重在“智昏”,即頭腦發昏;“見利忘義”偏重在“忘義”,即忘掉道義。
(2)“利令智昏”泛指一切私利,適用範圍較大;“見利忘義”物質、金錢方面的利益,適用範圍較小。
2、語體色彩不同。“利令智昏”多用在書面語裏;“見利忘義”在口語、書面語裏都常用。 [4] 

利令智昏漢英成語翻譯

【利令智昏】blinded by the lust for gain [5] 
例:身居要職者千萬不可利令智昏,做出不得人心的事來。
When in power be sober. Do not be carriedaway by greed and commit acts which harm
the people. [5] 
參考資料
  • 1.    王濤主編. 中國成語大辭典[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4:735
  • 2.    王俊編著. 讀成語·識天下 走進中國傳統文化 名利篇 1[M]. 北京:開明出版社, 2015.06:60-62
  • 3.    水中魚,袁鈺編著. 中華成語故事大全集 超值金版[M]. 北京:企業管理出版社, 2010.09:220
  • 4.    倪寶元主編.《新編成語辨析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5年:第231-232頁
  • 5.    施正信,王春菁,張健鍾編著.《漢英成語詞典》: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8年:29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