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鎖定
禾(拼音:hé)為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1]  。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 [2]  ,其古字形像穀穗下垂的農作物,本義指穀子,即粟,後泛指一切糧食作物。有時專指稻子。
禾是漢字部首之一,序號:111。從“禾”的字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表示穀類植物的,如:秧、稻、黍、穗等;另一類是表示與穀類有關行為的,如種、租、税、秀等。
中文名
拼    音
部    首
五    筆
TTTT [3] 
倉    頡
HD [3] 
鄭    碼
MF [3] 
筆    順
撇、橫、豎、撇、捺
字    級
一級(0267) [1] 
平水韻
下平五歌 [4] 
注音字母
ㄏㄜˊ
總筆畫
5+0
四角號碼
2090₄ [3] 
UniCode
CJK統一漢字-79BE [3] 
UTF-8代碼
E7 A6 BE
區位碼
2644
造字法
象形字
結    構
獨體字,獨體結構

文字溯源

字形演變流程圖 字形演變流程圖 [2]
象形字,甲骨文(圖1、2)中的“禾”像一株成熟了的穀子:上部下垂的一筆像沉甸甸的穀穗,中部像葉,下部像根,字的構造十分形象。“禾”的本義就是指穀子,又稱粟、小米。西周金文(圖3)中的“禾”與甲骨文大致相同,還是那株成熟了的穀子,這時的穀穗看起來要更大更沉,葉子和根部的距離更近了,都捱到了一起。圖5、6、7的篆書,穀穗變小了,葉和根也是彎曲的了,根部要遠遠長於葉子,就像篆文中的“木”字,上面加了一撇。秦代隸書(圖8)繼承小篆形體,但筆畫開始變得平直。漢代隸書(圖9-10)中的“禾”字兩片葉子變為一橫,側根變為一撇一捺,整個字形就像“木”字上加了一撇。楷書相承隸書形體,發展而成為現代的“禾”字。 [2]  [5] 
從傳世文獻的用例來看,“禾”字初義似乎是古代粟谷的專稱。《説文解字》分析這個字的構形意義為“嘉穀”,段玉裁説嘉穀就是粟,俗稱小米。“禾”後來用來泛指穀類作物,如《詩·豳風·七月》記載:“十月納禾稼,黍稷重穆,禾麻菽麥。”這裏的禾即穀類作物。而“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詩句中的“禾”可以理解為泛指一切農作物、莊稼。
禾作為糧食作物的總稱,是就全體而言;分開來講,糧食作物的籽實稱為稼,莖節就叫禾。《儀禮·聘禮》:“積唯芻禾。”鄭玄註解為“禾以秣馬”,禾是用來餵馬的莖杆。 [19-20] 

詳細釋義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名詞
〈文言〉粟,即穀子
millet
《詩經·豳風·七月》:“十月納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麥。”
呂氏春秋·任地》:“今茲美禾,來茲美麥。”
禾麻菽麥
泛指穀類作物。
cereal crops
《詩經·豳風·七月》:“九月築場圃,十月納禾稼。”
《尚書·金縢》:“秋,大熟,未獲,天大雷電以風,禾盡偃。”
禾場;禾稼
〈文言〉禾稈。
stem
禮記·聘義》:“米三十車,禾三十車,芻薪倍禾,皆陳於外。”
穀類作物的苗,特指水稻的植株。
rice
聶夷中《田家》詩之一:“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倉。”
歐陽修《陪府中諸官遊城南》詩:“田荒溪溜入,禾熟雀聲喧。”
禾苗;禾穗
木禾。上古神話傳説中所謂神谷之類植物。

張協《七命》:“大梁之黍,瓊山之禾。唐稷播其根,農帝嘗其華。”

(Hé)姓氏用字。



動詞
〈文言〉通“”。中和。

呂氏春秋·必己》:“一上一下,以禾為量。”

以上參考資料: [6-7]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七】【禾部】户戈切(hé)
嘉穀也。二月始生,八月而孰,得時之中,故謂之禾。禾,木也。木王而生,金王而死。從木,從𠂹省。𠂹象其穗。凡禾之屬皆從禾。
〖註釋〗①得時之中:朱駿聲《説文通訓定聲》:“猶日得時之和。古‘中’‘和’通訓。”②木:《淮南子·地形篇》:“木勝土,土勝水,水勝火,火勝金,金勝木,故禾春生秋死。”高誘注:“禾者木,春木王而生,秋金王而死。”按:此以五行生、克之理釋禾的榮榆。五行中木代表春,金代表秋,禾是春天發芽生長,所以説“木也”。此“木”本非襨木,而是五行之“木"。但從字的構形而言,又“為從木張本”(王筠《説文解字句讀》)。 [8] 

説文解字注

嘉穀也。
注:嘉、禾疊韻。《生民》詩曰:天降嘉穀,維虋維芑。虋芑,《爾雅》謂之赤苗、白苗,許艸部皆謂之嘉穀,皆謂禾也。《公羊傳》何注曰:未秀為苗,已秀為禾。《魏風》:無食我黍;無食我麥;無食我苗。毛曰:苗,嘉穀也。嘉穀謂禾也。《生民》傳曰:黃,嘉穀也。嘉穀亦謂禾,民食莫重於禾,故謂之嘉穀。嘉穀之連稿者曰禾,實曰𥻆。𥻆之人曰米,米曰梁,今俗雲小米是也。
㠯二月始生,八月而孰,得之中和,故謂之禾。
注:依《思玄賦》注、《齊民要術》訂。和、禾疊韻。
禾,木也。木王而生,金王而死。
注:謂二月生,八月孰也。伏生、《淮南子》、劉向所著書皆言張昏中種榖,呼禾為榖。《思玄賦》注引此下有“故曰木禾”四字。
從木。
注:禾,木也。故從木。
象其穗。
注:各本作“從木從𠂹省,𠂹象其穗”九字,淺人增四字,不通,今正。下從木,上筆𠂹者象其穗,是為從木而象其穗,禾穗必下垂。《淮南子》曰:夫子見禾之三變也。滔滔然曰:狐向丘而死,我其首禾乎。高注云:禾穗垂而向根。君子不忘本也。張衡《思玄賦》曰:嘉禾垂穎而顧本。王氏念孫説:莠與禾絕相似,雖老農不辨,及其吐穗,則禾穗必屈而倒垂,莠穗不垂,可以識別。艸部謂莠揚生,古者造禾字,屈筆下垂以象之。户戈切。十七部。
〖註釋〗①𥻆:音義同“粟”。 [9] 

康熙字典

【午集下】【禾部】 禾;康熙筆畫:5;部外筆畫:0
《唐韻》《正韻》户戈切。《集韻》《韻會》胡戈切,竝音和。《説文》:嘉穀也。二月始生,八月而孰,得時之中,故謂之禾。禾,木也。木王而生,從木從𠂹省,𠂹象其穗。《春秋·莊二十八年》:大無麥禾。疏:麥熟於夏,禾成在秋。
又凡谷皆曰禾。《詩·豳風》:十月納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麥。疏:苗生既秀謂之禾。禾是大名,非徒黍稷重穋四種,其餘稻秫苽粱皆名禾,惟麻與菽麥無禾稱,故再言禾以總之。
又《山海經》:玉山,王母所居。崑崙之墟,其上有木禾,長五尋,大五圍,二月生,八月熟。注:木禾穀類可食。鮑照詩:遠食玉山禾。
又禾,和也。《尚書序》:唐叔得禾,異畝同穎,王命歸周公於東,作《歸禾》,周公得命禾,旅天子命,作《嘉禾》。孔傳:異畝同穎,天下和同之象。疏:後世同穎之禾,遂名嘉禾,由此。
又姓。 [10] 
《説文解字》書影 《説文解字》書影
《康熙字典》書影 《康熙字典》書影
《説文解字》書影 [11] 
《説文解字注》書影 [9] 
《康熙字典》書影 [12]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3]

書寫演示

書寫 書寫
❶首筆平撇,居上略偏左。❷橫筆在橫中線上側。豎❸筆在豎中線。❹撇、捺收筆齊平,底部高於豎筆。 [13] 

書法欣賞

以上參考資料: [14-15] 

音韻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ɡʰ
王力系統
ɣ
uai
董同龢系統
ɣ
周法高系統
ɡ
wa
李方桂系統
gw
ar


a


a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歌戈麻

北魏後期北齊
歌戈

齊梁陳北周隋
歌戈

隋唐
高本漢系統

ɣ
王力系統

ɣ
董同龢系統

ɣ
周法高系統

ɣ
李方桂系統

ɣ
陳新雄系統

ɣ

以上參考資料: [16-17] 

韻書集成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平聲
下平八戈

合口呼
全濁
户戈切
ɣuɑ
集韻
平聲
下平八戈

合口呼
全濁
胡戈切
ɣuɑ
禮部韻略


平聲





户戈切

增韻


平聲





户戈切

中原音韻

陽平
歌戈



全清

xuɔ
中州音韻


平聲
歌戈





華戈切

洪武正韻

平聲
十四歌


全濁
户戈切
ɣuo
分韻撮要

陽平
第二十三科火貨






以上參考資料: [18] 

方音彙集

注意:發音用國際音標標註,僅作參考,實際發音以當地發音為準。
方言區
方言點
發音
調值
調類
北京官話
北京
35
陽平
北方官話
濟南
42
陽平
中原官話
西安
xuo
24
陽平
西南官話
武漢
xo
213
陽平
西南官話
成都
xo
31
陽平
江淮官話
合肥
55
陽平
江淮官話
揚州
xo
34
陽平
晉語
太原
xuɤ
11
吳語
蘇州
ɦəu
24
陽平
吳語
温州
vu
31
陽平
湘語
長沙
o
13
陽平
湘語
雙峯
əu
13
陽平
贛語
南昌
uo
24
陽平
客家話
梅縣
11
陽平
粵語
廣州
21
陽平
粵語
陽江
43
陽平
閩語
潮州
hua
55
陽平
閩語
廈門
ho
24
陽平
閩語
福州
xuɔ
52
陽平
閩語
建甌
o
22
陰去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 [18]  、《漢語方音字彙》 [21]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9-09-10]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632
  • 3.      .漢典[引用日期2014-03-02]
  • 4.    平水韻 五歌  .搜韻[引用日期2019-09-10]
  • 5.    陳政 著.字源談趣 800個常用漢字之由來[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07 :134
  • 6.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521
  • 7.    羅竹風 主編.漢語大詞典 第8卷 [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1
  • 8.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948
  • 9.    魯仁編;(清)段玉裁注.中國古代工具書叢編 1 説文解字注[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9:324
  • 10.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809
  • 11.    《説文解字》書影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19-09-11]
  • 12.    [清]張玉書 等 編纂.康熙字典[M].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848
  • 13.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126
  • 14.    各體書法  .漢典[引用日期2019-09-11]
  • 15.    田其湜編.六體書法大字典[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07:1471-1472
  • 16.    中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19-09-11]
  • 17.    上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19-09-11]
  • 18.    韻書  .漢典[引用日期2019-09-10]
  • 19.    鄭春蘭著.傳統文化經典讀本 漢字[M].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2018.01:75
  • 20.    殷傑編著.漢字春秋:品物流形[M].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03:16-17
  • 21.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 第2版[M]:文字改革出版社,1989.06:25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