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刀(拼音:dāo)是漢語通用規範一級漢字(常用字) [1]  。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其古字形像一把刀 [2]  。“刀”字可用指兵器,也可指切、割、砍削的工具。由兵器名引申為用兵征伐。“刀”又指古代一種刀形錢幣,稱為刀幣。“刀”也可假借為量詞,紙一百張為一刀。
(基本信息欄主要參考資料:《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 [3]  、漢典網 [4] 
中文名
拼    音
dāo
部    首
五    筆
VNT
倉    頡
SH
鄭    碼
YD
字    級
一級(0018) [1] 
平水韻
下平四豪 [5] 
注音字母
ㄉㄠ
筆畫數
2+0
造字法
象形字
結    構
獨體字,獨體結構
異體字
釖,𠚣,𠂊
統一碼
基本區-5200
四角碼
1722₀

文字溯源

字形演變流程圖 字形演變流程圖
象形字。刀這種用具和兵器,早在原始時代便已產生。商代金文(圖1)的“刀”非常寫實,刀把,刀刃、刀身,無一不備。甲骨文(圖2)常常省去刀的刃部曲形線條而為“刀”字的象徵符號,為後世文字所本。這個象形字發展到圖4的秦代小篆階段時,刀背彎度加大,原來的刀形已失;發展為漢隸時,便更看不出原來的刀樣了。漢隸又或把表刀背部的筆畫寫成一平筆(圖6),而為楷書所本。 [6] 
“刀”的本義顧名思義,就是指用於切割宰殺的器具,也是一種兵器。從刀的用途來看,作為兵器使用的“刀”應該晚於作為生活用的刀,生活中的“刀”就是一般的生產生活工具,可以用來切割宰殺的一種器具。例如《莊子·養生主》説:“良庖歲更刀,割也。”這裏的刀,是生活用具。而《漢書·刑法志》中説:“中刑用刀鋸。”這裏的刀就是一種刑具。“刀”用來指兵器的情況,漢代之後就更多了,正如《説文解字》所解釋的“兵也”一樣,“刀”就是一種有關戰事的武器類名。
在古代“刀”還作為一種錢幣名,因為它的樣子像刀,主要通行於戰國時期的齊、趙和燕三個國家,即所謂的“刀幣”,分為齊莒刀、尖首刀、明刀、鈍首刀等種類。《荀子·富國》中所提到的“厚刀布之斂以奪之財”中的“刀布”,就是錢幣的意思,其中的“布”是一種鏟形的錢幣。
生活中和“刀”相似的事物,往往也會加上“刀”這個字,例如滑冰所用的鞋底嵌着的鋒利的金屬片,被稱為“冰刀”。形容人説話厲害,像刀一樣快、狠,會説“刀子嘴”。 [14] 

詳細釋義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名詞
用於劈或刺的兵器。
sabre
《尚書·顧命》:“越玉五重,陳寶,赤刀、大訓、弘璧、琬琰在西序。”
哥舒歌》:“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帶刀。”
大刀;刺刀
泛指屠宰、砍削、切割用的工具。
knife
莊子·養生主》:“良庖歲更刀,割也。”
《木蘭詩》:“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
菜刀;鐮刀;鍘刀;手術刀
形狀像刀的東西。


冰刀;閘刀
刀幣,古代的刀形錢幣。

墨子·經説下》:“刀糴相為賈。刀輕則糴不貴,刀重則糴不易。”
〈文言〉小船。後作“
boat
《詩經·衞風·河廣》:“誰謂河廣?曾不容刀。”

(Dāo)姓氏用字。



動詞
〈文言〉剖析;宰殺。

揭傒斯《大元敕賜修堰碑》:“刀麻為絲,和石之灰,以苴罅漏,御水潦。”

量詞
紙張的計量單位。通常以一百張為一刀。

巴金《關於〈第四病室〉》:“沒有稿紙,我買了兩刀記賬用的紙。”

以上參考資料: [7-8]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四】【刀部】都牢切(dāo)
兵也。象形。凡刀之屬皆從刀。 [9] 

説文解字注

兵也。
注:刀者,兵之一也。《衞風》假借為𦩍字。
象形。
注:都牢切。二部。 [10] 

廣韻

都牢切,平豪端 ‖ 刀聲宵1部(dāo)
刀《釋名》曰:“刀,到也,以斬伐到其所也。”《説文》雲:“兵也。”都牢切。七。 [15] 

康熙字典

【子集下】【刀部】 刀;康熙筆畫:2;部外筆畫:0
《唐韻》《集韻》《韻會》都勞切。《正韻》都高切,併到平聲。《説文》:兵也。象形。徐曰:象刀背與刃也。《釋名》:刀,到也。以斬伐到其所也。《玉篇》:所以割也。《左傳·襄三十一年》:未能操刀而使割也。
又錢名。《初學記》:黃帝採首山之銅,始鑄為刀。《史記·平準書》:龜貝金錢刀布之幣興焉。注:索隱曰:刀者,錢也。以其形如刀。《前漢·食貨志》:利於刀。注:如淳曰:名錢為刀者,以其利於民也。
又《詩·衞風》:誰謂河廣,曾不容刀。朱注:小船曰刀。《正韻》:小船形如刀。 [11]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4]

書寫提示

【寫法】❶㇆(橫折鈎)從左上格起筆,右行至右上格折向左斜至右下格鈎出,鈎尖抵豎中線。❷撇筆從豎中線起筆,向左下格撇出,撇尖與鈎底大致持平。 [3] 

書法欣賞

以上參考資料: [12] 

音韻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t
先秦
王力系統
t
au
先秦
董同龢系統
t
ɔ̂ɡ
先秦
周法高系統
t
aw
先秦
李方桂系統
t
agw
西漢



東漢





au


au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餚豪

ɑu
南北朝
北魏後期北齊

ɑu
南北朝
齊梁陳北周隋

ɑu
隋唐
高本漢系統

t
ɑu
隋唐
王力系統

t
ɑu
隋唐
董同龢系統

t
ɑu
隋唐
周法高系統

t
ɑu
隋唐
李方桂系統

t
âu
隋唐
陳新雄系統
t
ɑu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3] 

韻書集成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平聲
下平六豪

開口呼
全清
都牢切
tɑu
集韻
平聲
下平六𩫚

開口呼
全清
都勞切
tɑu
禮部韻略


平聲





都高切

增韻


平聲





丁聊切



平聲





都高切

中原音韻

陰平
蕭豪

開口呼

全清

tɑu
中州音韻


平聲
蕭豪





都高切

洪武正韻

平聲
十二蕭


全清
丁聊切
tieu

平聲
十二爻


全清
都高切
tdu/tau
分韻撮要

陰平
第十二孤古故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3] 

方音彙集

注意:發音用國際音標標註,僅作參考,可能與實際發音有異
方言區
方言點
發音
調值
調類
北京官話
北京
tau
55
陰平
北方官話
濟南
213
陰平
中原官話
西安
tau
21
陰平
西南官話
武漢
tau
55
陰平
西南官話
成都
tau
44
陰平
江淮官話
合肥
212
陰平
江淮官話
揚州
21
陰平
晉語
太原
tau
11
平聲
吳語
蘇州
44
陰平
吳語
上海
52
陰平
吳語
温州
44
陰平
湘語
長沙
tau
33
陰平
湘語
雙峯
55
陰平
贛語
南昌
tau
42
陰平
客家話
梅縣
tau
44
陰平
粵語
廣州
tou
53
陰平
粵語
陽江
tou
33
陰平
閩語
廈門
to
55
陰平
閩語
潮州
to
33
陰平
閩語
福州
44
陰平
閩語
建甌
tau
54
平聲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 [13]  、《漢語方音字彙》 [16]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9-08-03]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371
  • 3.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62
  • 4.      .漢典[引用日期2019-08-04]
  • 5.    平水韻 四豪  .搜韻[引用日期2019-08-03]
  • 6.    陳政 著.字源談趣 800個常用漢字之由來[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07:399-400
  • 7.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263
  • 8.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350
  • 9.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590
  • 10.    辭書查詢  .復旦大學中華文明數據中心[引用日期2019-08-03]
  • 11.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63
  • 12.    各體書法  .漢典[引用日期2019-08-04]
  • 13.    韻書  .漢典[引用日期2019-08-03]
  • 14.    鄭春蘭著.傳統文化經典讀本 漢字[M].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2018.01:35
  • 15.    餘乃永校注. 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0.07:161
  • 16.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179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