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單刃冷兵器)

鎖定
刀,十八般兵器之一,九短九長之一,九短之首(刀)。
刀為單面長刃的短兵器。刀和劍一類。同時泛指可用於切、削、割、剁、刺的工具,與匕首合稱亦為膳食器。刀的最初形態,與非常接近。其形狀為短柄,翹首,刀脊無飾,刃部較長。到春秋戰國時期,刀的形狀發生巨大變化,兩漢時,刀逐漸發展為步兵的主戰兵器之一如環首刀,同時出現了許多不同形式的長柄刀銅刀存世數量不多,體形均輕薄,最厚處僅0.35釐米,其形制粗分有短柄翹首刀、長卷首刀、平刃刀、曲刃刀等數類。
原始社會,古人類就用石頭、蚌殼、獸骨打製成各種形狀的刀。他們選用的石頭多半是石英石砂岩,也有燧石和水晶石。用這些石料打製成的石刀質堅稜利,是很好的砍劈工具。其次是用蚌殼和獸骨磨製的蚌刀骨刀,這類刀輕便鋒利,適於砍削器物。同樣古人不僅用刀作為勞動工具,還隨身攜帶作為防身自衞的武器。
中文名
外文名
Broadsword
稱    號
四大名器之一,百兵之帥
屬    性
兵器
代    表
橫刀繡春刀太刀環首刀寒月刀緬刀苗刀鳴鴻刀

歷史發展

古文形體 古文形體
用於劈砍的單刃格鬥兵器。由刀身和刀柄構成。刀身狹長,薄刃厚脊。刀柄有短柄和長柄之分,前一種多單手執握,常與盾牌配合使用;後一種則需雙手執握,劈砍所及範圍較大。為古代軍隊裝備的主要格鬥兵器之一。
中國新石器時代的石刀和青銅時代早期的青銅小刀,可以看作是刀的雛形。
商代的青銅大刀,刀身較寬、刀尖翹起,可供作戰用。有的在刀脊背處附鑄精美的花紋,但發現的數量較少。還有一種小型青銅刀,與戈、弓矢一起裝備戰士,供近身防衞之需,全長僅30釐米左右,柄端以馬、羊等動物頭像為裝飾,或做成環形。商周時期還使用過一種背部有銎孔的異形青銅刀,可裝長柄,但發現數量很少。
漢環首刀 漢環首刀
西漢時期,由於鋼鐵冶鍛技術的進步,開始出現新型的鋼鐵刀。這種刀直體長身,薄刃厚脊,短柄,柄首加有扁圓狀的環,故習稱“環首刀”。在河北滿城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墓中出土的環首刀,是早期的典型製品。刀身脊背平直,刀柄略窄於刀身,纏有粗的絲緱,以便把握,刀環以金片包纏,套有髹漆木鞘,鞘上附有金帶,頗為華美。環首刀在西漢時期發展較快,適於劈砍的短柄鋼刀遂成為步兵和騎兵的主要格鬥兵器。在河南洛陽西郊的一批西漢墓中,就有23座墓出土有較長的環首刀,長度為85~114釐米。在山東蒼山發現東漢永初六年(112)製造的環首鋼刀,全長111.5釐米,刀身寬3釐米,刀脊的厚度與刀身的寬度大約是1∶3,刀身上飾錯金火焰紋,並有隸書銘文記明為“卅_”。檢驗表明,是用炒鋼反覆摺疊鍛打製成,刃部還經過淬火,質量優良。
環首刀 環首刀
環首刀一直沿用到魏晉南北朝時期,從畫像磚和石窟寺的壁畫中,可以看出環首刀和長盾配合是當時步兵的主要裝備。在這一時期,刀的形狀和系佩方式也有變化。江蘇鎮江東晉墓中出土的鐵刀,刀身加寬,刀頭由斜方形改為前鋭後斜的形狀;其中有一把刀的柄部製成圓銎形,可以插裝長柄,是少見的新式樣。寧夏固原北周李賢墓出土的環首刀,刀把包銀,外附髹漆木鞘,鞘上裝有銀質雙耳,表明已由_式佩系法(見劍)改為懸垂於腰帶上的雙附耳式佩系法,這是受到古代伊朗影響的產物。
隋唐時期,軍隊裝備的刀主要是橫刀陌刀,並普遍使用裝有雙附耳的刀鞘。橫刀又稱佩刀、短柄。《新唐書・兵志》記,它是每個士兵必備的兵器。陌刀是長柄尖鋒兩刃刀,為盛唐以後流行的兵器,主要供步兵使用。
北宋時期,短柄單手握執的刀稱“手刀”,從北宋慶曆年間刊印的《武經總要》所載的圖像看,刀身較寬,刀頭微上翹,前鋭後斜,刀柄與刀身間有護手,柄端沒有傳統的扁圓形環。但從出土的實物看,當時有的手刀柄末端仍做成環形。長柄刀有多種式樣。《武經總要》列舉有掉刀、屈刀、掩月刀、戟刀、眉尖刀、筆刀等。南宋時期,手刀的製造工藝更精。江蘇丹徒曾出土一把鋼刀,全長83.3釐米,柄末端呈環形,柄身之間有格,刀脊鏨刻“兩淮制置印侍郎任內鹹淳六年造”銘文,表明製作於1270年。經檢驗是夾鋼製品,工藝要求很高。元明時期,火銃、鳥銃等火器相繼出現,軍隊的裝備逐步發生改變,但短柄的刀仍然是步兵和騎兵必備的兵器。
明代戚繼光在《練兵實紀》中,指明騎兵、步兵都用的兵器就有腰刀,並很注意腰刀製作的質量。他的軍隊中也裝備有長柄的夾刀和長刀。這種情況,一直沿至清代後期。
在西方,古代希臘、羅馬軍隊裝備的短柄格鬥兵器主要是尖鋒雙面刃的劍,直到中世紀以騎士為核心的歐洲封建軍隊仍是如此。到了16世紀,歐洲騎兵才開始以馬刀替代劍。此後,這種單面刃、前端微翹、尖鋒鋭利、握柄有弧形護拳的短柄兵器遂成為騎兵的標準裝備,一直到近代仍然如此。在西亞至中亞的古代民族中,刀是較為流行的。阿拉伯人和土耳其人的兵器中,有刀身弧曲的彎刀。其中以著名的大馬士革鋼製作的彎刀最為珍貴,不僅質量精良,而且外觀華美,帶有特殊的波紋狀或條帶狀花紋。在東亞諸國,由於受古代中國文化的強烈影響,很早就在兵器中出現了鐵刀,日本和朝鮮半島上的古代國家都是如此。中國製造的鋼刀很早就傳到日本。日本奈良東大寺山古墳中出土的鐵刀有錯金刀銘,表明是製作於東漢靈帝中平年間(184~189)的百鍊鋼刀,為突出的例證。日本古墳時代(約公元4~7世紀)的古墳中大量出土鐵刀,仍沿用中國漢代鐵刀的直身環首形制,但開始增強刀環的裝飾性,並製作了具有獨特風格的“頭槌大刀”。直到奈良時代,中國刀對日本的影響仍極大。奈良東大寺正倉院所藏文物中的刀仍為直身的形制,最典型的是鞘上帶有雙附耳的“金銀鈿_唐大刀”,全長98釐米,刀身寬2.7~3.4釐米。平安時代中期以後,日本刀逐漸擺脱中國的影響,形成自己的風格。刀身由平直逐漸改成具有特定的弧度,並出現許多著名的制刀工匠,他們各有自己的風格而形成系譜。以後經鎌倉時代、南北朝時代、室町時代直到江户時代末期,日本刀不斷髮展,日趨精良。明治初年發佈廢刀令後,日本刀的發展勢頭才被遏止。 [1] 

兵器特點

種類

漢族
環首刀:漢帝國使用當時先進的鍛鋼技術製做而成的窄身、直刃、環首長刀,簡潔明瞭、纖長挺直、結實鋒利、剽悍實用,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近身冷兵器。當前出土的環首刀實物,其質量甚至超過明清時期的刀劍,可謂奇蹟。鋼鐵環首刀自漢代誕生,一直沿用到唐代,是為唐代儀刀、障刀、橫刀、陌刀之父。
唐刀:唐帝國通過開明的政治和強大的軍事力量,成為當時世界的中心,從唐初的統一之戰到盛唐時期所有的對內對外戰爭,都出現於冷兵器歷史上對後世影響巨大的武器——唐刀。刀之制有四,一曰儀刀,二曰障刀,三曰橫刀,四曰陌刀。其中儀刀類似“龍雀大環”,屬於禮儀用刀;障刀、橫刀屬於腰配實戰刀,特別橫刀,直接演化自環首刀,軍中裝備比率很高;陌刀屬於大型刀,柄長刃長,殺傷力驚人,“人馬俱裂”。
短刀:刀的一種。短刀的刀身相對長於刀柄(刀把),刀柄只可一手或兩手執之。單刃有單刀和雙刀之分。單刀有斬馬刀、柳葉刀、朴刀、雁翎刀、大環刀、虎牙刀等。單刀一般為單使,也有與其他兵器一起使用的。如單刀夾拐、單刀夾鞭、單刀碟、刀牌等。單刀一般式樣較大,重量也大。雙刀為二刀並用,其式樣和重量都較刀單刀為小。雙刀有鴛鴦刀、蝴蝶刀等。
蝴蝶雙刀:雙刀的一種,又名合掌刀。刀與前臂同長,可藏於袖中或靴中;刃寬厚利於格擋和反手刀。僅在刀尖前數寸開刃,利於垂直刺入人體。在洪拳、詠春拳等都有此刀的應用(一説為詠春八斬刀用刀繫有別於蝴蝶雙刀的獨立刀種,其用刀較之蝴蝶雙刀要小。尚待考證)。
九環刀:大環刀的一種。為步戰所用。形狀與一般刀相同,惟其刀身厚,刀背上穿有九個鐵環,刀尖部平,不朝前突,刀柄略細彎度較大,柄後有刀環。
大砍刀:為步戰所用。與一般手刀相同,惟其刀背厚,刀刃鋒利,刀尖部平,不朝前突,刀柄直,柄後有刀環。在抗日戰爭時期此刀仍然廣泛應用於肉搏。
馬刀:為騎戰所用之短兵器。馬刀身狹,略帶彎曲,刀把也長。可兩手同時握把。馬刀一般較輕,鋒利無比,威力較大。
朴刀:出現於宋代,廣泛使用於清末。雙手持握,是大刀的一種,有觀點認為,該刀實際上是民間為了避開朝廷關於禁止持有長兵器而把長柄大刀改為短柄的產物。又名“太平刀”,在清末太平天國士兵中得到廣泛使用。
太極刀:太極刀傳統稱之為太極十三刀,因為太極刀套路不同於拳,劍有動作名稱,它只有十三名歌訣,故稱為太極十三刀。
子母刀:刀身很短,刀柄處有一護手刀,稱為子刀;母刀刀背筆直,刀身寬。子刀細小繞柄半圈,且有一刀尖。
雲頭刀:刀身近柄持處小,刀刃彎曲向前至頂端,繼續彎向刀背,刀頭呈圓形,形似雲頭,故得此名。
苗刀:又稱“長刀”,我國傳統兵器注:“苗刀”並非“苗族尖刀”,更不是太刀一類)。長五尺,刃長三尺八寸、刀柄一尺二寸,因其刀身修長形似禾苗而得名,兼有刀槍兩種兵器的特點。在戚繼光抗倭的時候曾被廣泛應用。
斬馬刀:宋代有名的步戰用刀。從唐代陌刀演變而來。《玉梅》:“熙寧五年,作坊造斬馬刀,長三尺餘,鐔長尺餘,首為大環,上出以示蔡挺、挺奏,便於操擊,戰陣之利器也。五月庚辰,朔命置局造數萬口分賜邊臣。”
雙手單刀:刀身細長,刀尖鋒利,與苗刀相似,刀柄直面長,可雙手執柄。
片刀:古刀名。《大清會典圖·六十五·武備圖》載:“片刀,通長七尺一寸二分,刃長二尺,闊一寸三分。上鋭而仰,銎厚二分,柄長四尺七寸,圍四寸。木質銅朱,末鐵鐏長四寸。”如今所説的“片刀”大多數指薄刃砍刀
儀刀唐刀的一種(另一種為陌刀)。《唐六典》:“武庫令刀之制有四:儀刀、鄣刀、橫刀、陌刀。”始為禁衞軍使用,晉時稱為御刀,隋代定名為儀刀,以木或金銀製成,僅供帝王儀仗隊使用,故名。《制兵·刀》:“儀刀,古班劍之類。晉、宋以來謂之御刀;後魏曰長刀,皆施龍鳳環。隋為之儀刀,裝以金銀,羽儀所執。”
大橫刀:唐代短刀的一種。多為帝王所賜,佩者以此為榮。《新唐書·五及善傳》:“爾佩大橫刀在朕側,亦知此官貴呼。”
蜀刀:漢代軍的一種。刀首有環。《漢書·文翁傳注》:“刀凡蜀刀,有環者也”。
少林魚頭刀:全長三尺,形似魚頭樣,是歷代武士和僧徒煉武防身之器。
連環刀:刀身寬大,刀揹帶環,環的數量不一,刀尖突出,鋒利異常。護手圓盤形,緊裹刀身,刀柄稍彎,並系刀彩。其刀可砍可劈,可撩可扎,使用起來虎虎生風,鈴鈴有聲。
護手狼牙刀:其刀背形如狼牙且刀背直而不曲。刀柄處有一月牙彎刀護手。其主要用法有劈、扎、撩、絞、格、攔、推、架等。
戒刀:僧人佩刀。只供中國古代僧人出行時割切三衣(袈裟)用,不得用以殺生,故稱戒刀。
拍髀:因佩帶時拍髀旁,故名。《釋名·釋兵》:“短刀曰拍髀,帶時拍髀旁也。”
直背刀:其刀背筆直,刀刃彎向刀背,刀尖突出,刀刃鋒利,刀柄略彎。其用法與一般短刀相似。
服刀:多隨身佩帶。《漢書·九六上·西域傳·婼羌》:“山有鐵,自作兵,兵有弓、矛、服刀、劍、甲。”
佩刀:多佩帶於腰間。《釋名·釋兵》:“佩刀,在佩旁之刀也。”
柳葉刀:即“吳鈎”,按《中國古兵器大全(筱田耕一)》:“因刀刃形狀似柳葉,故此得名柳葉刀”“這種刀刃呈曲線的曲刀,是春秋時代由吳王下令製造的。”該書另提及,此刀實際有可能出自商周青銅時代。然最遲唐代柳葉刀就已明確產生,蓋因唐代李賀名詩《南園》為證——“男兒何不帶吳鈎,收取關山五十州?”明清時期作為士兵佩刀。
削:屬於書刀,指一種長刃有柄的小刀,為青銅或鐵製成,用來修削木簡或竹簡上的文字。漢行於東周和秦漢時。《考工記·築氏》:“築氏為刂,長尺,博寸。”
鬼頭刀:刀身寬,刀背略彎,刀尖突出,刀柄彎曲。
鈎刀:其式樣與一般刀同。惟其尖上而成倒鈎狀。《齊東野語》:“令二壯士執鈎刀,夜伏田中。”
破風刀:刀身小,刀尖突出,刀刃鋒利,刀背薄,刀柄彎曲。
麻札刀:砍刀的一種,主要用來剋制騎兵。平頭厚刃,專砍馬腿。《宋史·岳飛傳》:“飛戒步卒,以麻札刀入陳,斫馬足,遂大敗之。”
掇刀:《唐書·南蠻傳》:“以千人為軍,十軍為部,強弩二首,槍斧鋪之,勁馬二百,越糧刀鋪之。長戈二百,掇刀鋪之。”
割刀《禮記》:“割刀之用,鸞也之貴,貴其義也。”《正義》曰:“割刀今之刀,鸞刀,古之刀也。今刀便利,可以為割物之用。古刀遲緩,用之為難,宗廟不用今之刀,而用古刀修古也。”
猨刀:古代刀的一種。“猨”通“猿”。《隋書·禮儀志》:“行各二人,執金花師於楯,猨刀。”
雁翅刀:古代兵器。步戰用刀。又名金背大環刀。其刀背厚,刀頭寬大,刀體重。刀背上有五至九個小孔,孔內有空穿銅環一枚。揮動時,環擊刀背,連連作響,聲似雁鳴。《玉海》:“乾道元道十一月二日,命軍器所造雁翎刀,以三千柄為一料。”
腰刀:刀長約三飛,刀身狹,柄短。明·茅元儀《武備志·軍資乘·器械》:“腰刀造法,鐵要多練,用純鋼自背起用平鏟平削至刃,刃芒平磨無肩,乃利秒尤在尖。”腰刀多與藤片並用,故共稱“腰也藤牌。”
二人奪:刀鞘形似手枚,中藏利刀,合之為杖,二人分奪時,則刀離鞘可作防身之用。
白楊刀:短刀的一種。左延年秦女休行》:“休年十四五,為宋行報仇,左執白楊刀,右據宛魯矛。”
鳳嘴刀,刀頭呈圓弧狀,刀刃鋒利,刀背斜闊,柄下有鐏。被宋《武經總要》把其列為"刀八色"之一。刀形似鳳嘴,故名。《武備志·刀·鳳嘴刀》:“柄如劍,掉刀,刃首上闊,長柄施鐏。屈刃,刃前鋭,後斜闊,長柄施鐏。 其小有別筆刀,此皆軍中常用,其間健鬥者,竟為異制以自表。
少數民族
大理刀:少數民族兵器。有謂:“蠻刀以大理所出理佳……今世所謂吹毛透風乃大理刀之類。”大理刀有鐸銷,柄部飾金,極名貴。
阿昌刀:按《龍泉霜雪(鍾少異)》:“雲南隴川縣門户撒壩的阿昌族擅制刀,所產刀在西南地區享有盛名,世稱‘户撒刀’或‘阿倡刀’”。平時可彎曲而繫於腰間。取用時則自然挺直。質地精良,尤以刀鞘與刀把製作考究,有木製、皮製、銅製、銀製之不同,飾以精美的傳統民族圖案。
苗族尖刀:少數民族兵器。短刀的一種。刀長一尺二,向外曲凸。刀背隨刃而曲,兩側有兩條血槽及兩條紋波形指甲印花紋,刃異常犀利,柄長三寸至四寸,用兩片木料,牛角或獸骨夾制而成,以銷釘固定。苗家演練時常以筍笙伴奏。
傣族刀:少數民族兵器。在生產工具短砍刀的基礎上,逐步發展成為長刀。這種刀極為鋒利,既是勞動工具,也是練功和自衞的武器。
景頗尖刀:少數民族兵器。景頗刀歷來精細別致,種類亦多,長短不一。刀形有直、曲兩種,均有血槽。刃尖呈斜形,斜度各異。柄有木製、骨制、角制幾種。刀鞘為木質,工藝精美,有龍及其他花紋凹雕,鞘上繫有三道銅或銀箍。也有細竹篾編制的箍,鞘上繫有皮帶作背挎之用。
僳僳族彎尖刀:少數民族兵器。短刀的一種。這種刀大小不等,也刃近似直形,刃尖向背曲凹,刀鋒鋭利。刀柄稍向背曲凸,以木製或角制而成。
黎刀:少數民族兵器,短刀的一種。梁·陶弘景《古今刀劍錄》:“黎刀,海南黎山所制,刀長不過一二尺,靶長乃三四寸。織細藤纏束之。靶端插白角片尺許,如鴟鶚尾,以為飾。”

刀法

武術家們常用「刀如猛虎」來形容刀的勇猛彪悍,雄健有力。大刀屬於長兵器,俗雲「大刀看刃」,就是在用刃上,做到劈、抹、撩、斬、刺、壓、掛、格等工夫。單刀、雙刀都是短兵器,語謂「單刀看手,雙刀看走」,所以單刀講求裹胸和劈、砍、刺、撩、抹、攔、截等刀式,而雙刀則講究兩手用力均勻,刀式清楚,步點靈活,上下協調,以顯出「葉裏藏花,雙蝶飛舞」的姿態。如今流行的有朴刀、三尖兩刃、雙環刀、長刀(雙手刀)等。

名刀

二刀:指雌雄兩把古代名刀。《古今刀劍錄》:“後燕慕容垂以建興元年,造二刀長七尺,一雄一雌,若別處之則鳴。”
刀
五色: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劍錄》載:“少帝義符以景平元年造一刀,銘曰五色。”
中山: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劍錄》載:“後秦姚萇以建初元年造一刀,銘曰中山。”
永安: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劍錄》載:“北京以永安三年,造刀一百口,銘曰永安”。
白鹿: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劍錄》:“後魏宣武帝恪,以景明元年於白鹿山造一刀,文曰白鹿。”
幼平: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劍錄》:“周幼平擊曹公勝,拜平虜將軍。因造一刀,銘背曰幼平。”
司馬: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劍錄》:“晉武帝司馬炎咸寧元年造八千口刀,銘曰:司馬。”
興國: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劍錄》:“晉武帝衍以咸和元年,造十三口刀,銘曰興國”。
百勝刀: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劍錄》:“李以永建元年造珠碧刀一口,名曰百勝。”
安國: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劍錄》:“黃武中累功作安國將軍,作一佩刀,文曰安國。”
赤冶刀: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劍錄》:“後魏昭成帝,以建國元年,於赤冶城鑄刺刀十口,全鏤赤冶宋。”
定業: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劍錄》:“齊高帝肖道成,以建元二年造一刀,銘曰定業。”
定國: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劍錄》:“宋武帝劉裕,以永初元年鑄一刀,銘其背曰定國。”
神術: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劍錄》:“前秦苻堅,以甘露四年造一刀,用五千二,銘曰神術。”
建義: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劍錄》:“西奈乞伏國仁,以建義三年造一刀,銘名建義。”
建平: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劍錄》:“後趙石勒以建平元年造一刀,用五百金,工用萬人,頭尖,長三尺六寸,銘曰建平,隸書。”
善勝:古代名刀。《梁書·陶弘景傳》載:“大通初,令獻二刀於高祖,其一名善勝,一名威勝,併為傳寶。”
威勝:古代名刀,見“善勝”條。
朝之: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劍錄》雲:“明帝鸞以建武二年造一刀,銘曰朝之。”
騰馬: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劍錄》:“後蜀李雄,以晏平元年造刀五百口,文曰騰馬。”
麟嘉: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劍錄》:“後涼呂光,以麟嘉元年造一刀,銘曰麟嘉。”
七聖刀:古代名刀。
大夏龍雀:古代名刀。《晉書·赫連勃勃載記》:“又造百鍊鋼刀,為龍雀大環,號曰大夏龍雀,銘其背曰:古之利器,吳楚湛盧,大夏龍雀,名冠神都。可以懷遠,可以柔逋;如風靡草,威服九區。世世珍之。”
文刀:古代名刀。《唐書·地理表》:“忠州貢文刀。”
巨刀:刀的一種。《湘煙錄》:“魏文帝造寶刀曰露陌……查原文恐有誤,名曰巨刀”。
半垂:古代名刀。《與弟超書》:“竇侍中遺促舟全錯,半垂刀一枚。”
龍刀:古代名刀。《梁·簡文帝》:“龍刀橫脖上,畫尺墮眾前。”
龍鱗:①古代名刀。魏文帝《典論》:“丕作陌露刀,一名龍鱗。”《續漢書》載:“龍鱗,御刀也。”
玉環刀:古代名刀。《南史·劉懷慰傳》:“齊高帝以懷慰為齊郡。太守手敕曰:有文事必有武備,今賜卿玉環刀一口。”
玉把刀:古代名刀。《宋史·于闐國傳》:“開寶二年,國王男總貢玉把刀”。
百鍊:古代寶刀。晉·崔豹《古今注·上·輿服》:“吳大皇帝有寶刀三……一曰百鍊,……”。
百辟刀:古代兵器。魏武帝曹操令制。《藝文類聚·六十·魏》:“往歲作百辟刀五枚,煉成,先以一與五官將曹丕),其餘四,吾諸子中有不好武而好文學,將與次與之。”曹植《寶刀賦》:“建發中,家父魏王命有司造寶刀五枚,以龍、虎、熊、鳥、雀為識。太子得一,餘及餘弟饒陽修各得一焉,其餘二枚,家父自仗之。”
安陵:古人名刀。高啓《遊俠篇》:“新削安陵刀,光奪眾目眠。”
犵黨:古代名刀。宋·輔《溪蠻叢笑》:“出入坐卧,必以刀自隨,小者尤銛利,名犵黨。”
阮師刀:古代名刀。晉·楊泉《物理論》:“古有阮師之刀,天下之所寶貴也。……其刀平背狹刀,方口洪首,截輕微之絕然發之系,斫堅鋼無變動之異,世不百金精求不可得也。”
赤刀:古代名刀。《尚書》:“陳寶赤刀大訓弘壁琬琰西序。”鄭玄注:“赤刀者武王誅紂時刀,赤為飾,周之正色。”《博物志》:“赤刀,周之寶器。”
含章:古代名刀。《典論》:“丕造百辟寶刀,……其二彩似丹霞,名曰含章。”
靈寶:古代名刀。《典論》:“丕造百辟寶刀,其一文似靈龜,名曰靈寶。”
張飛刀:名刀的一種。三國時期張飛所佩的腰刀。又稱“新亭侯”。《刀劍錄》:“張刀初拜新亭侯,自命匠煉赤珠山鐵為一刀。銘曰:新亭侯。”
寶鈿刀:古代名刀。《唐史·阿史那社爾傳》:“太宗美其廉,賜高昌寶鈿刀。”
鄭刀:古代名刀。《周禮·考工記》:“鄭之刀,宋之斤,魯之削,吳越之劍,遷乎其地而弗能為良也。”
青犢:古代名刀。《古今注·上·輿服》:“吳大皇帝有寶刀三,……二曰青犢……”。
鳴鴻刀:古代名刀。《洞宴記》:“武帝解鳴鴻之刀,以賜東方朔,刀長三尺,朔曰:此刀黃帝採首山之銅,鑄之雄已飛去,雌者猶存,帝恐人得此刀,欲銷之,刀自手中化為鵲,赤色飛去雲中。”
昆吾刀:古代名刀。《宋史·李公麟傳》:“朝廷得玉璽,下禮官諸儒議言人人殊。公麟曰:秦璽用藍田玉,今玉色正青,以龍蚓鳥魚為文,著帝王受命之符,玉質堅甚,非昆吾刀,蟾肪不可治,法中絕真,秦李斯所為不疑,議由是定。”
孟勞:古代名刀。《谷粱傳·魯僖公元年》:“公子友謂莒不回:吾二人不相悦,士卒何罪?屏左右相搏。公子友處下,左右回:孟勞?孟勞者,魯之寶刀也。公子友以殺之。”
項羽刀:相傳為項羽所佩之刀。《王侯鯖》:“董卓少耕野得一刀,無文,四面隱起山雲文,斫王如木。及貴,以視蔡邕,邕曰:此項羽刀。”
泰山寶環刀:古代名刀。《列異傳》:“有神王方平降陳節方家,以刀二口,_抶五尺民五尺三寸,名泰山環,語節方曰:“此刀不能為餘益,然獨卧,可使無鬼,入軍不傷;勿以廁溷,且不宜久服。三年後求者急與。”果有戴卓以錢百萬請刀。御覽三百四十五”
素質:古代名刀。《北堂書鈔》魏文帝曹丕《典論》:“餘造百辟寶刀三,……其三,鋒似嚴霜,刀身劍俠,名曰素質。”《太平御覽 ·兵部·刀》:“(素質)長四尺三寸,重二斤九兩。”
桂溪刀:古代名刀。黃庭堅:“我有桂溪刀,聊憑東風去。”
宿鐵刀:古代名刀。《北名·綦母懷文傳》:“懷文造宿鐵刀,其法燒出鐵精,以重柔鋌,數宿則成。”
鸞刀:古代名刀。《禮記》:“割刀之用,鸞刀之貴,反本修古,不忘其初也。”《詩經》:“執其鸞刀,以啓其毛,取其血筋。”
銅口刀:古代名刀。《傅成奏事》:“尚書舊給介士二百人,人給大銅口刀一枚。”
銀裝刀:古代名刀。《南史·席闡文傳》:“梁武帝起兵,闡文勸。仍遣客私報帝,並獻銀裝刀,帝報以金如意。”
脱光:古代名刀。《太公兵法》:“刀之神,名曰脱光。”
朝儀刀:《刀劍錄》:“明帝鸞建武二年造一刀,銘曰朝儀刀。小篆書,長四尺。”
新亭侯:古代名刀。見“張飛刀”條。
漏景:古代名刀。《古今注·上·輿服》:“吳大皇帝有寶刀三:……三曰漏景。”
警惡刀:古代名刀。《山堂肆考》:“楊貴妃文玄琰,小時嘗有一刀,每出入道途間佩之,或前有惡獸盜賊,則所佩之刀鏗然有聲,似警於人也,故名曰警惡刀。”
千牛刀:利刀的別稱。《莊子·養生主》中記載,庖丁宰牛數千頭,所用刀仍鋒利無比。故後世稱鋒利的刀為千牛刀。南朝梁元帝《金樓子·一·箴戒》:“時楊玉夫見昱醉無所知,乃與楊萬年同入幄中,以千牛刀斬之。”
手刀:古刀名。宋·曾公亮《武經總要前集·卷十三·器圖》有“刀八色”。手刀即其中一種。《三才圖會》:“手刀一旁刃,柄短如劍。”後演變成現今短刀。
温銅刀:古代名刀。清代梁紹王《兩般秋雨追隨筆》載:“傳為明戎政尚書陸公完字遺物,恩陵賜也。”
吳刀:古代名刀。古時以吳地作刀最為鋒利,故張華詩讚曰:“吳刀鳴手中,利劍嚴秋霜。”
葛黨刀:古代名刀。《夢溪筆談》:“吳鈎,刀名也。彎,今南蠻用之,謂之葛黨刀。”
戚家刀戚繼光所説的:“刀刃平磨,無肩乃利,由妙在尖”指的就是刀刃的打磨方式,刀刃的開鋒使用“V”形開鋒,鋒刃平磨,這樣刀具備更加強大的切割力,這樣的刀刃姿態接近日本刀,但是刀尖又脱穎而出,脱離了日本刀的範疇,更加合理的設計是戚家刀強於倭刀的地方。由於典籍紀錄的不是十分詳細,加之後人追崇戚繼光的偉大功績,把這樣有日本刀風格的刀統稱為“戚家刀”。 [2] 

製作保養

隋唐時採用更為先進的“灌鋼法”代替了百鍊法,煉出的刀更加堅韌鋒利。唐代制刀保持漢民族傳統的製作技藝,而且隨着各國間經濟文化的廣泛交流,還吸收了不少外來的制刀技藝,促使戰刀的製作更趨於實用。 [3] 
以純棉毛巾布、絨布或鹿皮,先輕輕擦去刀身上之殘油、灰塵,再以棉紗沾少許拭刀油均勻塗抹刀身。三分鐘後以原棉布來回用力擦拭,其目的乃為去除刃面雜質及促使鏻鈣起化學變化。若不是每天養刀或居住處所較潮濕,則刀歸鞘前必需塗上一層薄防鏽油,以避免與空氣接觸。但若每日皆能定時保養,則保持刀身光潔亮麗。
在桌上墊長條毛巾,將刀身平放其上,以布或皮包裹一小木塊,用平整的一面在刃面上用力來回盤擦使其微微發熱。等擦至看似有油卻又沒油時,在刀身上敷以少許拭刀粉,後再繼續盤擦持續約一刻鐘,其作用乃為去除刮痕及增加刀身毛細孔之收縮速度,以上動作均須平心靜氣,可使刀具達到最好的保養效果。

總體評價

以雄渾、豪邁、揮如猛虎的風格而馳名的兵器,在十八般武器中排名第一。清朝詩人鄭世元這樣描寫道:“秋水飛雙腕,冰花散滿身。柔看繞肢體,纖不動埃塵。閃閃搖銀海,團團滾玉輪。聲馳驚白帝,光亂失青春。殺氣騰幽朔,寒芒泣鬼神。舞餘回紫袖,蕭颯滿蒼旻。”
據《釋名》:“刀,到也。以斬伐其所乃擊之也。”殷商時已有銅刀,到了西周,刀的形狀有了變化。刃柄無明顯分界,柄部略厚,近刃部有圓圈穿孔。相傳西周時以“昆吾”的刀最為著名,但用刀盛世還是戰國時期騎兵作為獨立兵種出現以後。從秦始皇陵中發現了不少騎兵形象的陶俑,但大量使用騎兵還是秦末到西漢初年。伴着騎兵還是秦末到西漢初年。伴着騎兵的發展,刀的形制不僅有了改變,作戰作用也重要了。作戰時騎馬用刀斬劈,可格,可刺,已明顯優於劍的直刺。
漢代的刀,直脊有刃,刀柄與刀身沒有明顯的區別,刀柄首端都毫無例外地製成扁圓環形,名為“環柄刀”或“環首刀。”這種刀流傳甚廣,東自朝鮮、日本,北於匈奴,西抵大月氏,南達安南,都廣泛使用。特別是東傳日本後,成了日本刀的祖型。東漢末年,適合劈砍的環柄刀在戰場上已成了主要武器,到了三國,軍隊大量裝備的短兵就只有刀了。刀的製造也更加精良如諸葛亮讓蒲元鑄造的刀“稱絕當世,故曰神刀”。刀不僅作戰,也有了套路對練。如《吳書》載:“酒酣,統乃以刀舞。”南北朝以後,刀一直是重要武器。李白《從軍行》的“從軍玉門道,逐虜金微山,笛奏梅花曲,刀開明月環”的詩,就反映了當時作戰主要用刀。
《唐六典·武庫條令》中只有刀制,而無劍制。其中有儀刀、鄣刀、橫刀、陌刀。唐宋時出現了長柄刀。從宋《武經總要》可以看出刀劍有了進一步改進,從狹長的長條形,改成刀頭前鋭後斜形,並有護手,去掉了扁圓大環。
俗語説:“劍是君子所佩,刀乃俠盜所使”。這多少有些抬劍抑刀。實際上,刀那勇猛狂放的性格還是令許多人所傾到的。商周時期的人,就珍貴地以美玉飾刀,此後文人墨客詠刀之作更進一步表達了人們對刀的喜愛:“謁帝向金殿,隨身唯寶刀。”(唐·岑參)“離魂莫惆悵,看取寶刀雄。”(唐·高適)“酒後競風采,三杯弄寶刀。”(唐·李白)“徒倚三層閣,摩挲七寶刀。”(唐·李商隱)據説,李商隱這裏提到的“七寶刀”,出在後漢,是魏文帝曹丕所造。此刀本名“靈寶”,因它紋似靈龜,又俗稱七寶刀,能切金斷玉,後下落不明。
刀雖然也登得大雅之堂,刀、劍之別未必便是俠盜與君子之別,但在習慣上,尤其在刀劍用在不以戰鬥為目的的場合時,二者的身份卻是有一定差異的。有研究者發現,古龍筆下的俠客們每使刀而較少使劍,並認為這體現了古龍的平民意識。確實,除了著名的小李飛刀外,蕭十一郎、傅紅雪丁喜、姜斷絃、花錯、朱猛等英雄大豪傑用的都是刀。古龍認為:“劍是優雅的,是屬於貴族的;刀卻是普遍化的,平民化的”,“劍有時候是一種華麗的裝飾,有時候是一種身份和地位的象徵。在某一種時候,便甚至是權力和威嚴的象徵。刀不是。”確實,在其他諸家武俠小説寫手當中,還沒有誰像古龍這樣如此注重兵器的意義,我們讀了古龍作品,也許能夠加深對刀的性格的理解。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