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利比亞歷史

鎖定
古代利比亞居民是伯柏爾人、圖阿雷格人和圖布人。公元前1世紀,為羅馬帝國領地。公元7世紀阿拉伯人進入。16世紀中葉被奧斯曼帝國佔領。1912年10月淪為意大利殖民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為英法佔領。1951年12月24日宣佈獨立,成立利比亞聯合王國。1969年9月1日以卡扎菲為首的一批青年軍官推翻了伊德里斯王朝,建立了“ 阿拉伯利比亞共和國”。1977年3月2日改名為“阿拉伯利比亞人民社會主義民眾國”,1986年4月15日,改為“大阿拉伯利比亞人民社會主義民眾國”。
中文名
利比亞歷史
外文名
history of Libya
主要城市
班加西
居    民
伯柏爾人、圖阿雷格人和圖布人

利比亞歷史國家介紹

利比亞歷史
history of Libya
阿拉伯利比亞人民社會主義民眾國地處北非東部。北臨地中海,東與埃及相接,東南與蘇丹交界,南與尼日爾乍得為鄰,西與突尼斯阿爾及利亞接壤。“利比亞”一詞原是居住在今昔蘭尼加東部的柏柏爾人部落的名稱。古代希臘人把埃及以西的整個北非叫作利比亞。後來僅指現在利比亞國家所在的地區。面積為 176萬平方公里。人口360萬(1984),主要是阿拉伯人,其次是柏柏爾人,居民信奉伊斯蘭教。官方語言為阿拉伯語。首都的黎波里

利比亞歷史歷史簡介

公元前2世紀成為古羅馬領土。
公元7世紀成為阿拉伯帝國一部分。
16世紀中葉起屬於奧斯曼帝國
19世紀時利比亞地區由的黎波里塔尼亞和昔蘭尼加兩個省份組成。
1911年至1912年,意土戰爭爆發,意大利以戰機襲擊,壓倒性戰勝奧斯曼帝國,從此利比亞淪為意大利殖民地
1951年12月24日,獲得英國及法國同意,在聯合國安排之下宣告獨立,由伊德里斯國王領導,稱利比亞聯合王國(實行聯邦制)。
1963年取消聯邦制,改名利比亞王國
1969年9月1日,由卡扎菲上校領導的革命指揮委員會發動政變,推翻伊德里斯王朝,國王被驅逐,定名“阿拉伯利比亞共和國”。根據《的黎波里憲章》,與埃及、蘇丹結成革命同盟。
1977年3月2日,改名為阿拉伯利比亞人民社會主義民眾國。
1978年8月9日,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
1988年12月21日,發生洛克比空難,利比亞政府被指包庇涉案行兇者,
1991年聯合國在英國、美國為首的國際壓力下對利比亞實施包括空中封鎖、武力禁運、經濟和外交制裁等一系列制裁。
1999年,利比亞同意移交兩名疑兇給聯合國受審。
2003年9月12日,聯合國安理會以13票贊成、2票棄權的表決結果通過第1506號決議,決定解除聯合國因1988年洛克比空難和1989年法國聯航空難事件而對利比亞實施的長達11年的制裁。
2004年6月28日,利比亞與美國建立新外交關係。
2006年3月25日,英國首相布萊爾率團親訪利比亞。
2006年5月15日,美國宣佈將與利比亞全面復交,一方面擬在利比亞首都的黎波里設立美國大使館,另外決定在45日內將利比亞從支持恐怖主義名單中剔除。
2011年2月,爆發反對卡扎菲政權的反政府示威,政府方面則以武力鎮壓。2011年3月19日,西方聯軍空襲利比亞。2011年8月26日利比亞國家過渡委員會已進駐首都的黎波里,卡扎菲政權倒台。

利比亞歷史早期歷史

利比亞歷史遠古時代

遠古時代,這裏就有人類活動。數千年前,柏柏爾人在這裏狩獵和採集食物,過着原始羣居生活。公元前10世紀,腓尼基人在的黎波里塔尼亞沿海建立一系列據點,其中著名的有雷普西斯、埃亞等。公元前7世紀中葉,迦太基人入侵。的黎波里塔尼亞在迦太基人的影響下農業逐漸發展,開始出現定居村落。由於這裏是北非沿海到達西非尼日爾河流域商道的過境地,商業也得到發展。商隊越過撒哈拉沙漠運進地中海周圍國家的製成品,運出黃金、寶石、駝鳥毛和椰棗等。公元前 146年羅馬人佔領利比亞後,分別在昔蘭尼加和的黎波里塔尼亞設立行省進行統治。羅馬人經營大地產,由當地柏柏爾人耕種,收取地租。 5世紀末,羅馬帝國在北非的統治瓦解,汪達爾人入侵的黎波里塔尼亞。後來,拜佔廷帝國又以武力取代了汪達爾人在利比亞的統治。

利比亞歷史7世紀中葉

7世紀中葉阿拉伯人進入利比亞,當地柏柏爾人逐漸皈依伊斯蘭教,使用阿拉伯語。農業、商業和手工業有了較快發展。封建生產關係逐漸完善。10世紀,利比亞受法蒂瑪王朝統治。12世紀的黎波里塔尼亞在被併入摩洛哥阿爾穆瓦希德王朝。後歸屬於突尼斯的哈夫斯王朝。16世紀,土耳其人佔領了利比亞,在的黎波里派駐德伊統治。利比亞名義上屬奧斯曼帝國,但實際是獨立國家。18世紀初,利比亞由卡拉曼利王朝統治。19世紀30年代,土耳其蘇丹為加強對利比亞的控制,推翻卡拉曼利王朝,派遣總督直接統治,將全國分為若干行省,向當地居民徵收賦税。伊斯蘭教的塞努西教派主張恢復原始教義的純潔性,不承認土耳其蘇丹的統治,也反對歐洲人在北非的侵略活動。它號召利比亞人民進行“聖戰”。土耳其在利比亞的統治處於危機之中。

利比亞歷史歐洲殖民者的入侵和統治

1911年意大利軍隊在利比亞登陸,擊潰了土耳其軍隊,1912年10月利比亞淪為意大利的殖民地。由於當地人民自發起來抵抗。意大利軍只能駐守在沿海的一些城市。不久以塞努西教派為主的抵抗組織領導了反意武裝鬥爭。這使意大利作出某些讓步。
1922年意大利再次發動侵略利比亞的戰爭。利比亞人民在民族英雄奧馬爾·穆赫塔爾領導下英勇奮戰。遭到殘酷鎮壓。意大利殖民者頒佈法令沒收當地非洲人的大量土地,組織公司進行經營,強迫非洲人充當勞動力。1943年初,英法軍隊佔領利比亞,結束了意大利的統治。英國、法國對利比亞實行分治,英國佔領的黎波里塔尼亞和昔蘭尼加地區,法國人佔領費贊地區,並分別成立了軍政府。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由聯合國對利比亞全部領土行使管轄權。1951年12月利比亞獨立,組成了以伊德里斯一世為國王的利比亞聯合王國。

利比亞歷史獨立後的利比亞

1963年4月取消聯邦制,改國名為利比亞王國。1969年 9月以奧馬爾·穆阿邁爾·卡扎菲為首的一批青年軍官發動政變,推翻了伊德里斯王朝,建立共和國。新政府成立後,制定新憲法,定伊斯蘭教為國教,採取了一系列維護國家主權和民族利益的措施,收回英、美在利比亞的軍事基地、將外國銀行和英國石油公司收歸國有、沒收意大利人的地產等等。自50年代起,利比亞開採出大量優質石油,成為世界最大產油國之一。1973年卡扎菲提出了“世界第三”理論,宣稱要走一條不同於資本主義和共產主義的第三條道路,建設“標準的社會主義”。1977年3月2日改國名為阿拉伯利比亞人民社會主義民眾國。1984年 2月組成全國最高行政執行機構──全國人民委員會。對外奉行反對帝國主義、反對殖民主義、不結盟的政策,強調阿拉伯國家的聯合統一。1978年8月9日與中國建立外交關係。奧馬爾·穆阿邁爾·卡扎菲訪問阿拉伯聯合酋長國,受到扎耶德·本·蘇丹·阿勒納哈揚總統的歡迎

利比亞歷史地理位置

利比亞位於非洲北部。東部與埃及交界,東南與蘇丹為鄰,南部同乍得和尼日爾毗鄰,西部與阿爾及利亞和突尼斯接壤。北部臨地中海。
地形 利比亞北部沿地中海是肥沃的平原,中部和南部是海拔約500米的高地以及沙漠和半沙漠地區。沙漠和半沙漠地區佔國土面積的94%。境內無常年河流,無大湖泊,但地下水資源豐富,井泉分佈較廣。海岸線長1900公里。
氣候 沿海地區屬地中海型氣候,冬暖多雨,夏熱乾燥,1月份最冷,平均氣温為12℃;8月份最熱,平均氣温為26℃,年降雨量約400毫米。內陸屬熱帶沙漠氣候

利比亞歷史國家主要城市

利比亞黎波里 利比亞黎波里
序號 主要城市 所在地區  1 的黎波里 的黎波里
2 班加西 班加西
3 米蘇拉塔 米蘇拉塔
4 扎維耶 扎維耶
5 塞卜哈 塞卜哈
6 貝達 綠山區
7 艾季達比亞 艾季達比耶
8 德爾納 德爾納
9 圖卜魯格 圖卜魯格
10 邁爾季 邁爾季
11 茲利坦 茲利坦

利比亞歷史國家民族節日

節日 日期 內容
穆罕默德昇天日 3月5日
利比亞歷史 利比亞歷史
國慶節 3月31日  開齋節 5月7日
獻祭節 7月14日
伊斯蘭教新年 8月4日
阿術拉節 8月13日
利比亞革命紀念日 9月1日
穆罕默德誕辰日 10月13日
獨立日 12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