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奧斯曼帝國

(1299年—1923年西亞、歐洲的帝國)

鎖定
奧斯曼帝國(英文:Ottoman Empire;1299年 [1-2]  —1923年 [3]  ),是土耳其人建立的多民族帝國,因創立者為奧斯曼一世而得名。統治者為起源於中亞突厥遊牧部落的奧斯曼人, [4]  穆罕默德二世時定都君士坦丁堡 [5] 
奧斯曼人原為一個突厥小部族, [6]  初居中亞,遷至小亞細亞,後來日漸興盛。奧斯曼帝國自1453年消滅拜佔廷帝國後,定都君士坦丁堡 [5]  且以東羅馬帝國的繼承人自居。故奧斯曼帝國的君主蘇丹繼承了東羅馬帝國的文化及伊斯蘭文化,因而東西文明在其得以統合。16世紀蘇萊曼大帝在位之時,奧斯曼帝國日趨鼎盛。其領土在17世紀更達最高峯。在巴巴羅薩·海雷丁的帶領下,其海軍更掌控地中海。 [7]  奧斯曼帝國是15到19世紀唯一能挑戰歐洲國家的伊斯蘭勢力,但是1699年《卡洛維茨條約》的簽訂標誌着帝國擴張的停滯,到19世紀初,帝國趨於沒落。 [8]  最終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敗於協約國之手,奧斯曼帝國因而分裂。 [9]  1922年,凱末爾擊退歐洲勢力。1923年,土耳其共和國成立,奧斯曼帝國滅亡。
奧斯曼帝國極盛時疆域達亞歐非三大洲。 [10]  領有巴爾幹半島、中東北非之大部分領土,西達直布羅陀海峽,東抵裏海波斯灣,北及今之奧地利和斯洛文尼亞,南及今蘇丹也門
奧斯曼帝國位處東西文明交匯處,並掌握東西文明的陸上交通線達6個世紀之久。 [11]  伴隨着向外擴張,促進了伊斯蘭教在世界的第三次大傳播。在15至19世紀成為伊斯蘭世界的盟主。在其存在期間,不止一次實行伊斯蘭化與現代化改革,使得東西文明的界限日趨模糊。
中文名
奧斯曼帝國
外文名
Ottoman Empire
簡    稱
奧斯曼、土耳其 [12] 
首    都
瑟於特、布爾薩埃迪爾內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爾 [13] 
主要城市
布爾薩巴格達大馬士革開羅麥加
國    歌
《哈米德進行曲》、《雷沙德進行曲》等 [14] 
國家代碼
OTT
官方語言
奧斯曼語(土耳其語
貨    幣
阿克切
時    區
UTC+2
政治體制
君主專制政體
國家領袖
奧斯曼一世穆罕默德二世蘇萊曼一世阿卜杜勒·邁吉德一世
人口數量
約2380萬(1914年)
主要民族
土耳其人希臘人阿爾巴尼亞人保加利亞人塞爾維亞人羅馬尼亞人阿拉伯人庫爾德人
主要宗教
伊斯蘭教
國土面積
550萬平方公里(1683年)
首任蘇丹
奧斯曼一世(1281年-1326年)
末代蘇丹
穆罕默德六世(1861年-1926年)
存在時間
1299年—1923年

奧斯曼帝國國名

奧斯曼帝國早期國旗(1453年前) 奧斯曼帝國早期國旗(1453年前)
奧斯曼帝國以開國蘇丹奧斯曼一世的名字為國號。奧斯曼土耳其語名稱為“دولتعالیهعثمانیه”,拉丁化轉寫為“Devlet-iʿAliyye-iʿOs̠māniyye”;土耳其語名稱為“Osmanlıİmparatorluğu”;英語名稱為“OttomanTurks”或“TurkishEmpire”;阿拉伯語名稱為“دَوْلَتِعَلِيّهٔعُثمَانِیّهالدولةالعليّةالعثمانية‎”。
漢語譯名方面,有依照英語名稱為“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簡稱“鄂圖曼帝國”; [15]  中國大陸地區則依照奧斯曼土耳其語稱為“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簡稱“奧斯曼帝國”或“奧斯曼”。而在台灣部分書籍則以原文音譯為“歐斯曼帝國”。
由於奧斯曼土耳其語中本無“θ”音,而以“t”音代之。當奧斯曼勢力擴張到東歐時,日耳曼人進一步把“عثمان”(othman),訛念為ottoman,轉音成為“鄂圖曼”。清朝時期譯名即採用此,對應翻譯國名為“鄂圖曼”。中華民國成立後延用古譯名(以當時國際語言拉丁語“ottomano”為翻譯標準),然而在指示同名的開國君主時可使用“奧斯曼”這個譯名;另有“鄂斯曼”、“奧特曼”、“奧圖曼”和“奧托曼”等譯名。

奧斯曼帝國歷史

奧斯曼帝國興起擴張

  • 帝國建立
奧斯曼與拜占庭擴張領土地圖 奧斯曼與拜占庭擴張領土地圖
土耳其人是突厥語民族, [16]  是原來的塞爾柱所屬羅姆蘇丹國下屬的一個小型突厥部族。 [17]  這個部族在土耳其安納托利亞半島逐漸定居,早期與拜佔廷-希臘民族多有融合與戰爭。通過在拜佔廷帝國和其他安納托利亞土耳其人民族的遊走與鬥爭,土耳其人日漸興盛,現代土耳其人就來源於此。自羅姆蘇丹國於1308年滅亡後,位於黑海地中海間的安那託利亞分裂出多個獨立國家,統稱為安那託利亞侯國(AnatolianBeyliks)。
土耳其人原本居住阿姆河流域,實際上就是今烏茲別克斯坦花剌子模地區,屬於突厥人卡伊部落,在當時為花剌子模王朝的臣屬。自古從事遊牧,逐水草而居。13世紀時,蒙古人開始向西擴張,迫使他們遷移。最初他們依附於塞爾柱土克曼人建立的羅姆蘇丹國, [18]  在和拜佔廷帝國相鄰的薩卡利亞河畔得到一塊封地。1290年部落酋長埃爾託格魯爾死後,他的兒子奧斯曼一世(1258-1326年)繼位,繼其父擔任部落首領。1299年,土耳其趁塞爾柱羅姆蘇丹國分裂,正式宣佈獨立, [19]  稱號“加齊”,奠定了土耳其國家的雛形。 [20] 
1326年,奧斯曼之子奧爾汗(1326-1360年在位)繼位後,改稱總督,建立了常備軍,吞併了羅姆蘇丹國之大部分地區。 [19]  於1331年3月,打傷了拜佔廷帝國皇帝,佔領了拜佔廷帝國在安納托利亞最大的城市尼西亞,並遷都於此。1337年,攻陷尼科米底亞,定都於布爾薩。1338年,又佔領了於斯屈達爾 [21] 
  • 巴爾幹的擴張
向歐洲巴爾幹擴張的穆拉德一世 向歐洲巴爾幹擴張的穆拉德一世
1354年,土耳其奧爾汗率軍渡過達達尼爾海峽,佔領了加利波利半島,並把這裏作為進攻巴爾幹半島的橋頭堡。 [22]  奧爾汗對內確立國家行政組織,中央設立迪萬,任命維齊爾(即大臣),向各地派行政軍事長官和卡迪鑄造統一錢幣,成為土耳其國家的真正締造者。
1360年奧斯曼君主穆拉德一世(1360-1389年在位)繼位後,向東南歐擴張取得決定性的進展。1362年,發動大規模軍事進攻,佔領拜佔廷帝國重鎮亞得里亞堡,並改名埃迪爾內,定都於此。 [23]  1371年,他打敗了保加利亞和塞爾維亞的一部分諸侯,繼而將其吞併,軍隊迅速擴大。1387年,穆拉德一世攻陷馬其頓中心城市塞薩洛尼基。在奧斯曼軍隊的強大壓力下,越來越多的諸侯臣服。1381年以後,拜占庭皇帝為換取政治援助與國家安全也一直臣服於奧斯曼侯國。在安納托利亞方面,奧斯曼侯國還吞併了傑里米揚侯國和哈密頓(Hamit)侯國。 [95]  [96]  1389年在科索沃戰役中大敗塞爾維亞、保加利亞、匈牙利聯軍。這一勝利震動了歐洲各國的統治者。歐洲各國為了拯救拜佔廷帝國,派出了援軍。 [24] 
奧斯曼君主巴耶塞特一世(1389-1402年在位)繼位的次年,奧斯曼侯國的軍隊和臣服的拜占庭軍隊,塞爾維亞、保加利亞、阿爾巴尼亞等屬國的軍隊組成遠征軍,掃平了安納托利亞地區的薩爾漢侯國、艾登侯國、門特瑟(Menteşe)侯國。1393年,奧斯曼軍隊征服了保加利亞首都大特爾諾沃,並遠征瓦拉幾亞,處死了保加利亞國王。保加利亞在1396年被納入奧斯曼帝國統治之下,成為奧斯曼帝國領土的重要部分。1394年,巴耶濟德一世包圍了君士坦丁堡,意欲加強對巴爾幹地區的統治。
1396年的尼科堡戰役中,一舉打敗了匈牙利、法國德國等國的聯軍,佔領巴爾幹大部土地。將近一萬名十字軍被俘,除了300名貴族騎士被鉅款贖回外,其餘的幾乎全部被殺。 [25]  巴耶濟德一世繼續吞併了卡拉曼侯國,消滅了以錫瓦斯為中心的蒙古系的卡迪·布爾漢丁政權。從此,歐洲人只能眼睜睜地看着奧斯曼帝國擴張,拜佔廷帝國危在旦夕。但就在此時,中亞的突厥帖木兒帝國強大起來,並開始向小亞細亞擴張。 [26] 

奧斯曼帝國再次復興

15世紀奧斯曼帝國的擴張 15世紀奧斯曼帝國的擴張
1402年,在安卡拉戰役中,奧斯曼軍慘敗於帖木兒軍,君主巴耶塞特被俘。巴耶濟德一世淪為階下囚,不久死去,奧斯曼侯國解體。 [95]  [96]  這一事件暫時挽救了拜佔廷帝國,使之又勉強存在了一段時間。因為巴耶塞特的四個兒子之間開始了爭奪王位的戰爭。被土耳其人統治的各國紛紛起義,脱離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不得不推遲了在歐洲的擴張。 [27] 
1413年,穆罕默德一世在混亂多年的繼承人之爭中上台。穆罕默德一世(1413-1421年)結束分裂局面,收復帖木兒帝國征戰時喪失的領土。 [28]  1421年,穆拉德二世即位,奧斯曼侯國再度統一。1424年,拜占庭帝國再次同意向奧斯曼侯國上繳貢納金,並且割讓了部分領土。1425年,穆拉德二世遠征安納托利亞,在帖木兒帝國支持下重建的西安納托利亞諸侯國又被依次吞併。
1430年,穆拉德二世奪回了安卡拉戰役後被拜占庭帝國佔領的塞薩洛尼基。1438年,奧斯曼侯國再度遠征塞爾維亞,攻陷了首都斯梅代雷沃等。此後它再次遠征阿爾巴尼亞,將其也納入了直接統治的區域。從多瑙河沿岸到安納托利亞,穆拉德二世基本恢復了其祖父巴耶濟德擴張到達的區域。1440年,奧斯曼軍隊進攻匈牙利控制下的多瑙河要塞貝爾格萊德時失敗。 [97] 
1444年,穆拉德二世(1421-1451年在位)在瓦爾納戰役打退了歐洲匈牙利、波蘭的反撲,波蘭國王亞蓋隆契克和採薩里尼大主教陣亡。 [29] 

奧斯曼帝國建立新都

土耳其在1453年至1683年間的歷史大致可分為兩個時期:1566年前的領土、經濟及文化擴張時期及其後的軍事及政治相對緩和的時期。
穆罕默德二世及其軍隊進入君士坦丁堡 穆罕默德二世及其軍隊進入君士坦丁堡
1451年,穆拉德二世去世,穆罕默德二世正式即位。 [97]  同年,穆罕默德二世率軍在阿納多利·希薩爾城構建要塞,形成了對君士坦丁堡的包圍。次年4月,穆罕默德二世親率20萬大軍和300艘戰艦將君士坦丁堡徹底圍困。1453年,21歲的穆罕默德二世繼位不到兩年,親率8萬大軍進攻拜佔廷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 [30]  鏖戰53天,於5月29日攻克,並遷都於此,拜佔廷帝國滅亡。穆罕默德二世將君士坦丁堡改名為伊斯坦布爾,土耳其語意為“上城去”。 [31] 
穆罕默德二世在攻佔君士坦丁堡以後的三十年間,親率大軍遠征二十六次,幾乎連年作戰,故以“法蒂赫”(Fatih,即征服者之意)著稱於世。穆罕默德二世統治前期,在巴爾幹奪取了塞爾維亞、希臘(包括色雷斯、愛琴海和伯羅奔尼撒半島)、波斯尼亞;在安納托利亞消滅了特拉布宗王國和卡拉曼侯國。在統治後半期,穆罕默德二世還開啓了對烏尊·哈桑領導下的白羊王朝(土庫曼民族建立的波斯系帝國)及對威尼斯的戰爭。穆拉德二世建立了新的艦隊,從威尼斯手中奪取了馬其頓首府塞薩洛尼基。他還僱用熱那亞人訓練水手,戰艦擴大到60艘,控制了埃內茲灣和愛琴海北部諸島,將威尼斯徹底排擠出這一地區。到1470年時,奧斯曼海軍已擁有92艘帆槳戰艦,幾年後,海軍的各類船隻已有500艘以上。穆罕默德二世將許多半獨立的屬國和意大利城市國家支配的地方全部蕩平,納入直轄範圍,在新徵服的地區,奧斯曼帝國依次實行徵税調查,推行蒂瑪爾制。穆罕默德二世直接統治的疆域的大半地區,奠定了19世紀之前奧斯曼帝國的疆土。 [98-100] 
奧斯曼帝國火炮 奧斯曼帝國火炮
奧斯曼帝國以征服為基本國策,不斷向西擴張,逐步佔領東歐基督教世界的領土;向東與伊斯蘭波斯薩非王朝,向南與埃及馬穆魯克王朝爭霸。巴耶濟德二世(1481—1512年在位)及他的後代塞利姆一世繼續祖先的征服事業。1516年春天,塞利姆一世發動第三次東征,奧斯曼帝國的軍隊挺進馬拉迪亞,馬穆魯克各地的軍官紛紛投靠。1516年8月24日,塞利姆一世在敍利亞阿勒頗以北的達比克草原戰役中,擊潰馬穆魯克王朝的軍隊,相繼佔領阿勒頗、大馬士革、耶路撒冷、加沙等地。1517年1月,塞利姆一世僅用了三天時間就攻佔開羅,滅亡了埃及馬穆魯克王朝,並俘獲該王朝控制下的阿拔斯王族後裔、傀儡哈里發穆泰瓦基勒,從其手中獲取了哈里發職位,佔領了埃及和敍利亞大部分土地。從此,奧斯曼蘇丹成為伊斯蘭教正統派領袖,奧斯曼帝國首都伊斯坦布爾繼麥地那、大馬士革、巴格達、開羅之後,成為伊斯蘭教世界中心。 [100]  [101] 
從塞利姆一世起,奧斯曼蘇丹自詡為伊斯蘭世界的“哈里發”,但未得到伊斯蘭世界的承認。為此,麥加的世襲統治者謝里夫專程前往開羅,向塞利姆一世贈送聖城鑰匙,表示臣服。帝國屬地各清真寺伊瑪目在每星期五聚禮的“呼圖白”中,開始增加為塞利姆一世祈禱祝福的內容,稱其為“兩地(即奧斯曼帝國位於亞洲和歐洲的領土)的主人”“兩海(即印度洋、地中海)的蘇丹”“兩聖地(即麥加、麥地那)的僕人”“勝利的國王”。原馬穆魯克王朝統轄的敍利亞、希賈茲、巴勒斯坦和埃及直到南部努比亞地區全部併入奧斯曼版圖,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成為地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大帝國。 [101] 
奧斯曼帝國的陸上擴張主要倚靠其強大的中央集權體制、軍事革新及鐵一般的軍紀,而奧斯曼帝國的海軍亦對其征服活動起了重要的作用,在意大利及葡萄牙手裏爭奪及保障了黑海愛琴海地中海紅海印度洋的遠航路線。由於土耳其握有歐亞之間主要的陸路貿易路線,帝國的經濟因而蓬勃發展。奧斯曼帝國對西歐及亞洲間貿易的壟斷經常被引證為西班牙女王伊莎貝拉一世支持克里斯托弗·哥倫布西航尋找亞洲海路的主要原因。 [32] 

奧斯曼帝國步入極盛

奧斯曼帝國在一些賢能君主的統治下繁榮興盛。塞利姆一世在位時,對內致力於國內經濟的建設,對外致力於向東及向南擴張,於1514年查爾迪蘭戰役擊敗了塔赫瑪斯普一世治下的波斯薩非王朝 [33]  取得了阿塞拜疆的部分地區。
蘇萊曼一世 蘇萊曼一世
1517年,奧斯曼帝國消滅埃及馬穆魯克王朝,其海軍勢力亦擴至紅海 [34]  此後,奧斯曼帝國及葡萄牙帝國成為了地區最具支配地位的勢力。繼後的蘇萊曼一世並沒有停止征服步伐。1521年,土耳其攻陷貝爾格萊德;1522年佔領羅得島 [35]  1526年的莫哈奇戰役,奧斯曼帝國一舉擊滅匈牙利君主國。其後征服了匈牙利王國,並在匈牙利及中歐的所在地建立奧斯曼屬匈牙利。 [36]  1526年,奧斯曼帝國在第一次摩哈赤戰役得勝,並於1529年發動維也納之圍 [37]  但由於冬季的來臨而被迫撤退。1532年,奧斯曼舉兵逾25萬再次進攻維也納,但在維也納以南的克塞格被擊退。
1543年,奧斯曼繼續進逼,哈布斯堡王朝的統治者斐迪南一世在1547年正式承認奧斯曼帝國對匈牙利的宗主權。 [38]  在蘇萊曼一世治下,特蘭西瓦尼亞瓦拉幾亞及反覆無常的摩爾多瓦都成為奧斯曼的附屬國,須向奧斯曼納貢。在東面,奧斯曼在波斯人手裏奪取巴格達,得以掌控美索不達米亞及波斯灣。
在蘇萊曼一世統治時期的末段,奧斯曼帝國的總人口多達1500萬人。在塞利姆一世及蘇萊曼一世時期,奧斯曼擁有強大的海軍力量,能控制地中海東部的大部分地區。奧斯曼帝國海軍司令巴巴羅薩·海雷丁在蘇萊曼一世時期帶領奧斯曼海軍多次擊敗基督教國家的海軍,包括征服了西班牙的突尼斯阿爾及利亞 [7]  奧斯曼海軍協助穆斯林猶太人在西班牙宗教裁判所時期逃離西班牙,並護送他們抵達奧斯曼帝國。
1543年,奧斯曼海軍佔領神聖羅馬帝國的尼斯, [39]  這是由法國國王弗朗索瓦一世促成的。法國及奧斯曼因與哈布斯堡王朝於中歐及南歐的敵對而聯合起來,成為當時的強大聯盟,這是一個軍事及經濟聯盟,奧斯曼帝國允許法國可在帝國內貿易而免收徵税。事實上,當時的奧斯曼是歐洲相當重要及受接納的政體,奧斯曼與法國英格蘭王國荷蘭共和國締結軍事同盟,對抗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意大利及奧地利公國 [39] 
隨着16世紀的發展,奧斯曼的海軍力量受到冒起的西歐勢力挑戰,特別是在波斯灣、印度洋、馬六甲海峽摩鹿加羣島一帶受到葡萄牙威脅,雙方勢力此消彼長,並且土耳其在這一時間段佔據上風,東南亞地區的亞齊國馬六甲蘇丹國皆成為奧斯曼帝國勢力範圍。 [40]  由於奧斯曼封鎖了向南及向東的海路,歐洲各國只得另覓路徑。在陸上,奧斯曼帝國被奧地利的戰爭及波斯這兩條戰線困擾,維持戰爭所需的資源、後勤補給及通訊因距離過遠而變得困難,使海軍無法維持。
蘇萊曼一世時期,奧斯曼帝國擁有遼闊的疆土(約450萬平方公里)和1400萬人口,而這時的西班牙僅有500萬人,英格蘭僅有250萬居民。奧斯曼帝國首都伊斯坦布爾在全盛時期擁有50萬以上的人口(1600年),比任何歐洲城市都大。
奧斯曼帝國向西亞和非洲的擴張 奧斯曼帝國向西亞和非洲的擴張

奧斯曼帝國亞非擴張

奧斯曼帝國對伊斯蘭國家的征戰也是在同時進行,1520年,土耳其海盜海雷丁,綽號為巴巴羅薩(並不是紅鬍子,此處為海盜巴巴羅薩與神聖羅馬帝國國王重名),宣稱自己是土耳其君主的時候,征服了阿爾及利亞。從1533年起,土耳其中央政府向阿爾及利亞派遣地方官僚——貝勒貝伊。1534年,土耳其人第一次試圖征服與阿爾及利亞毗鄰的突尼斯,甚至佔領了突尼斯,但是次年這個地方又被西班牙人所據有,不過很快土耳其人擊敗了西班牙人,完全佔領了這個國家。土耳其侵佔的黎波里(今利比亞)約在1551年左右。 [41] 
土耳其的擴張也波及到了阿拉伯半島,1547年,土耳其佔領也門,1550年佔領巴林,1557年在阿曼馬斯喀特擊敗葡萄牙人,並控制阿曼。不久,土耳其人征服了紅海沿岸的厄立特里亞與索馬里。接着,摩蘇爾成了土耳其向伊拉克推進的新的出發點。土耳其與波斯爭奪伊拉克的百年之爭,以土耳其的勝利而告終。繼伊拉克之後,土耳其人又征服了波斯灣沿岸的哈薩。 [41]  這樣,僅百餘年的時間,幾乎所有的伊斯蘭國家都被土耳其所征服,只有摩洛哥阿曼仍獨立於土耳其之外,並以藩屬國形式存在。在以後300-400年的時間裏,這些阿拉伯國家飽受土耳其的軍事壓迫。直到19-20世紀則為歐洲國家更為沉重的壓迫所代替。 [41] 
伊斯蘭各國依附土耳其的程度有所不同。北非馬格里布地區的阿爾及利亞、突尼斯、的黎波里(今利比亞)形式上是土耳其的邊遠省份,實際上在17-18世紀期間就已經脱離土耳其政府而獨立。也門在17世紀中葉前就已經獨立。在波斯灣南岸,葡萄牙人在軍事對抗中幾乎喪失所有殖民地之後,16世紀末期又以商人的身份捲土重來,並以貿易優勢將土耳其人不斷排擠,並重新建立了一些據點,直至17世紀初被波斯人的薩菲王朝驅逐。甚至在土耳其統治者——帕夏們坐鎮的敍利亞、巴勒斯坦、埃及和伊拉克,土耳其中央政府的權威也常常受到地方官僚的挑戰。時而帕夏們策劃反蘇丹的陰謀,時而當地阿拉伯封建主起來反抗土耳其帕夏,強大的人民起義更是彼伏此起,震撼着整個奧斯曼帝國。 [41] 

奧斯曼帝國衰變危機

蘇萊曼一世逝世後,土耳其的領土擴張逐漸放緩。西歐海事力量的增長、發展由歐洲前往亞洲的海路及新大陸破壞了土耳其的經濟發展。以往有效的軍事及官僚體制因蘇丹的管治失當而變異。雖然帝國面對着這些困難,它仍然是歐洲的主要擴張勢力,直至1683年的維也納之戰,維也納之戰標誌着土耳其終止在歐洲繼續擴張。 [42]  歐洲各國開始着手應付土耳其對陸路貿易通道的控制。
西歐國家繞過土耳其的貿易壟斷,建立她們的海路通往亞洲。從新大陸大量湧入的白銀導致土耳其貨幣的貶值及通脹,這對土耳其社會的各階層有嚴重的負面影響。塞利姆二世時期的大維齊爾索科魯·穆罕默德·帕夏開始進行蘇伊士及伏爾加航道的開發,以挽救經濟,但這些計劃在後來被取消。1571年焚燒位於東歐平原上的莫斯科後,土耳其支持的克里米亞可汗道拉特·格萊一世,計劃征服沙皇俄國。翌年,克里米亞軍在摩洛迪戰役被擊敗。當時的克里米亞汗國無疑是東歐的一個強大勢力,直至17世紀末。
勒班陀戰役 勒班陀戰役
在南歐,腓力二世領導的天主教聯盟在地中海挑戰土耳其的海軍,他們在勒班陀戰役擊敗土耳其艦隊,對於土耳其海軍不敗的姿態造成打擊。這場戰役是現代歷史早期最大的一場海戰,勒班陀戰役的勝利在希臘和阿爾及爾觸發了反抗奧斯曼人統治的起義。 [43]  現今的史學家認為,勒班陀戰役的象徵意義重於軍事。在土耳其海軍戰敗後的六個月內,一支約250艘戰船、其中八艘配備現代三桅帆裝軍備的新艦隊建成。在君士坦丁堡的碼頭,造船高峯時每天都有船艦落成。土耳其大維齊爾在與威尼斯的部長討論時説:“在我們奪取塞浦路斯時,我們除去了你們的一支軍隊,而你們擊敗了我們的艦隊也只不過是刨掉了麪包的一層皮。”土耳其海軍驚人的恢復能力使威尼斯於1573年簽訂和約,土耳其得以在北非擴張及鞏固其地位。
哈布斯堡王朝的邊界則沒有太大的變動,只有多次爭奪個別要塞的小型戰役。這是由於歐洲發展了星形要塞,這是奧地利在邊界建造的一種低堡要塞,這種要塞須經長期圍攻方可攻破。土耳其對這種堡壘毫無辦法,帝國以往所使用的大炮都變得無效。這亦反映出其地理限制,在初春至晚秋的戰爭季節裏,土耳其軍從君土坦丁堡進軍,維也納是土耳其軍的最遠點。除此之外,土耳其亦須在前線部署軍力,一方面須防範奧地利人,另一方面又要對抗波斯什葉派穆斯林的薩非王朝
在戰場上,土耳其逐漸被歐洲大陸的軍事技術趕過,宗教及知識份子保守派的壯大扼殺了土耳其的軍事革新。歐洲軍事革命對戰略及軍備的改變使以往令人聞風喪膽的西帕希騎兵的威脅減弱。在對抗哈布斯堡王朝的冗長戰爭裏,帝國需要大量配備火器的步兵,於是放寬募兵政策,使土耳其新軍的數量大為提高,但卻引起了軍紀、兵士素質等問題,政府甚至需要應付軍士譁變。
歐洲提倡火槍而發展的長矛與火槍及線性戰術對土耳其軍造成致命打擊。土耳其軍招募了一些非正規的狙擊手應付戰爭,在復員後一些狙擊手在傑拉裏叛亂裏淪為土匪,傑拉裏叛亂讓安那託利亞在16世紀末及17世紀初陷入無政府狀態。至1600年,奧斯曼帝國的人口達到三千萬,對土地短缺的訴求亦對政府構成壓力。

奧斯曼帝國內亂迭生

蘇丹女權時期(1648-1656年)是土耳其後宮對政治有很大影響力的一個時期,由太后代表兒子行使權力,這並非前所未有。 [12]  許蕾姆蘇丹在1530年代初繼承魯班紐蘇丹成為蘇丹皇太后,她被威尼斯拜羅安德里亞·傑裏迪形容為“極度善良、有膽識及聰慧的女人”。由於伊卜拉欣一世無力管治國家以及1646年年幼的穆罕默德四世登位,政務就交帝國後宮治理,這時期最著名的女性是柯塞姆蘇丹及其兒媳杜亨·哈提婕,其中柯塞姆蘇丹因攝政招致政敵在1651年將她殺害。 [44] 
接下來奧斯曼帝國進入科普律魯時期(1656-1703年),在這段時期,帝國由科普律魯家族的成員出任大維齊爾。1656年9月15日,時年80歲的科普律魯·穆罕默德·帕夏得到杜亨·哈提婕保證帝國後宮不會干預他處理政務。科普律魯·穆罕默德·帕夏是一位激進的保守執法者,他恢復了中央權力及帝國的軍力,其子及繼承人科普律魯·法奇爾·艾哈邁德奉行其父的路線。科普律魯家族重振軍威的成果可見於重奪特蘭西瓦尼亞、1669年征服克里特及1676年擴張至烏克蘭南部,佔領科丁、卡緬涅茨-波多利斯基及波多利亞地區。
1683的維也納之戰 1683的維也納之戰
1683年5月,奧斯曼帝國剛得到重振的軍事力量再遭到毀滅,卡拉·穆斯塔法·帕夏再次舉兵進攻維也納,土耳其軍被波蘭國王約翰三世領導的哈布斯堡王朝、德國及波蘭聯軍擊敗,圍攻期間喪生約2萬人。 [45] 
卡洛維茨條約》的簽訂終止了大土耳其戰爭,使土耳其軍須首次割讓其控制的歐洲領土,包括奧斯曼帝國的匈牙利。 [46]  自此,土耳其無力再對歐洲奉行擴張政策,在歐洲戰線上只得採取防守。奧斯曼帝國以《卡洛維茨條約》為主要標誌而於19世紀初趨於沒落。在這時期,只有兩位君主可對帝國實施有效的政治及軍事管治。穆拉德四世重奪埃裏温及巴格達,中央權力再次得到重視。
穆斯塔法二世在1695-1696年反攻哈布斯堡王朝的匈牙利,但在桑達被歐根親王擊敗。

奧斯曼帝國滯止改革

在奧斯曼帝國滯止期,奧斯曼的許多巴爾幹屬地落入奧地利帝國手中,而名義上歸土耳其的管治的埃及、的黎波里塔尼亞(今利比亞)、突尼斯阿爾及利亞實際上已經獲得獨立,後來淪為英國、法國和意大利的殖民地。在18世紀,奧斯曼中央政府給予地方統治者及領導不同程度的地區自治。
1716到1718年奧斯曼帝國與奧地利的戰爭 1716到1718年奧斯曼帝國與奧地利的戰爭
在17世紀至19世紀間,興起於歐洲東部地區沙皇俄國與昔日興起於亞洲西部、後向歐洲東南部和非洲北部擴張的奧斯曼帝國爆發了一系列爭奪領土、屬地和霸權的戰爭。歷史學家認為土耳其長期的滯止是改革失敗的時代。土耳其在這時期進行過科學及教育改革,包括建立高等教育機構,如伊斯坦布爾科技大學。土耳其的科學及技術處於中世紀時代,這是土耳其學者將伊斯蘭的哲學及數學、中國的火藥及磁鐵羅盤知識綜合得來。在這時期,科學的影響力大不如前,一些作家的同業工會抨擊印刷機為“魔鬼的發明”。西方的活字印刷術在1450年由約翰內斯·古騰堡發明,1493年由西班牙的塞法迪猶太人引入奧斯曼,塞法迪猶太人從西班牙宗教裁判所逃出後移居到奧斯曼帝國。
鬱金香時期是以君主艾哈邁德三世喜愛的花卉而命名,鬱金香亦可象徵其任內的和平統治。 [47]  帝國對歐洲的政策在這時改變,在1712年奧斯曼帝國在第三次俄土戰爭裏取得勝利及簽訂《帕薩羅維茨條約》後,在1718-1730年間,地區都處於和平狀態。 [48]  奧斯曼帝國在巴爾幹的邊疆城鎮加強防禦工事,以防範歐洲的擴張。一些初步的改革開始實施,如降低税率,以嘗試改善帝國的形象,國內開始出現私人投資及企業家。
土耳其軍事改革在塞利姆三世(1789-1807年在位)在任時開始,他是第一位嘗試沿用歐洲路線將軍事現代化的君主。 [49]  然而這些改革卻被反動分子妨礙,阻力來自宗教領袖及土耳其新軍,當時的土耳其新軍耶尼塞裏已失去控制及效用,他們對貧窮的不滿及反對變動觸發了叛變。 [50]  塞利姆三世的改革終招致殺身之禍,其繼承者馬哈茂德二世在1826年對土耳其新軍進行了驚人而血腥的屠殺,壓制了叛變。不過,18世紀的奧斯曼帝國,並不是單純地處於擴張及發展的滯止期,也是處於一個適應新事物和新體制的時期,它作為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從軍事擴張向近代改革過渡的階段。

奧斯曼帝國現代沒落

奧斯曼帝國的衰落被歷史學家認為是帝國現代化的時期。帝國在前線失去不少領土,中央政府的衰弱導致管治不穩,帝國在坦志麥特時期試圖對帝國進行改革及重組。 [51]  在坦志麥特時期,土耳其須應對外國的入侵,帝國獨力難支,於是開始與歐洲國家結盟,如法國、荷蘭、英國等。在1853-1855年克里米亞戰爭時期,土耳其聯合英國、法國等國抵抗俄國。 [52] 
馬哈茂德二世 馬哈茂德二世
坦志麥特時期一系列的憲政改革包括建立現代化軍隊、改革銀行系統,以現代工廠取代同業公會。 [53]  1856年,哈特-艾·於馬雲法令保證所有奧斯曼帝國的公民,不論種族及信仰,都享有平等的地位,把1839年哈特-艾·沙里夫法令的內容進一步擴充。基督教米勒特享有特權,如1863年的亞美尼亞國民憲法是底萬批准的法規,包括150條條文,由亞美尼亞知識份子及新成立的亞美尼亞國民議會草擬。一部稱為坎寧-厄·埃沙西(奧斯曼土耳其語解作“基本法”)的憲法使改革時期達到頂峯,該憲法由新奧斯曼人的成員編寫,於1876年11月23日發佈,為國民建立了自由及平等的概念。這是奧斯曼帝國的“一次立憲”。 [54]  一次立憲時期為期甚短,但其意念(奧斯曼化)對改革派新土耳其人具有影響,新土耳其人在西方大學接受過教育,他們相信君主立憲制能解決帝國社會不穩的問題。 [55] 
1876年的一次軍事政變廢黜了土耳其君主阿布杜勒阿齊茲穆拉德五世繼位,因精神問題,穆拉德五世在上任短短數個月內再遭廢黜。1876年12月23日,一如人們所期待,繼位的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宣佈實行君主立憲制,然而,憲政下的議會運行了僅僅兩年就被君主封禁,但沒有被廢除,其後迫於壓力,議會再度召開,然而坎寧-厄·埃沙西的有效性被降至最低。
1848年的奧斯曼帝國 1848年的奧斯曼帝國

奧斯曼帝國獨立風潮

在19世紀,民族主義的興起橫掃許多國家,奧斯曼帝國亦不能倖免。民族意識與公民民族主義意識的增長令西方的國家主義思想引入奧斯曼帝國,使帝國須應付國內外的民族主義。國內滋生了不少革命政黨。民族主義興起對19世紀的帝國影響深遠,還影響着20世紀初帝國的國策。許多奧斯曼土耳其人質疑當時的國家政策,一些人認為種族衝突源自外部,與行政無關。帝國在那時沒有取得太大的成就,應付民族主義的能力也備受質疑。
在1798年被拿破崙一世佔領的埃及在1801年由奧斯曼及英國聯軍奪還,1882年,英軍以整頓治安為藉口佔據埃及,在法律上,埃及和蘇丹仍是奧斯曼帝國在北非地區的省份,直到1914年。1829年,在英、法、俄三國的干涉下,希臘在19世紀30年代的希臘獨立戰爭後宣佈獨立。 [56]  改革未能抑制多瑙河大公國及大塞爾維亞主義興起,兩地已處於半獨立狀態。1875年,塞爾維亞、黑山瓦拉幾亞摩爾多瓦宣佈脱離帝國獨立。 [57] 
1877年至1878年的俄土戰爭正式確立了塞爾維亞、羅馬尼亞、黑山及保加利亞的獨立。 [58]  波斯尼亞被奧匈帝國佔據,巴爾幹其他地區仍舊置於奧斯曼帝國的控制。 [59]  在這反殖民化的浪潮裏,塞爾維亞裔猶太人居達·阿勒卡萊鼓吹在巴勒斯坦建立猶太人的國度。土耳其人在俄土戰爭失敗,奧斯曼帝國以塞浦路斯換取英國在柏林會議上的支持。
第一次世界大戰,奧斯曼帝國加入同盟國,英國隨即吞併埃及和蘇丹。在1830-1912年間,奧斯曼帝國在北非的省份盡失,即阿爾及利亞(1830年被法國佔領)、突尼斯(1881年被法國佔領)及利比亞(1912年被意大利佔領)。帝國因未能向歐洲銀行償還國債,導致奧斯曼國債機構——奧斯曼公共債務管理的成立。19世紀末,帝國沒有被西方勢力完全佔領是由於權力平衡的概念,奧地利及俄羅斯都希望藉土耳其的衰落提高影響力及擴張領土,但英國竭力抑制他們,擔憂俄國會支配地中海東部。
奧斯曼帝國非洲屬地的喪失 奧斯曼帝國非洲屬地的喪失

奧斯曼帝國帝國衰亡

土耳其革命(1908年)及蘇丹宣佈復行1876年憲法、恢復議會後,奧斯曼帝國踏入二次立憲時期,對奧斯曼帝國的解體有重要的作用。
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奧斯曼帝國 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奧斯曼帝國
在這時期,政務被聯合進步委員會掌控。奧匈帝國乘奧斯曼帝國陷於國內鬥爭在1908年吞併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在1911年的意土戰爭中,奧斯曼帝國戰敗,失去了的黎波里昔蘭尼加。隨着東南歐國家民族主義的崛起,巴爾幹同盟於1912年末向奧斯曼帝國宣戰,奧斯曼帝國在巴爾幹戰爭裏失去了除了東色雷斯埃迪爾內以外的巴爾幹領地。 [60] 
德國控制的巴格達鐵路成為國際局勢緊張的源頭,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肇因之一。土耳其在追擊戈本號及布累斯勞號及介入中東戰線後正式參戰。在戰爭初期,奧斯曼帝國取得多次重要的勝利,如加里波利之戰和卡塔之圍。奧斯曼帝國也遭遇不少挫敗,如在高加索戰役敗於俄國。
1916年的阿拉伯起義讓奧斯曼帝國在中東戰線的良好形勢逆轉,這樣,帝國的第二大穆斯林集團阿拉伯人脱離帝國。 [61]  內政部長穆罕默德·塔拉特對土耳其國內亞美尼亞人成立第五縱隊的可能表示憂慮,下令逮捕亞美尼亞領袖,要求實施特西爾法,開始大規模驅逐及屠殺亞美尼亞人,強行將數千人帶到敍利亞沙漠的營地,事件演變成種族滅絕。在戰爭時估計有150萬亞美尼亞人因飢餓、缺水、暴曬、盜賊掠奪而死亡,是為亞美尼亞種族大屠殺。亞美尼亞人遂以凡城抵抗戰及成立西亞美尼亞政府作為迴應。土耳其政府則指責亞美尼亞人在安那託利亞西部勾結入侵的俄國軍隊,俄軍裏就有亞美尼亞志願軍。
至1918年,也門麥地那是土耳其在阿拉伯半島僅存的領地。 [60]  《穆德洛斯停戰協定》簽訂後,土耳其被迫交出也門和麥地那,而在1917年俄國革命后土耳其奪取的格魯吉亞亞美尼亞阿塞拜疆都須一併交出。
凱末爾 凱末爾
色佛爾條約》的條約確立了奧斯曼帝國的分裂。 [62]  當時,在奧斯曼帝國土地上建立起來的新國家達40個(包括備受爭議的北塞浦路斯土耳其共和國)。戰後安那託利亞地區的農民僅及戰前的四成,第一次世界大戰土耳其的傷亡重大。佔領伊斯坦布爾及佔領伊茲密爾激使土耳其國民運動的成立,國民運動在穆斯塔法·凱末爾·阿塔土克領導下在土耳其獨立戰爭獲勝。
1922年11月1日,蘇丹制被廢除,最後一任君主穆罕默德六世於11月17日離開土耳其。新成立的土耳其大國民議會在1923年簽訂的《洛桑條約》得到國際承認。
1923年10月29日,大國民議會宣佈土耳其共和國成立。 [63]  1924年3月3日,哈里發制被廢除。奧斯曼皇室被列為不受歡迎人物且被驅逐出境。50年後的1974年,大國民議會才准許奧斯曼皇室的後裔獲取土耳其公民身份。

奧斯曼帝國疆域

奧斯曼國家的建立者奧斯曼繼承的封地位於安納托利亞高原的西北角,中心是今土耳其埃斯基謝希爾城北面的瑟於特,封地的面積不大,處於塞爾柱突厥王國的邊區。1300—1320年之間,奧斯曼的領地範圍南達埃斯基謝希爾,西面和北面達至烏魯山,靠近馬爾馬拉海。奧斯曼的兒子奧爾漢佔領尼西亞,1337年佔領尼科米底亞,1338—1345年,土耳其人完成對小亞細亞的征服。這時奧斯曼國家的領土包括了自愛琴海到黑海的整個小亞細亞西北。奧爾漢統治時期還向東擴張,控制安卡拉附近地區。穆拉德一世率軍隊奪取亞德里亞堡,進而侵入馬其頓平原。1384年攻佔索非亞,不久控制了整個保加利亞。奧斯曼土耳其人還征服了巴爾幹地區的馬其頓和塞爾維亞的部分地區。
在亞洲,穆拉德一世奪佔安卡拉,並把原來奧斯曼國家在安納托利亞的領地擴展將近一倍。巴耶濟德一世接着率領軍隊越過多瑙河,侵入色薩利,佔據馬其頓,保加利亞的部分地區。1396年巴耶濟德一世乘勝佔領色薩利、科尼亞,入侵匈牙利。 [94]  1446年侵入希臘,攻佔科林斯。至此,阿爾巴尼亞、希臘、羅馬尼亞、塞爾維亞盡歸奧斯曼國家版圖。 [93] 
在1459—1475年之間,穆罕默德二世征服了塞爾維亞的迪斯波塔特,接着佔領雅典的公爵領地,伯羅奔尼撒半島的公國;征服特拉布宗(黑海南岸)的希臘人王國,征服波斯尼亞。奪取熱那亞人在黑海的殖民地;兼併克里米亞,黑海從此變成奧斯曼帝國的內湖。
1478—1481年間,穆罕默德二世征服阿爾巴尼亞,把阿爾巴尼亞和黑塞哥維納納入帝國的統治範圍,並征服希臘和伯羅奔尼撒半島大部分地區。到謝里姆一世時期,從波斯人手中奪得阿塞拜疆和庫爾德斯坦,征服了兩河流域北部。1516年攻佔了大馬士革,征服敍利亞;1517年征服埃及,使奧斯曼帝國的版圖延伸到紅海,東地中海和北非地區(遠至阿爾及利亞)。
從1566—1683年,奧斯曼帝國征服阿拉伯半島西南沿岸,直至也門。向東控制高加索地區,向東南控制波斯灣南岸地區。1683年奧斯曼帝國的疆域達到最大。此時帝國的疆域範圍大致包含今西亞的土耳其、伊拉克、科威特、敍利亞和黎巴嫩,以色列,沙特阿拉伯的漢志地區,也門西部、格魯吉亞、亞美尼亞、阿塞拜疆;歐洲的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南斯拉夫聯盟、馬其頓、希臘、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納、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阿爾巴尼亞、匈牙利、摩爾多瓦,烏克蘭南部的克里米亞及附近地區;非洲的埃及,蘇丹的北部,利比亞北部,阿爾及利亞北部,突尼斯,以及地中海的克里特,塞浦路斯等.面積大約530萬平方公里。 [93] 
16-17世紀的奧斯曼帝國 16-17世紀的奧斯曼帝國
奧斯曼帝國鼎盛時期,全國共分為31個省,250個縣,而土地全歸以蘇丹為首的帝國中央政府所有,以服兵役為條件授予軍事地主階層使用。

奧斯曼帝國政治

奧斯曼帝國神權

奧斯曼帝國國徽 奧斯曼帝國國徽
奧斯曼帝國實行的是軍政合一政體,同時兼有沙里亞政體的色彩,是伊斯蘭教法確認的政治體制之一。國家政權必須符合沙里亞的精神,國家元首(即哈里發、素丹、埃米爾等)亦必須遵循伊斯蘭教法治國。
為了捍衞伊斯蘭教義的神聖性、純潔性和連續性,教法學家們後來提出了比較系統的哈里發學説,就哈里發的資格、職能、產生辦法等作了一系列原則規定,認為哈里發作為“安拉之公僕”,必須尊重伊斯蘭教法,只能在沙里亞容許的有限範圍內行使其權力。這些權力主要是行政立法權,包括頒佈政令、制定行政法規、確定國家的行政建制、任免官吏等。但所有這些行政立法在理論上皆被視為對沙里亞的一種應用和補充,不能有悖於沙里亞的精神。歷史上封建君主常以此為據來頒佈行政法規,如著名的《奧斯曼帝國法規》。近代以來,還經常據此頒佈政令和法規,限制沙里亞法院的司法權,並以行政立法的方式對教法的實體加以修訂。 [64] 
奧斯曼帝國國旗 奧斯曼帝國國旗

奧斯曼帝國君主

奧斯曼帝國採用君主政體,蘇丹的權位遵循奧斯曼家族世襲的繼承原則。伊斯坦布爾的蘇丹凌駕於臣民之上,儼然是臣民的主宰者和保護者,是臣民忠誠的對象。蘇丹被視作牧人,稱作拉伊亞的臣民則是順從蘇丹的羊羣。奧斯曼蘇丹是奧斯曼帝國的象徵沒有奧斯曼家族,便不會有奧斯曼帝國然而,奧斯曼帝國統治下的中東並非卡爾·魏特夫所説的所謂東方水利社會,伊斯坦布爾的蘇丹亦非擁有絕對權力的專制君主。 [65] 
奧斯曼皇室其規模之大及持久在伊斯蘭世界裏前所未有。奧斯曼皇室在種族上有土耳其血統,但由於宗室與不同種族的人通婚,使奧斯曼皇室並非由純土耳其人主導。
1876年奧斯曼帝國召開第一次帝國議會 1876年奧斯曼帝國召開第一次帝國議會
伊斯蘭教中地位最高的身份——哈里發(先知穆罕默德的繼承者)亦被奧斯曼帝國蘇丹所採用,是為奧斯曼帝國哈里發,亦是多年來除三位正統哈里發外。奧斯曼帝國蘇丹是帝國的唯一攝政者,可視為政府的化身,儘管蘇丹不會完全行使其權力。帝國後宮是奧斯曼帝國宮廷內相當重要的權力機關,由蘇丹皇太后,即太后主管。她在後宮有絕對的權力,地位崇高。有時,蘇丹皇太后會干政,運用其影響力削弱蘇丹的權力。在十六世紀初至17世紀,蘇丹皇太后掌握國家大權,稱為蘇丹女權時期。後繼的蘇丹由前任蘇丹的兒子當中選出。
1908年爆發青年土耳其人革命以後,奧斯曼帝國成為立憲君主制的國家,蘇丹沒有實權,建立議會,議會代表由各省選出,這些代表組成了奧斯曼帝國政府。

奧斯曼帝國人事

雖然蘇丹是至高無上的君王,蘇丹的政治及行政權力都會被分割。國家政務由顧問及大臣組成的會議底萬主理(17世紀後更名為樸特)。當奧斯曼帝國仍是貝立克的時代,底萬由突厥貴族領袖組成,後來讓位於軍官及地區骨幹(如宗教及政治顧問)。始自1320年,蘇丹任命的大維齊爾代表蘇丹行使權力。大維齊爾在很大程度上獨立行事,掌有幾乎沒有限制的任命、開除及監督權力。16世紀末,蘇丹不再參與政務,大維齊爾實際上成為國家元首。在奧斯曼帝國的歷史裏,地區首長在許多時候都能獨立行事,甚至違逆統治者的意願。
高速擴張的帝國以忠誠、精明的人才治理國家,不論是阿爾巴尼亞人法納爾人亞美尼亞人塞爾維亞人波斯尼亞人匈牙利人或其他種族。帝國不分宗教背景任用希臘人、穆斯林及猶太人改革行政系統。

奧斯曼帝國司法

奧斯曼帝國的司法系統只願採納大部分和其政權合法性沒有衝突的伊斯蘭教法,組織起一個地區法學系統。帝國合共有三個法院系統,穆斯林及非穆斯林各佔一個,非穆斯林包括猶太人及基督徒管轄的宗教社區,另一個是貿易法庭。整個系統由卡龍法規規管,此外,卡龍法規是不屬於任何教派的法律,以補足沙里亞法規的“不足”之處。 [66]  這些法院的分類範疇,並非全然是專門的,例如在帝國主要的法庭穆斯林法庭,可處理不同宗教背景訴訟各方的貿易糾紛。即使可透過地區統治者發揮影響力,奧斯曼帝國傾向於不干預非穆斯林宗教的法律制度。伊斯蘭教的沙里亞法規集結了古蘭經聖訓(先知穆罕默德的言論)、穆斯林公議而成,由一個稱為格亞斯(Qiyas)的系統運作。主要位於君士坦丁堡及布爾薩的法律學院會教授這些系統。
坦志麥特改革對法律系統產生徹底影響。1877年,民法收錄在麥吉拉法典上。後來,麥吉拉法典包括商法、刑法及民事訴訟法。 [67] 

奧斯曼帝國軍事

奧斯曼帝國募兵

奧斯曼帝國的首個軍事組織是13世紀末由奧斯曼一世在安那託利亞西部的部族裏組織的。隨着帝國的壯大,軍事系統越來越繁複,它有一套複雜的募兵及封地制度。為了滿足軍事需要,必須在當地人中建立起一種民兵制度,這就是傑爾賓特(意為“道路守衞”)衞隊。
僕從國附庸軍隊在奧斯坦土耳其的征服事業中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從14世紀後半葉到15世紀早期,他們甚至構成了奧斯曼軍隊的主力。到15世紀中期,土耳其人才在南巴爾幹地區強行建立了直接有效的行政軍事統治,而當地基督教王公面對歐洲的十字軍浪潮,多次掀起叛亂,也已經使蘇丹無法信賴。很多封建王公的子弟在駐伊斯坦布爾的穆特菲裏卡騎兵團服役,這個軍團也吸收土耳其貴族的後代,是卡皮庫魯部隊的編制。穆特菲裏卡以薪餉為生,有統一的制服並接受正統伊斯蘭宮廷教育,服役的同時扮演着人質的角色。
安納托利亞高原東部的庫爾德人是最接近帝國心臟的自治附庸。他們原先與波斯的薩法維王朝結盟,共同對付奧斯曼土耳其,但在卡爾迪蘭之戰(1514年)謝利姆一世率軍大敗易斯馬儀後,庫爾德部落長老們轉而投靠了奧斯曼帝國。此後,帝國在此設立了專門的胡庫梅特桑賈克,由世襲的貝伊負責管理,並調耶尼色裏軍團駐紮在中心城鎮中。庫爾德人驍勇彪悍,他們平時遊牧,在蘇丹召集時將隨耶尼色裏一同出征並承擔重要任務。例如在1596年的一次出征中,迪亞爾巴基爾(位於今土耳其東部,庫爾德區首府)的庫爾德騎兵曾為奧斯曼大軍殿後。 [68] 
其他中東地區的附庸自治政權還有黎巴嫩的瑪洛尼派基督徒和德魯茲派穆斯林,而馬穆魯克埃及和伊拉克、阿拉伯灣沿海和厄立特里亞則處在半自治狀態,在這些地方的中心城鎮,都駐有耶尼色裏軍營,標誌着奧斯曼政府的主權。除了兵役,這些附庸地區的自然資源對於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也具有極端重要的作用,例如摩爾達維亞、特蘭西瓦尼亞和瓦拉幾亞供應木材、火槍、戰馬、錫和繩索;庫爾德斯坦、伊拉克和黎巴嫩則提供了瀝青、硫磺和硝酸鹽。 [69] 

奧斯曼帝國陸軍

奧斯曼帝國陸軍 奧斯曼帝國陸軍
奧斯曼帝國軍隊的主力部隊有土耳其新軍、西帕希、艾堅斯及軍樂隊。奧斯曼帝國軍隊在當時是世界上最先進的實戰軍隊,是第一個使用火槍和加農炮的軍隊。在圍攻君士坦丁堡時,奧斯曼人開始使用獵鷹,那是一種短闊的加農炮。高速、高機動性的輕騎兵使用弓箭、短劍騎在土庫曼馬及阿拉伯馬上作戰,不攜重甲,強大、紀律嚴明的重騎兵人馬皆披重鎧,在最關鍵時向敵軍發動強力進攻。
其作戰模式與蒙古帝國相似,如佯裝撤退,以新月型的陣式包圍敵人,發動突擊。17世紀中及大土耳其戰爭後,奧斯曼帝國軍的表現下滑。18世紀,奧斯曼帝國軍在對奧地利的戰事裏沒有取得太大的成就,在北方還被俄軍迫得節節敗退,喪失領土。 [70] 
19世紀奧斯曼帝國的現代化始於軍事。1826年,蘇丹馬哈茂德二世廢除土耳其新軍,建立現代化的軍隊,命名為新秩序。奧斯曼帝國軍是第一個聘用外國專家及派遣軍官到西歐學習的組織。那些相對年輕、受新式訓練的人返回土耳其後遂開展青年土耳其人運動。 [70] 

奧斯曼帝國海軍

金角灣內的奧斯曼帝國海軍艦隊 金角灣內的奧斯曼帝國海軍艦隊
土耳其海軍對於帝國在歐洲的擴張貢獻良多,海軍在1517年征服北非,包括阿爾及利亞、埃及。在阿爾及利亞及希臘失陷後,土耳其的海事力量及對海外地區的控制力減弱。土耳其君主阿布杜勒阿齊茲嘗試重建一支強大的海軍,其規模是繼英國、法國之後最大的。位於英國巴羅的船廠在1886年建造了首艘奧斯曼帝國潛艇 [70] 
不過,奧斯曼帝國崩塌的經濟未能支撐其海軍。蘇丹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不信任海軍,認為大規模、昂貴的海軍在俄土戰爭裏毫無用處,於是將大部分戰艦鎖定在金角灣,戰艦在及後的三十年裏逐漸腐爛。 [70] 
1908年青年土耳其人革命後,聯合進步委員會欲發展一支強大的海軍力量。土耳其海軍基金是為了收集公共捐獻購買船隻而成立。

奧斯曼帝國空軍

奧斯曼帝國的空軍 奧斯曼帝國的空軍
土耳其空軍在1909年6月成立,是世上首個飛行戰鬥組織。1912年7月3日,土耳其成立空軍學院,着手培訓飛行員,並訓練空軍軍官。空軍學院的成立加快了空軍壯大的進程,使更多的人員充實其中。
1913年5月,空軍學院進行世上首個專門偵察訓練計劃,併成立首個偵察部門。
1914年6月,一個新的海軍航空學院成立。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現代化進程倉猝地停止,土耳其空軍在前線參與戰爭,西至加利西亞,東及高加索,南抵也門

奧斯曼帝國經濟

奧斯曼帝國農業

奧斯曼帝國屬於典型的農本社會,絕大多數的人口生活在鄉村,自給自足的農業生產構成奧斯曼帝國經濟生活的基礎,土地無疑是獲取財富的首要來源,小農經濟長期佔據主導地位。至於遊牧的經濟活動,主要分佈於定居世界邊緣的高原、山區和沙漠地帶;遊牧民大都沿襲傳統的血緣組織。 [71]  農民普遍沿襲休耕和輪種的農作技術,採用家庭耕作的傳統方式,農具簡陋,技術落後,粗放經營,自給自足。奧斯曼帝國傳統農業的典型作物,是以穀物為主的糧食作物。冬小麥構成最重要的糧食作物,秋季播種,春季收割。 [72] 
村社首領和部族長老控制水源的分配和耕地的使用,在一定的範圍內行使徵納賦税和仲裁糾紛的職責,構成連接國家與農民的中間環節。農民作為土地的耕作者,依附於村社首領和部族長老,處於村社和部族的保護之下。分成制是中東地區由來已久的租個方式,地主與農民根據耕地、水源、勞動力、農具和種子五項要素劃分農作物的收成。農民主要繳納實物地租,同時承擔一定的勞役,貨幣地租尚不多見。國家所有制的土地制度,以及村社和部族對於土地的共同佔有權,排斥着農民支配土地的個人權利。 [72] 

奧斯曼帝國外貿

奧斯曼帝國一經建立就控制了東西方貿易路線的小亞細亞通道。奧斯曼帝國每定都一處,皆大幅改革當地經濟,使其成為新政經中心。因商人及工人對於創造大都會尤其重要,穆罕默德二世與其繼承人巴耶塞特二世鼓勵歐洲各地之猶太人移居伊斯坦布爾或其他城市,如薩羅尼加等。
奧斯曼帝國發展的過程中,對外出口山羊毛、皮革製品和獸皮,還有地毯。由於奧斯曼帝國的地毯在歐洲非常受歡迎,拉丁商人經常從小亞細亞南部的安塔利亞和西部的巴拉特(Balat)購買奧斯曼帝國生產的地毯,以銷往歐洲。礦產品也是奧斯曼帝國對外貿易的重要商品之一。小亞細亞擁有銀礦、鐵礦、銅礦、鹽礦和天青石礦等。錫諾普在中古時期就以出產銅而聞名。鉛被出口到西方和埃及;銅也被賣給熱那亞人。金銀當然也在貿易之列。在出口金屬的同時,奧斯曼帝國也進口金屬,如鐵和錫,這些都是用於鑄造火炮必須的金屬。 [4] 
在奧斯曼帝國的對外貿易中,明礬佔有獨特的地位。在15世紀下半葉羅馬南部的明礬礦被發現之前,小亞細亞一直是西方所需明礬的主要來源地。在進行貿易的商品中馬匹是奧斯曼人和其他突厥人最有價值的家畜資產。奧斯曼帝國的馬匹非常優良,這同安納託利亞高原良好的牧場是密不可分的。 [4] 

奧斯曼帝國貨幣

18世紀的庫魯斯銀幣、皂羅特銀幣 18世紀的庫魯斯銀幣、皂羅特銀幣
借鑑阿拉伯帝國和伊爾汗國(今伊朗)的貨幣系統,奧斯曼採用銀幣和銅幣來徵收賦税,從帝國建立之初一直到15世紀,艾克銀幣(Akche)一直都是奧斯曼帝國貨幣的基礎。銀幣在奧斯曼帝國境內的使用範圍越來越廣,由城市擴展到鄉村,由政府行政機構擴展到草原遊牧部落。税賦形式的改革(由實物改為徵收銀幣),貴族們的奢侈品需求,使得銀幣變成了奧斯曼帝國蘇丹最渴求的“商品”。在穆罕默德二世統治後期,由於尚武好戰,戰爭支出耗資巨大,奧斯曼帝國的財政開始入不敷出,從人民口袋裏掏錢自然就成為了“上上之選”,於是艾克銀幣中的賤金屬含量大幅度增加。艾克銀幣信譽遭到損害,有些地區開始放棄艾克銀幣,包括巴爾幹半島、埃及、波斯、克里米亞半島、馬格里布(今阿爾及利亞、突尼斯、利比亞的沿海地區)都開始自己鑄造銀幣。 [73] 
1690年,有了白銀之後的奧斯曼帝國開始向西方學習,建立帝國鑄幣廠,並開始鑄造一種叫做庫魯斯(Kurus)的銀幣,其重量被固定為當時阿拉伯半島穆斯林常用的迪拉姆(Dirham)銀幣重量的6倍,重約19.2克,含銀60%,含銅40%,在面值上相當於30個帕拉(Para)和90個艾克——沒錯,艾克此時已經退化為最小的貨幣單位。
19世紀,伴隨着西歐工業革命的傳導效應,奧斯曼帝國努力向西歐國家學習,大力發展銀行和紙幣系統。1840年,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發行面額為1000、500、250、100和50庫魯的紙幣。 [73] 

奧斯曼帝國文化

奧斯曼帝國語言

奧斯曼土耳其語文字 奧斯曼土耳其語文字
奧斯曼土耳其語土耳其語的變種,深受波斯語阿拉伯語的影響。土耳其語、波斯語及阿拉伯語對奧斯曼帝國人來説都是有影響力的語言,例如重視阿拉伯語的原因之一就是因為它是古蘭經的書寫語言。奧斯曼帝國官僚,特別是奧斯曼宮廷在後期以一種土耳其語溝通,同時採用阿拉伯語及波斯語的藉詞。即使基本的文法是土耳其語,使用阿拉伯語或波斯語藉詞的奧斯曼土耳其語對於並非精通阿拉伯語及波斯語來説都是不能理解的。
在帝國淪亡前的兩個世紀,法語及英語開始成為流行語言,特別是在黎凡特地區的基督教社區,精英以學習法語、使用歐洲製品以示上流地位。奧斯曼帝國統治時,土耳其語的使用穩步上升,但仍保留阿拉伯語及波斯語。後來,波斯語只作為文學語言,阿拉伯語則純粹用在宗教儀式上,當時出現了許多波斯語詩人。 [74] 

奧斯曼帝國音樂

奧斯曼古典音樂(見詞條土耳其音樂)是奧斯曼精英教育的重要部分,一些奧斯曼帝國蘇丹是嫺熟的音樂家及作曲家,如塞利姆三世 [75]  奧斯曼古典音樂主要由阿拉伯音樂波斯音樂及拜佔廷音樂發展而來。在結構上,奧斯曼古典音樂透過一種稱為烏蘇爾的節奏體制及旋律體制木卡姆組織起來,烏蘇爾類似西方的節拍,木卡姆則酷似西方的調式。樂器方面以安那託利亞、中亞(巴格拉馬三絃琴、薩茲、卡曼恰)及阿拉伯樂器(烏德坦布爾卡儂納伊)為主,後來出現西方樂器(小提琴鋼琴)。
由於首都與其他地區的地理及文化差異,奧斯曼帝國出現兩種明顯不同的音樂風格:奧斯曼古典音樂及民間音樂。在地區上出現了多種不同的民間音樂,當中孕育出著名的音樂風格的地區如巴爾幹-色雷斯民間音樂、東北民間音樂、愛琴海民間音樂、土耳其中部民間音樂及高加索民間音樂。一些具獨特風格的有新軍音樂、吉普賽音樂、肚皮舞及土耳其民間音樂。

奧斯曼帝國宗教

奧斯曼文化寫照 奧斯曼文化寫照
奧斯曼帝國容許基督徒猶太人(古蘭經所説的“有經人”)保持原有信仰,而不接納多神教,這與沙里亞法規一致。奧斯曼帝國會向非穆斯林徵收吉茲亞税(保護税)。在米勒特製度下,非穆斯林人和穆斯林一樣都是帝國的臣民,但不受伊斯蘭信仰及法律約束或管制。例如東正教米勒特受民法大全約束,民法大全早在拜佔廷帝國時實施了九百年。作為帝國最大的非穆斯林族羣,東正教米勒特在政治及商業上能享有特權,但須繳納較穆斯林為高的税項。
奧斯曼帝國與君士坦丁堡東正教教會的關係大致和平,縱使偶爾也會有一些針對希臘教會的壓迫性政策。教會的組織制度依舊不變,在緊密的監督下可獨自行事,除了1821年至1831年爆發的希臘獨立戰爭及19世紀初奧斯曼帝國君主立憲的崛起。其他的東正教教會,如保加利亞東正教教會,被解散並將其置於希臘教會的管轄,直到1870年阿布杜勒阿齊茲設立保加利亞主教,並恢復保加利亞教會的自治權。 [76] 

奧斯曼帝國教育

帝國學校強大的教育系統能夠排除不能勝任的蘇丹後裔,併為繼任者培育政治人才。帝國學校以雙軌的方式運行。伊斯蘭學校以穆斯林傳統來培訓知識分子及國家官員,使貧苦家庭的子女也有機會提升社會地位及收入。另外還有基督徒的寄宿學校,即恩德侖,每年在7至14歲的基督徒男生當中招募三千人入讀,這一過程稱為德米舍梅(Devşirme),不包括孤兒、獨子、已婚者、工商業子弟、猶太人、俄國人及牧師的孩子。 [77] 

奧斯曼帝國科技

奧斯曼建築
奧斯曼建築(10張)
奧斯曼帝國建築受到波斯、拜佔廷及伊斯蘭阿拉伯式建築影響。奧斯曼建築是前伊斯蘭時代薩珊建築的延續,例如方形建築上的圓穹是薩珊建築裏常見的類型,這成為了奧斯曼建築的核心。在帝國崛起時,奧斯曼建築仍處於探索階段,帝國擴張時則是奧斯曼建築的古典時期。
在鬱金香時期,奧斯曼建築受到西歐高度裝潢的風格影響,如巴洛克洛可可、及帝國風格。奧斯曼建築的概念主要圍繞在清真寺,清真寺是社交及城市規劃裏不可或缺的部分。除了清真寺外,其他奧斯曼建築的例子有施粥場、神學院、醫院、土耳其浴室及陵墓。
奧斯曼古典建築的例子,除了伊斯坦布爾埃迪爾內,還可見於埃及、厄立特里亞、突尼斯、阿爾及利亞、巴爾幹半島及匈牙利當地的清真寺、橋樑、水泉及學校。奧斯曼裝飾藝術的發展受大眾影響,因為帝國民族繁多。宮廷技工對帝國產生了多元藝術性的影響,如以傳統拜佔廷藝術混合中國藝術。 [78] 

奧斯曼帝國民族

奧斯曼帝國阿拉伯人

奧斯曼人的統治迅速擴展到阿拉伯國家和地區,最先征服的是敍利亞和埃及。奧斯曼帝國達到全盛時期,阿拉伯世界大部分地區都納入其統治之下。奧斯曼人對阿拉伯人實行間接的統治,除了維護安寧、收取税收和司法管理外,其他方面都由所屬各教派的長老管理,各地的著名學者對羣眾依然有指導作用。奧斯曼帝國保持阿拉伯人過去的生活方式,在體制上是阿拉伯帝國的沿襲,所以它仍然是一個傳統的伊斯蘭國家,哈乃斐派教法是奧斯曼帝國官方的立法和司法準則。 [79] 

奧斯曼帝國庫爾德人

庫爾德人長久生活的庫爾德斯坦地區處在奧斯曼帝國與波斯帝國的邊界地帶,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隨着奧斯曼帝國的崛起,與波斯帝國的主要衝突就發生在庫爾德斯坦地區。16世紀兩大帝國意識到庫爾德斯坦地區地緣政治的重要性,開始展開對庫爾德斯坦地區的爭奪,西方各列強隨後也加入了對庫爾德斯坦的角逐,庫爾德斯坦就此成為大國爭奪的主要場所。1514年恰爾德蘭戰役後,奧斯曼帝國與庫爾德人締結了“奧斯曼—庫爾德契約”,奧斯曼帝國正式開始對庫爾德斯坦及庫爾德人進行管控。
奧斯曼帝國將自身的行政體制疊加在庫爾德部落結構基礎上,授權庫爾德部落聯盟首領—埃米爾較大自治權,同時要求庫爾德人最低限度的忠誠—較低的税賦,但要承擔危機時刻拱衞邊疆的任務,實際上是對庫爾德人進行間接統治。19世紀以來,奧斯曼帝國在庫爾德斯坦地區的管控政策改弦更張,開始強化中央集權,削弱庫爾德埃米爾和庫爾德部落首領的權力。 [80] 

奧斯曼帝國希臘人

希臘人一直都是奧斯曼帝國中數量最多的少數民族羣體。甚至直到希臘宣佈獨立後,希臘人也一直都是奧斯曼帝國行省中人最多的少數民族。他們散居在從希臘到小亞細亞甚至保加利亞的廣泛地區。擁有人口、宗教、語言、航海四方面優勢的希臘人,成為了奧斯曼帝國商人隊伍中的重要一員。希臘人一度將自己的商業網延伸到了西歐主要的城市:倫敦、巴黎、馬賽、萊比錫和維也納。同時,從17世紀開始,隨着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西歐經濟進入了飛速發展的時期,和歐洲商人同為基督徒的希臘商人得到了新的發展機會。擁有航海技術的優勢的希臘人進而控制了奧斯曼帝國的港口貿易。 [81] 

奧斯曼帝國外交

奧斯曼帝國與中國

明代前期,由於地跨中西南亞的帖木兒帝國橫空出世,絲路兩端,明朝和奧斯曼帝國的交往受到阻礙。直到16世紀帖木兒帝國滅亡之後,奧斯曼帝國才開始了正式的嚮明朝遣使朝貢。當時的奧斯曼帝國被明朝人稱為魯迷,據《明史》記載,嘉靖三年(1524年)、嘉靖五年(1526年)、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魯迷曾五次遣使,人數最多時達九十多人。這些使團來訪,都是在奧斯曼帝國吞併埃及、攻戰大不里士和巴格達之後,於一代雄主蘇萊曼一世(1520-1566年)執政期間所進行的。伊斯坦布爾宮廷中所珍藏的成千上萬件名貴瓷器,有可能就是歷次友好交流的結果,是中土兩國友誼的見證。 [82] 

奧斯曼帝國與波斯

與波斯外交事件
年份
詳情
1532-1555年
奧斯曼帝國蘇萊曼一世與波斯薩非王朝塔赫瑪斯普一世之間爆發了戰爭。兩國之間的領域紛爭引發了這次戰爭,特別是原屬奧斯曼帝國的比特利斯貝伊(總督)決定要尋求波斯的保護。另外,薩非王朝塔赫瑪斯普一世麾下的巴格達總督、蘇萊曼一世的支持者遭到刺殺。 [83]  在外交上,薩非王朝已與哈布斯堡君主國商討建立哈布斯堡—波斯同盟,以夾擊奧斯曼帝國。1553年,蘇萊曼一世第三次出征薩非王朝,並遭逢首次失利,但依然能收復埃爾祖魯姆。1555年的《阿馬西亞和約》確立了奧斯曼帝國所得的領土。蘇萊曼一世須交還大不里士,但可以控制巴格達美索不達米亞下游地區、幼發拉底河底格里斯河河口及波斯灣沿岸部分地區。 [84] 
1578年至1590年
薩非王朝的穆罕默德·科達班達阿拔斯一世與奧斯曼帝國穆拉德三世之間再次爆發了戰爭。為了征服阿塞拜疆高加索,奧斯曼帝國發動了戰爭。 [85]  奧斯曼人在1578年佔領第比利斯,1585年再陷卡爾斯大不里士格魯吉亞成為奧斯曼帝國的附庸國。奧斯曼帝國實際上可統治阿塞拜疆和高加索,直達裏海 [86]  波斯在1590年3月21日簽訂的《伊斯坦布爾條約》承認奧斯曼帝國所得的領土,又答應停止對奧斯曼帝國境內的什葉派教徒發動宣傳戰及停止迫害波斯境內的遜尼派教徒。 [87]  奧斯曼—薩非戰爭使奧斯曼帝國的注意力暫時從歐洲抽離。奧斯曼帝國己與法國結盟,並支持荷蘭人起事,這是新教與伊斯蘭教共同支持的一個事件。
1603-1618年
阿拔斯一世統治的薩非王朝與艾哈邁德一世統治的奧斯曼帝國之間爆發了第三次戰爭。戰爭在1603年爆發,1618年以薩非王朝大獲全勝的結果告終。波斯沙阿阿拔斯一世委託了英國人羅伯特·舍裏(RobertShirley)和大臣阿拉威爾迪汗實行軍隊現代化的改革。薩非王朝在1603年向奧斯曼帝國開戰,並在1604年取得勝利,迫使奧斯曼帝國要歸還以往侵佔的土地,包括巴格達。 [88]  薩非王朝在1605年再度取得勝利,將勢力擴張到幼發拉底河以外,迫使1611年要割讓希爾凡和庫爾德斯坦。戰事在1614年暫時停止,戰事後來重啓的時候,阿拔斯一世在1618年於蘇丹尼葉城附近徹底擊敗了奧斯曼—韃靼聯軍,雙方簽訂了對波斯相當有利的條約,結束了戰爭。 [89] 

奧斯曼帝國與俄國

17世紀開始,俄國為了向黑海海峽與巴爾幹地區擴張,與土耳其發生了一系列戰爭。初期戰爭主要限於俄土兩國之間,戰區集中在巴爾幹、克里米亞、高加索等地。19世紀後,引起歐洲一些國家干預。俄土戰爭多次發生,其中重要的有十次。俄土戰爭中,俄國擴大了疆域,南部邊界伸展到黑海,西部邊界推進到普魯特河,東部邊界越過高加索山脈。俄土之間的戰爭斷斷續續前後共長達二百四十一年,平均不到十九年就有一次較大規模的戰爭,是歐洲歷史上最長的戰爭系列。 [90] 
沙皇俄國侵佔奧斯曼帝國領土和屬地示意圖 沙皇俄國侵佔奧斯曼帝國領土和屬地示意圖

奧斯曼帝國社會

奧斯曼帝國結構

奧斯曼帝國社會結構以米勒特統合多樣性人口。米勒特是宗教組織,可在奧斯曼帝國的統治下建立各自的社區,在蘇丹的保護下能保留宗教法律、傳統及語言。米勒特製度是帝國長治久安的關鍵。早在穆罕默德二世統治時,法納爾人已享有多方面的權利,帝國歡迎猶太人來定居,故帝國對民族差異有相對較高的寬容,有能力消除種族隔離,然而,米勒特製度並沒有同化能力,使得在民族主義崛起後成為了一個弱點。奧斯曼帝國的解體證明奧斯曼化及一次和二次立憲時期政策的失敗。 [91] 

奧斯曼帝國飲食

奧斯曼菜是指首都伊斯坦布爾的菜式,這個各種文化匯聚的國家創造了一種讓所有人民都為之享受的菜式。在皇宮御膳房裏的廚師通過不同的食材試驗創造了各式各樣的菜式,這種菜式流入民間,並通過賴買丹月流傳開來。現今,奧斯曼菜可見於巴爾幹半島安納托利亞及中東地區,這是“奧斯曼生活方式的遺產”。這種菜式基於地區變化並互相交流,但時又在首都居民的精煉下同化。 [92] 
大量的傳統和文化被奧斯曼吸納,並以新的形式展示出來,將它們融入奧斯曼帝國不同地區的民族及宗教族羣,產生了一種新穎及獨特的奧斯曼文化特徵。

奧斯曼帝國人口

奧斯曼帝國人口統計(1899年)

地區
土耳其文
面積(km^2)
人口(人)
密度(人/km^2)
首都
İstanbul
3,300
90,034
27
(Vilayets)
Hicaz
391,720
3,500,000
9
Yemen
260,132
5,000,000
19
Basra
87,120
380,630
4
Bağdat
139,960
720,555
5
Musul
136,736
448,288
3
Halep
117,248
921,345
8
Suriye
99,808
701,134
7
Beyrut
24,752
623,505
25
Trablusgarp
330,200
800,000
2
-
Hüdavendigar
91,412
1,458,079
16
Konya
158,944
1,022,844
6
Ankara
98,416
1,018,727
10
艾丁
Aydin
89,696
1,534,229
17
Adana
71,600
398,764
6
Kastamonu
73,312
968,884
13
Sivas
98,880
980,982
10
Diyarbekir
64,504
564,671
9
Bitlis
27,688
488,642
18
Erzurum
80,368
687,322
9
Trabzon
37,894
1,164,827
31
愛琴羣島
Cezayir-iBahr-iSefid
6,372
387,318
61
Girit
12,800
270,000
16
Edirne
64,356
986,446
15
Selanik
47,712
1,040,218
22
Kosova
44,192
954,634
17
Yanya
31,176
517,274
17
特別行政區
(Sancaks)
Kudüs/Kudüs-üŞerif
15,136
264,317
17
Bingazi
227,300
500,000
2
祖爾
Zor
122,096
151,260
1
Izmit
14,784
228,529
15
-
Kale-iSultaniye/Biga
11,520
144,157
13
-
Ç;atalca
1,900
61236
32
Cebel-iLübnan
4,696
100000
21
總計
3272354
32276854
10
備註:埃及、突尼斯、波斯尼亞、保加利亞、東魯米利亞、薩莫斯等藩屬國未列入。

奧斯曼帝國蘇丹

奧斯曼帝國曆代蘇丹 奧斯曼帝國曆代蘇丹
奧斯曼帝國蘇丹列表
序號
中文名
外文名
在位時間
備註
1
OsmanI
1280-1324

2
Orkhan
1324-1359

3
MuratI
1360-1389

4
BayezidI
1389-1402


大空位期
Interregnum
1402-1413

5
MehmetI
1413-1421

6
MuratII
1421-1444

7
MehmetII
1444-1446

6
MuratII
1446-1451
復位
7
MehmetII
1451-1481
復位
8
BayezidII
1481-1512

9
SelimI
1512-1520
1517稱哈里發
10
SüleymanI
1520-1566

11
SelimII
1566-1574

12
MuratIII
1574-1595

13
MehmetIII
1595-1603

14
AhmetdI
1603-1617

15
MustafaI
1617-1618

16
OsmanII
1618-1622

15
MustafaI
1622-1623
復位
17
MuratIV
1623-1640

18
IbrahimI
1640-1648

19
MehmetIV
1648-1687

20
SüleymanII
1687-1691

21
AhmetdII
1691-1695

22
MustafaII
1695-1703

23
AhmetdIII
1703-1730

24
MahmudI
1730-1754

25
OsmanIII
1754-1757

26
MustafaIII
1757-1774

27
Abdal-HamidI
1774-1789

28
SelimIII
1789-1807

29
MustafaIV
1807-1808

30
MahmudII
1808-1839

31
Abdal-Mejid
1839-1861

32
Abdal-Aziz
1861-1876

33
MuratV
1876

34
Abdal-HamidII
1876-1909

35
MehmetV
1909-1918

36
MehmetVI
1918-1922

參考資料
  • 1.    陳佩雄編著.《亞洲史》: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第193頁
  • 2.    (美)斯塔夫理阿諾斯.《全球通史》:青海人民出版社,2003:第116頁
  • 3.    (美)斯塔夫理阿諾斯.《全球通史》:青海人民出版社,2003:第392頁
  • 4.    張楚喬.奧斯曼帝國崛起研究——從文明交往角度探析[D].長春:東北師範大學,2012
  • 5.    吳於廑,齊世榮.《世界史·近代史編·上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第176頁
  • 6.    黃維民.《奧斯曼帝國》.西安:三秦出版社,2000:第13頁
  • 7.    (英)艾瑪·瑪麗奧特.《極簡世界史》.北京:台海出版社,2015:第83頁
  • 8.    錢其琛主編;《世界外交大辭典》編委會常務組編.《世界外交大辭典A-L(上)》.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5:第145頁
  • 9.    李寧 .王朝的葬禮:一戰與各國君主[J]:文史天地,2018
  • 10.    (英)喬治·威爾斯,(美)卡爾頓·海斯.《全球通史》.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17:第362頁
  • 11.    宋保軍 .奧斯曼帝國與16世紀中期舊商路的貿易復興[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
  • 12.    哈全安.《土耳其通史》.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4:第36頁
  • 13.    魏來.中東伊斯蘭城市公共空間溯源與體系研究——以伊斯坦布爾歷史半島為例[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15
  • 14.    錢仁康.《世界國歌博覽》.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1998:第80頁
  • 15.    布林頓,克里斯多夫,吳爾夫.《西洋文化史:第3卷,中古(下)》:台灣學生書局,1989:第374頁
  • 16.    夏徵農,陳至立主編.《大辭海:民族卷》.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第454頁
  • 17.    張蘭菊主編.《世界通史(上)》.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2014:第194頁
  • 18.    靳文翰等主編.《世界歷史詞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5:第423頁
  • 19.    黃邦和,皮明庥主編.《中外歷史人物詞典》.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第1018頁
  • 20.    魯中石主編.《世界通史》: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6:第110頁
  • 21.    許序雅,許輔旻.《文明的十字路:奧斯曼帝國的興衰》.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第12頁
  • 22.    許序雅,許輔旻.《文明的十字路口:奧斯曼帝國的興衰》.北京:商務印書館 ,2015:第14-15頁
  • 23.    (英)愛德華·吉本著;席代嶽譯.《羅馬帝國衰亡史》.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16:第3328-3329頁
  • 24.    靳文翰等主編.《世界歷史詞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5:第505頁
  • 25.    徐繼素;陳君慧主編.《世界通史 第3卷》.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8:第1540頁
  • 26.    李哲.《外國戰爭的歷程》.北京:中國畫報出版社,2014:第61頁
  • 27.    趙彥編著.《拜占庭文明》.長春:吉林美術出版社,2012:第120頁
  • 28.    (美)斯坦福·肖.《奧斯曼帝國》.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2006:第57頁
  • 29.    錢其琛主編.《世界外交大辭典》.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5:第2039頁
  • 30.    (英)尼科爾森.《十字軍》.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3:第157頁
  • 31.    張江寧主編.《外國名家重大軍事改革述評》.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15:第35頁
  • 32.    王淺主編.《軍事家、政治家的故事》: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出版社,2013:第142頁
  • 33.    許序雅,許輔旻.《文明的十字路口:奧斯曼帝國的興衰》.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第74頁
  • 34.    許永璋,王嚴,武濤.《非洲五十四國簡史(上)》.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第150頁
  • 35.    鄭文翰主編.《軍事大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2:第1444頁
  • 36.    (美)薩克雷,(美)芬德林.《世界大歷史 1571-1689 》.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4:第346頁
  • 37.    (法)伏爾泰.《風俗論:論各民族的精神與風俗以及自查理曼至路易十三的歷史 下》.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第489頁
  • 38.    喬麗萍.《跨世紀的外交熱點 “東方問題”始末》.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4:第15頁
  • 39.    李妍.《拯救歐洲》.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14:第17頁
  • 40.    管剛.《從股票到鈔票的瘋狂史——以大歷史的眼光看金融的未來》.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11:第96-97頁
  • 41.    彭樹智.《阿拉伯國家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 42.    (英)艾瑪·瑪麗奧特.《數字解讀世界史》.北京:民主與建設出版社,2016:第99頁
  • 43.    (美)薩克雷,(美)芬德林主編.《世界大歷史 1571-1689》.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4:第20頁
  • 44.    黃維民. 試論奧斯曼帝國衰落的原因[J]. 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 1998(02)
  • 45.    許序雅,許輔旻.《文明的十字路口》.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第176頁
  • 46.    黃維民.《奧斯曼帝國》.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15:第183-184頁
  • 47.    (美)鮑爾.《世界的故事3:近代史 從伊麗莎白一世到淘金者》.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4:第142頁
  • 48.    黃維民.《奧斯曼帝國》.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15:第184頁
  • 49.    朱寰主編.《工業文明興起的新視野——亞歐諸國由中古向近代過渡比較研究 下》.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第1062頁
  • 50.    黃維民.《奧斯曼帝國》.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15:第215頁
  • 51.    王新剛,於淑雲. 淺論近代奧斯曼帝國三次改革的歷史背景[J]. 內蒙古民族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漢文版). 1997(01)
  • 52.    黃鴻釗. 克里米亞戰爭期間俄國的近東政策[J].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4(03)
  • 53.    姜明新. 略論奧斯曼帝國的西化改革[J]. 西亞非洲. 2008(10)
  • 54.    王三義. 晚期奧斯曼帝國的社會開放與政治倒退[J]. 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3(06)
  • 55.    錢乘旦. 奧斯曼帝國自我改造的失敗及其原因[J]. 歷史教學. 1999(10)
  • 56.    何炳松.《代歐洲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第266頁
  • 57.    李妍.《拯救歐洲》.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14:第18頁
  • 58.    (美)史通.《俄羅斯軍事史:從恐怖伊凡到車臣戰爭 》.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14:第144頁
  • 59.    宋鴻兵.《鴻觀》.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6:第65頁
  • 60.    哈全安.《奧斯曼帝國史》.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6:第122頁
  • 61.    安尼瓦爾·阿布裏米提主編.《歷史論集》.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第274頁
  • 62.    哈全安.《土耳其通史》.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4:第163頁
  • 63.    劉雲. 土耳其政治現代化的歷史軌跡[J]. 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8(01)
  • 64.    宛耀賓總主編;楊克禮等主編.《中國伊斯蘭百科全書》.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2007.04:第492頁
  • 65.    哈全安.《土耳其史》.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6:第23頁
  • 66.    Lauren A. Benton. Law and colonial cultures: legal regimes in world history, 1400-1900.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年: 第109–110頁. ISBN 0-521-00926-X
  • 67.    René David, André Tunc,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Legal Scienc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comparative law. 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 1983人. ISBN 90-247-2787-1
  • 68.    Ahmet Mumcu. Osmanlı devleti'nde siyaseten katl. Phoenix. 2007年: 第148頁. ISBN 9944-931-14-4 (土耳其文)
  • 69.    Turkish Public Administration‎,第85頁
  • 70.    視覺天下·探索發現叢書編委會.《偉大帝王與他的帝國》.北京:中國畫報出版社,2013:第146-147頁
  • 71.    哈全安.《奧斯曼帝國史》.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6.03:第53頁
  • 72.    哈全安.《土耳其通史》.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4.12:第60-62頁
  • 73.    4000字看懂700年土耳其貨幣史  .鳳凰網[引用日期2019-07-08]
  • 74.    Donald Quataert. The Ottoman Empire, 1700-1922.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年: 第167頁. ISBN 0-521-63328-1
  • 75.    Kate Fleet、Suraiya Faroqhi、Reşat Kasaba.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Turkey: the later Ottoman Empire, 1603-1839.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6年: 第396頁. ISBN 0-521-62095-3
  • 76.    Victor Roudometof. Nationalism, Globalization, and Orthodoxy: The Social Origins of Ethnic Conflict in the Balkans. 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2001年: 第139頁. ISBN 0-313-31949-9
  • 77.    馬兆鋒.《神之門:神秘的中東文明》.北京: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2014:第187頁
  • 78.    The Ottoman Artistic Legacy. Israel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 79.    王妍慧 .近代阿拉伯民族主義形成研究(1798-1918)——以西歐政治思想的影響為視角[D].西安:西北大學,2013
  • 80.    李澤英.部落與國家的互動——奧斯曼帝國對庫爾德人的管控[D].西安:陝西師範大學,2016
  • 81.    焦佳偉 .現代希臘民族構建中的“去奧斯曼化”研究[D].臨汾:山西師範大學,2017
  • 82.    《中國文物交流中心編,華夏瑰寶展》文物出版社,2012.10,第194頁
  • 83.    Lambton and Lewis 1978,第330頁。
  • 84.    Mikaberidze, Alexander, Conflict and Conquest in the Islamic World: A Historical Encyclopedia, ABC-CLIO, 2011
  • 85.    Endress, Gerhard, Islam: an historical introduction,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2002
  • 86.    Ágoston, Gábor; Masters, Bruce Alan, Encyclopedia of the Ottoman Empire, Infobase Publishing, 2009
  • 87.    Shaw, Stanford J., History of the Ottoman Empire and Modern Turkey 1,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6
  • 88.    Savory 2008,第86-87頁。
  • 89.    Tischendorf and Origen 1887,第2頁。
  • 90.    艾齊主編.《瞭解點世界歷史》.哈爾濱: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2016:第107頁
  • 91.    馬兆鋒.《神之門:神秘的中東文明》.北京: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2014:第191頁
  • 92.    Sami Zubaida、Richard Tapper. A Taste of Thyme: Culinary Cultures of the Middle East. I. B. Tauris & Company, Limited. 2001年: 第52頁. ISBN 1-86064-603-4
  • 93.    王三義.奧斯曼帝國移動的邊疆與脆弱的霸權[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04):74-76
  • 94.    Wayne S Vucinich . The Ottoman Empire , Its Record and Legacy [M] . P rinceton : Van N ostrand , 1965 .13-14.
  • 95.    (日)林佳世子. 《奧斯曼帝國:五百年的和平》. 鍾放 譯. 北京日報出版社, 2020-01: 96-99.
  • 96.    (英)傑森·古德温. 奧斯曼帝國閒史. 羅蕾 周曉東 郭金 譯. 江蘇人民出版社, 2010-07-01: 10-27.
  • 97.    (日)林佳世子. . 《奧斯曼帝國:五百年的和平》. 鍾放 譯. 北京日報出版社, 2020-01: 101-144.
  • 98.    (日)林佳世子. 《奧斯曼帝國:五百年的和平》. 鍾放 譯. 北京日報出版社, 2020-01: 145-172.
  • 99.    許序雅 許輔旻. 《文明的十字路口:奧斯曼帝國的興衰》. 商務印書館, 2015.09: 84-115.
  • 100.    (英)傑森·古德温,羅蕾 周曉東 郭金譯.《奧斯曼帝國閒史》. 江蘇人民出版社, 2010-07-01: 28-48.
  • 101.    許序雅 許輔旻. 《文明的十字路口:奧斯曼帝國的興衰》. 商務印書館, 2015-09: 116-134.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