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冷欣

(中國現代軍事、政治人物)

鎖定
冷欣(1900年-1987年2月6日),字容庵,江蘇興化人。中國現代軍事、政治人物。黃埔軍校第一期畢業,歷任新編第一軍政治部主任、淞滬警察廳政治部主任、第四軍政治部主任、第三十軍參謀長、第九十八師副師長、第四師副師長、贛粵湘鄂“剿匪”軍第十縱隊副指揮官。抗日戰爭爆發後,曾任五十三師師長、第三戰區第二游擊區總指揮、六十三師師長、陸軍總司令部副參謀長等職。1949年任京滬杭警備總司令部副總司令。後去台灣,歷任蔣介石當局“國防部”參議、第一屆“國民大會第二次會議主席團”主席、“國防部”高級參謀等職。1959年以陸軍中將退役。政治之餘亦從事學術工作。1987年病故於台北。著有《從參加抗戰到目睹日軍投降》。 [1-3] 
概述內圖片來源 [9] 
本    名
冷欣
容庵
所處時代
20世紀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江蘇興化
出生日期
1900年
逝世日期
1987年2月6日 [1] 
主要作品
《從參加抗戰到目睹日軍投降》 [3] 
主要成就
率部參加武漢保衞戰 [3] 
參與部署侵華日軍南京受降儀式 [5] 
軍    銜
陸軍中將 [2] 

冷欣人物生平

冷欣投身黃埔

冷欣於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九月十六日出生在江蘇興化城一個小商人家庭裏,在家中四兄弟中排行最末。 [2]  [3] 
1917年前往上海、杭州,曾入杭州浙江省立工業專門學校學習,並任上海某女學教員及週刊編輯。 [3] 
1924年,經鈕永建介紹,投考廣州黃埔軍校第一期,編在第四隊。5月正式入校,11月畢業後,被分發到教導第一團(團長何應欽)第三營第十二連任黨代表。 [3] 

冷欣參加北伐

1925年1月初,改任教導第一團第二營第四連黨代表,參加第一次東征之役。4月13日升任教導第一團第二營黨代表。6月改任第四團第三營黨代表。8月改為國民革命軍第一軍第二師第五團第一連連長。10月參加第二次東征,升任第二師(師長王懋功)第四團(團長劉堯宸)第二營營長。在惠州之役中任先鋒隊(敢死隊)第二隊隊長,主攻西門,於激戰中負傷。12月傷愈出院,又升任第一師(師長何應欽)第二團黨代表。 [2]  [3] 
1926年初,擔任“孫文主義學會”執行委員。是年3月“中山艦事件”發生後,出任海軍中山艦黨代表。7月,國民政府開始北伐(參見詞條國民革命軍北伐)。12月,冷欣被任東路軍(指揮官譚曙卿)第三路指揮部政治訓練部主任。 [2] 
1927年1月,兼任新編第一軍(軍長譚曙卿)政治部主任。3月國民革命軍攻克上海,冷欣出任淞滬警察廳(廳長吳忠信)政治部主任。4月12日,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5月,冷欣兼任國民黨中央“清黨”委員會(主席委員鄧澤如)委員、情報處長,後又兼任上海特別市黨部指導員、常務委員、組織部長、訓練部長等職。蔣介石下野,淞滬警察廳旋改制,冷欣被免去淞滬警察廳政治部主任職務,專任黨務。 [2]  [3] 
1928年1月,蔣介石復職,繼續北伐。3月,冷欣兼任第一集團軍第四軍(軍長繆培南)政治部主任。北伐完成,暫解軍職,回任上海及江蘇黨務工作。1929年任教導第一師(師長馮軼裴)政治訓練處主任。12月,石友三叛變,國民黨中央派馮軼裴為第二十二路總指揮,討伐石友三,冷欣被蔣介石任命為第二十二路軍總指揮部政治部主任。 [2]  戰事結束,該總指揮部即撤銷。 [3] 

冷欣抗戰以前

1930年4月,冷欣出任軍政部(部長何應欽)參事兼任武漢行營(主任何應欽)參議,及豫南行政委員(因中原大戰此職未設機構,在武漢行營辦公)。10月任鄭州行營(主任何應欽)參議。1931年冬,任中國國民黨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 [2]  [3] 
1932年夏,任第三十軍(軍長張印湘)參謀長。4月免軍政部參事。1933年調任第八十九師(師長湯恩伯)副師長,不久轉任第四師副師長,旋代理師長。是年冬,隨湯恩伯參加鎮壓蔡廷鍇等人發動的“福建事變”。1934年,免陸軍第四師代理師長。2月,參加對中央蘇區的“第五次圍剿”,擔任贛粵閩湘鄂“剿匪”軍第十縱隊指揮部(指揮官湯恩伯)參謀長,3月升任該指揮部副指揮官。 [2]  [3] 
1935年,入陸軍大學正則班第13期深造。在校期間,一度兼任胡宗南部駐(南)京辦事處主任。9月任軍事參議院參議。 [2]  11月任中國國民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 [3] 
1936年7月,被授予陸軍少將軍銜。 [3] 

冷欣抗戰時期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9月,陸軍大學師生被疏散遷往長沙。10月16日,冷欣任第三預備師師長。旋邀陸大同期同學唐雲山、徐笙、曹天戈、毛景彪、蔡文治等人相助,組訓部隊,以唐雲山為副師長,張良莘為參謀長,顧錫九、孫啓人、段霖茂、曹天戈為團長,徐笙、毛景彪、蔡文治為師部參謀。師部初駐蕪湖,後移合肥。12月,移防湖北黃陂,同月自陸大畢業。 [3] 
1938年3月,被免去軍事參議院參議職務。4月,第三預備師番號改為陸軍第五十二師,他仍任師長。同月,入武昌珞珈山軍官訓練團將官班(主任萬耀煌、副主任王東原)受訓,並一度任區隊長。5月,受訓期滿結業。是年夏,第五十二師奉命參加了武漢會戰,所部扼守鄱陽湖邊。8月,與日軍激戰於星子縣附近,曾組奮勇隊,自任隊長,突擊敵軍,斃其大隊長(營長)。10月,兼任軍政部第三十二補充兵訓練處處長,以段霖茂、梁固榮為副處長,轄四個團。 [3] 
1939年1月1日,又調任江蘇省政府委員兼江南行署主任,在江南地區代行省政府職權。其後又兼任江南挺進第二縱隊司令、江南攻擊軍左路軍指揮官、江南野戰軍指揮官等職。冬,於宜興縣境胥井,設立第五臨時中學,兼校長,又於宜興、溧陽、高淳三縣設立縣立臨時中學,盡力培育青年學子。 [3] 
1941年1月參與策劃發動“皖南事變”。 [5]  2月,升任第八十九軍中將軍長。 [6] 
1943年1月,被免去江蘇省政府委員職務,江南行署主任亦改由李壽雍繼任。 [3] 
1940年,第三戰區成立第二游擊區,顧祝同兼任司令,冷欣任第一副總指揮,負責實際指揮。 [2]  8月,兼任陸軍第六十二師師長。同年,蘇皖聯立臨時政治學院成立,他兼任理事會常務理事。 [3] 
芷江受降中的冷欣
芷江受降中的冷欣(2張)
1944年,冷欣出任陸軍總部軍務處處長。12月,中國戰區中國陸軍總司令部在昆明成立,何應欽任總司令,冷欣調任總部軍務處處長。1945年調任總司令部副參謀長(參謀長蕭毅肅)。5月,任中國國民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8月,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冷欣奉何應欽之命,兼任南京前進指揮所主任,21日參加芷江受降,27日率少數官兵飛抵南京,佈置南京受降事宜。9月9日,中國戰區日本投降典禮在南京舉行,日本岡村寧次大將代表日軍簽訂降書,冷欣攜此降書於當日中午乘專機赴重慶,10日,將日軍降書呈遞蔣介石,並留影紀念。 [2]  [3]  但其代表侵華日軍司令官岡村寧次與中國政府接洽投降事宜的今井武夫與隨冷欣參加南京前進指揮所的陸軍總部第三處主任參謀張汶傑上校在回憶中均提到了冷欣在受降前後出現的“媚日”表現。 [8] 

冷欣內戰時期

1946年5月任制憲國民大會代表(軍隊代表)及陸軍總司令副參謀長(參謀長林柏森)。7月27日,隨陸軍總司令顧祝同及軍法處副處長張小騫飛赴昆明,處理李公樸聞一多被刺殺一案。11月,兼任空軍總司令部副參謀長及三民主義青年團南京支部監察。 [2]  [3] 
1947年8月,任憲政實施促進委員會委員。同年兼任南京市黨部監察委員會常務監察委員。1948年3月任第一屆國民大會代表。8月被委為第一任憲政督導委員會委員。同年冬,調任京滬警備總司令部(總司令湯恩伯)副總司令。1949年1月改任京滬杭警備總司令副總司令。5月,去台灣。 [2] 

冷欣去台之後

1950年(一説1951年 [2]  )6月,冷欣任蔣介石當局“國防部”參議。1952年7月,任私立強恕中學董事。1954年2月任第一屆“國民大會第二次會議主席團”主席。5月任“行政院設計委員會”委員。10月任“國防部”高級參謀,兼任“光復大陸設計研究委員會委員”。 [2]  [3] 
1959年9月,冷欣以陸軍中將軍銜退役。1961年二月,入“國防研究院”第三期受訓。同年任“中國廣播公司”董事。1962年1月任“國防研究院”講座。7月任“中央設計考核委員會”委員。1963年,任“國防研究院”《蘇俄百科全書》編纂委員、江蘇同鄉會監事、台灣省訓練團講師、革命實踐研究院講座、文化學院教授。11月任中國國民黨第九屆中央評議委員。1964年被聘為東吳大學教授。 [3] 
1965年8月,任“國民大會”代表黨部書記長。1966年7月,被免去“國民大會”代表黨部書記長職務,改任“中央設計考核委員會”副主任委員。1967年,任“教育部光復大陸教育重建委員會”委員。 [3] 
1968年,任中華學術院研士及該院中華戰史研究協會常務委員、大陸近況研究所理事。1969年四月,連任第十屆中央評議委員。同年兼任中華學術院中國近代史研究所所長、“國史館審查委員會”委員。1976年11月,連任第十一屆“中央評議”委員。1981年四月,連任第十二屆“中央評議”委員。 [3] 
1985年7月,任“國民大會憲政研討委員會”常務委員。秋,曾有輕微中風現象。 [3] 

冷欣病逝

1987年2月6日,冷欣因病在台北病故。 [2] 

冷欣主要作品

冷欣一生著有《從參加抗戰到目睹日軍投降》(1967年9月,傳記文學出版社印行)一書及《補讀平生未讀書》《話黃埔建軍》《黃埔生活追憶》《用歷史眼光看日本》《血灑惠州城》《三次恭迎總理記》《漢高祖(一説明太祖 [5]  )之成功戰略》《黃埔母校五十週年紀念感言》《慶祝元旦話黃埔建軍》《白頭弟子哭蔣公》《蔣公置個人死生於度外證言》《永遠活在革命軍人的心中》等文。 [3]  [5] 

冷欣人物榮譽

1940年獲陸海空甲種一等獎章。
1945年7月獲忠勤勳章
1945年7月獲美國自由勳章。
1945年10月獲四等寶鼎勳章
1946年5月獲干城甲種一等獎章。
1946年5月獲勝利勳章。
1947年9月獲光華甲種一等獎章。
以上內容參考資料 [3] 

冷欣人際關係

父親:冷燮堂(?-1900),經商。 [3] 
母親:林氏 [3] 
有兄弟四人 [3] 
妻子:馬邦貞。
有一子冷春陵,美國南麻州大學畢業;一女冷春芷,美國羅切斯特大學研究。 [3] 

冷欣後世紀念

冷欣公館 冷欣公館 [7]
冷欣舊居,或稱冷欣公館,位於江蘇省南京市鼓樓區西康路58號。 [4]  現為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7] 
參考資料
  • 1.    袁競 主編.毛澤東著作大辭典: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1-12:455
  • 2.    胡必林,方灝 編.民國高級將領列傳:解放軍出版社,2006-01:481-482
  • 3.    劉紹唐 主編.民國人物小傳 第12冊:上海三聯書店,2016-07:77-82
  • 4.    中共江蘇省委黨史工作辦公室 編.江蘇省革命遺址通覽 下:中共黨史出版社,2014-01:306
  • 5.    陳予歡 編著.黃埔軍校將帥錄:廣州出版社,1998-09:736-737
  • 6.    王永均 著.黃埔軍校名將傳:遼寧人民出版社,2017-01:253
  • 7.    楊新華 編著.南京民國建築圖典 上: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6-11:140
  • 8.    朱小平 著.誰該向中國懺悔 抗戰勝利反思錄: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9:41-43
  • 9.    朱成山 主編.正義必勝  和平必勝  人民必勝  中國戰區反法西斯戰爭勝利暨審判日本戰犯史實大型主題展覽專輯:南京出版社,2015-12: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