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光明寺

(山東省日照市五蓮山)

鎖定
中國有多個光明寺,本詞條主要介紹的光明寺位於山東省日照市五蓮山風景區,依山而建,曲徑通幽;奇峯異石眾星捧月地環立在寺之周圍,梵宇山光交相輝映,置身其中,頓生超塵之感。光明寺始建於唐代,名雲堂寺;中興於明,敕建“護國萬壽光明寺”。
中文名
光明寺
外文名
Guangming Temple
地    點
山東省日照市五蓮山風景區
始    建
萬曆三十年
僧    眾
300餘人

光明寺寺廟簡介

光明寺
光明寺(18張)
光明寺坐落於五蓮山大悲峯前,左右分別為望海峯和天竺峯所環抱。該寺始建於明萬曆三十年,歷時五載完工,明崇楨和清順冶、康熙年間又多次復修和擴建,形成了規模宏大的古寺院建築羣。該寺建築重梁掛柱,飛檐琉瓦,瓊頂玉柱,氣勢雄偉,在歷史上素有通天之舉,登山遠眺,層巒疊嶂,蒼松翠柏,間以光明寺樓台亭閣,異彩多姿,相得益彰,甚是巍峨壯觀,光明寺遂成為山東省四大名寺之一。鼎盛時期,全寺擁有樓、台、亭、閣150餘間,僧眾300餘人,進香拜佛者絡繹不絕。光明寺歷經滄桑,在戰亂中大部分損毀。1985年4月24日,光明寺修復工程開工,至1986年藏經樓大悲殿、伽藍樓、西配殿、鐘樓、三寺門建成,重塑了22尊像。其中觀音菩薩像為貼金彩塑,華美異常。1997年10月,光明寺被省政府批准為宗教活動場所。從此佛事日盛。1998年6月名剎鎮江市定慧寺住持兼無錫禪符寺住持、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江蘇省佛教協會會長茗山來光明寺考察。他推薦弟子、定慧寺監院覺照住持光明寺。9月,覺照、然慧等十位名僧住進光明寺,主持宗教活動。覺照法師俗名李鶴同,祖籍安徽。他自捐資金全面恢復光明寺古建,重建光明寺大雄寶殿、藏經樓等主體殿堂,以與大悲峯等背景和諧一致並適合大規模的佛事活動。 [1] 
光明寺
光明寺 光明寺

光明寺地理位置

光明寺 光明寺
光明寺位於五蓮縣五蓮山 [2]  大悲峯下,始建於明萬曆三十年(1602),是山東四大禪寺之一(其他三座是長清靈巖寺、益都法慶寺、諸城侔雲寺)。是一座由皇帝敕賜寺名,內庫撥款,太監親臨監工的御建寺院。五蓮山原為九仙山之一峯,稱五朵山,山勢峭拔,層巒疊嶂,風光旖旎。全山28峯118景,峯峯奇秀,景景多姿,峯迴林密,鬱鬱葱葱,常年流水,氣候温和,山崖澗旁山花爛漫,形成一片五光十色的畫卷。明朝萬曆二十八年(1600),四川成都人龐氏子周遊名山大川,來此流連忘返。此時萬曆皇帝之母李太后患眼疾,多方醫治無效。龐氏子自報能治此病,併為太后去除眼疾,萬曆皇帝召其上殿封官賜金,皆婉拒,稟明立志於五朵山削髮為僧。萬曆當即應允並旨令內庫撥銀,差御馬太監張思忠來五蓮劃定邊界,督工建寺。萬曆敕命五朵山改為“五蓮山”,賜寺名為“萬壽護國光明寺”,並賜香火田40頃,免收田賦。龐氏子是年削髮為僧,法名明開,號心空,為光明寺首任住持,開山和尚。其後明開赴京謝恩,內庫再次撥款建造光明殿、藏經樓、護法殿和東、西禪堂等殿堂,至此光明寺以宏偉氣勢坐落名山,聞名四海。崇禎年間和清順治康熙年間多次進行修復和擴建。其中康熙二十二年(1683)擴建時,整修了山門、石階、重修伽藍樓,並將光明殿換成綠琉璃瓦頂,奠定了現代之規模。殿堂房舍百餘間,寺田千畝,鼎盛時期住僧300多人。1945年冬至1947年夏,在戰亂中毀壞。1984年五蓮縣開始對該寺進行修復,已建成主體建築面積2194平方米,重塑佛像並貼金身,1987年恢復宗教活動。現有僧人1名。 [1]  [3] 

光明寺寺廟建築

光明寺 光明寺
寺院建築依山就勢,層疊遞進,坐北朝南,氣勢雄偉。原建築有三進山門;四殿--韋陀殿、光明殿、彌勒殿、千佛殿;四堂--東、西禪堂、五觀堂、齋堂;四樓--伽藍樓、藏經樓、御幡樓、御書樓;二閣--御史閣、分貝閣,還有“雨花深處”、“蓬萊書院”兩處學屋,以及其它房舍等。寺院大門是牌樓式建築,為東路咽喉,巍峨高聳,石柱刻聯為“乘教”、“沙門”四字。前行不遠就是二門,面向東方,門聯為:“慾望法界需初步,直到蓮台是上乘”。向西數步即是三門,面南,聯為“名山自是無雙地,妙法自然不二門”。門內建有東西廂房。向北登上38層台階,有一廣闊場地,在此南望,層巒疊障的羣峯,橫亙於寺前,猶如一道天然屏風,非常壯麗。大悲、天竺、蓮花、掛月、望海五峯猶如五朵蓮花競相開放,絢麗多姿,如詩如畫。宋代文豪蘇東坡知密州時曾盛讚此山“奇秀不減天台、雁蕩”。再北便是伽藍樓,內供關帝木雕像,樓門聯為:“好護名山新氣象,得開初地大規模”。樓前牆壁下部鑲嵌石碑4塊,有開山和尚明開撰書的《敕建五蓮山護國光明寺碑記》 ,明萬曆四十年(1612)年“重修大護國萬壽光明寺碑記”和同碑的崇禎二年(1629)“重修五蓮山寺記”,東西兩側有“追刻五蓮山詩序”和清代名人贊詠五蓮山的詩刻。樓前院東側,有康熙二十二年重修光明寺碑1座。往東,院牆上鑲有“五蓮山碑記”。樓東側的東廳為接待上賓之處,樓西側的西廳為道人(侍候老和尚的人)住所。西廳前建有掛單僧人住的雲水堂。穿伽藍樓而過登上21層台階,過長廊到院中,東側為五觀堂(大寮),西側為僧人應供、過齋的齋堂,院中為韋陀殿,內奉韋陀菩薩木雕像。門聯為“持寶杵三州感應,披金甲四處遊巡”。殿後院築東、西禪堂各1座,為僧人蔘禪習經之所。正北是光明殿(即大雄寶殿),仿北京故宮金鑾殿式建築,佔地約300餘平方米,飛檐翹角,宏偉開闊,雕樑畫棟,金碧輝煌。內奉釋迦如來丈二金身,左有阿難尊者、千眼菩薩,右有迦葉尊者、千手菩薩;殿內兩側依牆二十四圓通相對排列,正中高懸乾隆御筆“寶相莊嚴”大字金匾。大殿東側築御書樓,為藏書之所;西側御幡樓,乃珍藏御賜物品之所。中軸線最後一座建築是藏經樓,上下兩層共9間,藏有萬曆御賜宋版大藏經共6780卷,御仗、御幡、玉磬、紫衣等;此外還珍藏7片貝葉經,為明天啓年間西域僧來五蓮參方所留,乃經中之寶。樓下正中3間為重大節日懸掛乾隆御影及開山和尚畫像處。據傳清乾隆皇帝孩提時經常生病,其母為其許願,長大後到五蓮山出家當和尚,在乾隆登基之後,為了還願,便請五蓮開山和尚八世孫作替僧,後又賜贈御影丹青1幀。畫面是頭戴平頂僧帽,身着僧袍,披百衲袈裟,雙手扶膝,盤腿坐於龍墩之上,案下僧鞋呈八字形擺列。每逢過年,懸掛3天,大小和尚頂禮膜拜。藏經樓東端建有分貝閣,西端有接待御史的御史閣。寺院東側有兩處書屋,一名“雨花深處”,門上楹聯為“迎旭東方春又至,飄香上界客初來”。一名“蓮峯書院”,門上楹聯為:“豈因果報方行善,不為功名亦讀書”。還建有彌勒殿,人們多來此燒香求子,其門聯詼諧有趣,雅俗共賞。道是:“吉祥盡是常歡喜,受用無如大肚皮”。在天竺峯仙人掌下建有千佛殿,內奉2米多高的千佛銅像,身邊護法神韋陀銅像,千佛左右分立着阿彌陀佛和地藏菩薩大型木雕像。
光明寺 光明寺
光明寺屬禪宗臨濟正宗派。從開山和尚明開到“能”字輩,共傳18輩,1927年寺內有僧43人,至1947年僧人散失。當今光明寺依原貌正逐步修復,重修山門寺額為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所書。 [1] 

光明寺歷史沿革

光明寺 光明寺
明崇楨和清順冶、康熙年間又多次復修和擴建,形成了規模宏大的古寺院建築羣。
明萬曆三十年,成都高僧心空法師遍遊天下名山大川后至此,見“蒼壁插空,雲嵐出沒天竺峯出泉猶如龍湫,大悲峯引松儼然鳳鳴。”喜曰:“緣在是矣。”遂在大悲峯下築舍定居,便有意在此興建道場。隨之心空法師便進京迎請《大藏經》,但無緣見到皇上,遇到一太監對他説:“當今皇上的母親雙眼失明,你是四川來的和尚,想必多少會些醫術,如果你能將皇太后的眼睛醫治好,皇上會重賞的。”法師聽後便揭了皇榜,用自己的醫術和大悲水將其眼睛醫治好了,得到皇上賞賜《大藏經》一部,黃金五千兩,及紫金袈裟一件。 [1] 

光明寺傳承歷史

光明寺 光明寺
萬曆之後,五蓮山光明寺歷經興廢。清代順治、康熙年間曾多次進行修復與擴建,其中尤以康熙二十二年(1638年)擴建規模最大,原寺內的38層台階和伽藍樓均屬此時擴建。清乾隆年間光明寺大殿正中又高懸起皇帝手書“寶箱莊嚴”四字金匾,藏經樓內掛起御影丹青一幅。清未,德國一傳教士欲割五蓮山光明寺屬地建天主教堂,西太后慈禧得知後懿旨:“外域不得擅擾”,使寺院得以保護。民國初年,駐諸城軍閥顧震部借維護地方治安,登記寺內古物之名,將寺內金鐘、玉磬、明代瓷器、名畫等劫掠一空。民國年間,也曾有人試圖毀寺,當時的光明寺住持緒讓趕奔南京,拜見蔣介石諭準才得以保護。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進入二十世紀80年代以來,隨着國家宗教信仰政策的逐步落實,1986年11月五蓮山光明寺被中共山東省委統戰部批准為佛教寺院開放,1997年10月山東省人民政府宗教事務局又批准“五蓮山光明寺按宗教活動場所條件整改規範依法登記後,改為宗教活動場所。光明寺在當地政府宗教工作部門的行政領導下,由佛教組織管理使用。按《宗教活動場所管理條例》的規定,依法開展宗教活動”。 [1] 

光明寺文化遺產

光明寺 光明寺
為全面恢復五蓮山光明寺古建築羣,開發和保護佛教歷史文化遺產,原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江蘇省佛教協會會長、鎮江定慧寺住持、無錫祥符寺住持茗山率弟子覺照等一行6人,應邀來五蓮山光明寺進行了實地考察,對如何修復光明寺古建築羣提出了卓有成效的看法和建議。同時決定,推薦其弟子、定慧寺監院覺照住持光明寺。是年9月,覺照自帶資金20萬元,恢復修建光明寺古建築羣,先後恢復修建了大雄寶殿、山門殿、唸佛堂、齋堂、上客堂等,鑄置1.5噸青銅大鐘一尊。覺照住持在修復光明寺時,發現寺院藏經樓後、大悲峯西側有一巨石雄奇高大,酷似一座石佛身影,經請能工巧匠雕琢佛首,即成一高28米、寬16米,妙相莊嚴的本師釋迦牟尼坐像,並由茗山大師定名“五蓮大佛”。此佛宛如天造地作,實屬江北獨尊,為五蓮山平添了一道絕世景觀。更值得一提的是,1999年12月19日,“世紀之聲”千年慶典山東五蓮分會場在光明寺隆重舉行彩排儀式,並於12月31日在北京主會場“中華世紀鐘”撞響時,以電視鏡頭切換形式在中央電視台一套節目現場直播時進行了插播。來自山東、江蘇、河南、遼寧、北京、台灣、香港等中國各地的各屆人士上萬人云集五蓮山光明寺,撞響迎接新世紀的隆隆錘聲,使五蓮山光明寺的名氣再度貫耳遠揚,聲震華夏。 [1] 

光明寺革命根據地

光明寺 光明寺
從二十世紀30年代,五蓮山一帶便成為革命鬥爭的搖籃。1931年3月,五蓮山區第一個中國共產黨支部,在光明寺當家和尚緒讓設立的“雲山別墅”成立,緒讓的侄子安子璋任支部書記,受日照中心縣委領導。五蓮山光明寺建黨小組一個。1932年10月13日晚,中共日照中心縣委領導的農民暴動分南北兩路同時爆發,北路暴動隊伍佔領五蓮山,以光明寺為宿營地,與敵進行了頑強搏鬥。1939年春,中共諸城四區區委成立,區委主要活動在五蓮山一帶,並在光明寺和尚及僱工中發展黨員,建立了黨的支部。1943年7月,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濱海主力部隊,在當地羣眾的支援下,向盤據在五蓮山一帶的守敵偽張步雲部五旅發起進攻,大獲全勝,五蓮山一帶得到解放,光明寺才真正在新中國重見光明。春風譜華篇,盛世賦新歌。迎着新世紀的曙光,五蓮山與護國萬壽光明寺正在改革開放和大力發展旅遊經濟的亮麗風景中大放異彩,鳴奏出更加迷人的樂章! [1] 

光明寺寺廟文化

山東五蓮山光明寺,位於五蓮山大悲峯南麓
淘米去砂明祖忌;
搬柴運水悟真空。山東五蓮山光明寺
案頭貝葉原無字;
座上曇花別有春。
光明寺 光明寺
山東五蓮山光明寺。貝葉:佛經一夢永無驚,直睡到海枯石爛,依然高枕;
萬緣都了卻,任憑他龍爭虎鬥,再不抬頭。
世外憑臨,一面峯巒三面海;
雲中結構,二分人力八分天。
常建極題江蘇連雲港雲台山三元宮
霧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散;
潮長長,長長長,長長長消。
長與流芳,一片當年乾淨土;
宛然浮玉,千秋此處妙高台。
四面煙波,幾疑蓬島遠來,金山飛到;
一龕香火,剩有蜀僧勝蹟,宋蹕遺蹤。
似洞非洞,適成仙洞;
無門有門,是為佛門。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孤塔入高雲,閣上梵經盡貝葉;
名山藏古寺,佛前燈焰皆蓮花。
大千世界,彌勒笑來閒放眼;
不二法門,濟顛醉去猛回頭。
明士昭昭,禍兮福所依
世徒懵懵,禍兮福所伏。
欲登法界須初步;
直到蓮台是上乘。 [1] 

光明寺寺廟佛緣

光明寺 光明寺
坐落在山東省五蓮縣境內的五蓮山,不僅以奇旎多姿的自然風光獨秀一方,而且因明代古建築護光明寺的佛教淵源流芳於世,成為閃亮在齊魯大地上一爿耀眼奪目的旅遊名勝景區。五蓮山,原名五朵山,海拔515.7米,面積13平方公里,西距縣城18公里,東臨黃海20公里。據《五蓮山志》介紹:“五蓮山的地質結構以斷裂為主,新構造運動普遍強烈,間歇性上升的特點顯著,在斷裂切割、重力作用和新構造運動的影響下,塑造了各種奇峯怪石、懸崖峭壁和深谷峽澗等眾多的壯美景觀。”全山有五蓮峯、天竺峯、望海峯、大悲峯等28峯,可謂峯峯雄異,如削如鑿,形奇勢偉。主峯五蓮峯俗稱五朵峯,五峯並峙,遠望如蓮花初放,山名五蓮源出於此。天竺峯凌空高聳,直插雲霄,其下有織女洞,長70餘米,沿洞上攀,可至峯頂。與天竺峯遙相對峙的望海峯,險奇陡峻,氣勢巍峨。峯頂有巨石相拱成棚,壯若洪波湧起,上有古人題刻“石浪飛空”四個大字,因名石浪棚。仲夏登臨,涼風習習,令人心曠神怡。望海峯的標誌景物是清代建築望海樓,三層八角,青磚灰瓦,高約八米。晴日登樓,東眺大海,可見海天茫茫,帆影點點;俯瞰山下,盡收田園村舍,如詩如畫;晨觀日出,更是霞映東天,紅日冉冉,流金溢彩,氣象萬千。
置身五蓮山,欣賞大自然造化的無限風光,感受人間仙景的美好饋賜,確是人生向仰的一大快事。這裏除座座奇峯聳列外,還遍佈讓人驚歎不已的奇巧怪石,以及難以勝數的洞窟、池泉、峽谷、深澗等118景,真乃景景生輝,爭豔鬥麗,巧奪天工。那形態各異的石筍、石鏡、試劍石、鳳凰石、蛤蟆石、鸚鵡石、荷葉棚、水晶屏、清涼榻等,無不狀如其名,形貌逼真;白鹿洞、水簾洞、餐梧洞、獅子窟、流雲峽、紫霞澗等,更是曲折幽深,或雲霧湧動、若隱若現,或霞映夕照、色彩斑斕。五老峯下的五老石,猶如五位老人正從林間走來,栩栩如生,喜迎賓客,居前一位,身着長衫,挺胸背手,五官鬚眉清晰可辯,且笑容可掬,風度翩翩。望海峯南麓的翁負婆石,前後相倚,恰以長髯老翁揹着夫人在奮力登山,惟妙惟肖,煞是好看。五蓮山的自然景觀美不勝收,難怪宋代大詩人蘇軾在知密州時,盛讚此山“奇秀不減雁蕩。”明代萬曆進士、天啓初禮部尚書翁正春稱五蓮山為“真齊魯間最聖地也”。清代知名文人張侗贊曰:“岱以崇隆顯,嶗以幽?顯,五蓮以峭削顯”。清代敕賜青州法慶寺住持、賜紫天岸和尚本升也曾説:“五蓮之勝勝以石”。這些評論無不流露出對五蓮山的讚美之意。
作為山東省的佛教名山,五蓮山與佛教結緣歷史悠久。早在唐代,五蓮山就有應身菩薩精藍習靜,宋代又有戒丘、吡尼在這裏建雲堂寺,明代又多有名人雅士在此居留,並築有地藏殿。明萬曆三十年(1602年)西蜀僧明開(字心空)卓錫五蓮山後,敕建護國萬壽光明寺。據《五蓮山志》記載,明開僧在雲遊中國名山大川后至此,見五蓮山蒼壁插空,雲嵐出沒,繚白繞青,峯之幽幽,泉之活活,喜曰:“緣在是矣!”然明開山上之初,五蓮山僅有宋代所建的雲堂寺,且又小又簡陋,遂在大悲峯下結茆而居,不久即北上京師,上書朝廷恭請山名寺名。但由於當時的五朵山山非名山,寺非名寺,也就一直沒有得到皇帝的恩准。一日,明開到北京西山諸寺遊覽,巧遇惜薪司太監王忠,兩人一見,心通意合,如逢故交。王忠便將明開及五朵山的詳細情況向皇帝奏報。此時,適逢李皇太后患眼疾,久醫不治,明開“結壇咒大悲峯水進呈,太后服之立愈”。神宗大悦,賜山名五蓮山,寺名護國萬壽光明寺,發內帑五千金,建起了大悲殿、藏經樓、分貝閣、御仗閣、左右禪堂浴室廚房、山門等,使原本簡陋的寺院面目一新。該建築羣位於望海、天竺、大悲三峯之間,規模宏大,雕樑畫棟,金碧輝煌,一時五蓮山光明寺香火興盛,聲名大震,遠噪大江南北。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