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天主教堂

鎖定
天主教是基督宗教的三大宗派之一,其正式名稱為“羅馬天主教會”或“羅馬公教會”,即由羅馬教宗領導的教會。
天主教一詞用於指信奉羅馬天主教理論體系,包括道德、聖餐儀式以及教條,並完全服從聖座的基督宗教信徒,在基督宗教的所有教會之中,天主教會的人數最為龐大,全世界人數約有11.3億,佔世界總人口17%,天主教會也是所有基督宗教的教會中最為龐大的教會。
根據信理神學(dogmatic theology)的論證闡述,天主教會是耶穌基督親手建立的、唯一、至聖、至公、從宗徒傳下來的教會。
天主教首任教宗為耶穌十二門徒之首聖伯多祿
天主教堂是天主教的主要建築,也是天主教教徒的重要的活動場所。
世界五大教堂中,前四座均為天主教堂。
中文名
天主教堂
外文名
Catholic Church
宗    教
基督宗教的三大宗派之一天主教
全    稱
羅馬天主教會教堂、羅馬公教會
信    奉
羅馬天主教理論體系
信    徒
10~20億

天主教堂基本概況

天主教堂
天主教堂(18張)
天主教是耶穌親手創立的教會。
公元1054年,基督教東西教會大分裂,東部稱正教,亦名東正教;西部稱公教,亦名天主教。
十六世紀,西部教會內又發生反教皇統治的宗教改革運動,分化出脱離天主教的新宗派,即新教;新教又不斷分化,繁衍出若干派系。

天主教堂歷史沿革

元代期間,天主教傳入中國,稱也可裏温教或十字教;明代耶穌會教士利瑪竇來華,天主教再度入華;清雍正年間,正教亦派教士來華;嘉慶年間,英國人馬禮遜來華傳新教;鴉片戰爭前後,新教名派紛紛傳入中國,迅速擴展至廣大城鄉。

天主教堂中國分佈

天主教堂吉林天主教堂

吉林市天主教堂 吉林市天主教堂
吉林天主教堂聖名“耶穌聖心堂”,坐落於吉林松江中路三號,吉林大橋北端,南臨松花江。為典型的哥特式建築,主體由教堂和鐘樓組成,平面略呈“十”字形。
全部建築為磚石拱形建築,無木樑或木柱,磚用的是當地特殊燒製的長31釐米、寬25釐米的青磚,石料全是用自吉林城區東南10公里的阿什哈達採集的上等花崗岩,而後精雕細磨成各種規格的花紋石柱、石門楣、石窗台等。教堂院子整體佔地6449平方米,院內建築面積800平方米,使用面積536平方米。
教堂坐北朝南,南北長33米,東西寬27米,脊高22米,教堂前部有3座尖塔形建築,兩側塔高24米,中間鐘樓高45米,塔尖上立有2米高的鐵十字架,樓內懸掛銅鑄大鐘一鼎,每逢禮拜日或天主教節日,教堂鐘聲傳數里之外。
教堂高22米,全堂由高28米、直徑0.5米的16根圓形大石柱支撐,教堂頂部是十字交叉單磚多拱結構,教堂的24扇玻璃窗全安裝從法國運來的用鉛條鑲嵌的彩色圖案玻璃,上面繪有花卉和聖經的故事。
教堂正面開東、中、西3扇券門,從東門進去沿石質螺旋狀樓梯可達二樓,再往上是木質階梯,曲折通往鐘樓。大堂內有5座祭台,其中正祭台為鑿石雕刻而成,有7尊石膏塑像,做工細膩,雕工精緻。1999年2月26日,被省政府確定為吉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天主教堂山東臨沂天主教堂

臨沂天主教堂 臨沂天主教堂
臨沂天主教堂山東省唯一一座古羅馬式大教堂,是臨沂天主教的中心。它矗立在臨沂市區蘭山路中段,是臨沂城古建築當中,比較古老的建築之一。其特點是:拱形圓頂,大型石柱,雕花柱頭等。臨沂天主教堂1903年破土動工,歷經近十年的時間,於1913年(民國二年)工程竣工。
距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建築時間
1903年破土動工,歷經近十年的時間,於1913年(民國二年)工程竣工。
由於當時正處在清末軍閥混戰年代,這給施工造成了很大障礙,據悉,教堂裏的大石柱子是從沂水沂河的“航道”,水運到臨沂的。 [1]  包括祭台上的聖母像和古瓦等,也是從德國空運到臨沂的。
修建教堂的工程款也是由德國比利時荷蘭等國的神長教友們,給予不斷地捐助。
臨沂天主教堂 臨沂天主教堂
古羅馬建築是古羅馬人沿習亞平寧半島上伊特魯里亞人的建築技術,繼承古希臘建築成就,在建築形制、技術和藝術方面廣泛創新 的一種建築風格。古羅馬建築在公元一~三世紀為極盛時期,達到西方古代建築的高峯。古羅馬建築的書籍和圖畫在明代末年開始傳入中國。
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從意大利索來《羅馬古城輿圖》畫冊3卷,存放北京耶穌會圖書館。
建築過程
1892年,德國聖言會士魯南代理主教安治泰以及意大利籍福若瑟神父,將天主教信仰從沂水縣王莊傳入沂州府(今臨沂市)。
1903年,德國神父諾廣訓來臨沂,在福若瑟神父的指導下,於1905年建成主教府樓羣。1907年修建仁慈堂,收養女嬰。
1903破土動工,歷盡十年,在籍福若瑟神父指導下,由德國籍諾廣訓神父,藉助德國、荷蘭和比利時等國教友的捐助,於1913年(民國二年),籌資建成了宏偉壯觀的羅馬式臨沂大教堂。
教堂面積
教堂寬17.5米,長43.2米,鐘樓高36米,整體面積為854平方米,可容納1000多人。臨沂教區主教座堂是當時臨沂城最高的建築物。

天主教堂山東青島天主教堂

青島天主教堂風光
青島天主教堂風光(24張)
青島天主教堂本名聖彌厄爾教堂,由德國設計師畢婁哈依據哥德式羅馬式建築風格而設計。擬建教堂應高百米,適逢二戰爆發,希特勒嚴禁德國本土資金外流,該教堂不得不修改圖紙,即建成如今的規模。
教堂始建於1932年,於1934年竣工。
佔地面積11480平方米,其中建築面積6301.54平方米。教堂平面呈拉丁“十”字形,正面高30米處設有平台,兩側有兩座對稱而又高聳的鐘塔,高度為60米,塔內上部懸有4個巨大銅鐘,鐘聲悠揚和諧。大門上方有一巨大的玫瑰窗,兩側各聳立起一高4.5米的十字架。
該堂結構以鋼筋混凝土花崗石結合而成。屋頂覆蓋舌頭紅瓦,其氣勢龐大,且又古樸典雅。
教堂裝飾系採用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形式。堂內大廳高18米,寬敞明亮,頂棚懸有七個大吊燈,後方設有祭台,配之穹頂的聖像壁畫,堪稱莊嚴美觀。
可容納教徒千人,是青島地區最大的哥特式建築,也是中國唯一的祝聖教堂,同時也是基督教建築藝術的傑作,成為繼濟南洪家樓大教堂之後山東地區第二座聞名中外的天主教堂建築。 [2] 
文革時,教堂受到嚴重破壞,1981年4月恢復使用,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文化大革命”首先革了教堂的命。有一天,教堂尖頂紮了腳手架,據説是要鋸掉十字架。這消息傳遍全市。
成千上萬的人們,從窗口、從街頭、從海濱、從山頂,看着幾個小鬼似的人影爬上架子,在蔚藍天空中拉開了鋸子。到晚上,傳説從架子上摔下兩人,當場死亡;又傳,教堂中原存有一架中國僅有的大型管風琴,據説弾起來的話,全市都能聽到其悠揚聲音,但就是這樣一件稀有之寶也被紅衞兵砸毀了;翌日早上抬頭去看教堂時,尖頂已光禿禿,猶如被剃了光頭的罪犯,令人極不舒服,似乎整個環境也隨之變醜了,變惡了。
不久之後,我偶爾路過教堂,看見被鋸下的十字架,大吃一驚:那原先看去細如針的十字架,竟是一個比兩個成人還高大的粗笨傢伙。後來這裏成了一座倉庫。
動亂過去,宗教信仰又得以自由,宗教財產又得到恢復,塔樓上的兩個十字架又重新制作安裝上了。
整修一新的天主教堂作為青島最重要的宗教場所,不僅恢復了宗教活動,而且作為一座優秀的建築文物對外開放,你只要花上幾塊錢,就可以進去參觀這座宏偉的建築。

天主教堂山東濟南洪樓天主教堂

建築風格
濟南洪樓教堂 濟南洪樓教堂
洪家樓天主教堂全稱洪家樓耶穌聖心主教座堂,一般簡稱洪樓教堂,為“泉城”濟南的標誌性建築物之一,也是濟南文化帶的重要象徵。
教堂位於山東省會濟南的市區東部,歷城區洪樓廣場北側,東鄰山東大學老校,以洪家樓村而得名,是濟南市也是華北地區規模最大的天主教堂,也是中國三大天主教堂之一,在中國近代宗教建築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教堂為雙塔哥特式建築,始建於1901年,建成於1905年。
也有説法為1904年始建,1906年擴建;整個建築氣勢宏偉,威嚴高聳,蔚為壯觀,基本屬於歐洲12至16世紀初的哥特式建築風格,與聞名世界的坎特伯雷大教堂巴黎聖母院夏特爾大教堂和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極為相像。
作為典型的哥德式建築,該教堂結構合理,建築質量極高,細部處理精緻,整座建築給人氣勢如虹、精雕細刻、富麗堂皇之感,這也充分説明了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傳統技術、傳統工藝可以建造任何結構複雜、製作工藝精細的建築。洪家樓天主教堂雖然是比較純粹的西方建築,但是依然可以在一些細部看出中國傳統的影響。
教堂主廳的屋頂蓋着中國傳統小黑瓦。此外,教堂中門兩側上部石牆雕有兩個石龍頭,龍嘴大張,怒目圓睜,雕刻生動誇張,顯然借鑑了中國傳統民俗文化
公元1870年(清同治九年),顧立爵神甫在濟南東郊的洪家樓購地興建教堂;1900年,發生庚子之亂;6月27日,山東巡撫袁世凱要求外籍教士赴煙台、青島躲避。

天主教堂洪家樓天主教堂

形似“巴黎聖母院” 形似“巴黎聖母院”
中國天主教徒集中到城外洪家樓教堂,“以便保護”。1900年7月5日,歷城知縣李祖年帶兵查封洪家樓天主教堂,將聚集於此處的華人天主教徒遣散;7月6日,義和團開始破壞洪家樓教堂,挖掘教士墳墓。歷城知縣聞訊派兵鎮壓。
1902年,天主教山東北境教區的方濟各會荷蘭籍主教申永福(Ephrem Giesen)在得到庚子賠款以後,主持在洪家樓動工興建新的主教座堂,到1905年座堂完工。
奧地利修士龐會襄設計,平面為拉丁十字形,教堂的外牆用石塊砌成,西面的正立面有兩座高大的尖頂鐘樓,還有眾多的小尖塔。教堂內部佈滿了天主教題材的壁畫和雕刻,大廳可容納800人。
其施工者為孫村著名石匠盧立成,在他三十多歲時(1904年洪家樓天主教堂)由德國人特意聘請為工程的總施工、總監管,帶着本村一百多名石匠,總管着工程的一千多人施工,按其提供的圖紙對採購、石雕以及木、瓦工等活進行安排調度,歷時三年終於使工程竣工。
1966年,在文革中被關閉。1985年4月,政府撥專款對6個十字架、96處石花雕塔和教堂的壁畫、聖像、地面、跪凳、祭台以及燈具等設施全面進行了修繕,使這座具有獨特風格的天主教堂煥然一新,同年12月25日聖誕節,已經關閉近20年的教堂恢復開放,並舉行盛大彌撒;1992年被公佈為山東省文物保護單位,1995年被公佈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05月25日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建築內外
造型典雅 美輪美奐 造型典雅 美輪美奐
該教堂體量高大,氣勢宏偉,平面為拉丁十字形,立面為典型的哥特建築風格。教堂坐東面西,前窄後寬,多角多稜,多門多窗,建築面積約為1625平方米(另一説法為2600多平方米,可能為佔地面積),可容納千人作彌撒,聖壇教堂西立面全景設於東端。
正面兩側為尖頂分立式鐘樓(塔),石砌方形,塔頂高高聳起,高約60米,左右為穹窿式尖券頂,具有典型的高直作風,一切都充滿了向上的動勢,其上佈滿了細長的尖塔和狹長的窗户,更增加了塔樓的高大。
兩座鐘樓(塔)夾着中部教堂大廳的山牆,其上排滿密擠的窗户,底層的三個正門均為尖拱型,拱門上面層層雕花,裝飾美觀;教堂後端也矗立着兩個高約55米的尖塔,前後四塔相互對應,皆為青磚、料石砌壘,垂直挺拔,使整個教堂更加雄偉壯觀。其屋頂是哥特式建築特有的尖屋頂,中世紀的歐洲人認為這種高聳的屋頂會讓他們離上帝更近,屋頂的上方樹立着十字架,四面牆上是長條裝的窗户,鐘樓南面的牆上掛着一面鐘錶,鐘錶數十年如一日的轉着。
天主教堂 天主教堂
教堂主廳高大寬敞、富麗堂皇,中央通廊高大,進深很長,洪家樓天主教堂地面用青條石鋪就,堂內設兩排方形縱柱(約40餘根),柱頭雕刻着鏤空花卉,圓頂和牆壁上繪製的精工圖案、雕飾和文字。高聳的穹窿頂上繪滿了宗教壁畫(多為色彩豔麗的花卉圖案),細長的柱身佈滿玲瓏的雕刻,充滿神秘的宗教氣氛,給人以深深的震撼,使人頓有莊嚴、肅穆、偉麗之感。
教堂裏面的採光也很充分,其窗子是用彩色玻璃鑲嵌而成,在陽光的照射下,產生出強烈的光色效果。
尤其是在日出時,東端聖壇處霞光燦爛,五彩繽紛;日落時,西面入口處則是光彩四溢,滿目生輝。
在教堂的南側,還有一處以鐘樓為中心的二層環廊建築羣,方形尖頂的鐘塔有四層高,東西兩側各建有二層西式環廊建築。據悉,此院為一獨立建築院落,原為華北總修道院

天主教堂廣東湛江維多爾天主教堂

廣東湛江市維多爾天主教堂
廣東湛江市維多爾天主教堂(11張)
歷史悠久的湛江粵西地區最大的城市,因其靠海,在近代有一段被西方國家統治的往事。
1899年,湛江市區被法國“租借”,當時名字叫“廣州灣”,對外貿易曾繁盛一時;1943年,廣州灣為日軍佔領。1945年抗戰勝利,廣州灣迴歸,從此定名為“湛江”。
維多爾天主教堂位於廣東湛江霞山區綠蔭路,又稱霞山天主教堂,巍峨高聳,莊嚴肅穆,四周花木環繞,是湛江唯一的哥特式教堂,也是全國重點教堂之一。
建築特色
法國入侵廣州灣(今湛江市)後,天主教隨之而入,1900年法籍神父在湛江主持教務期間,提出興建教堂,1903年由教會籌資建成。
該教堂磚石鋼筋混凝土結構,雙尖石塔,大廳能容納千人,是當時華南地區最具規模的哥特式教堂。
該天主教堂坐落在今霞山綠蔭路85號。哥特式,坐西向東,磚石鋼筋湎土混合結構,牆面仿石,酷似石室教堂。
1900年奠基,1903年竣工,建築面積985平方米,是一座雙尖塔式建築物,前面有空地61平方米,有方柱鐵枝作圍欄。
廣東湛江市維多爾天主教堂側面 廣東湛江市維多爾天主教堂側面
後面是園圃,建築正面是一對巍峨高聳雙尖石塔,高指雲霄。
教堂內是尖形肋骨交叉的拱形穹隆,正門大門上面和四周拱璧分佈的花崗欞,都是合掌式,門窗均為以顏色較深的紅、黃、藍、綠等色的七彩玻璃鑲嵌,光彩奪目。
1991年,天主教堂被列為湛江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提要
教堂建在廣州灣法國租借地內,屬羅馬教廷領導,1925年歸北海教堂管轄;
現屬於湛江天主教教會管理,沿用它本有的作用,為天主教教徒提供場所。

天主教堂廣東高州天主教堂

位於高州市區解放路。原教堂建於中山路,清代光緒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法國傳教士主持修建,民國期間,遷於解放路。它是天主教徒的活動場所。
高州解放路天主教堂為雙層建築。主體建築面闊14.5米,進深1堂的結構大體相似,功能也相同,它們都為宗教信徒提供了一個合適的活動場所。
每到星期六晚和星期日,許多信徒及羣眾都集結到這兩座教堂內,聆聽教主對其教義的講演,參與其教會組織的有關宗教活動,氣氛熱烈祥和。

天主教堂上海佘山天主教堂

上海佘山天主教堂建於佘山山頂,系法國傳教士所建,其建築特點為總體設計山與建築為一體,色彩協調自然;教堂融希臘,羅馬,哥特式建築藝術於一爐,部分採用中國傳統手法,可謂中西合璧;宏觀上充分體現了建築學上對稱中不對稱的美學原則;教堂雄偉寬闊,堂內講話不用擴音器便具有擴音作用,又無迴音干擾。由於佘山天主教堂的宏偉壯觀,1942年羅馬教皇將其敕封為“聖殿”。
信徒到佘山朝聖,沿苦路拾級而上,領略耶穌代人受難的經歷,獲得宗教感情上的昇華。每年5月的朝聖日,每天都有來自全國各地的信徒上山朝聖。
其它相關
景點級別:A
蘭州天主教堂 蘭州天主教堂 [3]
自然景觀:沙漠戈壁,雪原,冰川,泉潭,珍稀地貌
適合人羣:家庭,個人,情侶,公司,朋友,小孩,老人
最佳時間:一月,二月,三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十一月,十二月
出遊方式:參團
景區類型:歷史文化

天主教堂上海徐家彙天主教堂

徐家彙天主教堂 徐家彙天主教堂 [4]
徐家彙天主堂位於上海徐彙區蒲西路156號,是上海天主教三自愛國會所在地。始建於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宣統二年(1910年)告成,1980年重修。為中世紀哥特式建築,平面呈長十字形,正面向東,兩側建鐘樓,高聳入雲。徐家彙天主教堂是鴉片戰爭後上海第一座天主教堂。
19世紀末,徐光啓墓附近地區是上海天主教中心,1906年教會建新堂,1910年完成,即後來的徐家彙天主教堂,是中國第一座按西方建築風格建造的教堂。高79米,寬28米,正祭台處寬44米。
堂內有蘇州金山石雕鑿的64根植柱,每根又有10根小圓柱組合而成。
地坪鋪方磚,中間一條通道則鋪花磁磚。門窗都是哥特尖拱式,嵌彩色玻璃,鑲成圖案和神像。有祭台19座,中間大祭台是1919年復活節從巴黎運來,有較高的宗教藝術價值
堂內可容納2500人同時做彌撒。外觀是典型的歐洲中世紀哥特式,雙尖頂磚石結構,堂脊高18米,鐘樓全高約60米,尖頂31米,尖頂上的兩個十字架,直插雲霄。堂身上也有一十字架,頗似輪盤狀――生命恰如駕馭輪盤,恰當的比喻。堂身正中是盤型浮雕,繁複華麗,遠看極像羅馬鐘錶的形狀。外部結構採用清一色紅磚,屋頂鋪設石墨瓦,飾以許多聖子、天主的石雕,純潔而安詳。
徐家彙天主教堂是上海最大的天主教堂,當年曾譽為遠東最壯觀宏麗的天主堂。每天清晨都有多台彌撒,逢週日與宗教節日,教友濟濟一堂,儀式盛大。
“文革”時期,徐家彙天主堂遭嚴重破壞,連巳拆下十字架的兩個尖頂和大管風琴也不能倖免,教堂被用作倉庫,宗教活動中斷。1978年後恢復,1980年重修,1982年聖誕節,修復尖頂十字架,重現大教堂哥特式風貌。 [4] 
交通:公交車42、72、15、43、126、地鐵一號線等

天主教堂遼寧瀋陽天主教堂

簡介
青島天主教堂 青島天主教堂
瀋陽天主教堂亦稱瀋陽南關教堂,位於瀋陽市瀋河區小南街南樂郊路40號,整個建築分成東、西兩個院落,教堂在東院的北端,南北長66米,東西寬17米,高40米,建築面積1100平方米,可同時容納1500人。
教堂屬於典型的哥特式建築,頂部是兩個方錐形的尖頂,裝飾着十字架。教堂前面是三扇拱門,兩側有成排的小窗,內有二十四根石柱支撐,穹窿鑲嵌着巨大的花紋。
歷史
瀋陽天主教堂原建於1878年(清光緒四年),是法國傳教土方若望所建;1900年教堂被義和團焚燬,現存建築為1912年由南滿教區法國蘇悲理斯主教利用《辛丑條約》中的庚子賠款在原址上重建的;瀋陽天主教堂1988年被列為遼寧省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瀋陽市政府出巨資建成教堂廣場,2008年教堂進行了較大範圍的維修。

天主教堂河北廊坊香河天主教堂

地理位置
本數據來源於百度地圖,最終結果以百度地圖數據為準。
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後,天主教傳入,最初是比利時籍神父勸民入教,後南斯拉夫籍呂伯爾及察哈爾省蔚縣陳哲民神父相繼在境內各村發展教徒。
1850年,信教者漸多,並在北京西什庫總堂的授意下,組織教民於扁城村建分教堂一座,為香河最早的天主教活動場所。抗日戰爭開始到新中國成立前,由於戰亂,大多數信教者沒有活動。49後天主教正常活動得到保護。1950年,曾在扁城分堂執過教的武清區神父石永忠、王玉山二人,以會訪教友的方式到扁城、張莊、撓子莊等村繼續進行傳教活動。同年,北京西什庫總堂又派閻文緒神父駐扁城天主教堂,宗教活動陸續開展起來。70年代後期,扁城天主教堂因地震而拆毀,後在原址上修建了7間平房暫時使用。2002年扁城村投資20多萬元重新修建了天主教教堂。 [5]  以磚土結構為主,窗户為半圓拱形,線條流暢,顯得莊重而樸素。大門上方設一巨大玫瑰窗,兩側各聳立一座鐘塔,塔身高60米,錐形塔尖上各豎一個5米高的巨大十字架,塔內懸有1口大鐘。進入教堂,是一個高達20米、可容千人的寬敞明亮的大廳。大廳設有1個大祭台、2個小祭台,廳的兩側牆上掛滿耶穌受難畫像,燈光炫目,充滿濃厚的宗教氣氛建築式樣為歐式風格,佔地面積700平方米,塔樓最高處約20米,天主教堂現供奉耶酥、聖約瑟、聖母瑪利亞等神像。兩側牆上掛滿耶穌受難畫像。此外,教堂內還設有東西祭台、懺悔室、跪椅等。如今,每當禮拜日,鐘聲悠揚,教友們都前來教堂做彌撒,復活節和聖誕節是天主教的盛大節日,教堂每年都舉行隆重的慶祝儀式和活動,節日氣氛十分熱烈。

天主教堂河南商丘天主教堂

簡介
商丘天主教堂坐落在睢陽區,位於商丘古城葉隅首路北姜老鍋公館內。1924年遷至城內商丘古城中山南街64號,到1948年先後建大小樓房五座,二百一十餘間,佔用土地一十四畝,分為五個院,第一道院,進大門往北,供教友望撒,住宿和小學醫療所之用;第二道院,是神甫院,包括神甫樓,主教府,大小禮堂各一座,平房六間;第三道院,進大門往南,是男修道院,有樓房一座,平房五間;第四道院,是女修道院,在禮堂北面,有樓房一座平房數間;第五道院,是嬰孩院,在女修道院的東邊,有北屋平房六間。
歷史
據資料記載:“清康熙初年(1668年左右)法籍耶穌會士恩理格神甫,到商丘等處進行傳教活動,並在商丘設有本堂。“

天主教堂雲南茨中天主教堂

茨中天主教堂 茨中天主教堂
茨中村中間,矗立着一座法國天主教堂,這就是1987年12月21日由雲南省人民政府發文公佈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德欽茨中天主教堂。天主教堂原址在茨中南約15km的茨姑村,為1867年(清同治六年)修建,1905年(清光緒三十一年)發生的驅洋教焚燬茨姑教堂。之後得清政府賠款,於1909年在茨中興建教堂,1921年竣工,歷時12年,耗費了鉅額的人力、物力、財力。教堂建成之後,即成為“雲南鐸區”主教禮堂,曾先後辦過一所學校和一所女修院。教堂房舍保留至今,並於1989年由政府撥出專款進行維修。
建築特點
茨中教堂建築羣坐落在樹木繁茂的半山腰處,背系青山,前有座座農舍點綴,建築羣體與自然景觀融為一體,別具特色。整個建築以教堂為中心配套組合,中西合璧,主次得體,包括大門、前院、教堂、後院以及地窯、花園、菜園和葡萄園等等,結構緊湊,規模壯觀。沿大門築有外圍堵,建築四周以及房間空地,闢花壇,植果木、紅綠相映,風雅別緻。教堂坐西向東,為磚石結構法式(哥特式)建築,整體成十字形,如意踏跺高1.30米,拱形門廊用條石砌成,進深6米,寬3米,門廊之上再砌成三層鐘樓(瞭望樓),通高20米。樓頂為亭式攢尖頂木結構建築,用4棵內柱和12棵外柱承託脊檁,內外柱間砌有石欄杆。登上鐘樓,茨中景色盡收眼底,還可觀覽四周羣山。教堂門為雙門,高人2.72米,寬0.74米,正殿(禮拜堂)進深22米,面闊l2.7米,殿內由二排六棵正方形石柱承託教堂屋脊,兩側設有淨身、更衣側室。教堂屋面用琉璃瓦覆蓋。過去,茨中與江東交通全靠溜索,現已建起人馬鋼索吊橋一座,從昇平鎮乘車沿江下行,到南路卡立米村附近下車,過橋即可到達。那裏村民都通曉漢語。

天主教堂甘肅蘭州天主教堂

中華民國18年(1929年)至民國21年,德國天主教神父濮登博在小溝頭修建天主教堂,哥特式建築,有鐘樓,禮拜堂,磚石木混合結構。後重新修建。

天主教堂北京四大天主教堂

[3] 
南堂
又稱宣武門天主教堂。聖母無染原罪堂,仿西洋古典式建築風格。前身為明萬曆三十三年(1605年)由意大利人利瑪寇創建的禮拜堂,清順治七年(1650年)德籍耶穌會神父湯若望在原禮拜堂基址上修建南堂。為北京舊城內最古老的天主教堂。
天主教堂 天主教堂
東堂
又稱北京天主教聖若瑟堂、王府井天主堂,羅馬風格建築。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由利類思和安文思二位神甫創建,名稱取自耶穌的父親聖若瑟。為北京修建的第二座天主教堂。
北堂
又稱西什庫教堂、救世堂,哥特式建築。前身為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始建的蠶池口教堂,清咸豐十年(1860年)重建。為北京最大的天主教堂。
西堂
又稱西直門天主教堂、聖母聖衣教堂,哥特式建築。清雍正元年(1723年)由意大利籍傳教士德理格神甫創建。為北京四大天主教堂中歷史最短、規模最新、唯一一座不是由耶穌會教士建立的教堂。

天主教堂寧波江北天主教堂

天主教堂 天主教堂
天主教傳入寧波,已有350多年曆史。明崇禎元年(1628年),由葡萄牙傳教士(名不詳)來寧波設教授徒。六年後又有意大利人李萊恩專在鄞區傳教。到明永曆二年(1648年),意人衞濟泰在寧波建立天主教堂,不久為清兵所毀。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法人郭忠傳在寧波藥行街購地再建天主教堂;至雍正即位,毀教堂、戮教徒,使天主教遭到嚴重打擊。
咸豐元年(1851年),由羅馬教延委顧芳濟繼任駐甬專司浙江教務,自此寧波始有主教。咸豐三年,在藥行街原址重建教堂,但翌年即圯。十年後(1860年)又重建,1868年增建鐘樓。同治十一年(1872年),由浙江教區的法籍蘇主教興建江北岸天主教堂。
過去天主教堂的主教,實質上是披着宗教外衣,愚弄中國人民,從事政治滲透活動的外交官。如1884年至1926年在寧波主教的法人趙保祿,在愚昧無能的清朝廷縱容下,享有特殊權勢。當時人們有句話:“寧波道一顆印,不如趙主教一封信”。他進出坐四人抬大轎;他做生日,寧波台道親自去拜壽;1926年他死於巴黎,其遺棺由法政府照會北京政府運回寧波安葬;1932年法政府又授予他十字勳章,其時法兵艦開入甬江,在寧波草馬路小修道院舉行援勳大典,並由法海軍排列儀仗隊
寧波江北天主教堂,有一時期還霸佔了江北岸的所謂白水權,坐收過往輪船使用費,成了法帝入侵中國的工具。 [6]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