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俗樂

鎖定
俗樂,指世俗的音樂,與雅樂相對。古時指各種民間音樂的泛稱。宮廷中宴會時所用的俗樂,稱為“燕樂”。
中文名
俗樂
外文名
folk music
拼    音
sú yuè
注    音
ㄙㄨˊ ㄩㄝˋ

目錄

俗樂基本解釋

指古代對民間音樂、外來音樂和散樂(百戲)的泛稱。與“雅樂”相對。雅樂、俗樂之分,始於 隋文帝 。 唐玄宗 時,設教坊掌之。參閲《文獻通考·樂十九》。
俗樂 俗樂
“雅樂”是統治階級制定的典禮樂舞,尋根究底,幾乎都來自民間音樂,只不過改變了它的內容和情調而已。有著名琴曲《廣陵散》《酒狂》《高山》《流水》《梅花三弄》等,琵琶曲《陽春古曲》《平沙落雁》《霓裳曲》,絲竹曲《春江花月夜》《老八板》,廣東音樂旱天雷》《雨打芭蕉》等,以及大量的寺院音樂、各地各種樂曲,其中不少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珍寶。
我國曆史上第一支官方組建的俗樂樂隊,就是曹操銅雀台上全部由女性組成的樂隊。

俗樂考證

俗樂是當時流行的世俗之樂、民間音樂,是新興的樂舞,又稱 鄭衞之聲.在春秋戰國時代興起,並發展成為不可阻擋的潮流。戰國齊宣王就曾向孟子説: 寡人非能好先王之樂,直好世俗之樂耳。 這標誌着民間音樂已經進入了各國宮廷併為王侯貴族所接納。民間音樂——楚聲興起,偉大詩人屈原曾利用這種音樂創作出《九歌》等著名作品。在秦末農民大起義的浪潮中, 楚聲 隨着以楚為基礎的起義大軍而在全國擴大着它的影響。劉邦親自創作的《大風歌》是楚歌名作,其歌辭為: 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這首歌雖然只有三句,但氣勢磅礴,沉鬱高亢。劉邦教沛中少兒120人歌唱,親自擊築伴奏,唱到後來,劉邦起舞, 慷慨傷懷,泣數行下.《史記·高祖本紀》後來這首歌被用於郊廟祭祀的場合,劉邦的唐山夫人作有《房中詞樂》17章,也是用 楚聲 創作的。漢代郊廟祭祀樂除沿用少數先秦雅樂如《文始舞》(原《韶舞》)、《五行舞》(原周舞)外,大多是漢代用楚聲 所創作的樂舞,所以在當時未被列入雅樂系統,仍歸屬於民間音樂,由樂府領屬。到了漢哀帝時,詔罷樂府,依大臣孔光、何武所奏,將這些漢代所作郊廟樂歸於太樂領屬,升格為雅樂,從此打破了人們傳統上只把先秦古樂作為雅樂的概念。俗樂是宴會之樂,流行音樂,皇室貴族吏民宴樂時常在宅院、廣場上演奏這種樂舞,旨在娛樂。樂人往往是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倡優、女樂,樂器雖時有鍾、磐,但以管絃樂器為主,其舞蹈騰跳雜亂,表演輕鬆活潑。
漢代是俗樂興盛的時代,來自民間的楚歌楚舞在漢代上層統治者中廣泛流行。楚歌是一種感情色彩極為濃郁、具有抒情性的民間曲調,整個兩漢 楚聲 不歇。劉邦有《大風歌》、《鴻鵠歌》、武帝作《秋風辭》、《瓠子之歌》、昭帝的《黃鵠歌》、劉邦之子趙幽王劉友的絕命歌、唐山夫人所作的《房中祠樂》、戚夫人所歌的《出塞》、《入塞》、《望歸》、燕刺王劉旦的絕命歌、華容夫人的應和歌、李陵的《別歌》、東漢末年弘農王董卓所逼與妻唐姬絕別時所唱和的悲歌,都是楚歌。楚舞往往和楚歌相伴,劉邦的戚夫人 善為翹袖折腰之舞 (《西京雜記》);漢成帝時趙飛燕 體輕腰弱 ,能作掌上舞,可見其輕盈。華容夫人、唐姬的舞蹈恐怕也是楚舞。從史籍的描述看,楚舞具有輕柔、飄逸、舒緩的特點。如《長袖舞》、《折腰舞》、《巾舞》等,其翹颺長袖、長巾和折轉舞腰的特點正好體現了飄逸、輕柔的楚舞特色。曼緩的楚舞增添了驚險性、熱烈感。民間樂舞的興盛也使莊重場合下宮廷樂舞的內容發生了改觀。如《大風歌》成為漢代廟堂祭祀樂,唐山夫人用楚聲創造廟堂之樂,民間古老的農作舞成為朝廷祭祀後稷神的《靈星舞》,因此漢代廟堂祭祀之樂由於使用了新鮮活潑的民間俗樂竟不得列入雅樂,直到漢哀帝時才正式作為雅樂,這也説此時的郊廟祭祀之樂的面貌又趨刻板僵化,回到了原來的軌道。
漢代樂舞以楚歌楚舞為基礎,同時也受到其他藝術表現形式如雜技、角抵、俳優的影響,形成了它既有飄逸、曼緩的一面,又具有驚險、剛勁的一面,有時還滲入了丑角的喜劇美,所以能夠滿足欣賞者多方面的審美要求,藝術上達到了很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