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人格障礙

(精神疾病)

鎖定
人格障礙是一種心理難題,位於人的個性核心,並影響其行為模式和對他人的待人方式。患者的行為方式通常與正常人有顯著偏離,並深陷在病態行為中。這種疼痛的狀態對適應環境和人際關係產生明顯的挑戰,經常導致病者和他們周圍的人感到痛苦。人格障礙的類型包括偏執型、分裂型、反社會型、情緒不穩定型、表演型和強迫型等。病因十分複雜,一般被認為與遺傳因素、精神生物學因素、心理社會環境因素及文化因素有密切關係。
人格障礙的主要表現依賴於具體的分型。一些常見的症狀包括對人際關係的執着佔有和擔憂、可疑或偏執、過度的情緒波動、反社會行為、衝動性和對注意力的過度追求等。
就治療來説,主要手段包括藥物治療心理治療。但由於患者病程長、依從性差、治療方法有限、療效不甚理想,人格障礙的治療頗具挑戰。而預後方面,人格障礙往往會伴隨病患一生,但部分患者的人格特徵會隨着年齡的增長有所緩和。
中醫病名
人格障礙
別    名
個性障礙
就診科室
臨牀心理科、精神科
多發羣體
一般發病於童年或青少年期的人羣
常見病因
遺傳因素,精神生物學因素,心理社會環境因素,文化因素
常見症狀
行為方式明顯偏離正常,人際關係適應不良,情感及態度異常
是否遺傳
相關藥物
抗精神病藥物苯二氮䓬類藥物心境穩定劑

人格障礙流行病學

目前,有關人格障礙患病率的流行病學資料較少。人格障礙的患病率研究主要通過臨牀晤談法和問卷評定法,不同方法之間一致性較差,得到的結果有高有低,但大樣本研究的結果表明人格障礙的患病率為3%~10%。

人格障礙疾病類型

根據發病原因,可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人格障礙;根據臨牀表現,可分為偏執型、分裂型、反社會型、情緒不穩型、表演型、強迫型及其他類型等。

人格障礙病因

人格障礙的病因及其發病機制非常複雜,目前尚未完全清楚,一般認為與遺傳因素、精神生物學因素、心理社會環境因素、及文化因素有關。
  • 生物學因素
遺傳因素
遺傳因素對於人格的產生與發展有着重要的影響。家系調查表明,人格障礙患者親屬中,人格障礙的患病率要高於一般人,且血緣關係越親近患病率越高。
病理生理因素
人格障礙患者的父母中,腦電圖異常的可能性比較高。約50%人格障礙患者的腦電圖特徵與兒童腦電圖特徵有相似之處。因此,有研究認為,人格障礙是由於大腦發育成熟延遲的表現。感染、中毒、胚胎及嬰幼兒期營養不良,出生時或嬰幼兒期腦損傷和病毒感染,都可能導致大腦發育不成熟。
神經生化因素
神經遞質是完成腦內信號傳遞的重要載體,神經遞質活動是否正常影響人類的精神活動。研究表明,多巴胺受體基因與人格障礙的產生息息相關。
  • 心理社會因素
童年期精神創傷
童年時期是人類心理發育的重要過程,當幼兒心理發育過程中受到重大精神刺激或者經歷不良生活事件時會對人格發育造成不好的影響,增加人格障礙的風險。
家庭環境與養育方式
家庭是人類成長生活的主要場所,父母的教育方式與家庭環境對人格形成有着重要的影響。
不良生活環境與同伴影響
社會環境會塑造人格,童年時期的夥伴也會互相影響着彼此的行為。生活環境惡劣、朋友品行不端往往容易促使人格障礙的形成。
  • 社會文化因素
人格障礙與文化適應不良有關,不同的社會和文化塑造不同的性格。惡劣的生活環境是人格障礙形成的原因之一。

人格障礙症狀

人格障礙主要表現為患者與周圍人羣格格不入,且該病分型較多,不同分型的具體表現不同。
根據ICD-10分類,常見人格障礙的分型及主要臨牀表現如下:
患者常十分固執多疑並易記仇,喜歡與別人爭論,對於拒絕和挫折很敏感,無緣無故會懷疑身邊人的忠誠,對於身邊發生的事情都認為是針對自己的陰謀。
患者常單獨行動,行為怪異,與常人格格不入,很少感到開心,對事極少燃起興趣,不在意別人的任何看法,沒有親密和可以信任的朋友,難以對別人表達關心,對性沒有興趣。
  • 社交紊亂型人格障礙
患者以其行為與公認的社會規範明顯不同為特點,男性多於女性。包括反社會型人格障礙、非社交型人格障礙、精神病態與社會病態型人格障礙。
該類型患者常沒有道德心,極端的自私及以自我為中心,缺乏社會責任感,冷酷無情,沒有羞恥心,極少悔悟。其所作所為常常損人不利己或者只利己,甚至會違法亂紀,事後不知悔改,常會為自己所做的事情找理由。
又稱暴發型(explosive)或者攻擊型(aggressive)人格障礙。其特點為有發作性的情緒爆發或暴怒且伴有明顯的衝動性攻擊行為,男性多於女性。該類型患者常常因為較小的刺激而感到憤怒並且有攻擊行為。情緒通常不穩定,容易被激怒,且突然爆發的時候與平常表現不一樣,常難自控,事後通常會感到後悔。
患者常沒有持久穩定的人際關係,沒有安全感,害怕被拋棄,可能有自殘或自殺行為。
又稱癔症型人格障礙,患者常表現為以過分的情感用事、誇張的行為舉止,想要吸引旁人的注意力,注重自己的外貌及打扮,為滿足自己的需求不擇手段,女性多於男性。
患者多過分謹慎,固執,追求完美,道德感強,較迂腐,不通情達理,人際關係差,常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別人。
  • 其他類型人格障礙
由於其他類型障礙比較少見,在此只列舉出中國出現的幾種類型。
又稱被動型(passive)或精力不足型(inadequate)人格障礙。患者常缺乏自信心、進取心,喜歡依賴別人,極少主動,感覺自己能力不足,難以適應社會。
又稱迴避型人格障礙,患者常自卑,有沒來由的緊張感,擔心自己不被認可從而不肯與別人交往,認為自己沒有吸引力,害怕新事物。
患者多有良好的自我感覺,狂妄自大,渴望受到他人的崇拜和尊敬。
患者以消極被動方式來掩飾其強烈的敵意和攻擊傾向。患者往往性格固執,內心充滿憤怒和不滿,但又不直接將負面情緒表現出來,而是表面服從,暗地敷衍、拖延、不予以合作,常私下抱怨,卻又相當依賴權威。在強烈的依從和敵意衝突中,難以取得平衡。

人格障礙就醫

人格障礙的診斷依賴於患者的病史,以及詳細的精神檢查。其診斷要點包含以下7點:
  • 沒有明確的起病時間,往往開始於童年、或青少年期;
  • 不是由器質性疾病所引起的,一般神經系統無損傷,沒有明顯的智力問題;
  • 人格特徵較為突出,與周圍環境格格不入;
  • 主要表現為行為、情感及態度的異常;
  • 對自己的問題常不自知,難以從失敗中吸取教訓,屢犯同樣錯誤;
  • 常可以應對生活中的事件,也知道自己行為所造成的後果;
  • 治療較為困難,醫療措施難以奏效,再教育效果有限。

人格障礙就診科室

可到精神專科醫院,或綜合醫院臨牀心理科、精神科等相關科室就診。

人格障礙相關檢查

  • 臨牀晤談法
傳統或經典的臨牀檢查方法,直接向當事人提問或通過知情者瞭解有關情況或信息,評估當事人的人格特徵。
  • 臨牀定式檢測工具
通過臨牀會談的技巧,按照定式檢查工具,檢查和詢問被試是否符合某型人格障礙的標準。
常用的幾種臨牀人格障礙定式測查工具有:
國際人格障礙檢查(International personality disorders examination,IPDE);
DSM-III-R人格障礙臨牀定式檢查;
DSM-IV人格障礙晤談工具。
  • 自陳式調查表
如人格診斷問卷、明尼蘇達多相人格問卷

人格障礙鑑別診斷

  • 正常人格
有些人生來性格較為奇特,如孤僻、做事謹慎、多疑等,但多能與人正常相處,能良好地適應社會,這類人應被診斷為人格不健全而非人格障礙。人格障礙行為表現奇特,且一般難以與人正常相處,不能良好的適應社會。
癔症發作不受自我控制,患者會感覺到痛苦並且影響其社會功能。癔症型人格障礙在生活不如意的時候可隨時出現情感或行為上的改變,其出現有意識的。兩者需要從本質上進行分析。
精神分裂症的行為和情緒改變通常與疾病的產生和發展有關聯,往往存在具有診斷意義的其他精神病理症狀,抗精神病藥物治療可以較好地改善精神分裂症症狀。
偏執性精神障礙通常伴有幻覺、幻想等精神病性症狀,多持續存在。

人格障礙治療

主要治療手段包括藥物治療、心理治療。目前由於患者的病程長、依從性差、治療方法有限、療效欠佳等,因此人格障礙的治療較為困難。部分患者的人格特徵隨着年齡的增長有所緩和。

人格障礙藥物治療

藥物治療對於人格障礙患者常沒有明顯作用,主要用於對症處理,一般不主張長期常規使用。針對情緒不穩定者可小劑量使用抗精神病藥物;
有焦慮症狀者可予少量苯二氮䓬類藥物或其他抗焦慮藥物;
針對衝動和攻擊行為可酌情使用心境穩定劑,但藥物遠期治療效果難以肯定,且在治療過程中需要注意藥物濫用問題。

人格障礙心理治療

對於人格障礙患者可以採用認知療法、分析性治療、行為治療以及家庭治療等方法。主要目的是幫助其建立良好的行為模式,矯正不良習慣,尋找一種可以較好地適應其周圍環境的方式。需強調家庭成員在治療中的作用。

人格障礙手術治療

該疾病一般無需手術治療。

人格障礙中醫治療

該疾病的中醫暫無循證醫學證據支持,但一些中醫治療方法或藥物可緩解症狀,建議到正規醫療機構,在醫師指導下治療。

人格障礙預後

人格障礙患者由於缺乏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法,通常預後較差,人格障礙往往會伴隨終生,患者常需要教育管理。
參考來源: [1-8] 
參考資料
  • 1.    李凌江, 陸林. 精神病學. 第 3 版[M]. 北京: 人民衞生出版社, 2015: 427-434.
  • 2.    鄭瞻培, 王善澄, 翁史旻. 精神醫學臨牀實踐, 第2版[M].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2013:505-517.
  • 3.    李蘭. 人格障礙的臨牀表現、診斷、預防與治療[A]. 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診斷專業委員會. 第四次全國中西醫結合診斷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 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診斷專業委員會: 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 2010: 4.
  • 4.    程輝, 黃悦勤, 劉肇瑞, 劉寶花, 郭琦, 胡媛媛, 陳冬雪. 人格障礙遺傳流行病學研究(綜述)[J]. 中國心理衞生雜誌, 2017, 31(S1): 17-21.
  • 5.    凌輝, 鍾妮, 張建人, 陽子光, 劉家旺, 祁虹鵬. 人格障礙研究現狀與展望[J]. 中國臨牀心理學雜誌, 2014, 22(01): 135-139.
  • 6.    陸林. 沈漁邨精神病學. 第6版[M]. 北京: 人民衞生出版社, 2018.
  • 7.    郝偉, 陸林. 精神病學. 第8版[M]. 北京: 人民衞生出版社, 2018.
  • 8.    美國精神醫學學會. DSM5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5版).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