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癔症

(由精神因素,如生活事件、內心衝突、暗示或自我暗示,作用於易病個體引起的精神障礙)

鎖定
癔症(分離轉換性障礙)是由精神因素,如生活事件、內心衝突、暗示或自我暗示,作用於易病個體引起的精神障礙。癔病的主要表現有分離症狀和轉換症狀兩種。癔症的症狀是功能性的,因此心理治療佔有重要的地位。該病預後一般較好,60%-80%的患者可在一年內自行緩解。
傳染性
無傳染性
西醫學名
癔症
所屬科室
內科 -

癔症疾病簡介

癔症(分離轉換性障礙)是由精神因素,如生活事件、內心衝突、暗示或自我暗示,作用於易病個體引起的精神障礙。癔病的主要表現有分離症狀和轉換症狀兩種。分離,是指對過去經歷與當今環境和自我身份的認知完全或部分不相符合。轉換,是指精神刺激引起的情緒反應,接着出現軀體症狀,一旦軀體症狀出現,情緒反應便褪色或消失,這時的軀體症狀便叫做轉換症狀,轉換症狀的確診必須排除器質性病變。

癔症發病原因

1、生物學因素
(1)遺傳:最早的癔症遺傳學研究是Kraulis在1931年完成的。他調查研究了1906~1923年期間被Kraepelin診斷為癔症患者的所有親屬,發現患者父母中有9.4%曾患癔症住院;兄弟姐妹中有6.25%曾患癔症住院。癔症患者的父母和兄弟姐妹中分別有1/2和1/3的人有這種或那種人格障礙
(2)素質與人格類型:通常認為,具有癔症個性的人易患癔症。所謂癔症個性即表現為情感豐富、有表演色彩、自我中心、富於幻想、暗示性高。國外還有不成熟、要挾、性挑逗等特徵的描述。
(3)軀體因素:臨牀發現神經系統的器質性損害有促發癔症的傾向。多發性硬化、顳葉局灶性病變、散發性腦炎腦外傷等均可導致癔症樣發作。
2、心理因素現代醫學觀點傾向於癔症是一種心因性疾病。
3、社會文化因素社會文化因素對癔症的影響作用較明顯,主要表現在癔症的發病形式、臨牀症狀等方面,有人認為也影響其發病率。

癔症發病機制

癔症的發病機制尚不完全清楚,較有影響的觀點大致可歸納為兩種。
第一種觀點認為癔症是一種原始的應激現象。所謂原始反應即人類在危機狀態下所表現出的各種本能反應。包括:①興奮性反應如狂奔、亂叫、情感暴發等精神運動性興奮狀態;②抑制性反應如昏睡、木僵、癱瘓、聾、啞、盲等;③退化反應如幼稚行為、童樣痴呆等。
第二種觀點認為癔症是一種有目的的反應。臨牀實踐發現癔症常常發端於困境之中或危難之時,而且癔症的發作往往能導致脱離這種環境或免除某些義務 [1] 

癔症臨牀表現

癔症分離症狀的主要表現

(1) 分離性遺忘:表現為突然不能回憶起重要的個人經歷。遺忘內容廣泛,一般都是圍繞創傷性事件。這一遺忘的表現不能用使用物質、神經系統病變或其他醫學問題所致生理結果來解釋。固定的核心內容在覺醒狀態下始終不能回憶。
(2) 分離性漫遊:伴有個體身份的遺忘,表現為突然的、非計劃內的旅行。分離性漫遊的發生與創傷性或無法抗拒的生活事件有關。
(3) 情感暴發:很多見。表現為情感分發泄,時哭時笑,吵鬧,對自己的情況以誇張性來表現。發作時意識範圍可狹窄。衝動毀物,傷人,自傷和自殺行為。
(4) 假性痴呆:給人傻呆幼稚的感覺。
(5) 雙重和多重人格:表現為忽然間身份改變。比較典型的就是民間説的“鬼怪附體”。
(6) 精神病狀態:發病時可出現精神病性症狀。與分裂症的區別主要在於幻覺和妄想的內容不太固定,多變化,並且很易受暗示。
(7) 分離性木僵:精神創傷之後或為創傷體驗所觸發,出現較深的意識障礙,在相當長時間維持固定的姿勢,仰卧或坐着,沒有言語和隨意動作,對光線,聲音和疼痛刺激沒有反應,此時患者肌張力,姿勢和呼吸可無明顯異常。

癔症轉換症狀的主要表現

(1)運動障礙:可表現為動作減少,增多或異常運動。癱瘓:可表現單癱,截癱或偏癱,檢查不能發現神經系統損害證據;肢體震顫、抽動和肌陣攣;起立不能,步行不能;緘默症、失音症。
(2)痙攣障礙:常於情緒激動或受到暗示時突然發生,緩慢倒地或卧於牀上,呼之不應,全身僵直,肢體抖動等,無大小便失禁,大多歷時數十分鐘。
(3)抽搐大發作:發作前常有明顯的心理誘因,抽搐發作無規律性,沒有強直及陣攣期,常為腕關節,掌指關節屈曲,指骨間關節伸直,拇指內收,下肢伸直或全身僵硬,呼吸陣發性加快,臉色略潮紅,無尿失禁,不咬舌,發作時瞳孔大小正常;角膜反射存在,甚至反而敏感,意識雖似不清,但可受暗示使抽搐暫停,發作後期肢體不鬆弛,一般發作可持續數分鐘或數小時之久。
(4)各種奇特的肌張力紊亂、肌無力、舞蹈樣動作,但不能證實有器質性改變。
(5)聽覺障礙:多表現為突然聽力喪失,電測聽和聽誘發電位檢查正常,失聲,失語,但沒有聲帶,舌、喉部肌肉麻痹,咳嗽時發音正常,還能輕聲耳語。
(6)視覺障礙:可表現為弱視、失明、管視、同心性視野縮小、單眼複視,常突然發生,也可經過治療突然恢復正常。
(7)感覺障礙:可表現為軀體感覺缺失,過敏或異常,或特殊感覺障礙。感覺缺失範圍與神經分佈不一致;感覺過敏表現為皮膚局部對觸摸過於敏感。

癔症癔症的特殊表現形式

1. 流行性癔症 即癔症的集體發作,多發於共同生活且經歷、觀念基本相似的集體中。起初有一人發病,周圍人目睹受到感應,通過暗示,短期內呈爆發性流行。
2. 賠償性神經症 在工傷、交通事故或醫療糾紛中,受害者有時會故意顯示、保留或誇大症狀,如處理不當,這些症狀往往可持續很久。有人認為,這屬於癔症的一種特殊形式。
3. 職業性神經症 是一類與職業活動密切相關的運動協調障礙,如舞蹈演員臨演時下肢運動不能,教師走上講台時失音等。
癔症性精神病 在精神刺激後突然起病,主要表現為意識朦朧、漫遊症、幼稚與紊亂行為及反覆出現的幻想性生活情節,可有片段的幻覺、妄想。自知力不充分,對疾病泰然漠視。此病一般急起急止,病程可持續數週,其間可有短暫間歇期。緩解後無後遺症狀,但可再發。

癔症診斷依據

1. 有心理社會因素作為誘因。
2. 有下述表現之一者:
(1) 癔症性遺忘
(2) 癔症性漫遊
(3) 癔症性雙重或多重人格
(4) 癔症性精神病
(5) 癔症性運動和感覺障礙
(6) 其他癔症形式
3.症狀妨礙社會功能
4.有充分根據排除器質性病變和其他精神病

癔症診斷鑑別

1.急性應激障礙:急性應激障礙的發生、發展和精神刺激因素的關係非常密切。患者在強烈應激事件後立刻發病,病程短暫,無反覆發作史,預後良好 [2] 
2.精神分裂症分離性障礙的情感爆發和幼稚動作等表現易於急性發作的精神分裂症青春型相混淆。青春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情感變化莫測、忽哭忽笑,與周圍環境無相應聯繫,行為荒誕離奇、愚蠢可笑、不可理解。同時依據病程的縱向觀察資料也有助於鑑別。
3.神經系統疾病:分離轉換性障礙如出現感覺異常、運動障礙或抽搐發作時,與神經系統疾病表現相似。但分離轉換性障礙無器質性病變基礎,神經系統查體不會出現相應陽性體徵,輔助檢查也可進一步明確診斷。
4.詐病:詐病是指毫無病情,為了某種目的而裝扮成疾病;或是雖有一定病情,為了達到某一目的而故意擴大病情的情況。詐病的“症狀”發作完全由主觀願望決定、隨意控制,目的一旦達到,“症狀”就會不治自愈。而分離轉換性障礙的症狀一旦發生,是主觀意識無法控制的。

癔症疾病治療

癔症心理治療

癔症的症狀是功能性的,因此心理治療佔有重要的地位。心理治療中,注意以下幾點:①建立良好的醫患關係,給予適當的保證,忌諱過多討論發病原因。②檢查及實驗室檢查儘快完成,只需進行必要的檢查,以使醫生確信無器質性損害為度。③以消除症狀為主。主要採用個別心理治療、暗示治療、系統脱敏療法等。
個別心理治療:首先詳細瞭解患者的個人發展史、個性特點、社會環境狀況、家庭關係、重大生活事件,以熱情、認真、負責的態度贏得患者的信任。讓患者表達、疏泄內心的痛苦、積怨和憤懣。醫生要耐心、嚴肅的聽取,稍加誘導,和患者共同選擇解決問題的方法。
暗示治療是治療分離轉換性障礙的經典方法,特別適用於那些急性發作而暗示性又較高的患者。暗示治療的包括覺醒時暗示、催眠治療、誘導療法等。
系統脱敏療法:系統脱敏療法是行為療法之一。通過系統脱敏的方法,使那些原能誘使此病的精神因素逐漸失去誘發的作用,從而達到減少甚至預防復發的目的。
分析性心理治療:醫生可採用精神分析技術或領悟療法,探尋患者的無意識動機,引導患者認識到無意識動機對自身健康的影響,並加以消除。主要適用於分離性遺忘、分離性多重人格、分離性感覺和分離性運動障礙。
家庭治療:當患者的家庭關係因疾病受到影響,或治療需要家庭成員的配合時,可採用此方法,用以改善患者的治療環境。

癔症藥物治療

目前尚無治療分離轉換性障礙的特效藥物,主要採用對症治療。癔症患者常常伴有焦慮、抑鬱、腦衰弱、疼痛、失眠等症狀和身體不適感。這些症狀往往的誘使患者發作的自我暗示基礎,使用相應藥物控制症狀十分必要。藥物治療需針對症狀進行合理選擇。患者如伴有情緒問題或睡眠問題,可分別採用抗抑鬱藥物、抗焦慮藥物及鎮靜催眠類藥物;如果合併精神病性症狀,可採用抗精神病藥物治療。但藥物的劑量應以中、小劑量為宜,療程也不應過長。

癔症疾病預後

癔症的預後一般較好,60%-80%的患者可在一年內自行緩解。大多急性發作的患者經過行為治療、心理治療、社會支持治療症狀可緩解。但慢性患者預後通常不佳,少數患者若病程很長,或經常反覆發作,則治療比較困難。具有明顯癔症性格特徵的患者治療也較困難,且易復發。極個別表現為癱瘓或內臟功能障礙的患者,若得不到及時恰當的治療,病程遷延,可能嚴重影響工作和生活能力 [3] 

癔症疾病護理

護理上加強心理疏導,採用支持心理治療方法,調動患者的積極性,激發其對生活的熱情,堅定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多給予關心、同情、安慰,給予患者生活上必要的幫助,多做細緻的思想開導,輔以熱情的關懷。隨時疏導患者,消除不良情緒。癔症性格表現為情感豐富,富有誇張表演色彩,富於幻想,急躁,任性,易被別人的言語、行為和態度所影響。疾病發作時,如果親屬的言語、行為和態度不當,會形成新的不良暗示因素,造成症狀加重,給治療帶來困難。因而患者服藥期間要求親屬應保持鎮靜,避免過分關注和過分熱情,避免驚慌失措,要正確對待該病的發生。為改善患者的不愉快情緒,親屬可有意識地轉移患者的注意力,集中到有興趣的事物或讓患者暫時離開當時環境。注意到這些問題本身就可能改善患者的症狀,對藥物治療也大有裨益。

癔症疾病預防

[4]  分離轉換性障礙是一類易復發的疾病,及時消除病因,使患者對自身疾病性質有正確的瞭解,正視自身存在的性格缺陷,改善人際關係,對於預防疾病復發有一定幫助。如果患者長期住院治療或在家休養,家屬對患者的非適應性行為經常給予遷就或不適當強化,均不利於患者康復。
參考資料
  • 1.    沈漁邨.精神病學[M]人民衞生出版社,2005:611-617.
  • 2.    楊甫德,王傳躍.精神科合理用藥問答[M] 人民衞生出版社,2011:390-396.
  • 3.    張平,劉建叢.癔症患者的心理治療與護理[J] 護理實踐與研究2011,8(17):125-126.
  • 4.    江開達,於欣.精神病學[M] 人民衞生出版社,2010:165-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