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井陘之戰

鎖定
井陘之戰發生於漢三年十月(前205年,以十月為歲首) [10]  ,由韓信指揮的,在井陘口(今河北井陘東)一帶對趙軍的一次出奇制勝的進攻作戰。漢王三年,張耳與韓信於井陘大破趙軍,斬成安君陳餘於今贊皇縣,追殺趙王歇於襄國(今邢台西南)。漢王遂立張耳為趙王。 [11]  此戰,韓信奇正並用,背水列陣,拔幟易幟,靈活用兵,出奇制勝,速戰速決,最終以少勝多,譜寫了中國古代戰爭史上光輝的篇章,是我國古代靈活用兵、以少勝多的典型戰例。
名    稱
井陘之戰
發生時間
公元前 205年
地    點
井陘口(今河北井陘東)
參戰方
漢國,趙國
結    果
漢軍獲勝
參戰方兵力
漢軍3萬;趙軍20萬
主要指揮官
韓信
陳餘
外文名
The Battle of Jingxing

井陘之戰戰爭背景

公元前205年,韓信率軍擊滅了魏王豹,平定魏地。此時,黃河北方尚有代(今山西北部)、趙(今河北南部)、燕(今河北北部)三個割據勢力。韓信針對這些割據勢力只圖據地自保、互不救援的弱點,便向劉邦提出進一步開闢北方戰場,逐次消滅代、趙、燕,東擊田齊,南絕楚軍糧道,對楚軍實施側翼迂迴,最後同劉邦會師滎陽的作戰計劃。 [1]  它得到了劉邦的讚許和批准。
井陘之戰要圖 井陘之戰要圖

井陘之戰戰爭起因

公元前205年閏九月,韓信擊敗代國的相國夏説。 [2] 
公元前205年十月,韓信統率漢軍,越過太行山,向東挺進,對趙國發起攻擊。趙王歇、趙軍主帥陳餘聞訊後集結大軍於井陘口防守。 [3]  井陘口是太行山有名的八大隘口之一,就是河北獲鹿西10裏的土木關。在它以西,有一條長約幾十公里的狹窄驛道,易守難攻,不利於大部隊的行動。
韓信 韓信
當時趙軍先期扼守住井陘口,居高臨下,以逸待勞,且兵多將廣,處於優勢和主動地位。趙軍主帥陳餘手下的廣武君李左車,很有戰略頭腦。李左車向陳餘認真地分析了敵情和地形:韓信越過黃河,實施外線作戰,前段時間俘虜了魏王豹、夏説,並乘勝進攻趙國,士氣旺盛,“其鋒不可擋”,所以趙軍必須暫時避開漢軍的鋒芒。但是漢軍方面也存在着很大的弱點。這主要表現為,漢軍的軍糧必須從千里以外運送,補給困難。井陘口道路狹窄,車馬不能並行,因此漢軍糧秣輸送一定滯後不濟。
鑑於這一分析,李左車進而向陳餘建議:由他帶領奇兵3萬人馬從小道出擊,去奪取漢軍的輜重,切斷韓信的糧道;而由陳餘本人統率趙軍主力深溝高壘,堅壁不戰,與韓信軍周旋相持。李左車認為只要運用這一戰法,就能使得韓信求戰不得,後退無路,不出10天,就可以徹底消滅漢軍;否則,趙軍是一定會被漢軍打敗的。
然而,趙軍主將成安君陳餘卻拘泥於“義兵不用詐謀奇計”的教條,且認為韓信兵少且疲,號稱數萬,實際上不過數千,竟然跋涉千里來襲擊我們,已經極其疲憊。如今像這樣迴避不出擊,諸侯們會認為我膽小,就會輕易地來攻打我們,斷然拒絕採納李左車的建議。韓信探知李左車的計策沒有被採納,非常高興,當即制定了出奇制勝、一舉破趙的良策。
韓信指揮部隊開進到距井陘口30裏的地方紮下營寨。到了半夜時分,迅速實施作戰部署:一面挑選2000名輕騎,讓他們每人手持一面漢軍的紅色戰旗,由偏僻小路迂迴到趙軍大營側翼的抱犢寨山(今河北井陘縣北)潛伏下來,準備乘隙襲佔趙軍大營,斷敵歸路;一面又派出1萬人為前鋒,乘着夜深人靜、趙軍未察之際,越過井陘口,到綿蔓水(今河北井陘縣境內)東岸背靠河水佈列陣勢,以迷惑調動趙軍,增長其輕敵情緒。部署甫定,東方天際晨曦微露,決戰的一天悄然來臨了。

井陘之戰戰爭經過

——背水之戰
背水之戰 背水之戰
趙軍望見漢軍背水列陣,無路可以退兵,都禁不住竊竊哂笑,因為兵法上明確規定,佈陣要“右倍山陵,前左水澤”,而韓信置兵於“死地”,根本不懂得用兵的常識。
天亮之後,韓信親自率領漢軍,打着大將的旗幟,攜帶大將的儀仗鼓號,向井陘口東邊的趙軍進逼過去。趙軍見狀,果然躊躇滿志,離營迎戰。兩軍戈矛相交,廝殺了一陣子後,韓信就佯裝戰敗,讓部下胡亂扔掉旗鼓儀仗,向綿蔓水方向後撤,與事先在那裏背水列陣的部隊迅速會合,趙王歇和陳餘見漢軍被擊敗,豈肯輕易放過機會,於是就揮軍追擊,傾全力猛攻背水陣,企圖一舉全殲漢軍。
正所謂“兵士甚陷則不懼,無所往則固,深入則拘,不得已則鬥”,漢軍士兵看到前有強敵,後有水阻,無路可退,所以人人死戰,個個拚命,趙軍的兇猛攻勢就這樣被抑制住了。這時,埋伏在趙軍營壘翼側的漢軍二千輕騎則乘着趙軍大營空虛無備,突然出擊,襲佔趙營。他們迅速拔下趙軍旗幟,插上漢軍戰旗,一時間紅旗林立,迎風招展,好不威風。
趙軍久攻背水陣不下,陳餘不得已只好下令收兵。這時趙軍才猛然發現自己大營上插滿了漢軍紅色戰旗,老巢已經易手。這樣一來,趙軍上下頓時驚恐大亂,紛紛逃散。佔據趙軍大營的漢軍輕騎見趙軍潰亂,當即乘機出擊,從側後切斷了趙軍的歸路;而韓信則指揮漢軍主力全線發起反擊。趙軍倉皇向泜水(今河北獲鹿南2.5公里,現已被湮塞)方向敗退,被漢軍追上,結果全部就殲,陳餘被殺,趙王歇和李左車束手就擒。 [4] 

井陘之戰戰爭結果

在井陘之戰中,韓信取得作戰勝利,關鍵在於他能夠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有計劃地製造和利用趙軍的錯誤,巧妙地掌握士卒“兵士甚陷則不懼,無所往則固,深入則拘,不得已則鬥”(《孫子兵法·九地篇》)這一心理狀態,奇正並用,背水列陣,靈活用兵,出奇制勝,速戰速決,從而一舉全殲趙軍,譜寫了中國古代戰爭史上精彩篇章。
趙軍的失敗,則在於主帥陳餘迂腐而又傲慢,並拒絕採納謀士李左車正確的作戰方案,昧於瞭解漢軍的作戰意圖。終於使趙軍喪失了優勢和主動地位,在處處被動中遭到全殲。韓信擊敗了趙國主力,將趙王活捉,為劉邦又開拓了一片土地,韓信帶兵就是這樣制勝,成為歷史上又一個以少勝多的戰役。 [4] 

井陘之戰戰爭影響

井陘之戰的結局,對楚漢戰爭的整個進程具有重大的意義。漢軍的勝利,使得其在戰略全局上漸獲優勢,即消滅了北方戰場上最強勁的敵手,為下一步“不戰而屈人之兵”、兵不血刃平定燕地創造了聲勢和前提,併為東進擊齊鋪平了道路,從而造就了孤立項羽的有利態勢。這雖然是一次戰役規模的戰爭,但卻有着戰略性質的地位。
井陘之戰給後人留下了許多寶貴的啓示。其中最為重要的一點是:兵法的運用,貴在靈活創新,切忌死板教條。這正如宋代岳飛所説的那樣:“先陣後戰,兵法之常,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在這方面,那位曾經在2100多年前“戰必勝,攻必克”,的風雲人物韓信堪稱表率。

井陘之戰戰役疑問

焦恩俊飾韓信 焦恩俊飾韓信
不少人對漢滅趙的印像非常簡單,認為是韓信“背水一戰”大敗陳餘,就一個井陘之戰就輕鬆平定所有趙國。
《淮陰侯列傳》記載范陽辯士蒯通説信時有“將軍將數萬眾,歲餘乃下趙五十餘。”
很多人會有所疑問,為什麼韓信花費了僅僅三個月左右的時間滅了魏、代、趙,卻花費了將近一年的時間於趙國逗留,實際上共有如下三個原因:
第一:兵源問題,韓信在破魏、代後,魏代精兵盡數被劉邦收走 [5]  ,所以導致韓信不得不驅市人而戰。 [6]  而在平定趙國的過程中韓信還不得不為劉邦輸送兵馬 [7]  ,即便如此,劉邦成皋兵敗後又對韓信來了一次修武奪兵。韓信需要足夠時間來補充兵馬以應對接下來的戰爭,以及填充劉邦滎陽的需求。 [8] 
第二:項羽的關注,韓信井陘之戰後,項羽派遣楚奇兵對趙國進行攻擊,韓信必須三線作戰以同時應對趙地得而復失的城邑、項羽的楚奇兵以及為劉邦進行輸送兵力。 [7] 
第三:正因為拿下魏、代、趙的時間太多,速度太快,所以韓信的軍隊需要時間進行修整,如李左車所言“然而眾勞卒罷,其實難用。今將軍欲舉倦弊之兵,頓之燕堅城之下,欲戰恐久力不能拔,情見勢屈,曠日糧竭,而弱燕不服,齊必距境以自彊也。燕齊相持而不下,則劉項之權未有所分也。”所以“莫如案甲休兵,鎮趙撫其孤,百里之內,牛酒日至,以饗士大夫醳兵,北首燕路”。

井陘之戰反面教材

井陘之戰經過

“投之亡地然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亡地”與“死地”不是絕對的,“疾戰則存,不疾戰則亡”。
根據明代小説羅貫中撰寫的經典小説三國演義》:徐晃照搬兵法,背水列陣,非但沒有激發出士氣,反而士氣逐漸瓦解,一戰而潰。
起先,趙雲用“空營計”哄退並擊敗曹軍以後,曹操惱羞成怒,他不甘心自己的失敗,又命令徐晃為先鋒、王平為副將,進兵至漢水與蜀軍決戰。
當徐晃、王平引軍來到漢水岸邊,徐晃命令前軍渡水列陣。王平勸阻道:“軍若渡水,倘要急退,如之奈何”徐晃説:“昔韓信背水為陣,所謂‘置之死地而後生’也。”王平堅決反對這種做法,他認為:“昔者韓信料敵無謀而用此計;今將軍能料趙雲、黃忠之意否”
徐晃固執己見,吩咐王平領步軍拒敵,他自己引馬軍進攻。於是,魏軍搭起了浮橋,渡過漢水迎戰蜀軍。徐晃背水列陣後,從早晨就開始挑戰,直到黃昏,蜀軍一直按兵不動。待到魏軍人馬疲乏,正要向回撤退之時,黃忠、趙雲突然從兩側殺出,左右夾攻。魏軍大敗,兵士紛紛被逼入漢水,死亡無數。

井陘之戰經驗與教訓

看到這裏,人們不禁會問;韓信和徐晃都是背水列陣,為什麼一勝一敗?
比較兩個“背水列陣”的戰役,首先,陳餘不聽李左車之計,被韓信抓住了有利的時機;徐晃則不僅沒有抓住進攻的良機。反而拒絕王平的勸阻,將軍隊置於不利的境地。其次,韓信不是簡單地背水列陣,他同時還派出奇兵襲擊趙營,即採用了奇正相生的戰法;而徐晃既不問敵情,也不顧客觀條件,更沒有使用奇正相輔的兵法,只是機械模仿韓信的背水列陣。所以,徐晃兵敗成為必然。王平在戰前就已料到了這一結局。
《孫子兵法·九地篇》中説道:“投之亡地然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這裏的“亡地”與“死地”是一種“疾戰則存,不疾戰則亡”的境地,因此,“投之亡地”與“陷之死地”實乃大患。
歷代兵家正是利用“疾戰則存,不疾戰則亡”的特點,將軍士“投之亡地”、“陷之死地”,從而激起將士同仇敵愾、奮力死戰的鬥志,達到轉死為生、轉患為利、轉敗為勝的目的。能否實現這個目的,關鍵在於軍士所置之地、所處之勢,能否激發萬眾一心、決一死戰的氣概。
韓信的漢軍與趙軍相比,是孤軍深入,在這種情況下,韓信背水列陣,使部隊失去了退而求生的希望,其結果必然拚死勇戰。而徐晃的軍隊,雖然背水列陣,但是河上架有浮橋,背後尚有曹操大軍壓陣助威。所以,每一個將士都有求生之路。這種狀況,無論如何也難以激起將士的拚死奮戰精神,他們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跑。
此外,明代小説《三國演義》中的徐晃背水列陣,對手始終堅守不戰,曹軍從早晨拖到了黃昏,已處於“暮氣歸”的狀態。當戰火點起以後,徐晃不但未能轉患為利、激發士卒的殺敵鬥志,反而使自己的軍隊陷入絕地。
以徐晃背水列陣而慘遭失敗的故事中、我們可以得到這樣一個啓示:活用兵法、創新戰術是任何將帥都必須具備的能力,否則,隨時都可能葬送自己的軍隊。

井陘之戰後記

韓信 韓信
井陘之戰作為著名的以少勝多之戰,關鍵的制勝之道卻往往被忽視。後人往往糾纏於“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或者是探討背水之戰的神奇。
戰後,諸將迷惑不解,問信。
韓信的解釋無疑説出了此戰的一個關鍵,但是遠遠不是全部,以至後人研究的時候走了不少彎路,此戰關鍵之處就是孫子兵法所説:知己知彼。作為掌握孫子精髓的韓信無疑很好的繼承了這種兵權謀,把它和巧妙的戰術配合在一起構成一場戰役。
軍事的佈局不在於你有戰術設計,有多麼精妙的奇思異想。關鍵在於你如何把握戰術的節奏,把每個環節都絲絲入扣的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去完善它,而不至於一步錯,滿盤輸。而韓信運用高級間諜巧妙背水破敵殊成絕響,井陘之戰制勝之道不在於背水之陣有多奧妙,在於韓信知道敵軍實際的情況,對症下藥。井陘之戰制勝之道不在於韓信的奇兵正兵配合的如何神奇如何“哲學”,在於韓信有把握取得敵軍大營,故做疑雲。井陘之戰制勝之道也在於不但一方面有了“漢尼拔”,另一方面還有了一個“法羅”。
後世無數風流志士不解井陘之戰之真諦,而競相模仿欲以一舉成名,結果戰敗身死,聲名倒地,徒為後世者笑,戒之戒之。

井陘之戰《史記》記載

井陘之戰原文

井陘之戰 井陘之戰
信與張耳以兵數萬,欲東下井陘擊趙。趙王、成安君陳餘聞漢且襲之也,聚兵井陘口,號稱二十萬。廣武君李左車説成安君曰:“聞漢將韓信涉西河,虜魏王,禽夏説,新喋血閼與,今乃輔以張耳,議欲下趙,此乘勝而去國遠鬥,其鋒不可當。臣聞千里饋糧,士有飢色,樵蘇後爨,師不宿飽。今井陘之道,車不得方軌,騎不得成列,行數百里,其勢糧食必在其後。原足下假臣奇兵三萬人,從間道絕其輜重;足下深溝高壘,堅營勿與戰。彼前不得鬥,退不得還,吾奇兵絕其後,使野無所掠,不至十日,而兩將之頭可致於戲下。原君留意臣之計。否,必為二子所禽矣。”
成安君,儒者也,常稱義兵不用詐謀奇計,曰:“吾聞兵法十則圍之,倍則戰。今韓信兵號數萬,其實不過數千。能千里而襲我,亦已罷極。今如此避而不擊,後有大者,何以加之!則諸侯謂吾怯,而輕來伐我。”不聽廣武君策,廣武君策不用。
韓信使人間視,知其不用,還報,則大喜,乃敢引兵遂下。未至井陘口三十里,止舍。夜半傳發,選輕騎二千人,人持一赤幟,從間道萆山而望趙軍,誡曰:“趙見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趙壁,拔趙幟,立漢赤幟。”令其裨將傳飧,曰:“破趙會食”諸將皆莫信,詳應曰:“諾。”謂軍吏曰:“趙已先據便地為壁,且彼未見吾大將旗鼓,未肯擊前行,恐吾至阻險而還。”信乃使萬人先行,出,背水陳。趙軍望見而大笑。平旦,信建大將之旗鼓,鼓行出井陘口,趙開壁擊之,大戰良久。
於是信、張耳詳棄鼓旗,走水上軍。水上軍開入之,復疾戰。趙果空壁爭漢鼓旗,逐韓信、張耳。韓信、張耳已入水上軍,軍皆殊死戰,不可敗。信所出奇兵二千騎,共候趙空壁逐利,則馳入趙壁,皆拔趙旗,立漢赤幟二千。趙軍已不勝,不能得信等,欲還歸壁,壁皆漢赤幟,而大驚,以為漢皆已得趙王將矣,兵遂亂,遁走,趙將雖斬之,不能禁也。於是漢兵夾擊,大破虜趙軍,斬成安君泜水上,禽趙王歇。
信乃令軍中毋殺廣武君,有能生得者購千金。於是有縛廣武君而致戲下者,信乃解其縛,東鄉對,西鄉對,師事之。
諸將效首虜,畢賀,因問信曰:“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澤,今者將軍令臣等反背水陳,曰破趙會食,臣等不服。然竟以勝,此何術也?”信曰:“此在兵法,顧諸君不察耳。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此所謂‘驅市人而戰之’,其勢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為戰;今予之生地,皆走,寧尚可得而用之乎!”諸將皆服曰:“善。非臣所及也。”

井陘之戰翻譯

韓信和張耳率領幾十萬人馬,想要突破井陘口,攻擊趙國。趙王、成安君陳餘聽説漢軍將要來襲擊趙國,在井陘口聚集兵力,號稱二十萬大軍。廣武君李左車向成安君獻計説:"聽説漢將韓信渡過西河,俘虜魏豹,生擒夏説,新近血洗閼與,如今又以張耳輔助,計議要奪取趙國。這是乘勝利的鋭氣離開本國遠征,其鋒芒不可阻擋。可是,我聽説千里運送糧餉,士兵們就會面帶飢色,臨時砍柴割草燒火做飯,軍隊就不能經常吃飽。眼下井陘這條道路,兩輛戰車不能並行,騎兵不能排成行列,行進的軍隊迤邐數百里,運糧食的隊伍勢必遠遠地落到後邊,希望您臨時撥給我奇兵三萬人,從隱蔽小路攔截他們的糧草,您就深挖戰壕,高築營壘,堅守軍營,不與交戰。他們向前不得戰鬥,向後無法退卻,我出奇兵截斷他們的後路,使他們在荒野什麼東西也搶掠不到,用不了十天,兩將的人頭就可送到將軍帳下。希望您仔細考慮我的計策。否則,一定會被他二人俘虜。"
成安君,是信奉儒家學説的刻板書生,經常宣稱正義的軍隊不用欺騙詭計,説:"我聽説兵書上講,兵力十倍於敵人,就可以包圍它,超過敵人一倍就可以交戰。韓信的軍隊號稱數萬,實際上不過數千。竟然跋涉千里來襲擊我們,已經極其疲憊。如今像這樣迴避不出擊,強大的後續部隊到來,又怎麼對付呢?諸侯們會認為我膽小,就會輕易地來攻打我們。"不採納廣武君的計謀。 [4] 
韓信派人暗中打探,瞭解到沒有采納廣武君的計謀,回來報告,韓信大喜,才敢領兵進入井陘狹道。離井陘口還有三十里,停下來宿營。半夜傳令出發,挑選了兩千名輕裝騎兵,每人拿一面紅旗,從隱蔽小道上山,在山上隱蔽着觀察趙國的軍隊。韓信告誡説:"交戰時,趙軍見我軍敗逃,一定會傾巢出動追趕我軍,你們火速衝進趙軍的營壘,拔掉趙軍的旗幟,豎起漢軍的紅旗。"又讓副將傳達開飯的命令。説:"打垮了趙軍正式會餐"。將領們都不相信,假意回答道:"好。"韓信對手下軍官説:"趙軍已先佔據了有利地形築造了營壘,他們看不到我們大將旗幟、儀仗,就不肯攻擊我軍的先頭部隊,怕我們到了險要的地方退回去。"韓信就派出萬人為先頭部隊,出了井陘口,背靠河水擺開戰鬥隊列。趙軍遠遠望見,大笑不止。
天剛矇矇亮,韓信設置起大將的旗幟和儀仗,大吹大擂地開出井陘口。趙軍打開營壘攻擊漢軍,激戰了很長時間。這時,韓信張耳假裝拋旗棄鼓,逃回河邊的陣地。河邊陣地的部隊打開營門放他們進去。然後再和趙軍激戰。趙軍果然傾巢出動,爭奪漢軍的旗鼓、追逐韓信、張耳。韓信、張耳已進入河邊陣地。全軍殊死奮戰,趙軍無法把他們打敗。韓信預先派出去的兩千輕騎兵,等到趙軍傾巢出動去追逐戰利品的時候,就火速衝進趙軍空虛的營壘 [9]  ,把趙軍的旗幟全部拔掉,豎立起漢軍的兩千面紅旗。這時,趙軍已不能取勝,又不能俘獲韓信等人,想要退回營壘,營壘插滿了漢軍的紅旗,大為震驚,以為漢軍已經全部俘獲了趙王的將領,於是軍隊大亂,紛紛落荒潛逃,趙將即使誅殺逃兵,也不能禁止。於是漢兵前後夾擊,徹底摧垮了趙軍,俘虜了大批人馬,在泜水岸邊生擒了趙王歇。
韓信傳令全軍,不要殺害廣武君,有能活捉他的賞給千金。於是就有人捆着廣武君送到軍營,韓信親自給他解開繩索,請他面向東坐,自己面向西對坐着,像對待老師那樣對待他。
眾將獻上首級和俘虜,向韓信祝賀,趁機向韓信説:"兵法上説:'行軍佈陣應該右邊和背後靠山,前邊和左邊臨水'。這次將軍反而令我們背水列陣,説'打垮了趙軍正式會餐',我等並不信服,然而竟真取得了勝利,這是什麼戰術啊?"韓信回答説:“這也在兵法上,只是諸位沒留心罷了。
兵法上不是説'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嗎?況且我平素沒有得到機會訓練諸位將士,這就是所説的'趕着街市上的百姓去打仗',在這種形勢下不把將士們置之死地,使人人為保全自己而戰不可;如果給他們留有生路,就都跑了,怎麼還能用他們取勝呢?"將領們都佩服地説:“好。將軍的謀略不是我們所能趕得上的呀。" [9] 

井陘之戰文學相關

井陘之戰成語

“背水一戰”
拼音:bèi shuǐ yī zhàn
解釋:背:背向;水:江河;背水:背後是水,表示沒有退路。比喻在艱難情況下跟敵人決一死戰。
出處:《史記·淮陰侯列傳》:“信乃使萬人先行,出,背水陳。趙軍望見而大笑。”
示例:挫折也有兩重性。它可以把人置於死地,也可能使人置於死地而後生。他只有~了。
近義詞:破釜沉舟、背城借一、濟河焚舟
反義詞:重整旗鼓
語法:連動式;作謂語、定語;比喻在艱難情況下跟敵人決一死戰

井陘之戰唐代王涯詩

《從軍行》
戈甲從軍久,風雲識陣難。 [9] 
今朝拜韓信,計日斬成安。
參考資料
  • 1.    班固《漢書 卷三十四·韓彭英盧吳傳第四》 信遂虜豹,定河東,使人請漢王:“願益兵三萬人,臣請以北舉燕、趙,東擊齊,南絕楚之糧道,西與大王會於滎陽。”
  • 2.    司馬遷 《史記 淮陰侯列傳》後九月,破代兵,禽夏説閼與。
  • 3.    司馬遷 《史記 淮陰侯列傳》信與張耳以兵數萬,欲東下井陘擊趙。趙王、成安君陳餘聞漢且襲之也,聚兵井陘口,號稱二十萬。
  • 4.    “兵仙”韓信的經典戰役,井陘之戰到底有多困難  .山西晚報新媒體[引用日期2020-05-30]
  • 5.    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信之下魏破代,漢輒使人收其精兵,詣滎陽以距楚。
  • 6.    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此所謂‘驅市人而戰之’,其勢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為戰;今予之生地,皆走,寧尚可得而用之乎!
  • 7.    司馬遷《史記 淮陰侯列傳》楚數使奇兵渡河擊趙,趙王耳、韓信往來救趙,因行定趙城邑,發兵詣漢。
  • 8.    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漢王奪兩人軍,即令張耳備守趙地。拜韓信為相國,收趙兵未發者擊齊。
  • 9.    井陘之戰翻譯  .豆丁網[引用日期2016-10-30]
  • 10.    《史記 卷十六 秦楚之際月表》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8-19]
  • 11.    成安君祠  .成安縣人民政府網[引用日期2022-02-12]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