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背城借一

鎖定
背城借一(拼音:bèi chéng jiè yī)是一個成語,最早出自於春秋·左丘明《左傳·成公二年》。 [1] 
背城借一(背:背靠;借:憑藉)指背靠着守衞的域池,藉以與敵人決一死戰。指與敵人做最後的決戰。也指做最後一次努力或拼搏。連動式結構,在句中一般作謂語、定語。 [1]  [4] 
中文名
背城借一
拼    音
bèi chéng jiè yī
近義詞
背水一戰破釜沉舟
反義詞
重整旗鼓
出    處
《左傳·成公二年》
注音字母
ㄅㄟˋ ㄔㄥˊ ㄐㄧㄝ ˋ ㄧ
語法結構
連動式
語法屬性
作謂語、定語

背城借一成語出處

春秋·左丘明《左傳·成公二年》:“吾子惠徼齊國之福,不泯其社稷,使繼舊好,唯是先君之敝器、土地不敢愛。子又不許,請收合餘燼,背城借一。敝邑之幸,亦云從也;況其不幸,敢不唯命是聽?” [1]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成語“背城借一”。 [1] 

背城借一成語典故

魯成公二年(公元前589年),魯、衞兩國遭到齊國的進攻,晉國的郤克帶領中軍,士燮帶領上軍,楽書帶領下軍,韓厥為司馬,去援救魯、衞,與齊軍在鞍地(今濟南市地區)交戰,齊國軍隊被打得大敗。 [2] 
晉軍乘勝追擊,從丘輿(今山東省費城縣西)進入齊國,一直打到馬陘(今山東省益都縣西南)。齊頃公派上卿賓媚人帶着滅掉紀國(今山東省壽光縣南)時得來的概、玉馨和土地冊子,去向晉軍求和。臨行前,齊頃公囑咐賓媚人:“如果晉國不答應,就聽其所為。”賓媚人到了晉軍營中,獻上了求和的禮品,晉國人不但不答應,反而要挾説:“必須把蕭同叔的女兒(齊頃公的母親)當作人質,齊國境內的耕地田隴全部東向,道路西行,以便晉人進軍。” [2] 
賓媚人答道:“蕭同叔的女兒不是別人,是我們國君的母親,若把齊晉兩國相比並,也就是你們晉侯的母親。您向諸侯宣佈代天子討伐齊國的重大命令,卻説定要拿齊侯的母親做人質來取信,這怎麼符合天子的命令呢?這簡直是叫人們做不孝的事情。《詩》上有句話:‘孝子之心沒有窮盡,長久施予感化你的同類。’如果以不孝號令諸侯,這恐怕不是有德之舉吧? [2] 
“您如果不答應講和,那麼我們國君吩咐我的時候,還有另外幾句話。他説:‘您率領晉侯的軍隊屈尊駕臨敝國,我國的軍事力量很單薄,只不過用來慰問一下您的部下。只因害怕晉君的威力,我國軍隊挫敗了。如果您能給予恩惠,賜福給齊國,不滅掉我國,使我們能繼續過去的友好關係,那麼,我不敢吝惜祖先的一點破舊器物和土地。您要是仍然不答應,那就請讓我們收集殘兵,和你們背城一戰,我國就是有幸戰勝,也當依從於晉;何況不幸而敗,還敢不聽從晉命嗎?’” [2] 
當時,魯、衞兩國主將也都勸説晉軍主帥郤克説:“齊國怨恨的是我們,那些戰死的都是他們的親人,你假若不同意,齊國就更加仇視我們。你對他們何必苛求呢?你得到了國寶,我們既能得到土地,又解除了危難,齊國認了輸,我們很光彩,這也就夠了。”這時,晉國才同意齊人求和的要求。 [2] 

背城借一成語寓意

齊使者國佐不辱使命,據理駁斥,又説出齊國將“收合餘燼,背城借一”的決心。整個説詞既無乞憐之態,又無唐突之病,剛柔相濟,絕無戰敗國的低聲下氣,而是據理駁斥,振振有詞,最後晉國權衡利弊,接受了齊國的議和。孫子有云“窮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對於陷人絕境的敵人,不要去逼迫他。陷於絕境的敵人,已無所顧忌,一副視死如歸的氣派。如果這時給予打擊,敵人將會與你拼命。“狗急跳牆,兔子通急了也會咬人。”一旦遭受這種孤注一擲式的抵禦,就算己方不會失敗,也會損傷元氣,從而付出不必要的代價,而齊國使者的成功議和,正是告訴敵人,自己已經作了決一死戰的決心。 [2]  [3] 

背城借一成語運用

成文用法
“背城借一”指背靠着守衞的域池,藉以與敵人決一死戰。指與敵人做最後的決戰。也指做最後一次努力或拼搏。連動式結構,在句中一般作謂語、定語。 [1]  [4] 
運用示例
唐·李大師李延壽北史·周本紀·高祖武帝》:“偽安德王高延宗,擾攘之間,遂竊名號,與偽齊昌王莫多婁敬顯等,收合餘燼,背城借一。” [1] 
宋·蘇軾《景純復以二篇·仍次其韻》詩:“背城借一吾何敢,慎莫樽前替戾岡。” [1] 
元·脱脱金史·宗浩傳》:“豈以為朝廷過求有不可從,將度德量力以背城借一,與我軍角一日勝負者哉?” [1] 
清·徐乾學《資治通鑑後編·宋孝恭懿聖皇帝》:“與其坐以待困,,曷若背城借一,萬一有幸,則人心賈勇。” [1] 
清·曾樸《孽海花》二四回:“蓁如自以為用了背城借一的力量,必然有旋轉乾坤的功勞,誰知一帖不靈,兩帖更兇,到了第三日,爽性藥都不能吃了。” [1] 
韋君宜《犧牲者的自白》:“幸虧在萬分危急之中,我的理智還不肯服輸,它背城借一的堅決戰鬥。”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