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井陘縣

鎖定
井陘縣,隸屬河北省石家莊市,地處河北省石家莊市西部,太行山東麓,介於北緯37°42′~38°13′,東經113°48′~114°18′之間,總面積1381平方千米。 [10]  [12]  [34]  根據井陘縣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井陘縣常住人口25.09萬人。 [13]  截至2021年10月,井陘縣下轄10個鎮、7個鄉。 [11]  井陘縣人民政府駐微水鎮建設南路3號。 [9]  [30] 
井陘以“四方高,中央下”地形而得名。 [12]  秦時,置井陘縣,屬恆山郡。1990年,井陘縣析井陘礦區,隸石家莊市。 [10]  [12]  井陘縣屬暖温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寒暑懸殊,夏冬季長,春秋季短。 [10]  縣境內有石太鐵路,4條高速公路,國省幹線公路7條。 [9]  [33]  [36] 
2021年,井陘縣地區生產總值109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突破10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9.8億元,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預計分別完成36110元和17110元。 [14] 
中文名
井陘縣
行政區劃代碼
130121 [30]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河北省石家莊市 [30] 
地理位置
河北省石家莊市西部,太行山東麓 [12]  [34] 
面    積
1381 km² [30] 
下轄地區
10個鎮、7個鄉
政府駐地
微水鎮 [30] 
電話區號
0311 [30] 
郵政編碼
050300 [30] 
氣候條件
暖温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10] 
人口數量
25.09 萬(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 [13] 
著名景點
蒼巖山
仙台山
掛雲山
秦皇古驛道
火車站
井陘站 [36] 
車牌代碼
冀A
地區生產總值
109 億元(2021年) [14] 

井陘縣歷史沿革

舊石器時代冶河下游的東元村就已有古人類生息。
新石器時代,井陘境內測魚、胡家灘、天長鎮一帶,已有人類原始居民聚居。
相傳,陶唐時,井陘為冀地。虞舜分冀為幽、並,井陘為幷州地。
三代時,井陘為冀州地。
春秋時,屬鮮虞國周敬王三十一年(前489年),晉滅鮮虞,井陘屬
戰國時,威烈王十二年(前414年),鮮虞復國,為“中山國”,井陘屬之。赧王二十年(前295年),趙、齊、燕滅中山,井陘屬趙國番吾之西塞。
秦時,置井陘縣,屬恆山郡
西漢時,改恆山為常山,井陘屬冀州常山郡。漢元鼎四年(前113年),井陘析設綿蔓縣,與井陘同屬真定國。東漢建武十三年(37年),廢真定國,並綿蔓縣入井陘縣,屬冀州常山國。
三國時,常山國復為郡,井陘屬魏冀州常山郡。
晉時,井陘仍為冀州常山郡。
北魏時,井陘屬定州常山郡。北齊時,並石邑(今獲鹿)入井陘,歸屬依舊。
開皇三年(583年),廢郡,旋即復為恆山郡。隋開皇六年(586年),復置石邑縣,井陘、石邑同屬恆山郡。隋開皇十六年(596年),於縣置井州及葦澤縣。隋大業元年(605年),廢井州,並葦澤、蒲吾二縣入井陘。隋大業八年(612年),井陘屬恆山郡。隋大業十三年(617年),置井陘郡,另析葦澤縣。
武德元年(618年),重立井州。唐武德四年(621年),嶽州之房山、蒲吾二縣,恆州之鹿泉縣屬井州。唐武德五年(622年),恆州之靈壽縣屬井州。唐貞觀元年(627年),廢蒲吾、葦澤二縣入井陘。唐貞觀十七年(643年),井州廢,井陘及井州之房山、蒲吾、鹿泉三縣皆屬恆州。唐元和十五年(820年),改恆州為鎮州,井陘屬河北道鎮州。
五代時,井陘仍屬河北道鎮州。
北宋時,改鎮州為真定府,井陘屬之。宋熙寧六年(1073年),井陘併入獲鹿、平山兩縣。宋熙寧八年(1075年),復置井陘縣,屬真定府。
天會七年(1129年),以井陘縣升,置陘山郡軍,後為威州刺郡,轄縣井陘,屬河北西路
元太宗六年(1234年),威州屬邢洺路。元定宗二年(1247年),洺水縣隸威州。元憲宗二年(1252年),洺水縣為威州治所,井陘隸廣平路威州。元天曆三年(1330年),井陘隸中書省廣平路。
洪武二年(1369年),井陘隸京師真定府。
清時,井陘隸直隸省真定府。清雍正元年(1723年),改真定為正定。
民國元年(1912年),井陘隸直隸省正定府。民國二年(1913年),井陘隸直隸省范陽道。民國三年(1914年),改范陽為保定,井陘隸保定道。民國十七年(1928年)6月,改直隸省為河北省,井陘為河北省屬縣。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至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初,井陘為河北省第12督察區屬縣。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10月,井陘以鐵路為界分設路南、路北;同年11月,八路軍創立太行抗日革命根據地和晉察冀抗日革命根據地。井陘路北和路南抗日縣所轄之地分別於井陘二根據地之北部和西南部,鐵路沿線兩旁10裏左右為日偽統治區。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1月,井陘路北隸冀西公署,井陘路南隸太行區。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井陘路北隸冀西區三專區(第四軍分區)。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上半年,井陘路北改隸第五專區(第四軍分區)。下半年,第五專區設建屏縣(屬晉察冀區),將正太鐵路以北、滹沱河以南、京漢鐵路以西、井陘冶河以東地區設為屏障縣。石太路以北43村屬建屏縣;同年3月,冀南、太行、太嶽聯合辦事處成立,井陘路南隸太行區冀南專署;同年10月,路南、路北合併,井陘隸晉察冀邊區冀西區第五專區。民國三十年(1941年)1月,井陘屬北嶽區五專區(第4軍分區),統歸晉察冀邊區領導;同年7月,井陘又分為路南、路北兩縣。井陘路南復隸太行行政區冀南專屬;同年9月,井陘路南隸太行區第一專區。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1月,撤銷井陘縣所屬的獲鹿縣南區,在井陘縣長峪村成立元井獲區,其中井陘的長峪等6個村隸元井獲區。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6月,井陘路北屬北嶽區四專區;同年7月,井陘路北改屬冀晉區第四專區。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7月,井陘路南為第一專區丙等縣;同年9月,晉察冀中央局建立,冀晉、冀察兩區改由中央局領導,井陘路北仍屬冀晉區第四專區;同年10月,太行區設6個專區,井陘路南仍屬第一專區;同年11月,撤銷建屏縣,岳家莊等8個村迴歸並陘縣;同年,元井獲區撤銷,長峪等6個村迴歸井陘。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4月,冀晉區改劃為3個專區,井陘路北隸冀晉行政公署第三專區;同年6月,太行區將6個專區合併為4個專區,井陘路南改隸太行區第一專區。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3月,太行區改為5個專區,井陘路南仍隸太行區第一專區;同年6月,冀晉、冀察兩區重新規劃,井陘路北隸冀晉第四專區;同年12月,井陘路北隸晉察冀北嶽區。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3月,井陘路南、路北合併,隸晉察冀北嶽行政公署第4專區;同年5月,井陘隸華北政府北嶽區。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1月,井陘屬華北政府建屏專區;同年8月,河北省政府成立,井陘隸河北省石家莊專區。
1950年3月,井陘煤礦及周圍40個行政村從井陘縣析出,設置井陘礦區,同時井陘縣由9區調整為7區。半年後,第七區併入第五區。 [31] 
1958年5月,井陘縣與礦區合併;同年11月,井陘、獲鹿合併稱井陘縣;同年12月,井陘、獲鹿分立為井陘區、獲鹿區,屬石家莊市
1960年3月,井陘、獲鹿二區合併為井陘縣,隸石家莊專區;同年5月,礦區從井陘縣分出,與井陘礦務局合併,成立井陘煤礦公社,屬石家莊市;同年6月,獲鹿從井陘析出單設獲鹿縣,為石家莊市橋西區所轄。
1961年,獲鹿再次併入井陘縣。
1962年,復分為井陘、獲鹿二縣。
1978年,石家莊市改為省轄市,井陘隸石家莊地區。
1984年,井陘改屬石家莊市。
1989年,撤銷井陘礦區,劃歸井陘縣。
1990年,礦區恢復原體制運行,隸石家莊市。 [10]  [12] 

井陘縣行政區劃

1953年5月,井陘縣劃為97個鄉鎮,原微水鎮被列為區級鎮,井陘縣轄6個區和1個區級鎮。
1955年12月,山西省平定縣的測魚、杜家莊、白城、南蒿亭、東石門、南寺6鄉23個村歸井陘縣轄,井陘縣鄉鎮為103個。
1956年6月,劃井陘縣石家莊鄉歸建屏縣;同年8月,井陘撤銷城關、微水、威州3個區,同時全縣劃為48鄉1鎮。
1957年3月,井陘縣南西焦鄉七畝、劉家會、南西焦3村劃歸平山縣管轄;同年9月,微水鎮及長崗、羅莊、五里鋪、芝麻峪、微新莊等6村劃歸石家莊市井陘礦區。 [31] 
1985年井陘縣所轄6個區42個鄉鎮,分別為徽水區(轄微水鎮、長崗鄉、巖峯鄉、上安鄉、西方嶺鄉、南良都鄉、吳家窯鄉、北正鄉)、城關區(轄城關鎮、於家鄉、板橋鄉、北鄉、南張村鄉、高家莊鄉、南峪鄉、台頭鄉)、威州區(轄威州鎮、南固底鄉、孫莊鄉、北防口鄉、莊子頭鄉)、小作區(轄趙莊嶺鄉、庫隆峯鄉、南陘鄉、方山鄉、桃林坪鄉、桃王莊鄉、米湯崖鄉、辛莊鄉、東西坪鄉)、南障城區(轄南障城鎮、支沙口鄉、南蘆莊鄉、南王莊鄉、梅莊鄉)測魚區(轄測魚鎮、白城鄉、南蒿葶鄉、杜家莊鄉、景莊鄉、固蘭鄉、胡家灘鄉)。
1988年11月,井陘縣撤區並鄉建鎮,撤銷6個區建制,將原42個鄉鎮合併為10鎮11鄉,合併後的鄉鎮為:微水鎮、上安鎮、天長鎮、秀林鎮、南峪鎮、威州鎮、小作鎮、南障城鎮、蒼巖山鎮、測魚鎮、南良都鄉、吳家窯鄉、北正鄉、於家鄉、孫莊鄉、南陘鄉、桃王莊鄉、辛莊鄉、南王莊鄉、南蒿葶鄉、景莊鄉。
井陘縣地圖 井陘縣地圖
1996年1月,再次並鄉擴鎮,將10鎮11鄉合併為10鎮7鄉。
2000年1月,縣城微水成立城區街道辦事處,轄雙槐、桃園、韓信街、會里4個居委會。
截至2005年底,井陘縣轄10鎮7鄉、1個街道辦事處、318個村委會。 [10]  [12] 
2017年,井陘縣轄17個鄉鎮,318個村委會,縣政府駐地微水鎮,縣城設城區街道辦事處,轄4個居委會。 [10] 
2020年,井陘縣轄10個鎮、7個鄉,6個居委會、321個村委會,另有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 [37] 
截至2021年10月,井陘縣轄10個鎮、7個鄉:微水鎮上安鎮天長鎮秀林鎮南峪鎮威州鎮小作鎮南障城鎮蒼巖山鎮測魚鎮吳家窯鄉北正鄉於家鄉孫莊鄉南陘鄉辛莊鄉南王莊鄉 [11]  ,321個村委會,另有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 [9]  井陘縣人民政府駐微水鎮建設南路3號。 [9]  [30] 

井陘縣地理環境

井陘縣位置境域

井陘縣接壤圖 井陘縣接壤圖 [30]
井陘縣,地處河北省西部,太行山東麓,東部和東南部與鹿泉市元氏縣贊皇縣相連,西部、西南部與山西省盂縣平定縣昔陽縣接壤,北部與平山縣為鄰,介於北緯37°42′~38°13′,東經113°48′~114°18′之間。 [10]  [12]  縣界總長380千米,縣域總面積1381平方千米。縣城駐地微水鎮東距省會石家莊市40幹米,東北距首都北京350千米。 [10]  [12] 

井陘縣地質

  • 地質運動
井陘縣境內地質隨地殼運動發生演變。在上元古代以前,主要經歷了距今約24~26億年的阜平運動、距今約20億年的五台運動和距今約17億年的呂梁運動,使全境古老地質普遍遭受褶皺變質,並有花崗岩侵入和玄武噴發,使井陘地質進入古生代,基底岩層得以形成。之後,在中生代三疊紀經過燕山運行和新生代第三紀經過喜馬拉雅山運動,井陘盆地得以形成。
  • 地層
井陘縣境內地層出露比較齊全,巖性及分佈比較清晰,由老至新排列有序:太古界地層、下元古界地層、上元古界震旦系地層、古生界寒武系地層、古生界奧陶系地層、古生界石炭紀地層、二疊紀地層、新生代第四紀地層。震旦系分佈於縣域西部、南部低山區;寒武系分佈於東南部、西部;奧陶系主要分佈於縣域中部及沿河兩岸;石炭紀主要分佈於天長鎮及礦區範圍。 [34] 
  • 地質構造
井陘盆地為一向斜盆地,其基地構造以褶皺為主,蓋層構造以斷裂為主。 [12] 

井陘縣地形地貌

井陘縣地表基本形態為盆地,四面環山,中間陷落,地勢自南向北,自西向東傾斜,最高峯縣境南端玉筆堖海拔1273米,最低處縣境北端洛陽灘海拔150米,高差1123米,地貌主要由不同山地地貌與河谷地貌組成。
縣境內山地地貌有中山、低山、丘陵。中山海拔高程多在1000米上下,有28座山峯超出1000米,其間大部海拔600至800米,主要分佈在縣境東南部和西部,許多地方中山與低山丘陵相間分佈,其巖性以石灰岩中山和石英砂岩中山為主。低山地貌分佈較廣,海拔高程在500~100米之間,其巖性多樣,主要呈現石灰岩低山地貌、花崗岩低山地貌與變質岩低山地貌等。丘陵地貌較為發育,各地可見。海拔多在300~500米之間,相對高度50~200米。按其巖性劃分,有石灰岩丘陵、砂頁岩丘陵、噴出巖丘陵、花崗岩丘陵、變質岩丘陵和黃土丘陵等。
縣境內河谷地貌有峽谷寬谷。峽谷分佈在各條河流的峽窄河段,峽寬30~100米。寬谷位於各河段開闊處,谷寬200~500米,有的谷段寬度超過1000~2000米。 [12] 

井陘縣氣候

井陘縣屬暖温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寒暑懸殊,雨量集中,乾濕期明顯,夏冬季長,春秋季短。春季氣候乾燥,降水量少,4月氣温回升快;夏季受海洋濕潤氣流影響,6、7、8月降水佔全年降水量的63%~70%;秋季受蒙古高壓影響,晴朗少雨,温度適中,深秋多東北風,有寒潮天氣發生;冬季受西伯利亞冷高壓的影響,盛行西北風,氣候寒冷乾燥,天氣晴朗少雲,降水少。
氣温:2017年平均氣温13.1℃,最冷月平均氣温-2.1℃,最熱月平均氣温26.3℃,歷史極端最高氣温42.6℃,極端最低氣温-15.8℃。
降水:年平均降水量504.4毫米,其中6~8月降水量318.9毫米,佔全年降水量的63%。
濕度:年平均相對濕度57%,最小相對濕度0%,無霜期長,年平均無霜期211天。
日照:全年日照2523.1小時,佔可照時數的57%。
風速:年平均風速1.9米/秒,最多風向為西南風和東北風。
蒸發量:年平均蒸發量1920.7毫米。
雷暴:年日數37天。
異常天氣:有高温、乾旱、冰雹、大風、雷暴。 [10] 

井陘縣水文

  • 河流
井陘縣境內河流屬海河流域子牙河水系、滹沱河支流,為滹沱河大支流—冶河水系流經區,全境河網形同樹冠狀,有大、小河流17條,其中主要河流有6條,以冶河為主河道,接納遍佈境內大小不等的眾多支溝徑流,彙集於東北部排泄出境,注入平山縣滹沱河,注入黃壁莊水庫,總流域面積達6420平方千米,全長187千米,多年平均徑流量為10.19億立方米,為常年河流。其主支綿河甘陶河常年有水,為過境河流;其餘金良河小作河為自產水河流,均系時令河,有雨行洪,無雨乾枯,其中金良河發源於縣境內吳家窯鄉金柱嶺,在微水村北匯入冶河,全長23.3千米,流域面積104平方千米,流域平均寬度4.4千米。各條支流所屬眾多支溝,多為行洪溝河,皆無穩定徑流。 [12]  [35] 
  • 地下水
井陘縣境內地下水按含水岩層分為鬆散巖類孔隙水、碳酸岩類裂隙岩溶水、變質岩類裂隙水三種類型。其中,鬆散巖類孔隙水,系第四系全新統衝洪積砂卵石層孔隙潛水,主要分佈於河漫灘及沿河岸邊,在大的溝谷亦有零星分佈;碳酸岩類裂隙岩溶水分佈範圍比較大,除少數邊緣地帶外,東、南、西、北、中均有不同分佈,從上至下依次排列4層含水岩層;變質岩類裂隙水,分佈縣境邊緣,出露岩層主要在縣城東南部與北部邊界區,此含水岩層主要分為上下兩層。 [12] 

井陘縣土壤

  • 綜述
井陘縣土壤分為3個土類、8個亞類、40個土屬、94個土種。 [12]  3個土類為:棕壤、褐土、草甸土,總面積為2006196畝。 [10] 
  • 棕壤
棕壤分佈於縣南部海拔1000~1200米以上的中山區,以玉筆堖、桃花堖兩山脊為南界,成東西向帶狀分佈,帶幅較窄,總面積1662畝,佔全縣土壤總面積的0.08%,是天然次生林的立地土壤。 [10]  [12] 
棕壤類土在縣境內只有1個亞類,即棕壤亞類,分2個土屬,2個土種。 [12] 
  • 褐土
褐土廣泛分佈在8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地區,上至中山區的陽坡面,下至盆地中的崗坡台地及高階地,總面積1981244畝,佔全縣土壤總面積的98.76%,分5個亞類,33個土屬,75個土種。 [10]  [12] 
  • 草甸土
草甸土分佈於綿河、甘陶河、冶河兩側的低階地及河灘上,面積23290畝,佔全縣土壤總面積的1.16%,是重要的耕種土壤之一,適宜種植小麥、玉米、水稻等,分為2個亞類,5個土屬,17個土種。 [10]  [12] 

井陘縣植被

井陘縣屬暖温帶閼葉林地帶,境內植被主要有森林植被、灌木植被和草本植被三大類型。主要木本植物40科107種,喬木樹種主要有橡櫟、松、柏、楊、柳、榆、槐、桐、核桃、柿子、黃連子、蘋果、梨等。灌木主要有胡枝子、山荊條、皂角等。草本主要有白草、羊鬍子草等。 [12] 

井陘縣自然災害

井陘縣自然災害有地質災害、水災、旱災、雹災。
地質災害:分為突發性地質和漸變性災害。其中,突發性地質有不穩定斜坡、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和地裂縫等;不穩定漸變性災害的主要誘發原因為大暴雨或連續降雨。
水災:受降水年際不均影響,境內水災多突發性發生。受降水季節不均影響,水災主要集中於夏季,以七八月份發生率最高。受境內地形影響,極易山洪暴發,驟然成災,瞬間沖毀農田、道路和房屋。
旱災:旱災機率高於水災,經常表現為持續乾旱成災。受季節降水不均影響,乾旱重災期多集中於冬春兩季。持續乾旱常常造成境內許多村莊飲水困難和農作物減產。
雹災:井陘屬風雹多發區。雹災發生的季節性與時辰十分明顯,主要集中於晚春至早秋的5~9月份。降雹時辰多發生在下午1~4時或6~8時,偶有夜間降雹。雹災有時伴隨大風,有時伴隨洪水,有時早雹並災。降雹具有“雹砸一條線”的特徵,金良河沿線、石太千米沿線、南部蒼巖山、胡家灘一帶、北部南陘一帶、東北部威州一帶多雹。 [12] 

井陘縣自然資源

井陘縣水資源

井陘屬於貧水區。1956~2010年間,年平均地表水資源量為16140萬立方米,多年平均地下水資源量為16093.37萬立方米,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為18684萬立方米。人均水資源量573立方米,遠低於國際1000立方米缺水警戒線標準。 [32] 
井陘縣水能資源天然藴藏量1.86萬千瓦,受水源不穩的影響,可開發量僅1.12萬千瓦,佔天然藴藏量60.2%。已開發利用0.35萬千瓦,佔天然藴藏量18.8%,佔可開發量31.3%。 [12] 

井陘縣土地資源

井陘縣土地總面積137910.81公頃,其中耕地23131.93公頃,園地2385.7公頃,林地43131.07公頃,草地45054.14公頃,城鎮村及工礦用地9122.24公頃,交通運輸用地2654.73公頃,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5004.03公頃,其他土地7426.97公頃,分別佔土地總面積16.8%、1.7%、31.3%、32.7%、6.6%、1.9%、3.6%、5.4%。 [10] 

井陘縣生物資源

  • 植物資源
井陘縣位於暖温帶東部,地帶性植被為落葉闊葉林喬木樹種有槐、楊、泡桐、榆、椿、柳、油松、側柏、漆樹、柞樹、櫟類、楸樹、黃連木、杜仲、合歡、皂角、核桃、柿子、棗、蘋果、梨、桃、杏、沙果、李子等,優勢樹種主要為槐、楊、泡桐、榆、椿、柳、油松、側柏、皂角等。灌木樹種有:野皂角、荊條、酸棗、連翹、紫穗槐等,優勢灌木主要是野皂角、荊條、連翹等。藤本植物:野葡萄、葛拉條、枸杞、爬山虎等。草本有80科,273屬,432種。
  • 動物資源
國家一級:金雕、白肩雕、金錢豹。國家二級:灰鶴、雀鷹、鴛鴦、貓頭鷹。省級保護:花面狸、豹貓、啄木鳥。有益野生動物:草兔、野豬等。畜禽主要有牛、馬、驢、騾、豬、羊、雞、兔等。
井陘縣野生魚類品種有鯉魚、魚、黃桑、白條、河蟹,中華鱉、麥穗、翹嘴鏈等12個品種。 [10] 

井陘縣礦產資源

井陘縣,已探明的可開採利用礦種70種,可開採利用32種,其中“四石”(石灰石、白雲石、硅石、芯安巖大理石)、一土(陶瓷黏土)、一水(礦泉水)儲量大,石灰石儲量130億噸,氧化鈣含量55.19%,鈣鎂產量均佔全國總量的1/4。 [10] 

井陘縣人口

井陘縣人口數量

根據井陘縣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井陘縣常住人口25.09萬人。地區分佈上,井陘縣17個鄉鎮中,人口最多的是微水鎮86262人,佔總人口的34.37%。人口超過2萬的分別是威州鎮和天長鎮;人口超過1萬的分別是秀林鎮、上安鎮、孫莊鄉和小作鎮;低於1萬的鄉鎮依次為吳家窯鄉、南峪鎮、測魚鎮、北正鄉、南王莊鄉、南障城鎮、南陘鄉、蒼巖山鎮、辛莊鄉、於家鄉。性別構成上,男性人口為128539人,佔51.21%;女性人口為122450人,佔48.79%。男性對女性的比例為104.97:100。年齡構成上,0~14歲人口為41814人,佔16.66%;15~59歲人口為144744人,佔57.67%;60歲及以上人口為64431人,佔25.67%,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為44439人,佔17.71%。 [13] 
2020年末,井陘縣常住人口24.32萬人。 [37] 
2017年,井陘縣少數民族有296人。其中,回族95人,滿族58人,蒙古族10人,其他少數民族共有133人。 [10] 

井陘縣宗教信仰

井陘縣有佛教、天主教、基督教。2004年,全縣共有各類教徒5700餘人,分佈於全縣17個鄉鎮,經批准已開放的宗教活動場所14處。其中佛教活動場所主要分佈在蒼巖山的卧佛寺,西柏山靈巖寺等地,教徒人數5076人。基督教活動場所主要分佈在西南正教會、王家教會、北良都教會等地,人數有500餘人。天主教活動點在北張村1處,人數有96人。道教活動點在威州鎮的三峪村,人數有30餘人。 [57] 
  • 佛教
井陘縣於1994年5月18日在蒼巖山卧佛寺召開成立大會,會議通過了“井陘縣佛教協會章程”,選舉了會長1名、副會長1名,常務理事5名,秘書長1名。1996年5月16日至17日在蒼山舉辦了佛協第一屆第二次代表會,出席代表33人。會議期間卧佛寺、龍巖寺助5000元救助縣失學兒童、孤寡老人和殘疾病人。2000年11月2日至3日在巖山龍巖開縣佛教協會第二屆代表大會,會議重新修訂了“井陘佛教協會章程”,通過了深入開展揭批法輪功邪教的決議,並籌資1萬餘元,特助兒童50名。 [57] 
  • 基督教
井陘縣於2002年9月24日在長城賓館召開基督教兩會,即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基督教協會。會議通過了“井陘縣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章程”和“井陘縣基督教協會章程”,發動信徒為“抗擊非典”和“印度洋海災區捐款”共計1000餘元。 [57] 
  • 天主教
井陘縣天主教愛國聯絡組織於2000年10月29日在北張村吳英庭家召開成立大會,大會選出組長吳英庭,副組長張秀裳、楊秀秀、劉連義、焦萬庭。 [57] 

井陘縣經濟

井陘縣綜述

2020年,井陘縣完成地區生產總值99.96億元,同比增長3.3%。全部財政收入15.81億元,同比增長10.9%,其中,公共財政預算收入9.52億元,增長16.1%;財政支出26.67億元,同比增長14.2%。固定資產投資109.09億元,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9.52億元,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支出26.7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440元,同比增長4.4%;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550元,同比增長7.2%。 [37] 
2021年,井陘縣地區生產總值109億元,增長7.4%;規模以上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87.5%;一般公共預算收入超10億元,增長10.2%;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預計分別完成36110元和17110元。 [14] 
2021年,井陘縣謀劃實施項目169個,總投資451億元,16個項目列入省市重點,完成投資46.7億元。簽約項目29個,總投資254.3億元,其中10個項目當年簽約當年開工。謀劃債券項目24個,爭引債券和ppp項目資金29.6億元。開發區收儲土地2000畝。 [14]  [38] 

井陘縣第一產業

2020年,井陘縣第一產業增加值11.40億元,增長6.5%。 [37] 
2021年,井陘縣新建省市級標準化規模養殖示範場4個,培育家庭農場35家,種植中藥材19萬畝,創建“兩品一標”農產品61個,“井陘連翹”成為國家地理標誌商標,“兩品一標”保有量達到61個。 [14]  [38] 

井陘縣第二產業

2020年,井陘縣第二產業增加值31.12億元,增長6.0%。 [37] 
2021年,井陘縣規上工業增加值29.8億元,增長6.1%。 [14] 
2021年,井陘縣10家煤炭企業全部從開發區北區清退,中聯鐵運成為“國家級煤炭儲備中心”,開發區全年主營業務收入同比增長18%;1、2號礦採礦權獲得省政府批准;成立服裝產業協會。 [14]  [38] 

井陘縣第三產業

2020年,井陘縣第三產業增加值57.44億元,增長1.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4.04億元,同比下降2.1%。 [37] 

井陘縣經濟功能區

  • 河北井陘經濟開發區
河北井陘經濟開發區是2012年10月獲批設立的省級開發區,總規劃面積8.5平方千米,由南、北兩區構成;河北陘經濟開發區位於井陘縣域中心,距石家莊25千米,太原180千米,雄安新區190千米,北京300千米。北區西臨202省道平涉線,東有307國道複線,北接高速互通連接平贊高速和京昆高速。南區緊鄰石太高速及省道S339線,可通過幹線公路西聯山西,東聯石家莊南部工業新區及山東方向。南北兩區均有鐵路專用線及貨台,可聯至石太鐵路,實現公鐵聯運。除此之外,開發區內配套設施完善,實現水、電、路、通訊、天然氣等基礎設施“九通一平”。開發區主導產業包括裝備製造產業,倉儲物流產業,新型建材產業等。 [58] 
  • 洞陽坡生態經濟園區
洞陽坡生態經濟園區創建於2001年,面積10770畝,投入資金700多萬元。截至2021年,園區內人工栽植連翹達80萬株,核心面積8000畝,年產青翹30噸左右。多年來該園區與河北省農科院藥用植物研究中心建立了長期的科技協作中心,取得了多項科技大獎。其中,園區內的翹芷連翹種植基地成立於2011年,投資1000餘萬元,種植連翹4000餘畝。 [59] 

井陘縣交通運輸

井陘縣綜述

井陘縣位於河北省分區發展戰略的西部山區,位於環渤海地區的中心區京津冀城市圈內,東鄰河北省省會石家莊,西靠山西煤炭基地。井陘素有“天下九塞第六塞,太行八陘第五陘”之稱,自古以來就是燕晉相通的咽喉要地,是冀、晉、陝三省物資交流集散地和交通要塞,是西煤東運和東油西運的主要通道,又處在中國打造“東出西聯、南北通衢”現代綜合物流體系中的重要節點。井陘交通連接山東、河北、山西三省中部,是海河流域經濟發達的北京、天津與山西省之間的過渡區,既受北京地區和石家莊市的輻射影響,也是晉東北匯入大北京經濟圈的必經通道。 [33] 

井陘縣公路

井陘縣公路網基本形成了以高速公路為主骨架、普通國省幹線為骨架、農村公路為脈絡的交通網絡。
截至2021年,井陘縣通車公路里程1600千米,其中高速里程113千米,4條高速穿縣而過,分別是青銀高速(石太高速)36.5千米,京昆高速石太北線36.2千米,南繞城高速7千米,平贊高速33.3千米。高速出入口13個,高速公路出口8個,分別是南防口互通、大理岩互通、石棋峪互通、縣城互通、良都互通、秀林互通、天長互通、蒼巖山互通。其中已開通的6個,分別是南防口互通、大理岩互通、石棋峪互通、良都互通、秀林互通、蒼巖山互通。國省幹線公路7條,里程205千米,其中307國道43.9千米,平涉線62.2千米,宜微線20千米,衡井線21.2千米,吳家堖連接線19千米,井石快速路8.5千米,S334南防口至平山界30千米。農村公路819條,里程1282千米。其中縣道4條69.7千米,鄉道73條480.7千米,村道733條705千米,專用路9條26.8千米。 [9]  [33] 

井陘縣鐵路

石太鐵路在井陘縣境內有頭泉、上安、巖峯、井陘(微水)、南張村、井南(原井陘南關)、南峪七個客貨運車站,下安,翟家莊、蔡公莊三個線務所,新井、鳳山兩條支線,及22條專用線。主要大型基礎建築設施有九座大型橋樑和四條隧道。 [36] 

井陘縣政治

縣委書記
縣長
張亞松
截至2022年6月 [15]  [39] 

井陘縣社會事業

井陘縣教育事業

截至2019年,井陘縣共有教育學區7個,各級各類學校64所,其中高中3所(含職教中心1所),初中8所,小學49所,九年一貫制學校1所,教師進修學校1所,特教學校1所。在校學生32363人,教職工2914人。各類幼兒園155所,在園幼兒7247名。小學、初中入學率、鞏固率均100%。 [16] 
十三五期間,井陘縣新建改造農村學校83所,縣城第一幼兒園、第一小學和北方學校建成投用,井陘二中順利搬遷,公開招聘教師769名,研究生以上學歷教師達到79人。 [37] 
2021年,井陘縣補充選聘教師151名,新增學位275個,第二幼兒園建成投用,20所學校運動場改造完成,5所試點學校設立人工智能教室。 [14]  [38] 

井陘縣文化事業

2021年,井陘縣南橫口等19個村被列為河北省第五批歷史文化名村,梨巖村和南障城鎮成為省級鄉村旅遊重點村鎮,陳家峪道路成為非遺民俗文化街,迎賓大道被評為“省級園林式街道”,抗洪紀念園被評為“河北省三星級遊園”,龍王山公園五月開園並獲評“河北省三星級公園”,井陘縣再度被文化和旅遊部評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拉花之鄉)。 [7]  [38] 

井陘縣醫療衞生

截至2019年,井陘縣擁有各級各類醫療機構400家,其中縣級綜合醫院1所、中醫醫院1所、婦幼計生服務中心1所、衞計監督所1所、疾控中心1所,鄉鎮(中心)衞生院17所、村衞生室256個,非公立綜合醫院、門診部、個體診所(醫務室)等122個。編制牀位1262張,有衞生技術人員2031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825人,在縣級醫療保健機構執業的有401人,佔48.6%,在鎮、村醫療保健機構執業的有209人,佔25.3%,在社會醫療機構執業的有329人,佔39.9%。鄉村醫生487人。出生人口2703人,其中政策內出生2533人,符合政策生育率93.71%,出生率8.09%,自然增長率2.44%,出生人口性別比114.3。 [16] 
2021年,井陘縣成為全省縣級公立醫院改革示範縣,配備17輛負壓救護車,接種疫苗5.6萬針劑。中醫院改擴建和縣醫院救治能力提升項目順利推進。 [14]  [38] 

井陘縣社會保障

2021年,井陘縣實施扶貧項目83個,4199名貧困勞動力全部穩定就業,建檔立卡脱貧户人均收入10707元。城鄉居民和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完成市級統籌,建成桃園社區等4家社區居家和日間照料中心,養老服務日間照料實現社區全覆蓋,完成殘疾人家庭無障礙改造145户,新增城鎮就業3183人,轉移勞動力2827人。 [14]  [38] 

井陘縣歷史文化

井陘縣地名淵源

井陘以地形而得名。【唐】《太平寰宇記》説:“四方高,中央下,如井之深,如灶之陘,故謂之井陘。”【宋】《太平寰宇記》説:“四方高,中央下,如井之深,如灶之陘,故謂之井陘。” [12] 
井陘是太行八陘之第五陘。《述徵記》載:“太行首起河內(今河南黃河以北地區),北至幽州(今河北北部),凡八陘:第一軹關陘,第二太行陘,第三白陘,第四滏口陘,第五井陘,第六飛狐陘,第七蒲陰陘,第八軍都陘。”井陘又被稱為天下九塞之第六塞。《呂氏春秋·有始》:“何謂九塞?太汾、冥厄、荊阮、方城、井陘、令疵、句注、居庸”。 [12] 

井陘縣文物古蹟

井陘縣普查登記在冊的地上文物265處、地下文物46處、館藏文物千餘件。其中一級文物1件、二級文物10件、三級文物10件。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處、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3處、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8處、革命文物10處。 [10]  [40-41] 
井陘窯遺址
井陘窯遺址(2張)
井陘窯遺址井陘窯址位於河北省井陘縣天長鎮、秀林鎮、南陘鄉、孫莊鄉,井陘礦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已發現窯址10處,其中天長鎮河東坡、城關2處窯址時代跨度大。該窯創燒於隋代,唐、五代、金代是其燒造的高峯期,明清時期衰落。燒造的陶瓷品種有白釉瓷器、褐釉瓷器、黑釉瓷器、青花瓷器和三彩器等,以白釉瓷器為主。器類多達20餘種,以碗、盤最多。裝飾技法多樣,有點彩、劃花、刻花、印花等,其中金代印花嫺熟、精細,頗具典型性。
井陘古驛道井陘古驛道橫貫井陘縣中部,素有燕晉通衢之稱,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驛道東由鹿泉市西行5000米入本縣後分為南道和北道,南道經頭泉、下安、上安、東天門、微水、長崗、橫口、北張村、郝西河、東窯嶺、河東經南關、朱家疃、板橋、長生口、小龍窩、核桃園至山西平定縣,出固關長約百里;北道經平望、威州、青石嶺、趙村鋪、天户、橫澗、鳳凰嶺、石橋頭到南關與南道合併。古驛道經32個村莊,路面分為土路和石路兩類。保存較好的古驛道有近2000米,多為明清時修築。
福慶寺
福慶寺(2張)
福慶寺福慶寺位於井陘縣蒼巖山鎮胡家灘——蒼巖山風景名勝區內,始建於隋代,現存為明代風格,佔地面積246萬平方米。1956年,定為河北省文物保護單位,並撥款重修。1988年,被國務院公佈為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 [18]  福慶寺是一處歷史久遠,佈局獨特,環境幽雅的古建築羣,分上中下三層佈局。主體建築為山門牌樓、書院、萬仙堂、靈官廟、大小橋樓殿、天橋、圓覺殿、梳妝樓、藏經樓、公主殿、大乘妙法蓮花經寶塔等。其代表建築橋樓殿是在高數十丈的峭壁之間建的一座長15米,寬9米的單孔孤券形石橋,又在橋上建重檐歇山琉璃瓦頂樓閣式殿宇,殿坐西朝東,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四周出廊,殿內塑有釋迦、藥師、毗盧和十八羅漢泥像。南北兩壁為晚清壁畫。公主殿保存較好的壁畫2幅。寺內有宋代後期碑刻160餘通,元經幢1座。 [40] 
井陘舊城城牆 井陘舊城城牆
井陘舊城城牆:井陘舊城城牆坐落於井陘縣天長鎮,城牆就地取材,用河卵石砌築而成,2013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井陘舊城城牆緊挨綿河北岸而建,古城地勢南低北高,若從高處俯瞰,整個古城形如簸箕倚立在太行山的山麓,因此當地人又把舊城俗名“簸箕城”。由於地勢和防禦戰略的原因,井陘舊城牆將城北的北嶺作為天然屏障,因此北面只有夯土城牆,不設城門。城牆在東、西、南三側各有一座石砌城門和一座甕城,整個古城牆總長1758.3米。 [42-43] 
天長古城:天長古城位於井陘縣城西南5千米處,據志書所載是宋代至建國初井陘縣治城所在。現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天長古城至遲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這裏就已有人類活動。在城西北10千米處大台山仙人洞發現仰韶文化及龍山文化遺址;在城東北3千米處石橋頭台地發現龍山及先商文化遺址;在其西北部城北嶺、許水滋北部丘陵發現了商代遺址;在其東南於家附近發現了帶孔石鐮及戰國遺址。 [44] 
龍窩寺石窟 龍窩寺石窟
龍窩寺石窟為石家莊市境內現存十餘處石窟之一,1993年被定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今惟餘崖壁上的摩崖石刻。摩崖石刻分佈於寺之西與東北山崖上,分為石雕佛像與石刻題記兩部分。佛像部分位於石崖石壁中部、高出今路面數米。佛像均雕於崖上長方形弧頂石龕中,大小共47尊。 [18] 

井陘縣非物質文化遺產

  • 綜述
井陘縣有以井陘拉花為代表的竹馬、旱船、抬槓、社火、跑驢等民間藝術,包括4項國家級非遺、35項省級非遺。 [48]  [55] 
  • 井陘拉花
井陘拉花 井陘拉花
井陘拉花,起源於宋元,盛行於明清,源於民間節日、廟會、慶典、拜神之時的街頭廣場花會。井陘拉花有多種流派沿傳,有關“拉花”稱謂的傳説很多。一説拉花是在拉運牡丹花過程中形成的舞蹈,故稱“拉花”;又説“拉花”是在逃荒中形成的舞蹈,“拉花”即“拉荒”的諧音;還説因舞蹈中的女主角叫“拉花”而取名拉花。傳統井陘拉花以“擰肩”、“翻腕”、“扭臂”、“吸腿”、“撇腳”等動作為主要舞蹈語彙,形成剛柔相濟、粗獷含蓄的獨特藝術風格。拉花道具繁多,內涵豐富,各有其象徵寓意,如傘象徵風調雨順;包袱象徵豐衣足食;太平板象徵四季平安;霸王鞭象徵文治武功;花瓶象徵平安美滿等等。傳統井陘拉花主要表現內容有“六合同春”、“賣絨線”、“盼五更”、“下關東”等,表演人數多少不等。 [17]  [47]  2006年5月,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民間舞蹈)。 [1] 
  • 趙莊嶺皇綱
趙莊嶺皇綱隨趙莊嶺廟會的產生而產生,是在街頭、廣場表演的大型民間節目,始於明嘉靖年間,距今約500餘年之久。相傳明正德十年(1515年)武宗病危,急召南巡堂弟朱厚璁還朝繼位,正月二十四日夜,朱途徑趙莊嶺村(井陘縣西北部,距縣城2千米處)遇賊兵截殺,朱躲至火神廟神案之下,方免遭死難。後,朱厚璁登基,年號嘉靖。嘉靖帝深感火神救命之恩,降旨封火神為火帝正君,撥皇銀重建火神廟,賜皇家全幅鑾駕執事以壯神威,欽定於每年正月二十五日為祀典之期,自此趙莊嶺火神廟會誕生。每逢廟會帝皆撥皇銀遣大臣送皇綱至趙莊嶺資助,廟會的皇綱表演即是由此演變而成,現稱趙莊嶺皇綱。 [49] 
  • 羅莊打鐵火
羅莊打鐵火始創於300多年前,傳統操作技藝比較繁瑣複雜,大致分為“鍊鐵水”和“打鐵火”兩個步驟。第一步是選擇地形,砌造鍊鐵爐,把生鐵熔化成鐵水;第二步便是把盛滿鐵水的矸子罐夾運出來,一人用挖有小坑的濕柳木棍(俗稱操火棍)舀起鐵水,另一人用打火棒猛擊其棍,鐵水受震衝撒到用樹枝編制的碰火架上,瞬間噴金濺玉火花飛揚,燦爛多姿美不勝收。現在開始使用高爐、鼓風機熔化鐵水,大幅度縮短了“鍊鐵水”過程。但“打鐵火”程序絲毫沒變,“棍舀棒打”技藝至今沿用。羅莊打鐵火源於民間作坊,興於鄉村廟會。久而久之,打鐵火演變成羅莊花火會必不可少的煙火藝術。這種獨特的煙火藝術代代相傳,一直延續至今。 [60] 
  • 核桃園扇令官
每逢元宵佳節,井陘縣核桃園就會舉行核桃園扇令官活動。活動內容為首先有一人扮作令官,隨便給他製作一頂帽子或者找一個破草帽什麼的均可戴在頭上,帽頂插上雉雞毛或雞毛用油彩或鍋底灰塗抹個花臉,然後再反穿上一件皮襖。讓令官騎上毛驢,前面有一人專管牽驢,還有一人扛着一把掃帚跟在毛驢之後,牽驢的和扛掃帚的這兩個人也裝需束打扮,在扇令官的隊伍中,由一位在會中資深年長者端着香紙盤在隊前領路,會鼓隊六七個人緊隨其後,最後就是“扇令官”的這三個人。全村各會均是如此,排成一個長隊,穿街過巷,甚是熱鬧。每到一廟,令官都要跪在聖像前磕頭贖罪,扛掃帚的在令官背上打上幾下,然後怒喊道:“一叩首,二叩首,起來跟上老子走”。這樣直到轉完村內各廟為止。這種活動,在核桃園村一直延續至今,年年如此,從未間斷。 [61] 
  • 南張井榦礤石牆技藝
井陘縣的建築不僅多是用一塊塊石頭壘砌,而且石頭與石頭之間並沒有用泥或灰砌築,這種建築技藝被稱為“幹礤”,最早是在南張井村一帶開始使用。採用這一技藝建築的房屋,由於牆厚、中虛,不僅冬暖夏涼,而且堅固耐用。2009年,“南張井榦礤石牆技藝”被列為河北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62] 
  • 竇王醋釀造技藝
竇王醋釀造技藝是河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始於清代順治年間,因其產地在河北省石家莊市井陘縣竇王墓村而得名。竇王醋釀造以柿子、紅薯幹、玉米、高粱等為主要原料,釀製流程全部為手工製作,包括醋酸發酵、燻醋、淋醋等10餘道工序,成品醋色澤棕紅透亮,味道酸甜醇香。 [63] 

井陘縣背水之戰

前206年秦國滅亡後,西楚霸王項羽和漢王劉邦為爭奪天下,展開了楚漢戰爭。在這場歷時近五年的戰爭中,漢將韓信表現出了“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的軍事韜略,其戰例”背水之戰“發生在井陘。背水之戰中,韓信以萬餘的劣勢兵力,背水列陣,一舉擊破二十萬趙國大軍,滅亡了項羽分封的趙國。唐代詩人王涯在《從軍行》裏描述到:“戈甲從軍久,風雲識陣難。今朝拜韓信,計日斬成安。” [48]  [50] 

井陘縣民俗文化

  • 飲食文化
井陘人做飯有其獨特之處,早晚兩餐往往以“水磨面”“疙瘩面”、玉菱面捏餅子,在鹹飯鍋裏煮熟,稱“疙瘩餅”,就鹹飯食用。中午蒸餅子、熬米湯,也有吃“鍋貼餅子”的,舊時,縣內小麥產量極低,除待客、過節或鬧病食用麪粉外,一般只在麥收後吃“三大頓”或“四大頓”,常年食用粗糧粗菜。94當地的特色美食有云頭兒,97缸爐燒餅等。98
  • 婚慶習俗
井陘男女完婚,一般有議婚、定婚、傳書、迎親四個步驟。第一步“議婚”,議婚注重“門當户對”,和“以命相擇”,根據兩姓經濟狀況和屬相,由媒灼提親,父母同意,即可定婚。第二步定婚,舊時稱“換帖”,議婚雙方同意後,男女兩家各具庚帖互換,將年庚、姓名、三代、籍貫一一説明,新中國成立後,執帖定婚方式漸漸消失,一般由男女雙方談話同意,互贈信物,規定日期。第三步傳書,又稱“遞期送花”,此儀式一股於定婚後,未娶前數月舉行。男方按女方家族親友數量,蒸大饃饃(每個四、五兩),“送花饃饃”,女方設宴款待,並以刺繡品、枕頭等物回贈男方。新中國成立後,下書,送花等儀式已不復存在,但男方送饃饃,女方贈繡品之風尚存。第四步迎親,俗稱“娶媳婦”。舊時籌備婚禮,項目紛繁,修院落,油門窗,粉刷牆壁,整理洞房。臨期二、三日,迎親眷、借傢俱、邀陪客、覓吹手,家中遍貼對聯。女家遣女之日,亦設宴或以麪條款待親友。次日,率親威到男家認親,接新夫婦,謂“回妝”。 [64] 
  • 曲藝藝術
晉劇是山西省地方戲的代表性劇種,發祥于山西省中部,新中國成立之前名為“山西中路梆子”,俗稱山西梆子,主要通過與山西接壤的核桃園、南峪、涼溝橋、障城溝、測魚五條通道傳入井陘。20世紀初,井陘幾乎“村村有戲樓,人人唱晉劇”,全縣各村都有了晉劇戲班,僅台頭一個村就有三個晉劇戲班,當地還有俗語“井陘人兒路上走,山西梆子不離口。”除此之外,晉劇在井陘150多年的發展過程中,融入了井陘人的方言發音和韻調,與傳統的晉劇相比,井陘晉劇具有以下特徵:唱腔上,既有山西梆子的柔潤委婉,又吸收了河北梆子高亢激昂的剛勁;唸白上,以晉劇道白為基礎,咬字清楚,有井陘口音的味道,形成了井陘晉劇唸白字清、音剛、韻調柔的特徵;劇目上,不同於山西晉劇以唱為主、以武打為輔,而是文武兼備,秋色平分。這些特徵的井陘晉劇,成為一種不同於其他任何曲種的獨特戲曲品種,是晉冀兩省人民非常喜歡和不可缺少的文化食糧,被專家譽為“太行山上一枝花”,被羣眾稱讚是“河北味的山西梆”。 [65] 

井陘縣風景名勝

井陘縣綜述

井陘縣對外開放有6個不同類型的景區。集風景名勝和自然資源融為一體的景區—蒼巖山,以森林公園、休閒養生、觀賞紅葉為特色的景區—仙台山,以石頭古村落為特色的傳統古村落—於家石頭村,以歷史遺蹟、滑雪為特色的景—秦皇古驛道,以歷史文化與現代室外遊樂項目為特色的景區—竇王嶺山林文化園,以太行最原始次森林為特色的景區—錦山。共有國家級傳統村落44個。另外有歷史文化名鎮1個,歷史文化名村3個。 [10] 

井陘縣仙台山景區

仙台山景區 仙台山景區
仙台山風景區位於井陘縣西北部的交界處,于山西、平定、盂縣、井陘三縣堖下。東距河北省會石家莊市80多千米,距井陘縣城微水40千米。仙台山風景區是一處以山峯、溶洞、森林、山泉、峽谷為主,融自然風光與人文景觀為一體的綜合性風景區,總面積60多平方千米,是省級森林公園。主峯海拔1120米,是井陘縣西北部最高的一座山峯。區內山體多呈東西走向,地勢西南高,向東北逐次降低。仙台山風景區由小寺、涼溝、硃砂洞、松樹嶺4個小景區的100個景點組成。年平均氣温20度左右,金秋時節,黃櫨樹葉紅遍山野。 [45] 

井陘縣於家石頭村

於家石頭村 於家石頭村
石頭村,位於河北省井陘縣中西部,面積10平方千米,400多户,1600多口人,是於家鄉政府所在地。1998年11月1日被河北省民俗學會命名為"於家石頭民俗村"。石頭村95%以上的村民是于姓,相傳是民代政治家、民族英雄于謙的後裔。先祖於有道遷來時,這裏還是一片曠野,"與木石居與鹿豕遊"。村中大多數男子都是能工巧匠,他們祖祖輩輩靠自己的雙手將石頭修成梯田、雕成石器、蓋成石屋、鋪成街道,直至建成龐大的石頭村落。全村共有石頭房屋4000多間、石頭街道3700多米、石頭井窖池1000多眼,石梯田2000多畝,石頭用具2000多件,石頭碑碣200多塊(現尚存數十塊)。 [46] 

井陘縣特產美食

井陘縣綜述

井陘縣有“井陘蘋果”“井陘藍莓”“井陘花椒”“井陘黑豆”等8個國家地理標誌商標產品。 [54-55] 
井陘縣的特色美食有云頭兒,核桃園拖刀面,缸爐燒餅等。 [66] 

井陘縣井陘窯

井陘窯,河北省石家莊市井陘縣特產,獲批工業品類國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
井陘窯是河北四大古窯之一(另三為邢窯定窯磁州窯),是歷經隋、唐、宋、金、元、明、清等朝代的一處大型瓷窯址集羣,獲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邢窯、鞏縣窯一併成為迄今所知中國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燒製白瓷窯口的三鼎足之一。 [20] 

井陘縣井陘花椒

井陘花椒 井陘花椒
井陘花椒,河北省石家莊市井陘縣特產,國家地理標誌商標產品。
井陘縣是石家莊市唯一的純山區縣,有着適宜花椒生長的良好地理條件。當地羣眾自古以來就有種植花椒的傳統。全縣花椒種植面積1萬餘畝,年產量500餘噸,產值3000餘萬元。 [19]  [53] 

井陘縣雲頭兒

雲頭兒是井陘縣的傳統地方風味食品,是細糧精做的代表。製作方法為和兩塊面,一塊普通白麪,一塊加紅糖或甜麪醬和成紅色,兩塊分別擀成薄餅,疊在一起捲起來,再切片,斷面紅白相間。這樣如層層花紋一樣的食物夠好看的了吧,還不行,還要用兩手各拿一雙筷子,在入鍋炸之前,逐個將橢圓形面片夾出幾個凹來,夾完之後,變得和畫上的雲朵一樣一樣的。 [66] 

井陘縣核桃園拖刀面

井陘縣“核桃園拖刀面”歷史悠久,是井陘名吃,因其製作使用的刀具獨特,工藝講究。拖刀面的製作工序由配料、和麪、擀麪、切面四個步驟組成。配料注重水温合適,按比例加入水和食用鹼、鹽;和麪要達到“一拌、二餳、三揉麪”,即和麪要先將麪粉拌成團,放餳半小時左右,再開始揉麪,要把麪糰揉到光滑無疵為止;擀麪要用大擀杖向四周用力,成長方形狀,面片擀成合適厚度時,再一層一層摺疊起來;切面要使用獨特的刀具,長約60釐米,重10斤左右,由刀槽和刀片組成,刀槽的一端是刀把,另一頭彎曲,底端是一個圓形平託,俗稱“拖刀”。切面時手握刀把,來回拖動,圓形平託始終不離案板,起到平衡的作用,切出來的面粗細均勻,長短一致,四面見稜,硬中帶柔、柔中有筋。 [67] 

井陘縣著名人物

井陘縣趙修

趙修(1921~1992)原名趙辛酉,字克襄,井陘縣欒莊村人。1937年9月,參加欒莊村抗日自衞隊。1938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農業部副部長、吉林省委書記、常務副省長、省長、省人大常委會主任。還當選為第四、六、七屆全國人大代表,是中國共產黨第十三次代表大會代表。1992年1月20日在長春逝世,終年71歲。 [51] 

井陘縣李魁武

李魁武,中國陸軍信息化自行高炮與彈炮結合末端防空/反導武器系統專家。河北省井陘縣人,中共黨員。1967年畢業於太原機械學院。曾任中國兵器工業集團第二〇二研究所總工程師、所長。現任中國兵工學會火炮專業委員會顧問。 [21] 

井陘縣榮譽稱號

2005年12月,井陘縣被聯合國地名專家組中國分部正式命名為“千年古縣”。 [12] 
2009年,井陘縣入選首批河北省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 [27] 
2011年,井陘縣入選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先進單位。 [23] 
2013年,井陘縣榮獲“2011-2012年度河北省人居環境進步獎”。 [25] 
2017年,井陘縣榮獲第一屆河北省文明縣城。 [8] 
2018年,井陘縣榮獲河北省中醫藥強縣。 [24] 
2019年,井陘縣榮獲2018-2020年度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52] 
2020年6月,井陘縣榮獲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第二批)。 [2] 
2020年10月,井陘縣入選第四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 [3] 
2020年12月15日,井陘縣入選第四批河北省農產品質量安全縣。 [22] 
2020年12月27日,井陘縣入選2020年河北省優化營商環境推動高質量發展先進縣。 [4] 
2021年3月,井陘縣入選2020年河北省村莊清潔行動先進縣。 [5] 
2021年7月,井陘縣入選第四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 [6] 
2021年10月,井陘縣入選河北省森林城市。 [26] 
2021年11月,井陘縣入選2021-2023年度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7] 
2021年12月2日,井陘縣入選擬命名的第13屆河北省雙擁模範城。 [28] 
2022年3月,井陘縣入選2022年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範縣(市、區)名單。 [29] 
2022年,被評為2022年全國縣域旅遊發展潛力百佳縣(河北)。 [56]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