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五種社會形態説

鎖定
●馬克思提出了五種所有制形式的構想,恩格斯提出了“五種社會形態説”。1846年馬克思寫作《德意志意識形態》一書時就已經有了五種所有制形式的構想。馬克思又在《共產黨宣言》《僱傭勞動與資本》中都講到奴隸制社會、封建制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如果加上原始社會共產主義社會,也是五種所有制形式。
中文名
五種社會形態説
提出者
恩格斯
相關作品
《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
相關人物
馬克思列寧

目錄

五種社會形態説由來

恩格斯提出了“五種社會形態説”。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中明確地指出了人類歷史發展的如下五個階段——原始氏族社會、古代奴隸制社會、中世紀農奴制社會、近代僱傭勞動制(資本主義)社會、未來的共產主義社會
列寧主張“五種社會形態説”。1897年列寧在為波格丹諾夫《經濟學簡明教程》寫的書評中講,政治經濟學應該這樣來敍述經濟發展的各個時期,即原始氏族共產主義時期、奴隸制時期、封建主義和行會時期、資本主義時期。1919年,列寧在《論國家》的演講中主張“五種社會形態説”。列寧沒有説到社會主義,但這篇演講詞作於1919年,此時社會主義已在蘇聯成為歷史的現實.就是説,在當時的列寧看來,人類歷史是沿着原始社會——奴隸制社會——封建制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的單線序列發展着的。 [1] 

五種社會形態説定型

1938年9月,蘇聯發佈了《論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理論基礎的《聯共(布)黨史簡明教程》,在這本書的論述中,五種社會形態成為絕對的歷史理論,被認為“是一百年來全世界共產主義運動的最高的綜合和總結,是理論和實際結合的典型”,成為中國馬克思主義者學習、研究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中心材料,而“五種社會形態説”成為理論界闡述中國乃至世界歷史演進規律的基本法則就是很自然的了。
聯共(布)黨史簡明教程》是由聯共(布)中央特設委員會編著、經聯共(布)中央審定的聯共(布)黨史正式課本。於1938年出版。斯大林親自撰寫第四章第二節“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斯大林在《論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中明確提出: “社會發展史首先便是生產發展史,數千百年來新陳代謝的生產方式的歷史,生產力和人們生產關係發展史,……是原始公社制的,奴隸制的,封建制的,資本主義制的,社會主義的這樣五種基本生產關係更迭的歷史”。

五種社會形態説傳播

《聯共(布)黨史簡明教程》一書自此成了蘇聯惟一一本布爾什維克黨史教科書,惟一的一本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百科全書壟斷性教材,而一切違背《教程》內容的其它論述均被認為是非馬列主義的,甚至包括馬克思、列寧自己的著作。斯大林説:《教程》的一項任務,就“是要清洗腦筋”,為了宣傳這本書,斯大林把對《教程》的宣傳作為“超級任務”,併成立中央宣傳鼓動局,同時,加強了對出版物的檢查和控制,包括列寧的著作和論述,經過一年多的檢查監控機構的緊張工作,異端於《教程》的黨史書籍不再出現和傳播。
由於歷史的原因,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本身就帶有濃重的蘇俄色彩。列寧和斯大林在社會主義運動中的至高威望決定了他們關於社會形態的論述具有不容置疑的權威性,而“五種社會形態説”作為後人對馬克思社會發展理論的一種闡釋,因而成為理論界闡述中國乃至世界歷史演進規律的基本法則。  1941年5月,毛澤東在《改造我們的學習》一文中説:“《蘇聯共產黨(布)歷史簡要讀本》是一百年來共產主義的最高的綜合和總結,是理論和實際結合的典型,在全世界只有這一個完全的典型”。到20世紀40年代末,中國共產黨開始採取向蘇聯“一邊倒”的政策,並且把《聯共(布)黨史簡明教程》作為幹部和知識分子必修的政治及歷史讀本,至此“五種社會形態説”在當時的中國社會科學研究中取得至高無上的地位,大部分歷史學家就是在這種理論框架下進行歷史研究的,並且依據這種理論編寫各種教材,教育各階段的學生。很快,“五種社會形態説”作為人類歷史發展的普遍規律被國人普遍接受。儘管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後,斯大林的權威下降,加之不久中蘇關係惡化,一些來自蘇俄的理念和詞語漸遭質疑,但蘇俄版的“五種社會形態説”卻沿用下來,成為上個世紀大多數國人根深蒂固的歷史記憶。

五種社會形態説爭論

長期以來《聯共(布)黨史簡明教程》所劃定的關於馬克思社會形態理論的“五種社會形態説”被視為普遍的世界歷史發展圖式。近年來,很多學者認為,這既缺乏充分的馬克思的文本依據,又有明顯的理論缺陷,也沒有世界性的普遍的事實依據作支撐。
(1)“五種社會形態説”缺乏充分的文本依據。《德意志意識形態》中的“部落所有制”並非“五種社會形態説”者所理解的原始社會。將《(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的“亞細亞生產方式”簡單地解讀為原始社會生產方式,是對馬克思原意的誤解。將五種社會形態作為人類歷史發展必經的循序遞進的普遍規律,從根本上違背了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一句“大體説來”已經從文字上表明,馬克思並無意將他的結論作為世界發展的惟一圖式,而只將其看作基於對現有資料的分析得出的大概認識。馬克思生前對於把一種類似於“五種社會形態説”的歷史分期模式強加到自己名下表示了明確的反對:“他(米海洛夫斯基)一定要把我關於西歐資本主義起源的歷史概述徹底變成一般發展道路的歷史哲學理論,一切民族,不管他們所處的歷史環境如何,都註定要走這條路,——以便最後都達到在保證社會勞動生產力極高度發展的同時又保證人類最全面的發展的這樣一種經濟形態。但是我要請他原諒。他這樣做,會給我過多的榮譽,同時也會給我過多的侮辱”。
(2)“五種社會形態説”缺乏充分的事實依據。通觀世界歷史進程,“五種社會形態説”無法解釋這樣一個歷史事實,即除了西歐之外,幾乎沒有一個民族的發展是依次經歷“五種社會形態”的。對歷史的深入考察使我們得知,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都被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下超越過。在歐洲,日耳曼民族超越了奴隸制而直接進入封建社會,斯拉夫人走着類似的道路;在美國,“資本主義社會不是在封建制度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而是從自身開始的”;在非洲,許多民族從奴隸制甚至從原始社會直接走向資本主義社會;在亞洲,中國跨越了完整的資本主義階段,從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直接走向社會主義,等等。馬克思本人就把從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的“‘歷史必然性’明確地限於西歐各國”。馬克思還反對將印度、阿爾及利亞等地的“公職承包制”、“蔭庇制”簡單等同於西歐的封建制。農奴制是西歐封建主義的一個基本因素,而亞洲一些國家根本就不存在具有人身依附身份的農奴,至於其他封建主義因素,也一樣無法套用於亞洲社會。
(3)“五種社會形態説”的歷史觀造成了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的矛盾與衝突,使當代人產生理論上的困惑。按此理論,西歐正走在第四種的道路上,什麼時候走完恐怕還看不頭。
有學者認為,“把生產關係作為衡量社會發展水平的主軸,按照生產關係來排列社會發展順序,這就不能不受到意識形態價值觀唸的重大影響。過去人們認為,現實的社會主義生產關係優於資本主義,從而引申出其發展水平已進入比資本主義更高的階段。這一歷史觀長期以來教導人們要使生產力跟上‘優越性’的生產關係,結果導致實踐上的惟意識論。”同樣,堅持“五種社會形態説”也使人們無法解釋落後國家經過社會革命進入社會主義社會的問題。因為按照“五種社會形態説”的邏輯思路,“五種社會形態”之間是循序遞進的關係,在資本主義尚存的條件下發展社會主義,是不符合歷史發展規律的,這也給一些宣揚落後國家要“補資本主義課”主張的人提供了口實。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