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二七街

鎖定
二七街是二七大罷工的發源地,因紀念二七大罷工而得名。地處江岸區東面,東臨長江,西抵趙家條與後湖街接壤,南沿黃浦大街武漢長江二橋頭與永清街、勞動街相鄰,北到二七路與新村街相接,轄區面積3.9平方公里。二七街是全區人口最多的街道之一,也是全市少數民族聚居的重點街道,現有19個社區,居民26444户,常住人口66391人。轄區各民族和睦相處,有12個少數民族1386人,曾榮獲國務院“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先進集體”稱號。軍民關係融洽,與駐軍二炮、雷院、空醫、161醫院、廣空武漢房管局、三部六局、廣空修配廠等單位和諧相處,相互支持,是武漢市“雙擁”模範街。宗教文化特色明顯,坐擁“二寺”——清真寺和古德寺,一個是伊斯蘭教聖地,一個是佛教聖地。居住環境優美,擁有全市最長的靚麗江灘和濱江苑、東立國際、錦苑公寓、航天·雙城等大型高尚小區,轄區民風純樸。
中文名
二七街
外文名
Two seven street
歷史背景
二七大罷工的發源地
位    置
江岸區東面

二七街基本簡介

江岸區人民政府二七街辦事處(簡稱二七街辦事處)是為紀念“二七大罷工”而得名。地處江岸區東面。東臨長江,西抵趙家條與後湖鄉接壤,南沿黃浦大街武漢長江二橋頭與永清街辦事處、勞動街辦事處相鄰,北到二七路與新村街辦事處相接。街轄面積3.9平方公里。常住户26444户,常住人口66391人。居民中有(回、滿、土、侗、蒙古、壯、苗、朝鮮、白、錫伯、布依和水族)12種少數民族454户1386人。其中回族398户1290人。
二七街辦事處是全區人口最多的街道之一,也是全市少數民族聚居的重點街道。1987年,全街劃分為31個居民委員會,357個居民小組。2000年分劃為20個社區居民委員會。2003年華工與韋桑兩個社區合併,現有19個社區居委會。有後湖鄉二七、永紅、黃浦、中勝、勝華5個村的部分村民與轄區居民混居。街辦事處駐操場街二村128號。
1952年10月在現解放大道以東操場街成立福建街人民政府。1954年5月福建街人民政府撤銷改稱福建街辦事處。1958年永清街辦事處的部分居委會合併到福建街辦事處。1959年5月新村街辦事處也併入福建街辦事處。1960年5月改為二七分社,1961年5月分社撤銷,分為福建街、黃浦街和新村街三個街辦事處。1966年文化大革命初期,福建街辦事處改稱二七街辦事處、黃浦街辦事處改稱抗大街辦事處。1968年9月分別成立二七街和抗大街革命領導小組。1971年1月抗大街併入,同年5月改建二七街革命委員會,1978年9月撤銷二七街革命委員會恢復二七街辦事處。

二七街歷史溯源

19世紀中葉英、俄、法、德、日五國租界建立後,比利時欲在轄區建立租界,後未實現。1906年修建京漢(蘆漢)鐵路時,為便於水運築路器材,在江岸一帶興建碼頭,設立江岸火車站和江岸鐵路機器廠,廣招民工,自此居民漸多,在今解放大道以東地帶形成多處密集的居民點;同年,河南周口地區連年旱災,加上黃河氾濫成災,大量回族災民來到漢口劉家廟一帶荒草地上搭棚居住,以拉人力車、扛碼頭為生,形成回民聚集的社區;20世紀三十年代,福建、安徽、河南等地被招僱的大批工人攜家帶口在這裏定居下來,相繼形成了福建街、河南街、上正街、下正街、頭道街、二道街、三道街、四道街,居民多鐵路工人家庭。以西地區還是大片的菜地和水塘,僅新建街、黃家墩、韋家桑園和操場街有少量的農民居住。碼頭和鐵路的興建使這裏聚集了大量產業工人,他們為了爭自由、爭人權,與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進行了長期不屈不饒的鬥爭。轄區鐵路工人蔘加了1923年2月在中國共產黨組織領導下震撼世界的反對封建軍閥統治的“二七”大罷工,充分顯示了工人階級團結的力量。

二七街歷史發展

1951年7月16日,人民政府在現二七紀念館的地方公審了“二七慘案”的主要兇手之一趙繼賢,並在江岸火車站林祥謙烈士就義的地方對其執行槍決。為了繼承和發揚二七革命鬥爭的光榮傳統,在這個地區以“二七”命名了一些地名和學校。
武漢解放後,這裏發生了巨大變化,長航、鐵路、長辦(長江水利委員會)在這裏興建了大批辦公大樓和職工宿舍。解放大道、黃浦大街、二七路的延伸和拓寬,科技館路的興建,特別是1995年6月武漢長江二橋的建成通車。使該地區成為南來北往、四通八達的交通樞紐。長江二橋的市政配套工程——黃浦路三層立交橋造型別致,是當時武漢市功能比較齊全的大型立交。隨着舊城改造步伐的加快,從2003年開始,街轄區操場、長建、昌盛、黃家墩4個社區和市商業儲運公司倉庫實行了拆遷,總拆遷面積700多畝。共拆遷居民(農民)4000餘户。經過若干年的建設後,將形成一個集商貿、居住於一體的環境優美的小區。

二七街商業前景

轄區內鐵路、港口運輸和機械製造等產業大量聚集。武漢鐵路分局(20世紀八十年代前駐街轄區)、江岸火車站江岸工務段、江岸水電段(20世紀九十年代遷走)、江岸列車段江岸電務段、江岸列檢所、江岸材料廠都長期駐在街道轄。1991年10月金家墩新漢口火車站投入使用之前,江岸火車站的鐵路達27股道,車站的貨場為全國鐵路十大貨場之一。有12對列車通過,月客流量達2萬多人,月貨運量8.7萬噸。20世紀五十年代以來一直承擔着向香港運送鮮活食品專列發送任務至今。沿長江1.8公里的堤段上共有12個裝卸碼頭,20世紀九十年代之前,共有近2000名碼頭工人,近百台大型機械設備,年綜合通過能力達377萬噸。與江岸車站組成水陸聯運。
轄區內有湖北省液壓機械廠、武漢照相機總廠、武漢市第四機牀廠等工廠和一批小型企業,主要產品有液壓機械、照相機和船用儀表、萬能工具、洗牀、塑料製品、汽車附件等,武漢供電局漢口分局於20世紀九十年代遷入後擔負漢口地區江岸、江漢、橋口、東西湖四個區的電力保障和線路維修任務。中國聯通湖北省武漢市分公司擔負着中國聯通武漢地區移動通訊業務的管理任務。

二七街科技文化

轄區有地方高等職業院校1所:武漢職業軟件學院,該校為武漢地區培養計算機軟件系列的高級職業技術人才;部隊院校2所:為第二炮兵系統培養軍事指揮軍官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炮兵指揮學院和為空軍培養雷達指揮軍官及科技人才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雷達學院;中等專業學校有為武漢鐵路系統培養站、段級領導幹部和技術人才的鄭州鐵路局武漢中等專業學校;有4所中學和5所小學。部隊醫院有擔負武漢地區駐軍醫療任務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六一中心醫院和空軍第十五軍的野戰醫院空軍四五七醫院,地方醫院為九洲醫院和武漢現代泌尿外科醫院;小型醫院有二七醫院,擔負着社區醫療保障任務。20世紀七十年代建起的武漢科學技術館,通過開展一系列的展覽和科普活動,為武漢地區的科技普及和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華雲大酒店、國賓大酒店等大型的賓館飯店和江岸圖書館為人民羣眾提供了飲食和文化娛樂場所。
轄區沿江為江岸地區防汛重要堤段。二七街防汛堤段由武漢長江二橋中心線至江岸港埠公司三十九碼頭下八字牆,全長1.8公里,通道闡口13座,泵站2座,排水出口2處。1998年防汛中,全街直接參加防汛工作的人員609人,封閘出動勞力2286人次。原市委書記錢運祿、市長王守海、區委、區政府領導等分別多次到街分指揮部親臨指揮、參與防汛搶險工作。

二七街社會事業

1998年防汛共用黃土596.2立方,編織袋19700條,土工布685米,分口石14立方,瓜米石38.6立方,黃沙42立方,直按投入資金35.5萬元。7月30日丹水池空軍油庫處發生重大險情時,市、區防汛指揮部先後從本街調走瓜米石、黃沙等防汛物質,組織民兵150人4次到丹水池地區參加搶險活動。
街道是全市駐軍單位最多的街道。駐軍單位7個,其中軍級單位2個(二炮指揮學院空軍雷達學院)。團級單位5個(一六一中心醫院、空軍四五七醫院、廣州空軍直屬庫、廣州空軍修配廠)軍屬近600户,烈屬30餘户。街辦事處擁軍優屬、擁政愛民的“雙擁”工作多次被中共武漢市委、市人民政府、武漢警備區授予“雙擁模範街”。街道與駐軍共建了“雙擁文明大道”——黃浦路。修建軍民共建園二處。二炮指揮學院三系十學員隊,20多年如一日結對幫扶支農社區“盲人村”的孤殘老人,從生活助殘、文化助殘,發展到科技助殘,成為“全國扶殘助殘先進集體”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

二七街文明稱號

街道轄區少數民族居住相對集中,宗教活動場所多,街辦事處把民族宗教工作作為促進民族團結進步,繁榮街道,加強兩個文明建設,鞏固安定團結政治局面的一項重要工作,從建立健全民族工作網絡、尊重民族習俗和各民族共建精神文明、幫助少數民族羣眾發展經濟、促進各民族進步和繁榮三個方面認真抓緊抓好。1986年4月,街道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授予《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先進集體》榮譽稱號。1992年、1994年、1998年三次被武漢市人民政府授予《民族團結進步先進集體》榮譽稱號。1998年、2000被武漢市民族宗教事務管理局授予《促進民族團結進步先進集體》榮譽稱號。
轄區古德寺創建於清光緒三年(1877年)。是一座仿緬甸“阿難陀寺”的佛教藝術建築。1912年4月13日孫中山曾到此憑弔陽夏保衞戰的烈士,解放初期周恩來總理曾陪同印度總理尼赫魯前往參觀。“文化大革命”中,古德寺建築設施大部分被拆毀,寺內建起了工廠。1996年被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街辦事處爭取有關部門加緊了對古德寺的修復,重建面積近3000平方米,現有比丘尼40餘人生活於此,重新恢復宗教活動,對外開放。

二七街民族團結

街道形成了黨政領導重視,基層黨支部、居委會、民族聯誼小組、民族調解小組都積極投入做民族工作的工作格局。全街專兼職的民族工作隊伍達100餘人。轄區宗教活動場所二七清真寺在“文化大革命”中,活動被中斷,寺廟破舊不堪。1978年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二七街辦事處積極與有關方面對清真寺進行了修葺,翻修了通往清真寺的道路,保證了宗教活動的正常進行,受到穆斯林羣眾的擁護,一年一度的開齋節,街道黨政領導都要親臨祝賀。促進了民族團結,“二七清真寺”也被國務院授於“模範清真寺”。20世紀八十年代以來,辦事處從幫助少數民族發展民族經濟入手,幫助少數民族辦起了清真食品廠,清真副食品商店,清真餐館和伊光建材經營部,穆斯林皮革經營部等10個經濟實體。年收入近320萬元。為了解決少數民族特別是回族少兒入托的問題,還興辦了回民幼兒園。

二七街經濟發展

1952年街道開始大辦工廠,廣大婦女從鍋台邊解放出來,先後辦起了15個廠組。1971年貫徹城市工作為生產、為人民經濟生活服務的方針,大力發展集體服務事業。到1979年底全街共有街辦工廠6個,職工612人,“五七”廠組42個,“三代店”(代營、代購、代銷)25個,總人數達2100多人。街辦工廠總產值達121萬元,利潤19.3萬元,五七廠組收入和“三代店”的銷售總共184萬元,利潤17萬元。1984年在三代店的基礎上成立了風華商業中心。1987年街辦企業7個,職工397人,年總產值358萬元;“五七”廠(組)58個,職工2156人,年總產值1800萬元。1988年又發展成立了風華商業中心第二商場,總營業面積達3000平方米,正式職工、合同制職工及退休職工達330人,最高年零售總額達1084萬元。至2004年底,全街共有企業26家,職工總數656人,資產總額2203萬元,社會總收入7176萬元,總產值4169萬元,國內生產總值1138萬元,利税總額255萬元,其中利潤總額116萬元,税金總額139萬元,企業實際入庫税金完成341.6萬元。從1995年開始,實行一級財政,2OO4年底財政入庫金額達3350萬元。

二七街旅遊資源

二七街二七紀念館

一九二三年二月,京漢鐵路工人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為爭取成立總工會的自由和工人階級的政治權利,進行了反帝反封建的罷工鬥爭,二月一日,總工會在鄭州召開成立大會時,遭到軍閥吳佩孚的干涉和破壞。當晚議決舉行全路總同盟大罷工表示反抗,提出了“為自由戰,為人權戰”的口號。同時決定總工會遷移漢口江岸辦公。二月四日,大罷工實現,京漢全線工人一致行動,全線所有車輛一律停駛,長達一千二百多公里的京漢鐵路頓時癱瘓。二月七日,吳佩孚在帝國主義支持下,在漢口江岸、鄭州長辛店等地對罷工工人進行了血腥鎮壓,鐵路工人同敵人展開了英勇搏鬥。江岸分工會委員長林祥謙、總工會法律顧問施洋等五十二人,先後慘遭殺害,數百人受傷,造成歷史上有名的“二七”慘案。
這次罷工鬥爭,得到全國人民和世界無產者的有力聲援,大大提高了中國共產黨的政治威望,充分顯示了中國工人階級偉大的團結與戰鬥力量,在中國工人運動史上譜寫了光輝燦爛的一頁。二月七日,已成為中國工人階級英勇鬥爭的紀念日。

二七街古德寺

位於漢口黃浦路上滑坡74號的古德寺創建於清光緒三年(1877年)。1921年始建現有的大雄寶殿。後來發展成為佔地兩萬平方米。建築面積達3600多平方米的“古德禪寺”。“文革”前古德寺與歸元寺、寶通寺、蓮溪寺並稱為武漢地區四大佛教叢林。古德寺建築風格獨具一格,是依照緬甸阿蘭陀寺的藝術形式建造的。其藝術風格在內地漢傳佛寺廟建築中獨一無二。在東南亞一帶佛教信徒有較大影響。“文革”中古德寺的房屋和土地劃給武漢照相機廠使用。80年代以來,市佛協就多次呼籲要求照相機廠退出古德寺。經市政府協調決定,市照相機廠將原古德寺5000餘平米麪積歸還給市佛協。

二七街地方特產

二七街熱乾麪

熱乾麪山西刀削麪、兩廣伊府麪四川擔擔麪北方炸醬麪並稱為中國五大名面。它既不同於涼麪,又不同於湯麪,製作的方法是先招麪條基本煮熟,然後攜起來排油攤涼,吃時再在開水內滾燙幾下,瀝水,加上芝麻醬、蝦米、葱花、醬蘿蔔丁、小麻油和醋等性料拌勻。上口時香氣撲鼻,耐嚼有味。源於三十年代初期漢口長堤街賣湯麪的李包,他怕未賣完的湯麪發餿變質,便把它撈起來晾在案上,不小心撞倒油壺,他就把流出來的麻油拌到麪條裏。第二天,他把這些麪條放在沸水裏滾燙幾下,撈起來拌上佐料,熱氣騰騰,香氣撲鼻,使人爭相購食。有人間他這是什麼面,他脱口而出,説是“熱乾麪”。人們説熱乾麪好,他從此就專賣此面。有些飲食攤販看他生意興隆,便向他學藝,也賣起熱幹而來。現在武漢的大街小巷到處都有熱乾麪館和攤點,是武漢人早晨愛吃的早點小吃之一。蔡林記一度是武漢最有特點、最有名氣、最受武漢人歡迎的一家。但由於經營和管理問題,蔡林記熱乾麪館在武漢已逐漸沒落,很多分店已經消失於街頭。

二七街面窩

面窩和熱乾麪一樣,也是武漢人愛吃的早點之一,製作簡單,遍及武漢三鎮的大街小巷,多為攤點經營,或由飲食店兼管,沒有代表性店鋪。面窩是武漢特有的,創始於清光緒年間(公元1875——1909年)。當時漢口漢正街集稼咀附近有個賣燒餅的,名叫昌智仁,看到賣燒餅生意不好,就想辦法創制新的早點品種。經過反覆琢磨,他請鐵匠打製幹把窩形中凸的鐵勺,內澆用大米、黃豆混合磨成的米漿,撒上黑芝麻,放到油鍋裏炸,很快就作出一個個邊厚中空、色黃脆香的圓形米餅。人們覺得很別緻,吃起來厚處鬆軟,薄處酥脆,很有味道。昌智仁稱之為面窩,流傳一百多年,成為一種價廉物美的特色早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