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斷的友誼

鎖定
讀完名著牛虻》後,大家總感到美中不足,不知道牛虻是怎樣在南美洲度過十三年的。每當讀到《牛虻》第二卷卷首“十三年之後”,人們不禁都要關切地提出這個問題。作者彷彿猜透了廣大讀者的心思,於《牛虻》問世十三年後的1908年,又動筆寫了《中斷的友情》一書,描寫牛虻在南美洲的悲慘遭遇及回巴黎後參加意大利亞平寧山區的暴動等不平凡經歷。 [1] 
中文名
艾捷爾.麗蓮.伏尼契
作    者
艾捷爾.麗蓮.伏尼契
出版時間
1970年1月
出版社
海天出版社

中斷的友誼圖書簡介

艾捷爾.麗蓮.伏尼契 艾捷爾.麗蓮.伏尼契
《牛虻》足足影響了兩代人,尤其在上個世紀那些個動亂歲月裏,這本書成為廣大知識青年堅持將革命進行到底和鞏固“與天鬥、與地鬥、與人鬥,其樂無窮”這一信念的精神食糧。我們認識到的是牛虻的剛強無畏的精神、鋼鐵般的堅忍力量、對敵人的憎恨和輕蔑,以及他那堅貞不屈的人格品質 本書描述了主人公亞瑟·伯頓逃出祖國後,隱姓埋名,流浪南美的故事。難忘的友情,鮮血淋漓的人生,使這部小説跌宕起伏,充滿懸念
本書不僅回答了廣大讀者對牛虻在南美洲生活的關注,而且對中國廣大讀者也很有教益。
作者告誡我們:一個革命者怎樣才能達到心靈美。
牛虻生活戰鬥的年代雖然離我們已相當遙遠,但這部書今天讀起來仍會深感親切,受到教益,獲得一些可貴的啓示。

中斷的友誼其他作品

《傑克.雷蒙》
《奧利芙.雷瑟姆》
《牛虻》
伏尼契晚年遷居美國紐約,蘇聯文學界人士曾到她紐約的寓所訪問,併為她放映根據小説《牛虻》改編的電影。1960年7月27日伏尼契在紐約寓所去世。

中斷的友誼作者介紹

艾捷爾.麗蓮.伏尼契(Ethel Lilian Voynich 1864-1960)1864年生於愛爾蘭科克市。原姓蒲爾,父親喬治.蒲爾是個數學家。她早年喪父,隨母由愛爾蘭遷居倫敦。
1882年,她得到親友的一筆遺贈,隻身前往德國求學;1885年畢業於柏林音樂學院;其間還曾在柏林大學聽講斯拉夫學課程。1887年蒲爾學成歸國,在倫敦結識了流亡在此的各國革命者。其中俄國民粹派作家克拉甫欽斯基(筆名為斯吉普涅雅克)對她影響最大。在他的鼓勵下,她曾前往俄國旅遊了兩年,和彼得堡的革命團體有過聯繫。
1892年,她和一個受過她幫助、後來從流放地逃到倫敦的波蘭革命者米哈依.伏尼契結婚。夫婦一起積極參與俄國流亡者的活動。伏尼契擔任了流亡者辦的《自由俄羅斯》雜誌的編輯,她還出版了《俄羅斯幽默文集》,其中翻譯介紹了果戈理和亞.尼.奧斯特羅夫斯基的作品。伏尼契還結識了普列漢諾夫、札蘇里奇,並曾到恩格斯家裏作客。
1897年,伏尼契的著名小説《牛虻》出版。蘇聯作家尼.阿.奧斯特洛夫斯基在他的小説《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曾對牛虻有過高度評價。在六七十年代的中國大陸,牛虻這個人物曾影響了許多當時的青年。
參考資料